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的生命,出現於三十五億年前。那些原始的生命歷經漫長的演化與五次的大滅絕,如今,這個行星上有科學名字的生物,將近一百五十萬種。然而,還有可能約超過此數二十倍的生物種,等待人類去發現與命名。近代科學家咸認這些有待發現的生物種,絕大多數生活在熱帶雨林中,也就是與樹木相依的環境中。不錯,樹木與森林的環境,是生物最主要的生活空間。若大規模的破壞這個行星上的森林,人類依賴生存的環境的生命多樣性,不出數百年勢將蕩然無存。
樹林,不僅是大多數生命生存、繁殖與演化的空間,我們的祖先還不是從樹上下來,移居疏林大草原,在適應演化中成為現代的人類嗎?然而如果失去森林,許許多多的生物便無法生存而會滅絕。熱帶雨林有太多的生命,有些族群終生只生活在聳高樹冠的某一個固定高度的空間,從來沒有下移到林地的經驗與必要。也就是說,熱帶雨林砍伐或燒毀了,林冠層的那些生命也跟著失去棲境而消失。還有許多生物只分布在非常偏窄的地理區域,或某些已枯死的喬木上,如果這些區域破壞了,或死喬木拿走了,其上生存的生物就可能滅絕,永別這個地球。嚴重的是,某個生物種的滅絕,正是與它不可分離的許多物種,走向滅絕的開端,如此,一種接數種,數種接十數種,像滾雪球似的,物種滅絕如排山倒海的發生,可以想見,地球將成為死靜的空間了。其嚴重性遠超過卡森在『無聲的春天』(另譯『寂靜的春天』)一書中所提出的警告。最近科學家估算指出,每年生物種的滅絕率是五千到五萬種,也就是每天十五到一百五十種。可悲的是,這個滅絕率全是人類一手造成的。
雨林內的植物雖然養活許許多多的生物,而許許多多的生物也幫助雨林的植物生存與繁衍下去。例如許多昆蟲是樹花的主要授粉工作者,沒有了這些昆蟲,這些樹便難以繁殖。因為雨林內的植物長得很茂密,空氣不大流動,風媒花不多,主要是蟲媒花。樹木與昆蟲及其它生物是相互依賴存在於雨林中的。要保存生命多樣性,就得以『生態系』或『地景系統』為單元去保存。
這本書記載了若干平日總會在樹木上看到的生物,以及與樹木生存在一起的其他生物。本書談的是樹木與這些生物之間的密切關係。這讓讀者明白生命之間的複雜與必要的關係。樹的最高處枝梢到最低處的根尖,都是許多動植物利用的對象。這些生物包括分類地位很低的真菌到高地位的哺乳類,非常多樣化。樹木的任何一部分(枝、葉、皮、根、花、果、種子....)都有特定的生物需要它們。而且,就是枯死而仍然豎立著或是己橫倒在地面上的樹木各部分,在生態上各有其特殊的功能。本書的內容,只是引起讀者的興趣,並無法仔細與周全地說盡樹木對其他生命的重要性。
讀者看了此書,若想得到更大的收穫,便是到自己生活的空間,看看植物與動物的關係。這個生活的空間,可以是一片大森林,或一棵樹;或自家的小庭院或陽台上盆栽的一棵植物;或路旁或安全島上的樹木與草。生活在那些植物上的生命是那麼的多樣化,而牠們(尤其是你將會發現的昆蟲)的世界是多麼令我們著迷。這時,你便領會除了人、狗、貓以外的生命也是多麼的重要。沒有這些小生物,這還會是一個世界嗎?
我們不能沒有其他生物相伴。如果我們忽視它們,甚至忘了它們的存在,便會在不知覺中摧毀或滅絕它們。當這些生物或生態系逐一破壞或消失的時候,人類的演化路子很可能就走不下去了,也就是說可能遭到擇汰的命運。或許,會如哈佛大學的演化生物學權威威爾森 (E. O.Wilson) 教授所言,人類已步上自我毀滅的演化之路上了。許多生命科學家如利基 (R. Leakey)、盧因 (R.. Lewin) 等,認為地質時代的第六次大滅絕就是人類在這個地球上消失。更有學者如考夫曼 (L. Kaufman) 與莫羅里 (K. Mallory) 悲觀的指出,第六次滅絕將是最後一次的滅絕。我想,到了那時候連滅絕一詞也將滅絕了。
這本書說,只要拿走樹上的一根枯枝,或搬走一棵死亡的枯樹,樹上的某些生物就流離失所與失去豐盛的食物,那麼,繁富的生命種群又變得貧乏一些。請讀者記住,活的樹木雖然重要,死樹與枯枝落葉也同等重要,只是它們在生態整體性上負有不同的使命。
接近生命,了解生命,尊重生命與保護生命,其最終目的,也是為永續人類的種群做起碼的工夫。
本書翻譯的過程中,曾蒙本所王益真、趙榮台,與楊曼妙等博士在各方面的協助,還有洪美齡小姐的打字與校對,均令我感激萬分,我在譯序結束前,在這裡謝謝他們。 金 恆 鑣 台北植物園 研究室1996 / 08 / 29 ----摘自『生命之樹』譯者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