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拍一部電影,你和主角同樣處於電影中,一起笑、一起哭、一起遭受苦難……
那就是電影。(黑澤明)
進入二十一世紀,電影可說是「太多」了。今天我們可以重溫不少世界名片,新舊蝟聚,有時卻反而幸福得無從下手,不知道如何選擇才好。通過是次的整理過程,或可根據日本這些「排名」的名單,作一簡單的篩選,日後大家在選片上更容易,不至於沒有參考的基礎和指南,書後的附表也具參考價值,希望提供日本十大導演與十大電影的排名順序。
暫且擱下個人的心境和喜愛不談﹐日本老電影之迷人如陳年佳釀﹐而新片佳作在質與量上始終難以比得過老電影﹐其實跟日本電影業的盛衰歷史有關。從二次大戰後到整個六○年代是日本電影的全盛時期﹐今日所公認的經典名片幾乎全出自那二十多年﹔而影史上地位屹立不可動搖的大師們的頂尖作品也全出現在那段時光。其後就氣勢遞減﹐佳片寥寥可數了﹔而且奇怪的是這個現象跟經濟成長無關---甚至可以說是反其道而行﹕反而是日本成了經濟超強大國之後電影業變得乏善可陳了。也難怪影迷們總覺得日本電影是越老越可愛。
影迷們從前的苦惱是失諸交臂的遺憾﹐如今的煩惱卻是人生苦短時間有限﹐鋪天蓋地而來的各國各類型的名片老片新片﹐何從下手﹖無所適從之際﹐可能又形成另一種難以取捨的遺憾了──所以參照信得過的影評人的指點﹐是沙裡淘金的好方法。
鄭樹森和舒明在這本書裡採用了一個很「日本」 的形式---對談(日本話叫「二人談」)﹐來討論日本電影(限於劇情長片)的「十大」﹕十大導演(其實有二十名) 和他們的代表性佳作﹔從導演的代表作推選十大名片﹐加上「另十位」和「遺珠」﹔以及《電影旬報》和《文藝春秋》在不同年代票選出的「十大」、「百大」等等排名榜﹐和導演片目、年度入選片目等等。這些完整的名單非常有助於選片時的查尋參考﹔最後一頁還有「延伸閱讀」書單﹐意猶未盡的影迷大可以繼續鑽研。
兩位作者一個是專攻日本電影的行家﹐一個是比較文學和文化現象的學者﹐對談擦出的火花既有英雄所見之同﹐也有彼此互補之處。他們參照日本多年來《電影旬報》、《文藝春秋》等刊物舉辦的大型票選而出的各種排名榜﹐同時也考慮到日本內部並不統一的意見﹐以及國際欣賞口味和看法的出入﹔加上兩人對重要的世界導演和電影作品都有足夠的認識﹐便可以從自己的「非日本觀點」和國際性的角度﹐再參照日本的排名來重作評估。兩人固然有很好的默契和共識﹐但到底是兩個頭腦而不是一個﹐所以對談討論便成了不同於一般影評的、極有特色的書寫方式。
並無例外也毫不出人意外的﹐排在榜上前頭遙遙領先的還是那幾位已經走進歷史的名字﹐伴隨著他們那些部多半會召喚鄉愁的黑白片﹐和看到片名便升起綿綿舊情的老電影。那真是一個特別的年代﹕戰爭的創痛猶鉅傷痕猶新﹐經濟尚在掙扎起步﹐然而一個絢麗的電影時代開始了﹐那樣千般剛烈又萬般溫柔的光芒持續了四分之一個世紀﹐消逝之後偶現的閃爍光點只令人更加懷念那個永遠不再的銀幕上的年代。
面對這些名單這些片目﹐只覺影海茫茫﹐竟還有那麼多尚未看過的、時日久遠淡忘了需要重看的、以及看過但還想再看的電影……唉﹐影迷們甜蜜的苦惱啊﹗(摘自李黎序〈舊情綿綿---日本老電影〉)
Top Ten of Japanese Cinema
by William Tay and H. C. Li
十大電影片單:
黑澤明《七武士》
小津安二郎《晚春》
溝口健二《元祿忠臣藏》
木下惠介《卡門還鄉》
市川崑《細雪》
成瀨巳喜男《女人踏上樓梯時》
今村昌平《日本昆蟲記》
小林正樹《切腹》
山田洋次《兒子》
新藤兼人《午後的遺書》(十大導演代表作)
作者簡介
舒明
本名李浩昌,一九四五年生於澳門,香港影評人、日本電影專家;出版有《日本電影風貌》(台北,一九九五)、《小津安二郎百年紀念展》(與李焯桃合編,香港,二○○三)、《平成年代的日本電影》(香港,二○○七)等;另有中、日電影英文專論,及華語電影英文研究書目五種。
鄭樹森
一九四八年生,祖籍福建廈門,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校區比較文學博士;出版有文藝論評《文學理論與比較文學》、《電影類型與類型電影》等十多種,外國文學選本《當代世界極短篇》、《遠方好像有歌聲》等二十多種;另與黃繼持、盧瑋鑾合編有《香港新文學年表》等香港文學史料十多種。
鄭樹森在印刻的作品:《小說地圖》、《從諾貝爾到張愛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