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心理祭
數位「美」學?:電腦時代的藝術創作及文化潮流剖析

數位「美」學?:電腦時代的藝術創作及文化潮流剖析

Digital Aesthetics?

  • 定價:380
  • 優惠價:79300
  • 優惠期限:2024年12月18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優惠組合

 

內容簡介

  本書作者以輕鬆、風趣的文筆,剖析數位藝術及文化,與其說這是一本數位藝術專書,倒不如說,這是在數位時代的洪流中,人人都可以親近閱讀的一本好書。
——台灣藝術大學校長∕前北美館館長 黃光男

  自從數位科技介入當代藝術,數十年來,它在藝術創作、市場和教育等層面吹皺的一池春水,把我們帶到了當代藝術最啟人疑竇的一連串問題上:怎樣的作品可以被稱為(當代)藝術?挪用與剽竊之間的區別為何?藝術的價值應如何判定?藝術創作者能否、又如何以作品維生?以及,為當代藝術劃定美學範疇是否可能?在如本書所言的「科技藝術主流化」的此刻,數位藝術與當代藝術環境之間的諸般齟齬,尤其可作為理論地探測數位藝術潛力的入口。

  本書與其說是數位美學的工整陳述,不如說是後設地從美學建構的源頭,鋪陳當代藝術切面的文章集結。首章著眼於科技藝術與當代藝術的接點,從創作意圖的角度,切入科技藝術創作的陷阱與可能。六章相對獨立的篇幅,則次第陳述科技藝術的挪用、數位懷舊主義、草根創意、駭客精神、藝術市場與數位藝術教育等議題,藉由數位藝術在當代藝術中掀起的紛紜爭議,帶動對於其美學構成的思考。書末附錄作者為國立台灣美術館製作「數位藝術專輯」期間,為國內外當代數位藝術家所進行的訪談與報告,階段性地總結了作者近年對於數位藝術的思考。

  本書作者葉謹睿,於九○年代末起投身數位藝術的策展、創作、教學與撰述,現任教於紐約州立大學FIT學院(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FIT)與普拉特藝術學院(Pratt Institute)。在本書中,作者卸下學術用語的艱澀難解,以詼諧淺白的文字出入科技藝術的種種議題,為國內的數位藝術研究提出了兼具說明與觀點的少有論述。

作者簡介

葉謹睿

  現任紐約州立大學FIT學院(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FIT)專任助理教授、紐約普拉特藝術學院(Pratt Institute)客座助理教授。曾任《藝術家》雜誌、《典藏今藝術》雜誌專欄作家,紐約Parsons設計學院兼任助理教授。

著作:
《數位「美」學》(藝術家,2008)
《數位藝術概論》(藝術家,2005)
《大蘋果英雄傳:紐約藝術導覽》(典藏,2004)
《藝術語言@數位時代》(典藏,2003)

展覽:
「隨插即用數位創作展」,數位藝術方舟,台灣國立美術館
「台澳新媒體藝術展」,台灣關渡美術館
「NEXUS」,紐約皇后美術館(Queens Museum)
「正言世代」,紐約強森美術館(Herbert F. Johnson Museum of Art)
「Beyond Ethnic Stereotype」,俄亥俄州甘迺迪美術館(Kennedy Museum of Art)
「Net Archives」,義大利MAXXI美術館
「Seven Ways To Say Internet with Net Art」,2007新媒體藝術節(NewMediaFest2007)

發表文章:

  〈來!讓咱們一起拿肉麻當有趣〉,《電影欣賞季刊——97年春季專題企劃:電影與新媒體藝術之間》
〈野薑花與塑膠玫瑰:談數位藝術之典藏與市場〉,《台灣美術》第66期
〈一隻惹人心煩的蒼蠅,一隻討人喜歡的粉蝶:談李明維的過程藝術〉,《現代美術》111期
〈在雲的南方、色相裡面,看浮世眾生相:談李小鏡的影像世界〉,《現代美術》111期
〈你想要的是天長地久還是曾經擁有:從數位藝術的角度看文化創意產業的深耕〉,《當代藝術家之言》夏至號
〈華人當代藝術的雙軌突破〉,《2004華人美術年鑑》, 典藏出版社
〈從紐約經驗看藝術都市的發展〉,《文建會文化環境年專輯——當代藝術風》
〈粉墨豋場:談李小鏡之夜生活系列〉,《台北國際藝術博覽節專刊——藝術開門》

 

目錄

作者序 這個「美」字兒,為什麼要倒過來?
導論 看門道還是看熱鬧?——從當代藝術的演進談科技藝術之未來
0-0 前言
0-1 你真看得懂當代藝術嗎?
0-2 觀念一斤值多少?
0-3 神祕的藝術光環
0-4 給當代科技藝術家的諫言
0-5 沒有答案的問題才值得窮極一生去追求

第一章 你的、他的,都是我的!——談科技藝術之轉化、借用、竄改以及剽竊

1-0 前言
1-1 創作不是動詞而是形容詞
1-2 應該要合情、合理還是合法?
1-3 曾經犯過的錯,是否就值一錯再錯?
1-4 著名的侵權案例:Rogers vs. Koons

第二章 在求新求變的潮流中逆流而「下」?——談數位懷舊主義

2-0 前言
2-1 八位元世代的自省
2-2 重新運用(Repurpose)
2-3 修改(Modify)
2-4 處理(Prepare)
2-5 讓記憶的聲響再度搖滾:Chiptune
2-6 Game Boy音樂
2-7 以挑戰的態度擁抱科技

第三章 來,讓咱們一起拿肉麻當有趣!——從Web 2.0風潮談草根創意時代的藝術與文化革命

3-0 前言
3-1 何謂草根創意?
3-2 大傳世代文化創意產業體系的崩解
3-3 草根當道 = 專業之死?
3-4 高人氣 = 高品質?
3-5 草根動態影音創作列車啟航的觸媒:DV
3-6 3D動畫電影DIY:Machinima
3-7 KUSO:菁英、專業化的大眾傳播體系壓抑後的反動

第四章 什麼!連駭客都算是藝術?——從駭客精神談當代科技藝術中的童心未泯

4-0 前言
4-1 駭客的起源與定義
4-2 駭客文化
4-3 以駭客為主題的藝術展覽
4-4 打破遊戲規則的另類表現
4-5 資訊共享的理想國
4-6 開放_原始碼_藝術_駭客行為

第五章 藝術是有錢人的玩意兒?——從市場談科技藝術創作

5-0 前言
5-1 市場利益與廣大創作族群的分裂狀態
5-2 藝術體系及市場的解析
5-3 科技藝術與藝術市場體系的差異
5-4 山不轉路轉:科技藝術作品與市場的強制結合
5-5 路不轉人轉:放棄市場換取創作自由
5-6 人不轉心轉:改變以珍貴物件為基礎的藝術消費習慣
5-7 路是人走出來的

第六章 Can Techies be Creative?(科技人是否可以很創意?)——我對數位藝術教育之觀察與建議

6-0 前言
6-1 創意是否有類別或界線?
6-2 科技是否有可能成為創意的阻礙?
6-3 創意和技術在教學中要如何平衡?
6-4 數位藝術教育所面臨的幾個問題
6-5 我對大學數位藝術教育之建議
6-6 結語

另記 野薑花與塑膠玫瑰——談數位藝術作品之保存、典藏與市場
前言
如果藝術有期限,你希望它的日期是____?
數位藝術作品是否有與生俱來的原罪?
如果觀念才是藝術,藝術經驗可以無限重建,請問你收藏的是什麼?
因應市場需求產生的塑膠玫瑰
獨立於溫室之外的野薑花
結語
附錄:數位藝術市場、典藏以及保存之問卷調查結果

參考書目

 

作者序

這個「美」字兒,為什麼要倒過來?   葉謹睿/b>

  看到本書封面的朋友,也許心中會感到好奇:「美學就美學吧,還弄什麼玄虛、搞什麼花俏,沒事幹啥把這個美倒著放?」在此先做一些聲明:這個美字倒了過來,絕對不是排版上的錯誤;也不是呼應國際上暗潮洶湧的反美(國)情緒;更重要的是,儘管作者不帥是個不爭的事實,但應該還不至於淪落到讓美這個字兒都跌倒的地步。

  我刻意要求在封面上把「美」倒過來,其實想要反映的,是我在來到美國之後,所感受的第一個文化震撼(culture shock)。在當時,我對藝術的認知很傳統。我喜歡創作漂亮、有美感、帶有詩意的作品。後來慢慢發現,美國當代藝術圈,還真是一個奉行「美色只不過是一層皮」(Beauty is only skin deep)的族群。美麗(beautiful)、漂亮(pretty)這些形容詞,在他們的心中,其實往往是一種褒貶參半的警告。他們寧願聽到別人用意味深長(thoughtful)、犀利(edgy)甚至挑釁(provocative)來形容自己的作品。當然並不是說他們的觀點就是真理,但我認為,這種層面的思考與自我要求,確實為藝術開拓出了另外一個戰場。甚至可以說,這種思考模式,讓「創作」成為一種強悍的社會批判力量,使藝術家不自我設限於美化人生的功能,更避免了讓藝術品淪為一種金玉其外的裝飾。這也就是為什麼,傳統的美學,一旦到了當代藝術的領域,就必須要重新被界定,不能單純以視覺上的美或感動來做論述。

  寫這本書,並不想告訴讀者什麼是美、什麼是醜。這種主觀上的好惡,應該交由每一個人自己去做定奪。本書的內容,目的在於把一些藝術的弔詭撥開、敲碎甚至完全打破,讓大家都有機會重新去了解,當代藝術創作在數位的衝擊之下,正在以什麼樣的方式做蛻變。當然,藝術創作並不存在於真空包裝之中,它與社會的其他環節,一定是相依共存的。因此,本書也刻意跨出形而上的學理討論,從生活、教育和市場的各個層面,全方位檢視文化潮流因應科技而產生的波動。

  現代人的生活很匆忙,經過數位科技的搧風點火之後,更忙。在手機、PDA、筆電、無線網路、國際漫遊的全球緊迫盯人之下,還真可以說是逃到天涯海角都無所遁形。在這種環境之下,我們要記住好萊塢喜劇《蹺課天才》(Ferris Bueller’s Day Off)裡面的一句話:在飛速奔馳的生活裡,若你不偶爾停下來四處張望,你將會錯過一切。其實,藝術和文化,並不是一門艱澀、嚴肅、難懂的學問,而是一種生活態度和心境。它也可以很輕鬆,很自在。我在本書的字裡行間,往往會有些調皮和不循規蹈矩,無非就是想要跳脫藝文界的氣質形象,嘗試以更輕鬆的態度,來探討正在你我周遭發生的一切。

  每次回到台灣,看見一群在藝術圈內打拼的朋友,心中其實很慚愧。高中畢業就出國留學,直至今日,從來也沒能為台灣的藝術圈做出任何貢獻。過去幾年,有榮幸在台灣的藝術刊物上寫專欄和出版書籍,因此陸續發表了一些人在他鄉的我思我見,這也算是為故鄉的朋友盡一絲棉薄之力吧!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7034861
  • 規格:平裝 / 176頁 / 17 x 23 x 0.88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特惠贈品

載入中...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藝術設計】台灣名導最新力作《餘燼》的誕生之路,導演鍾孟宏VS女兒鍾以澄──父女之間的拍片交換日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尖端暢銷展
  • 秋冬旅遊大展
  • 商業思考筆記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