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購書節a
「曲人鴻爪」本事

「曲人鴻爪」本事

  • 定價:450
  • 優惠價:66297
  • 優惠期限:2024年12月28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書畫詩詞的賞心樂事
  曲人生涯的餘韻流風

  1949年以來
  最珍貴的世界文化遺產之一
  與百齡文化曲人獨特的世紀回憶

  假如《曲人鴻爪》中收入的曲人書畫,展示了一代曲人高超的藝術境界,
  孫康宜教授披露的文字細節,無疑展示出一代曲人令人傾倒的人格魅力。

  崑曲名家、書苑才女張充和與號稱「百戲之祖」的崑曲文化結緣尤深,終生不離須臾。

  張充和雖從舊時代走過來,但近文墨、入學堂才情四溢實屬難能,其性格獨特,詩才更好。

  1937年24歲,張充和開始收藏曲人書畫。至1991年共54年,記錄了眾多曲人以曲會友的盛事,薈萃他們丹青墨韻的精華,便是今天讀到的張充和珍藏迄今的紀念冊《曲人鴻爪》(三大集)。

  所謂《曲人鴻爪》,原是張充和所珍藏的一部私人紀念冊,在長期的曲人生涯中,不管是戰火紛飛的年代,還是移居海外的歲月,張充和總是隨身攜帶這部珍貴的私人紀念冊,只要條件允許,她總會讓遇到的曲人知己們,在紀念冊中留下他們親筆題贈的書跡畫痕。

  經過長達半個多世紀的累積,這部洋洋三大本的私人紀念冊能夠看到包括第一集存藏抗戰前後,吳梅、杜岑、路朝鑾、龔聖俞、陶光、羅常培、楊蔭瀏、唐蘭等人的作品,第二集存藏1949至1966年間,身在美國的李方桂、胡適、呂振原、王季遷、項馨吾,以及身在臺灣的蔣復璁、鄭騫、焦承允、汪經昌、夏煥新、毓子山等人的作品,第三集則存藏1966年以後姚莘農、林燾、趙榮琛、余英時、吳曉鈴、徐朔方、胡忌、洪惟助、王令聞等人的作品。

  本書即依據近百歲高齡的張充和本人口述,孫康宜教授筆錄曲人本事,鉤沉演藝傳承,再現獨具中國傳統文人文化特色的文藝沙龍中諸多令人神往的情景,並對《曲人鴻爪》各家題詞和畫幅做出畫龍點晴的詮釋和導讀。

  閱讀這本書恍如目睹當年一次次崑曲盛事、文人雅集,歷史的管弦流響迴盪,綿延不絕。

  全書文字書畫,相得益彰,希望能藉此留住張充和曲人生涯中那些不可磨滅的良辰美景,賞心樂事,以及許許多多的誰家庭院,和那個時代幾成絕響的文化氛圍。

  通過這條以書畫連接成的感性線索,我們將目睹崑曲藝術數十年來所走過的艱難道路,

  從這些「世紀回憶」中,見證了曲學薪火相傳的過程。

作者簡介

張充和(Ch’ung-ho Chang Frankel)

  祖籍合肥,1913年生於上海。10歲時師從朱謨欽學古文及書法。16歲從沈傳芷、張傳芳、李榮忻等學崑曲。1934年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抗戰爆發後,轉往重慶,研究古樂及曲譜,並從沈尹默學習書法。抗戰勝利後,於北京大學講授崑曲及書法。1948年結縭傅漢思(Hans H. Frankel)。1949年移居美國,在耶魯大學教授書法二十多載,並於家中傳薪崑曲,得繼清芬。

孫康宜(Kang-i Sun Chang)

  祖籍天津,1944年生於北平。後遷居臺灣。1968年移民美國。曾任普林斯頓大學葛思德東方圖書館館長,耶魯大學東亞語文系主任。今為耶魯大學首任Malcolm G. Chace’56東亞語言文學講座教授。著有中、英文著作多種,其中包括《陳子龍柳如是詩詞情緣》、《晚唐迄北宋詞體演進與詞人風格》、《耶魯潛學集》、《耶魯性別與文化》、《遊學集》、《文學的聲音》、《走出白色恐怖》等。

 

目錄

代序∕我和張充和的曲緣 孫康宜
前言∕張充和的《曲人鴻爪》 孫康宜

第一集 抗戰前後的曲人活動
一 吳梅
二 杜岑(鑒儂)
三 陸朝鑾
四 龔聖俞
五 陶光
六 羅常培
七 楊蔭瀏
八 唐蘭
九 樊家曲人(樊誦芬、樊浩霖)
一○ 盧前
一一 周仲眉夫婦(周仲眉、戊雙)
一二 張鍾來
一三 吳蔭南
一四 王茀民
一五 王季烈
一六 吳逸群
一七 汪東
一八 蔡家父女(蔡晉鏞、蔡佩秋)
一九 韋均一

第二集 一九四九─一九六六年:海外曲人的懷舊與創新曲人在美國
二○ 李方桂
二一 胡適
二二 呂振原
二三 王季遷
二四 項馨吾曲人在臺灣
二五 蔣復璁
二六 鄭騫
二七 焦承允
二八 汪經昌
二九 夏煥新
三○ 毓子山
三一 吳子深
三二 張穀年
三三 陸家曲人(陸蓉之、陸永明、陸郁慕南、郁元英)
三四 成舍我

第三集 一九六六年以後:張充和的也盧曲社和其他崑曲活動
三五 姚莘農
三六 林燾
三七 趙榮琛
三八 余英時
三九 吳曉鈴
四○ 徐朔方
四一 胡忌
四二 洪惟助
四三 王令聞

後記∕張充和與紐約海外崑曲社 孫康宜

 

我和張充和的曲緣∕孫康宜

  我和張充和女士的「曲緣」要從28年前說起。

  那是1981年的4月間,紐約的大都會美術館(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剛建成一座仿造蘇州網師園的「明軒」(Astor Court),一切就緒,只等幾個星期後向外開放。那年我還在普林斯頓大學工作,尚未搬至康州來。當時普大的師生們正在熱心研究明代小說《金瓶梅》,對書中所錄許多明代小曲尤感興趣。於是服務於該美術館的普大校友何慕文(Marwell K. Hearn)就計畫為我們在明軒裡舉行一次曲會,並請著名崑曲大師張充和為大家唱曲,由紐約的陳安娜(即後來的紐約海外崑曲社創辦人之一)吹笛。當天充和用崑曲的唱法為我們演唱金瓶梅曲子,包括〈雙令江兒水〉、〈朝元令〉、〈梁州新郎〉(摘自《琵琶記》)、〈羅江怨〉(俗名〈四夢八空〉)、〈山坡羊〉(即小尼姑〈山坡羊〉)等曲。從頭到尾,充和的演唱深得崑曲優美的精髓,令在場諸人個個絕倒。有關此情此景,我曾以〈在美國聽明朝時代曲〉為題寫一文在1981年8月號《明報月刊》上發表。

  次年(1982年)秋天我轉到耶魯大學任教,並與充和的丈夫傅漢思(Hans H. Frankel)教授同在東亞語文學系裡共事。(傅漢思教授已於2003年8月去世)。充和與耶魯大學的關係也一直十分密切,2006年耶魯東亞圖書館重修,自然請充和為該館題字以為紀念。多年來,充和在耶魯的藝術系教書法,課外兼教崑曲。我一直希望能抽空向充和習練崑曲,只可惜總因工作太忙而屢屢作罷。還記得1980年代後期,我的博士生王璦玲正式向充和拜師學崑曲,開始會唱《牡丹亭》裡的〈遊園〉曲子,就曾令我一度非常羨慕。直到今日,王璦玲(現任臺灣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還經常對我說,她當年等於是「代替」我向充和學習了崑曲。

  然而,未能向充和學習那素有「百戲之祖」雅稱的崑曲,一直都是我心中的遺憾。

  對我來說,崑曲最大的魅力乃在於它所代表的傳統文人文化。或許只有像張充和那樣精於崑曲和書法,並徹底經過傳統文化薰陶的人,才能真正了解崑曲的意境。最近,在一篇訪問記中,作家白先勇就曾說道:「我一直覺得書法與崑曲是一個文化符號。崑曲的水袖動作都是線條的美,跟書法的線條要有機地合起來」(見李懷宇訪問白先勇的文章,〈白先勇──我相信崑曲有復活的機會〉,《時代週報》創刊號〔2008年11月18日〕)。

  不用說,以書法和崑曲著稱的張充和女士最能了解崑曲的這種特殊魄力。但我也經常在想:過去到底有哪些「文化曲人」引導充和走過那底蘊深厚的崑曲藝術旅程?究竟要有什麼樣的文化修養和訓練才能充分表現出崑曲的藝術本質?在今日後現代的世界裡,我們還有可能繼承並傳達那種富有文人氣質的崑曲藝術嗎?

  前不久在一個偶然的機會裡,充和讓我翻看她多年來存藏的《曲人鴻爪》三大冊,終於使我瞥見了半個多世紀以來所謂「文化曲人」的精神世界。在她的《曲人鴻爪》書畫冊裡,她收集了無數個「曲人」給她的書畫,其中包括曲學大師吳梅、王季烈等人的書法,畫家兼曲人張穀年、吳子深等人的作品,還有來自各方曲友的題詠。最難得的是,不論充和走到世界的哪個角落,不管在什麼情況下,她都不忘將那《曲人鴻爪》的冊子隨身攜帶,倍加珍藏。正如她所說:「抗戰那些年,這個冊子一直跟著我,一直跟到現在。」這是因為,只要有可能,她都要「抓住」每個機會讓她的曲人知遇在冊子裡留下親筆題贈的書跡畫痕。因此《曲人鴻爪》實際上是半個多世紀以來一部難得的曲人書畫見證錄。

  《曲人鴻爪》中的書畫精妙,曲文膾炙人口,實令我百看不厭,愛不釋手,因也令我深受感動──尤其是,有些收在《曲人鴻爪》裡的書畫已經沉睡了七十多年之久!不久前我的耶魯同事蘇煒先生曾在他的一篇散文裡提到了充和這部難得的《曲人鴻爪》,但我認為我們有必要讓廣大的讀者也分享這些珍貴的歷史文物,因而我主動向充和建議,希望她能盡快把這些書畫付梓出版。重要的是,《曲人鴻爪》收藏了1937至1991年一段十分漫長的曲人心聲。我想通過充和的口述來填補上世紀以來「曲史」的一些空白,所以才有編寫此書的構想。

  同時,我能利用這個大好機會多向充和學習,更是求之不得的樂事。讓一個97歲的傑出書法家兼崑曲家領著你再次走過那段已經消逝的時光,去捕捉一些戲夢人生的片段,去追尋那個已逐漸失去的文人傳統,確實是一件動人幽懷的雅事。從中既讓人瞥見老一代文化人的師友情誼和風雅的交往,也讓人對那個已經逝去的曲壇佳話倍感珍惜。

  必須聲明的是,由於篇幅的局限,本書無法收進《曲人鴻爪》裡全部的字畫。因此在選擇的過程中,不得不放棄一些曲人的作品,也請讀者見諒。另外,在收集有關曲人生平資料的過程中,筆者曾經把許多資料都拿給充和先生看過、也同時向她請教。但充和已經年高97,許多年代久遠的事已經記不得了,所以有時也無法判斷資料的正確性。因此,凡採用外來的材料,我都一一加註。當然若有資料上引用的錯誤,作為一個嚴謹的撰寫者,我必須負責任。以上已經說過,我本來就不是研究曲的專家,只是本著研究文化史、並以學習的態度來進行這項研究和撰寫的工作的。

  有關此書的緣起,我當然最應當感謝的是張充和女士。沒有她貢獻出《曲人鴻爪》的書畫,沒有她向我口述往事,那根本就不會有這本書的結集。同時,我也要感謝曹凌志和李懷宇兩位先生不斷的催促和鼓勵。對於哈佛大學的王德威教授及Andy Rodekohr(Assistant Director, CCK-IUC)當初給於本研究計畫的慷慨支持,我要特別表示謝意。同時,我也要感謝陳安娜(紐約海外崑曲社社長),她為本書提供了許多相片。此外,余英時、董橋、陳淑平、高友工、許倬雲、王璦玲、林勝彩、謝正光、王瑋、尹繼芳、傅剛、李唐、章小東、孔海立、Victoria Wu(吳禮蘭)、康正果、丁邦新、辜健等人也都為我提供了重要的幫助。香港《明報月刊》的彭潔明(總經理室高級主任)和陳芳(執行編輯),大陸《書城》編輯陶媛媛,臺灣《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主編楊澤,《聯合報.聯合副刊》主編宇文正,以及美國《世界週刊》主編常誠若和《世界日報.世界副刊》主編吳婉茹(Annie Wu)都分別在報刊上登載有關本書的精選章節,讓海外的讀者更加了解充和在崑曲方面的貢獻,我也要感謝他們。同時,我的丈夫張欽次(C. C. Chang)付出了許多時間和心力,他為我搜集各種各樣有關充和的曲友們的資訊,而且還說明錄音、拍照等工作,所以我十分感激他。

  在此,我要特別向聯經出版社的林載爵和胡金倫先生獻上衷心的謝忱,沒有他們的鼎立支持也不會有這本繁體字版的出版了。

  孫康宜謹識
  2010年2月於美國耶魯大學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0836394
  • 叢書系列:當代名家
  • 規格:平裝 / 280頁 / 23 x 16 x 1.4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三八 余英時

一九八二年,耶魯大學

在海外華人文化社群中,余英時先生(一九三○─)與張充和女士的文字因緣早已傳為佳話。

首先,余張兩人均為錢穆先生的學生,多年前錢先生過九十歲生日時,兩人曾合作完成了一組祝壽詩──那就是,由余先生先寫四首律詩,再由充和將整組詩寫成書法──贈給錢先生。當然除此之外,他們之間還有許多類似的文字合作。

自從一九六一年張充和女士與漢思從加州搬到康州,他們便與余英時開始文字交往。漢思一向研究漢代文學,而當時余先生(在哈佛)也正專攻漢代史。由於哈佛與耶魯相離不遠,故彼此在學術上時有聯繫。余先生和充和雖會面較晚,但由於兩人都師從過錢先生,後來「一見如故,成為忘年交」。前面已經提到(本書〈三五 姚莘農〉),一九六八年春充和到哈佛表演崑曲,那時余先生曾寫了一組贈詩給充和,多年後居然引起了一場中國大陸和美國讀者的「和詩熱」(詳情見本文後半段說明)。一九七七年余英時從哈佛轉至耶魯任教(直至一九八七年才轉去普林斯頓),前後有十年在耶魯大學共事,彼此之間的關係自然更加密切。

我以為,在目前充和的海外朋友中,余英時或許是對充和「相知最深」的一人。因為余先生對充和「相知」甚深,故能對充和的藝術本色做出精確的表述。例如,有一回充和向余先生展示她剛「發明」的菱形六角盒,盒內裝有乾隆時代的一塊墨──原來那次充和一時臨機應變,費了老半天,把丈夫漢思買來的裱盒改裝成仿古的「墨水匣」。充和一邊打開墨水匣,一邊對余英時說:「你看,我多麼玩物喪志。」

沒想到余先生立刻答道:「你即使不玩物,也沒有什麼『志』啊!」

余先生那句話剛出口,充和已大笑不止。

我以為只有像余先生那樣真正了解充和真性情的好友才說得出那樣的話。那句話就妙在一種既「調侃」又敬慕的語調中。

的確,余英時一向十分敬慕充和女士那種「沒有志」的藝術生活──包括她那隨時可以進入唱曲和自由揮墨的心境。相形之下,由於今日社會環境的改變,許多人都已經無法再過那種優雅淡泊的生活了。或許因為如此,一九八二年余先生在充和的《曲人鴻爪》書畫冊中所寫下的題詩,就表達了對這種情況的無奈:



 臥隱林巖夢久寒,

 麻姑橋下水湍湍。

 如今況是煙波盡,

 不許人間有釣竿。



必須說明,以上這首七絕原是余先生寫給錢鍾書先生的舊作。但放在《曲人鴻爪》中,卻令人大開眼界──它提醒我們,錢鍾書所處的政治和社會環境曾一度煙波消失,不許垂釣,文人雅士再也過不上那種優遊林下的生活。相較之下,遠在北美的充和反而因為生活在別處而得以延續那曲壇書苑的流風餘韻。

我以為充和一直是個踏實獨立的「淡泊」人。她的詩中就經常描寫那種極其樸素的日常生活:



 一徑堅冰手自除,

 郵人好送故人書。

 刷盤餘粒分禽鳥,

 更寫新詩養蠹魚。

(〈小園〉詩第九)



 遊倦仍歸天一方,

 坐枝松鼠點頭忙。

 松球滿地任君取,

 但借清陰一霎涼。

(〈小園〉詩第二)



可見,充和平日除了勤練書法和崑曲之外,總是以種瓜、收信、餵鳥、寫詩,觀松鼠、乘涼等事感到自足。那是一個具有平常心的人所感到的喜悅。在她的詩中我們可以處處看見陶淵明的影子。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藝術設計】典藏藝術社方展:抗爭之力,單書85折、雙書79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遠流領券(10/23-11/18)
  • 圓神領券折
  • 共和國全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