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總統府資政 李國鼎
十八、十九世紀的工業革命,中國人缺席了。二十世紀後半葉的資訊革命,中國人不但沒有缺席,反而大放異彩。中國人幾百年來都在學習西方科技,這是第一次中國人以科技躍上世界舞台,而且不只是學習、跟隨,時常還在帶領。
矽谷是資訊革命的搖籃,半導體、個人電腦、國際網路都是由矽谷開始的。
極其幸運的,我國開放的留學政策,造就了大批優秀人才,這些 才不僅在矽谷當地創造了科技及人文的勝景,隨著新竹園區的建立以及我國前瞻性的科技策略,矽谷華人的高智慧、高能力形成強大的海流,橫過太平洋,嘉惠台灣島嶼。
我們幾乎可以斷言:沒有一家台灣的高科技公司不和矽谷發生關係,這些關係包括資金合夥、技術合作、人員訓練以及買賣等。
我有幸在一九七○年代末期,在行政院擔任政務委員,為要推動科學技術的發展,常到國外去參觀,尤其是美國的加州。我當時到美國第一站當然是舊金山,我下榻就在Palo Alto,所接觸多半是史丹福大學,老早就知道Terman教授培植的高徒Hewllet與Packard,離開學校後就在自己的停車間,加以利用,設計生產科技產品,而今已是全球知名的惠普公司。
後來,在行政院院長孫運璿領導下,通過科學技術發展方案,其中也規劃在新竹設立科學園區,因為園區附近剛好有兩個大學──交通大學和清華大學,他們的教授可以與園區工廠技術交流。同時在園區設廠如同加工出口區一樣,原料零組件免稅,如此吸引了原來在美國矽谷設廠的公司,或者個人也都來台灣的矽谷設廠。
矽谷的故事至少可以用三種角度來:華僑史、科技史、社會史以及個人小傳。
這看似繁複的工作,在鄧海珠小姐的筆下,卻井然有序、趣味盎然。這不能不歸功於她事先的思考和策劃,譬如將五位特別重要的人物──李信麟、劉英武、虞有澄、陳文雄、王寧國──區分出來,特闢一章節,以細描、感性的方式呈現,這在科技報導中是很少見的。這一方面顯示這五人的成就,同時也可讓作者發揮不同於「小傳」式的採訪和寫作能力。正文之外的「題外話」,以「隨談」、「印象」的角度來寫,雖然和科技無關,但往往更能因此透視書中人的性格,而性格必然和他們的行事風範以及事業成就有直接和間接關係。
在動輒上萬字的長論中,我們時常看到有趣的小標題,這些小標題不僅收畫龍點睛之效,而且也可視為作者矯捷文思的一部分,對讀者來說,更是方便閱讀。
近五十人的個人小傳,除了事業、技術客觀報導外,還兼及職業或性格上的特色。作者捕捉到了這點,所以五十人的故事讀起來篇篇不同,不會給人大同小異的感覺。在這樣的筆法中,我感到「有血有肉」。
科技書不能不談科技本身,作者把科技硬梆梆的一部分挑出來,以「破解高科技」的小專欄穿插在各章節中,這樣一方面可增加行文的流暢,一方面可讓對科技有興趣的人專閱讀。
鄧海珠本人既是文學創作者,又是資深記者,這樣的融合來處理《矽谷傳奇》這樣的大題目,是最好不過的。因為題目大,人物事件眾多,所以要剪裁和創意思考來駕馭繁複資料。另外一方面,內容一定要有縱的深度,這縱的深度,這縱的深度由時間累積而來,絕不是半,一年埋頭苦寫就可得到的。
鄧海珠和十多年來的矽谷高科技人幾乎同步成長。她身歷其境,冷靜觀察,和人物有真實的交會,她讚佩而不溢美,反省而不批評,既描述了高科技的光環,也注意到光環黯淡的日子。
最後,我希望鄧小姐在未來兩、三年內可以到台灣新竹科學園區小住,了解園區的設立和管理、各投資人和他們的產品,以及逐年成長的情況,撰寫一本台灣矽谷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