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總統大選紛紛擾擾的醜聞與攻訐聲中,看到此次我們基金會﹁面對公與義﹂所討論的內容,不禁讓人耳目一新。
這一次研討會主軸,雖然環繞在如何實踐公與義的社會,但它的層面更為廣闊。最值得矚目的,它是由全球化的視野,來思考台灣社會現在與未來要面對的課題。
無人能夠否認,全球化已是不可逆轉的趨勢。先進國家發展方向是邁向新知識經濟,拉開與落後國家的差距。而落後國家則是為了吸引外資,互相競爭,甚至忽略本地生態與勞動者的人權。對台灣而言,它恰恰是夾在兩者之間。往前,有先進國家的資本優勢與知識壟斷,往後,又因為落後國家的競爭,而難以維持七○年代以來的勞力密集產業。所幸台灣得利於東南亞區域經濟的崛起,以及中國大陸市場的開放,讓台灣得以持續成長。這是台灣在地緣關係上的幸運。
然而台灣也面對了新的兩難困境。此即兩岸關係中,經濟往來愈來愈密切,產生新倚賴關係,但政治對立卻愈來愈嚴重。尤其是台灣民主化過程中,政治人物不斷操弄民粹語言,以族群對立,分割選票;以兩岸對立,操弄政治符號;使得民間的不安情緒不斷升高,國家安全更處於危險的境地。
所幸台灣民間社會依然有深刻的反省能力,不隨政治的魔咒起舞,因而族群平等和諧的訴求,獲得社會大多數的認同。
在這一波全球化過程中,台灣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由於產業外移,台灣勞工大量失業。以往的勞資糾紛,轉為關廠的失業勞工問題,這是非常嚴重的社會危機。
另一方面,為了和國外競爭吸引外資,台灣的財稅優惠政策不斷擴大。其結果變成了少數產業富者愈富(如電子、金融),而傳統產業卻面臨不平等競爭,更形萎縮。
失業者的問題乃日益嚴重。
最近失業勞工走上絕路,全家自殺的新聞,讓人聞之鼻酸。全球化已經造成了財富重分配,導致經濟層面各式各樣的衝突,但台灣還有另一個結構性的問題是:民主化。
民主化的基礎,乃在法治。唯有法治,才能制約政治權力,使社會有一個公平與正義的最後基礎。然而台灣卻在民主化過程中,不斷「聖化」民主的普世價值,甚至將民主提升為最高價值。
於是法治被扭曲為政客操弄的語言,違憲、違法的行為、政策,在政客的詭辯下,包上民主的外衣,都成為合法。法律,失去它應有的尊嚴。這是民主的扭曲。同時,以民主之名,操弄公投議題,甚至將原本是實踐人民直接民主,應該「由下而上」發動的公投權力,變成「由上而下」,由總統來發動。
更為可悲的是屬於人民的權力,卻因總統的發動,變成必須讓美國「同意」,這豈非對民主的最大扭曲?在社會福利方面,民主也帶來了另一種後果:短視近利。為了選票,政治人物拚命增加老人津貼,只因他們有選票。但兒童、青少年、婦女、殘障者的預算,卻不斷縮水。
且為了選票,在國家財政已經非常困難的情況下,不分朝野都不斷開社會福利支票。
我們不能不憂心的是:誰來為下一代想一想?他們未來要負擔多少國家財政的債務?中華民國的財政,還容許這樣折騰多久呢?從全球化的趨勢,到台灣經濟面臨的國際挑戰,乃至於轉型過程的社會問題、失業問題、財政困境、族群如何凝聚共識,一起開創台灣未來等課題,都不容輕忽。質言之,我們由衷期盼未來國家領導人要有足夠的視野,帶領台灣迎向全球化時代的挑戰,而社會更應有「同體一心」的感受,擺脫政治的紛擾,安靜下來,從總體的角度,思考全球化之下,台灣的回應與挑戰。
此次時報文教基金會「面對公與義」研討會,議題從宏觀的全球化,到兩岸、族群、公民與法治、專業倫理與弱勢權益、貧富差距、重建家庭與社區凝聚力等,作一個全面的檢視,值得作為我們宏觀思考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