1.導論
調查的原由
調查的構成要素
本書的主旨與方針
2.抽樣
樣本的結構
選取單階段樣本
多階段抽樣法
樣本估計與抽樣誤差
計算簡單隨機樣木中的抽樣誤差
其他樣本設計特質對抽樣誤差的影響
樣本規模應該多大
抽樣誤差為所有調查誤差之一
練習
3.未作答情形:實行樣本設計
問卷回覆率的計算方法
與未作答情形有關的不均現象
減少電訪或個訪調查的未作答情形
減少郵件調查方法的未作答情形
改善未作答的情形
非機率(或修正後的機率)樣本
未作答是樣本誤差來源之一
練習
4.蒐集資料的方法
選擇策略時的幾項重點
摘要式比較
結論
練習
5.設計可測量的問題
設計可靠的測量工具
測量的形式∕問題的形式
增加事實性回答的真實性
提升主觀性問題的真實性
錯誤的情形
練習
6.設計及評估問題
定義目標
初步問題設計
設計、格式化以及編排調查工具
實地預測
調查工具長度
結論
練習
7.調查訪談
訪談人員工作概況
招募與甄選訪談人員
訓練訪談人員
管理
調查問題
訪談程序
正確性
資料蒐集在調查誤差中的角色
練習
8.準備調查資料以資分析
資料檔案格式化
建立代碼
登錄資料的方法
資料整理
編碼與簡化資料而產生的錯誤
9.調查研究的道德議題
告知受訪人
保護受訪人
有利受訪者
訪談人員的道德責任
結論
10.提供關於調查方法的訊息
練習
11.關於調查誤差
整體調查設計的觀念
關於誤差
結論
1984年當我出第一版《調查研究方法》時,主要是想寫本簡易的書,讓非統計學或方法論的專家人士,能獲得有關在調查中錯誤來源的完整知識。透過完備的問題設計、良好的訪談以及提高問卷回覆率的方法,我希望減低非抽樣的誤差。儘管書中所有的主題,無法盡善地涵蓋各個層面,但社會上卻需要一本介紹各個主題的簡易書籍。因此,若需更深入、特別是關於技術性主題的資料,如抽樣或測量等,便需參考其他書籍了。
當初改版的原因有二:一是編入新方法論,一是加入新近的參考書目。雖然,調查方法論已存在多年,但過去十年來,至少在三方面有長足的進步。首先,1984年起微電腦雖已開始使用,卻未普及;然而,目前在資料蒐集與資料登載程序(data entry procedure)方面,則是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其次,在訓練、指導訪談人員方面,亦有相當顯著的成就;此外,在問題設計及評估方面,亦有顯著進步。這些內容,使得本書與前版有所不同。
關於調查研究方法論的文獻,已有很大的改變。除了期刊文章(本書尚未蒐羅齊備)、至少還有調查方法著作的三大新方向、以及其他特定主題的書籍,包括Sage出版公司出版的社會科學系列。這些著作,讓調查研究方法論的資訊更易獲得;而提供讀者如何取得更詳盡資料,是本書的重要方向。原書中,我衷心感謝Morris Axelrod、Robert Kahn和Angus Campbell提供個人寶貴知識。十年來,Robert Groves、Seymour Sudman和Norman Bradburn等人對資料蒐集方法貢獻良多,Charles Cannell不斷創新調查方法,其最新貢獻在於為測試及評估調查問題發展更為有效的方法。
再一次感謝本書一系列編輯,Len Bickman、Debra Rog與Sage出版公司,鼓勵我,讓我有機會著書,並著手校正;非常感謝Anstis Benfield及Virginia MacKay為我整理修正稿。此外,由於麻州大學波士頓校區調查研究中心的協助,讓我有時間完成這項工作。Judy Chambliss對我鼓勵有加,而我對此書負全部的責任。Jack Fowl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