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生態中見藝術
郭瓊瑩
隨著國民經濟成長與生活品質改善,在公共領域空間中,無論是有形的或是無形的「品質」,漸受公部門以及一般大眾所重視。近十年來在公共藝術、城鄉風貌改造等之推動政策上,其實均呈現了上述議題之重要性與影響力。「美」的本質也再度突顯出其與國民個性、風格、品質之互動關係。
文建會陳其南主委此次特別重視「公民美學」之議題,包括教育推廣以及透過公共藝術廣泛議題之探討,使得「美育」不再只是刻意呈現的表象,也能真正紮根融於各向度之生活場域中。
「生態」在此系列叢書中似顯較為廣泛與特殊,主因生態面涉及相當廣而深,如海洋生態系統、森林生態系統、草原生態系統、海岸海洋生態系統、河川生態系統;而也與城鄉生態系統及所謂的人類生態系統有密切關係,而生態系統之形塑其間又脫離不了與之互動共生之「生物」,這之間自然包括了我們「人」本身。
是以筆者在本冊之論點與敘述將突破「公民美學」中對「公民」之定義,它將以更宏寬之思維來探討生物生態系統中,包括「人」之生物。其對所共生之大自然環境或人造環境,透過自然定律、透過自然運作力或者生物本能對大地之一種互動牽引關係所形塑出來之物體(Object)、空間(Space)或者是一種可變遷之過程產品(Dynamic Process Byproducts)。
而若自環境系統的向度來看,凡屬生態系統運轉的一環,它其實算是大自然運作力中的一環。換言之,它應是屬於公共性的、公有的或公開性的,例如:河川的變遷、美麗的瀑布景觀、鬼斧神工似的岩石造型、地景變遷。它的範疇可以大到與宇宙互通,如(流星、隕石所造成之地景變遷),或者藉由半人工參與力量所創造出來的地景藝術(如大尺度之沙雕、岩雕、鹽雕、冰雕......等)。
此外,這個有趣的議題也可以縮小到相當微觀的個人生活小尺度空間中。如:社區公園設計、社區入口精神地標之創造、家族所遺留承傳下來的家族老樹,或是一種無形的價值觀所反映出來的人與環境間之倫理。
總而言之,本冊之寫作挑戰難度高,但卻似乎有無限之可行性有待開發與探討。對閱讀者而言,在基本架構上仍力求理論思維之嚴謹度與涵蓋面之廣度,為考量仍惠及一般普普大眾,在文字上、圖說上以及篩選之圖片案例上將力求達到生活化、感性化以及啟發性。主因公共美育之教化必須長期紮根,且必須無所不在、無孔不入。而生態議題也可能因閱讀者本身之知識經驗以及地理生活背景之差異性會有不同之解讀。為此,本冊之撰述將會力求闡明生態系統過程、變化之因果關係,而非單向欣賞最終呈現之意象感或單點時間之現象。也因此,四季變遷、日月變化、時序動態,以及因各種自然因素之錯綜複雜所影響之事實。例如:自然美的欣賞、生態美的欣賞(Appreciation)係需要長期深入教化的。
是以更深切期待未來在中小學等基礎教育中能對自然生物、生態學或自然科學有更基礎之知識提供,則當所有國人都對大氣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生物圈......等之自然物理、化學互動現象有基本認識後,吾人在欣賞生態的公共藝術時,將不再只是去面對那個表層的影像,而是透過那個藝術媒介去探索內在之有趣生態現象或生態作用。如:
自然彩虹美景難得一見,但透過知識與技術,我們可以創造人工彩虹;自然的疊水瀑布,清涼可人,惟卻又難以即時可親,但透過藝術手法與瞭解自然山水循環系統,吾人可以在公共空間中創造怡然適意的人工瀑布、山景,甚至是浪漫的霧景。
大自然之風力是震撼人的,大人喜歡乘風破浪,冒險家喜歡單獨以風帆或獨木舟挑戰大自然,然而在公共藝術領域中,如果透過對風力能源知識之瞭解,以及對風力能源之有效運用,則在人力所能掌控安全範圍內,吾人亦可以公共藝術形態展現風與力之美,並讓國民有機會經驗體會風速、風聲與動態風力運作之能量美。傳統民間所用之風車、水車,更可以再發揚光大成為另一類型屬於自然的公共藝術,如:風之塔的雕塑、大型之風洞音樂......等。
自然界中「太陽」更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自然能源,自有人類以來,即都屬於是太陽帝國之子民,因為有太陽能源,才得以讓人類有食物、生產萬物孳生,為此,以「太陽」為核心主題所開創出之機能性或非機能性之物質,有許多均是創造出公共藝術之源頭。例如:日晷、光之劇場,或者是以太陽能所產生之照明景觀設計(Lightscape)。而光影之變化更可以投射出千變萬化圖案(Pattern)它形塑出一種結合色彩、線條、韻律與光影的多元動態景致 。
此外,「水」除了創造出有形之水體,不同領域尺度之水域外,因水之量、水之質,水之流速與落差更可形塑出千奇百態之水象、水景與水的音樂。
何其有幸,這些自然界所有已存在之自然元素,均在你我生活周邊。如何運用、如何借景、如何取景、如何整合,則更開創了這個「生態」的公共藝術無限之空間與時間向度。
而若整合得宜,在「光譜」之影響下,色彩更是自然環境中最吸引人且最具儀態萬千之元素與成品。
「拾穗」不再只是畫中之靜態影像,它是可以親臨體驗穗濤柔美與力量的。
向日葵田不再只是黃色之色彩刺激,它是可以形塑成地方環境時序中之特色與地標。溪邊之卵石、枯枝不再只是自然沉澱、沉積之物,若經過居民巧思或者地方藝術家之組合處理,它可以成為是當地具風土特色之地方觀光焦點景觀。如原住民部落之漂流木創作、山地門部落之鄉公所入口意象或是宜蘭三星鄉卵石所砌出來之類稻草塔......等等。
無論是「公民美學」或是「市民美學」,我們期望在一系列之思考系統中得以牽引人與環境之互動。在大自然之紋理脈絡中找到一些可茲轉化之元素,且其所能實現之場域將不只侷限在私人領域中,也可以存在於公共領域中,自社區到地區、城市、鄉村、到整個區域以至離島或不同地理國度。
而就環境屬性而言,它更可以在常民生活領域中涵蓋到食、衣、住、行、育、樂等不同屬性與空間向度。
畢竟廣義的「生態」是一個宏觀的、動態的、錯綜複雜的系統,也期許讀者們在閱覽本冊時能以開放之胸襟、開拓之視野來共同體驗、營造所有可能與生態有關且符合美質之公共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