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
認識法國十七世紀以降的刻,應自法王路易十三時代看起。路易十三承繼亨利四世,一六一○年登基,多方建樹,在他一六四三年去世由路易十四繼位後不久,巴黎即有「世界的首府」之譽稱。路易十三統轄期間的主要工程是建造了盧森堡宮和巴黎暨附近多處教堂與莊園。這一個時代重要的雕刻家要推撒拉贊,居蘭與安居耶兄弟。他們的雕刻具古典風。
在位長達七十二年的路易十四,看到路易十三的財政總監私人營建了渥勒維弓特宮,萌起興建凡爾賽宮的念頭。巴黎東南郊依芙林地方的森林,原是皇家狩獵之地,路易十三建有一小樓亭作為休息之用,由於路易十四的意願,一處舉世聞名的宮殿,庭園與園林勝地形成。宮殿內部與庭園的裝飾雕刻,延攬了義大利雕刻大師貝蘭及法國本地的雕刻家基拉東、披傑、杜畢、馬西兄弟、柯依賽渥等人參與,路易十四另興建其他行宮,以馬利宮最著名,柯依賽渥之外,庫斯都兄弟為馬利宮庭園雕出傑作。路易十四時代的雕刻家呈現古典風與巴洛克風。
太陽王路易十四於一七一五年駕崩,路易十五登基,在位五十九年,是另一個時代。路易十五將宮廷政務移回巴黎,仍在凡爾賽宮修出歌劇廳與小翠雅壟宮。巴黎方面則建有軍事學校與後來改稱為協和廣場的路易十五廣場。另外,巴黎其他城市如南錫、麥茲、倫納、香提以各城市都造出足以代表路易十五時代的建築。路易十五時代,經過幾十年凡爾賽宮廷的繁瑣舖張,巴黎的貴族尋求較輕鬆、優雅的生活品味,洛可可的裝飾與雕刻應運而生,然古典風的雕刻一直持續著。這一王朝知名的雕刻家有阿當兄弟、布夏東、畢加爾與法爾柯內等人。
一七七四年路易十五去世,由剛滿二十歲的孫子繼位,即路易十六。路易十六時代由宮廷雕刻家帕究主導,接續凡爾賽宮內歌劇廳與聖路易禮拜堂的裝飾工程。羅浮宮之規劃為美術館是路易十六時議會的決定。這個時候貴族們也紛紛整修宅院,如波旁宮此時的主人龔德大公,請了克羅迪翁作大理石浮雕的裝飾。克羅迪翁亦是此時風行的燒陶大家。路易十六溫和愛民,然王朝自路易十五以來便財政紊亂,弊端百出,路易十六即位後的十五年,終因人民生活困頓而釀出一七八九年的法國大革命。
路易十六與皇后瑪琍.安東尼在一七九三年一月被送上斷頭台。法國政局幾翻流血鬥爭後,來自科西嘉島的軍人拿破崙.繃納巴特取得政權。在他任職第一執政官後的一八○四年自立為王。他除了是軍事、政治的大天才之外,拿破崙還是極愛藝術的人,他請大批畫家隨軍記錄他的英勇戰蹟,又繪下他在巴黎聖母院加冕的盛況。建築雕刻工程方面,最重要的是建出巴黎的大小凱旋門,梵東廣場紀念柱,以及後來改名為瑪德琳教堂的榮光殿。這些建設動用了卡鐵里爾、修戴等數十名雕刻家。
拿破崙.繃納巴特也十分注重個人形象。他特別請了義大利當時名聲正響的卡諾瓦來法國為他個人及家人立像,卡諾瓦是繼貝蘭來自義大利為法國宮廷服務的大雕刻家,也為拿破崙時代留下可貴的新古典雕刻傑作。貝蘭推巴洛克精神至最高點,而卡諾瓦則將溫克爾曼所提倡的回歸古希臘「真實風格」,後來稱「新古典主義」的的風格立出絕佳典範。法國本國為拿破崙與其家人塑像的雕刻家有:柯爾貝、拉梅、博西歐、齊納爾等人。該時還另有自舊王朝走到新帝國的古典風大雕刻家烏東。
拿破崙帝國僅維持十年,一八一四年波旁王朝復辟,路易十八為王,查理十世繼承,不受人民愛戴。一八三○年發生七月革命後,法國迎接路易.腓力為主憲君王。由於先前一七八九年的大革命,法國各地所立歷代君王雕像多遭破壞。路易十八首要之務是為過去君王再一一立像。查理十世時的重要建設則是將路易十五修建的聖.簡尼維爾教堂,後改名的萬神殿(或先賢祠),作出重要裝飾工程。路易.腓力繼續這項工程,請了大衛.德.安傑雕出正門頂上莊嚴的三角楣浮雕。這位立憲君王又再為波旁宮進行裝修,帕拉迪爾等人為波旁宮立出多面重要浮雕。一八三○年代最大的雕刻場應是拿破崙時期建的榮光殿,改名為瑪德琳教堂的內外部,共四十四位雕刻家參與工作,特里格提在大門三角楣上作出十九世紀宗教雕刻的大浮雕名作。這些國家公共建築的雕刻延續古典風居多。
一八二○年代,法國浪漫主義的繪畫已現身,要到一八三一年浪漫主義的雕刻才在沙龍展覽出現,那是丟辛紐爾與巴里耶的作品。始建於拿破崙.繃納巴特時代的凱旋門到路易.腓力時才完修。盧德在一八三四至三六年間為巴黎凱旋門作出他名遍世界的〈馬賽曲〉(義勇軍進行曲),可說是這一時期浪漫精神的作品。不過法國最大浪漫主義的雕刻家是拿破崙三世第二帝國時代的卡波。
拿破崙三世即拿破崙.繃納巴特的姪兒路易.拿破崙。他被法國人稱為是法國最後一個皇帝與第一個總統。緣由是路易.腓力在一八四八年的二月革命時被推翻,法國成立第二共和,推舉路易.拿破崙為總統,三年後,他自立為王,追稱繃納巴特為拿破崙一世,自稱拿破崙三世,而將他的帝國稱為第二帝國。第二帝國隨著歐洲的工業革命發展工商業,富了民生與國庫,有能力從事各方大建設,因而帶動更大的經濟發展。今日巴黎都市的規模可說是在拿破崙三世的意願下,由市長侯斯曼規劃而出。拿破崙三世最大的藝術工程是完建羅浮宮,將靠近塞納河處建了花樓,立出八十餘座包括孩童的雕像。而拿破崙三世時代最精彩的更是由建築師加尼爾建出輝煌的巴黎歌劇院。歌劇院內外充滿雕像。正門一側的大圓浮雕〈舞蹈〉即是卡波的大浪漫精神作品。卡波是法國雕刻史上與卡諾瓦、羅丹鼎足而立的三大雕刻家,除了參與歌劇院與羅浮宮的雕塑工作外,位於盧森堡公園側面的天文台庭園噴泉上的銅塑也是他的力作。
拿破崙三世野心勃勃,喜參與國際事務,一八七○年導出普法戰爭而流亡英國。如此第二帝國結束,第三共和成立。第三共和為了確立國防與共和的價值,在巴黎及法國其他省城的廣場立出壯觀的紀念雕座,其中以莫里斯兄弟所設計的共和國廣場雕座與達魯創模的國家廣場雕座組群是代表。一九○○年第三共和在巴黎舉行世界博覽會,建了大、小皇宮、亞歷山大橋,這些建築上的雕刻是法國最後的學院雕刻家的傑作。
自路易十三的宰相柯爾貝創立「法蘭西皇家繪畫雕刻學院」培養國家藝術人才,又成立「羅馬法蘭西學院」,將特優者經「羅馬大獎」選拔送往羅馬深造。接著「沙龍」展出競獎與美術學校的嚴格訓練,十七至十九世紀末的法國畫家、雕刻家,在這樣的制度傳統下受稱為「學院的」藝術家。第二與第三共和時期的藝術,許多仍繼承了學院的古典新古典方向,因此被貼上「後新古典」與所謂「學院派」的標籤。又十九世紀中葉至末葉,另由於社會上新貴、新富喜愛多樣風貌,遂有古典、浪漫、新巴洛克各風兼具的「折衷派」雕刻藝術。
本書,即是將法國路易十三至第三共和的雕刻藝術,其之與王朝政局變遷,文藝潮流,藝術風格相關的情況呈現給讀者。此書與筆者之前的《法蘭西學院派繪畫》有所不同。《法蘭西學院派繪畫》側重十九世紀中葉至後葉的「學院派」繪畫之源起及概況。本書則是十七世紀後至十九世紀整個學院雕刻的介紹。又兩書行文有別,《法蘭西學院派繪畫》或略以文趣導讀。這本《法蘭西古典至後新古典雕刻》則著意簡明扼要交待讀者,讓讀者能夠掌握三個世紀法國雕刻的整體概念。
法國美術館展品釐定:藝術家生於一八二○年以前的作品收藏於羅浮宮,生於一八二○到一八七○年間的收藏於奧塞美術館,一八七○年以後者則送到國立現代美術館:龐畢度中心,然由於藝術所屬流派的關係,也有些修正。本書所談及的雕刻作品,除了在凡爾賽宮及巴黎各大公共建築、教堂外,大部分都收藏在羅浮宮與奧塞館,因此作者在本文之後補寫二個附錄,導引讀者觀覽這兩個美術館的有關雕刻收藏,以茲相互輔佐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