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購買版本(2):
推薦序1
王瓊玲教授是中正大學的良師,教學認真、研究精湛。研究、教學之外,更以悲憫之心、化境之筆,創作出一篇篇感人肺腑的小說。
《美人尖──梅仔坑傳奇》一問世,立即造成藝文界的轟動。豫劇皇后王海玲,更傾五十年的戲劇功力,演出意志堅韌卻遭遇坎坷的女主角──阿嫌,作為民國一百年的年度大戲。
王教授新作《駝背漢與花姑娘──汗路傳奇》,依舊以悲憫的人生觀照、殷實的歷史考據,細膩地刻劃臺灣的鄉土民情、日治時期的愛恨情仇,以及兩岸的情勢變化。
阿惜姨、秋月、田哥、花姑等小小人物,歷經時代狂濤、命運巨變,卻仍以堅強的厚度、不棄不離的深情,來面對人生、追求希望。細細捧讀,咀嚼再三,很難不動容、不神往。
〈阿滿的蘋果〉以一個十一歲小女孩的眼睛看世界,巧妙地呈現民國六十年代的政治氛圍、經濟問題、社會現象。其中,國共緊張、省籍情結、性別不平、貧富差距等重大問題,在小說中,王教授卻舉重若輕,以小阿滿的所見、所聞、所疑、所思,一一點染出來。幽默的筆調、活潑的描述,讓讀者禁不住莞爾,也忍不住喝采。
「為時代留見證、為小人物寫悲歡、為臺灣社會畫素描」──王教授一步一腳印,正努力奉獻著。
為臺灣社會畫素描 吳志揚
(本文作者為國立中正大學校長)
推薦序2
汗路、人生路
認識瓊玲已超過十年,我們曾是世新大學的好同事,也永遠是隔壁縣的好鄰居。
我來自雲林的古坑,她成長於嘉義的梅山。南臺灣廣袤的山野、淳樸的人情,讓我們有著小同鄉的情誼。
我初任圖書館館長的職務,傾全力擴充圖書藏量、閱聽設備與資訊功能時,瓊玲正好也蓽路藍縷地創辦世新中文系。大小會議中,我們是合作無間的好夥伴;國科會的大型整合計劃裡,我們更是共同奮鬥的主持人。
我們擁有一大群好朋友,多年來,在充滿陶、瓷、書、畫、玉雕、石刻的藝術中心──精英閣,大夥一起品茗賞酒、把盞同樂;當然,偶爾也會激昂辯論──為了相同的夢想、不同的理念。
數年前,瓊玲返鄉任教於中正大學,週週南北奔波,卻未見疲憊,反而活力十足、成果斐然。她一邊鑽研古典文學,一邊創作現代文藝,成為海峽兩岸知名的學者,也躋身有口皆碑的小說名家。
多年累積的學術造詣,如鹽入水般的溶進瓊玲的小說中,豐盛的內容、曲折的情節、多變的人性、無常的命運,讓一個個本土小人物都躍出紙面,頂天立地起來。
於是,漫天戰火、天災疾疢、骨肉流離、人倫乖悖的慘痛場景,在小說中一一重現;然而,田哥、花姑、阿惜姨、秋月……這些可親又可憐、可悲又可敬的主要角色們,卻都堅定強韌、知足順變,在無情的時代流淌著有情的血淚。
至於其他配角們,如:教導田哥能樂天達變的老阿公;行為有些白目卻一心惜幼憐貧的大火龍;極端崇日媚日,卻換來家破人亡的趙家阿叔;飽受「戰後創傷症候群」凌遲的田井次郎……一個個都面目鮮活、個性分明,讓讀者既震撼又窩心。
這就是瓊玲念茲在茲、挖心剖肝所寫出來的「汗路傳奇」。
汗路傳奇中,無鬼神、無靈怪、無超現實的奇夢幻想,卻是有血、有淚,有追求、有幻滅,有鄙俗難堪、有殘酷無理,既呈現了眾生掙扎求活的身影,也蘊藏人世間最真實、最具體的喜怒哀樂、愛恨情仇……
由梅仔坑市集向著十多個山村輻射開去的「汗路」,是兩三百年間,先民們挑著重擔、淌著汗水,上下海拔一千多公尺,穿山越嶺所踩踏出來的謀生小徑。小時候,我走過梅仔坑蜿蜒崎嶇的汗路,知道所謂「一坎到肚臍、二坎到目眉」的險峻,真的一點也不誇張。如今,物換星移,景物雖改,故事與人情卻藉由瓊玲的小說流傳著。小說中陡峭的石階、青苔的土路、奔流的清水溪,會永遠載錄著梅山鄉、甚至全臺灣的坎坷與奮鬥。
我期待深具歷史意義的汗路,能永遠被善待、被保存,讓我們能體會它的艱辛、它的偉大;而走過汗路與人生路,也會讓我們更有信心、更有愛心,去為子子孫孫開闢更多更好的康莊大道。
賴鼎銘
(本文作者為世新大學校長)
推薦序3
寫「人生」,也寫「人間」
繼《美人尖》之後,瓊玲在短短的兩年內又完成了「梅仔坑傳奇」的第二部;這一輯裡包括了三個中篇:〈駝背漢與花姑娘〉、〈阿惜姨〉和〈阿滿的蘋果〉。
瓊玲用她一貫清晰的描述、冷靜的筆觸和悲憫的心情,並偶而用「意識流」的筆法縱入其境,把發生在梅仔坑的古老傳奇──或者應該說是人世間普遍存在,隨時都可能被挖掘出來卻暫時隱藏的事實,像說書人一般娓娓道來,情見乎詞;又有劇作家的器局,讓梅仔坑這個小得不能再小的「劇場」,搬演了人世間大得不能再大的劇情。這種「納須彌於芥子」的本事,讀者應該是很容易感受到的。
瓊玲小說中的主要人物往往就是一個,除了第一輯〈老張們〉用了「們」字作一個概念的傳達之外;但這一輯有了新的發展;〈阿惜姨〉雖然看似以阿惜姨為主線,但秋月應是另一條主線。這兩位受了許多身心煎熬卻都能活到八十幾、一百多歲的苦命婦人所表現的韌性,讓人驚訝!甚至連阿惜姨的媳婦阿珠都活到八十幾歲,這難免會讓人困惑。我們當然不必引孟子「天將降大任於斯人……」那一段話來解釋這三個婦人的「偉大」,但面對生活艱困和命運乖舛的雙重折磨,她們所表現的堅強生命力,並不比被上天賦予大任的大人物遜色。而像阿惜姨、秋月、田哥這類人物,往往就在我們的周邊,與其說他們都很「認命」,不如說他們更能「正視」生命;從阿惜姨和秋月這兩位相依為命、卑微可憫的老婦人的互動之中,其實可以讓人學得很多,譬如那些經常被大人物掛在口邊的、諸如「知所進退」之類的道理。
〈駝背漢與花姑娘〉是唯一從篇名就可以確知它是一旦一生的雙峰發展,一個只知道默默效忠主子、無怨無憂的駝背漢,一旦和原有花痴的花姑在命運的作弄下成了夫妻,兩個形神各有殘缺的生命的結合,使雙峰合而為一,並抒發了人性最善良真實也最可貴的光輝。
讀瓊玲的小說,難免會覺得沉重,因為人物的遭遇都是那麼不堪。然而無論是〈美人尖〉、〈阿惜姨〉或者〈駝背漢與花姑娘〉,要告訴讀者的應該都是故事背後所蘊藏的「人生」和「人間」。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人生,我們每一個人也都要面對所有人共同生存的人間。怎麼樣讓我們在人間的生活和生命,都能夠在自主而有尊嚴的前提下,切實的經過並盡心的完成,才是重要的,哪怕是艱辛而悲涼的,只要它是真實的。
這是我讀瓊玲這兩部小說的感受和感動,也願意鄭重的表示我的推薦之意!
黃啟方
(本文作者為國語日報社董事長、世新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曾任台大文學院暨世新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院長)
推薦序4
排演《美人尖》,期待《駝背漢》
「王瓊玲教授要出第二本小說了!」聽到這個好消息,我和所有臺灣豫劇團的同仁都雀躍歡呼,高興不已!
初次與王教授會面,是豫劇《劉姥姥》的首演會前。她到高雄文化中心演講,用投注多年的學術專長,宣傳《紅樓夢》的精采與不朽;又以「死忠粉絲」的身分,肯定了我與豫劇團隊,在舞臺上的血汗與奉獻。
那場演講座無虛席、掌聲不斷。觀眾們時而被她逗弄得哈哈大笑,時而被她感動到泫然欲泣。我心中不禁暗暗喝采:
「好一個會說故事的人呀!」
不久,這位「很會說故事的人」,真的就用小說《美人尖》說了許多悲歡離合的人生故事!
「海玲老師,我下筆寫《美人尖》的主角『阿嫌』時,心中想的就是您!您一定可以把阿嫌的愛、阿嫌的恨;阿嫌的糾纏、憤怒;阿嫌的戰鬥、痛苦……演得淋漓盡致。」
「您絕對會讓阿嫌活過來──不只活在舞臺中、更永遠烙印在人們心版裡!」
王教授誠誠懇懇又斬釘截鐵地對我說。
而我、藝術總監韋國泰先生及評審小組閱讀完小說之後,二話不說,就決定演出臺灣本土豫劇──《美人尖》,作為慶祝民國一百年的年度大戲了。
當我與編劇劉慧芬教授(文化大學戲劇系主任,編寫豫劇《劉姥姥》、《錢要搬家啦!》、京劇《胡雪巖》等)、導演林正盛先生(榮獲二○○一年柏林影展「最佳導演獎」、「最佳新人演員獎」等)、朱海珊老師(臺灣豫劇團當家小生,第十五屆全球中華文化藝術「薪傳獎」得主)全力投入《美人尖》的排練時,又抽空先拜讀王教授即將出版的第二本小說《駝背漢與花姑娘──汗路傳奇》。
我深深被田哥與花姑堅韌、樂觀的生命所感動,也心疼著阿惜姨刻骨銘心的痛楚與無怨無悔的慈愛。而小女孩阿滿所看到的人、所經歷的事、所渴求的物質,正是臺灣這塊土地,在歷經中日、國共兩大戰禍之後,努力掙扎著要站起身來,奮力要跨步走出去時的景象。
捧著小說,我揪著心、紅著眼、酸著鼻子,仔細讀著……
走上舞臺,我痴著心、亮著眼,一聲聲唱著、扮演著……
王教授用嘔心瀝血的小說在寫小人物、寫大時代。
我則用落地生根的豫劇來呈現臺灣情、表達鄉土愛。
所以,《美人尖》的演出、《駝背漢與花姑娘》的出版,都需要鼓勵、支持與指正。
我們期待大家走入豫劇的藝術世界,也走進臺灣的「汗路傳奇」……
我們都相信,小說與戲劇有著多樣的人生、多變的人性,但也有著我們的夢想與未來……
王海玲
(本文作者為臺灣豫劇團的當家名角。榮獲第四屆國家文藝獎戲劇類等多項大獎,唱腔圓潤、身段俐落,是享譽全球、得獎無數的全能藝術表演家,更是文武兼備、宜生宜旦的「豫劇皇后」。)
推薦序5
梅山的女兒
梅山舊名「梅仔坑」,有著好山、好水、好鄉親,也有一脈汩汩流動的文學潛流:前有享譽臺灣文壇的先進──名小說家張文環先生;後有海峽兩岸知名學者──國立中正大學中文系教授:王瓊玲博士。
瓊玲是我們梅山好山、好水、好鄉親所培育出來的好女兒。其先翁王清泉先生,兼具詩、文、書法三長,「志道、據德、依仁、游藝,一生明月;務農、行醫、執教、從公,兩袖清風」是其一生寫照。且因生性耿介,急公尚義,故鄉親們賜予「公道伯」的尊號。
瓊玲是公道伯最小的女兒,排行第七,自幼聰穎活潑,擔任班長多年,頗有女將之風;成績優異之外,還時常代表學校參加國語文競賽,曾獲得全嘉義縣演講比賽冠軍、南部七縣市作文比賽第二。
瓊玲自小雖然多才多藝,卻又很懂得勤勞與孝順。課餘之暇,常看到她在筍乾行內當童工,小小身軀坐在木板凳上,兩手忙碌地剝撕著黃筍片,兩眼卻盯著膝蓋上攤放的《孤星淚》或《西遊記》,看得津津有味。年年歲暮,王先生應鄉親之邀,揮毫題寫春聯,瓊玲也都隨侍在側。父女倆忙碌的身影,不只有親情的溫馨,也有文學的傳承。
嘉義女中畢業後,瓊玲就讀於東吳大學中文系。寒暑假,必定返鄉工讀,擔任嘉義縣公車處的車掌小姐。她隨車服務,足跡遍及雲嘉地區的山林田野、大小村落,更目睹、耳聞許許多多的風土民情、人生起落。因此,艱苦的工讀生活,拓展了她的視野、深化了她的情感,也為日後的創作小說奠下了豐厚的基礎。
攻讀研究所期間,瓊玲以古典小說為研究重心,《野叟曝言研究》一書,是她初試啼聲的學術論著。因表現優異,畢業後,即留在母校東吳大學擔任講師。隨後專職於世新大學,並繼續攻讀博士學位。近六十萬字的《清代四大才學小說》,由國際知名的商務印書館出版,屢次獲學術研究獎項。瓊玲在學術與教育路上,從此開始發光發熱。
身為梅山的女兒,瓊玲有著樸實的精神、高昂的鬥志,她完成《古典小說縱論》一書;發表多篇論文於中國的社會科學核心期刊《明清小說研究》上,成為海峽兩岸知名的學者;更蓽路藍縷,創立了世新大學中國文學系,擔任第一屆系主任。
創業維艱,為了建立口碑與特色,瓊玲完成了兩個跨院校的大型整合計畫,一是擔任國科會的〈世界華文文學資料典藏中心之建立及網路設置計畫〉的籌備人及主持人;二是擔任教育部〈提昇國語文基礎教育計畫──古典與現代、傳統與本土的融合〉的撰寫人。這兩項大型計畫,總共獲得新臺幣四千餘萬的補助款,堪稱中文界「不可能的任務」,但瓊玲卻一口氣辦到了,真不愧是我們的「梅山之光」!
瓊玲身在台北,心卻深繫故鄉。父親臥病期間,她週週南北奔波,從未懈怠。後來,為了侍奉老母,更毅然轉返故鄉,任職於國立中正大學中文系。她教學認真,是公認的好老師;她孝順友愛,是王家及梅山的好女兒。
瓊玲又完成了《野叟曝言作者夏敬渠年譜》、《夏敬渠與野叟曝言考論》兩本擲地有聲的著作,在學術研究上,有了可以告慰父母的豐碩成果。活力充沛的她,絕不以此為滿足,反倒是奮足奔赴另一條她嚮往已久的跑道──小說創作。
就讀大學期間,瓊玲就以小說〈綠卡〉,獲得東吳大學的「雙溪文學獎」。後來,浩瀚的學術研究、艱困的教育使命,讓她得忍痛割愛,暫時壓抑住蠢蠢欲動的寫作欲望。但是,從小累積的作文天賦、耳聞目見的奇風異俗、百味雜陳的小人物悲歡,早已醞釀成熟,滾燙於胸壑,到了不得不噴薄而出的地步了。
於是,瓊玲懷著感恩、敬畏又悲憫的心情,寫下了她的《美人尖》及《駝背漢與花姑娘》。
這兩本擲地鏗鏘的小說,內容正是半世紀以來,梅仔坑、臺灣、中國大陸環環相扣的繁華與悲涼。
瓊玲大量運用「倒敘」、「正述」的交叉綜合筆法,營造今昔對比的氛圍,用來強調時代變遷中,多重人性的變與不變。從「變」中反思時代的滄桑、人情的涼薄;從「不變」中,肯定人性的淳厚、生命的脆弱與頑強。故有「為時代留見證、為小人物寫悲歡、為臺灣畫素描」的努力與雄心。
瓊玲又大量運用「意識流」的創作技巧,深入角色的內心世界,書寫其絲絲隱隱或天崩地裂的悲歡。因此,讀來都動人肺腑。
平時忙碌於教學與研究,課餘之暇,瓊玲曾帶著筆記電腦去訪問耆老,常跋山涉水去觀察草木,更經常為了構思情節、琢磨字句而焚膏繼晷、不眠不休……
捧讀瓊玲的小說,會強烈感受到她對歷史真象的探索、對臺灣土地的疼惜、對淳樸小人物的悲憫。因此,其創作的筆調,無論是幽默風趣、哀痛纏綿或霽風朗月,她都投注了款款真切的情意。
我身為瓊玲的啟蒙老師及小學校長,看到她深耕文壇、收穫豐碩,內心有著無限的欣慰;得知她飲水思源、回饋故里,將兩本小說的永久版稅捐贈梅山文教基金會,我和所有的鄉親一樣,有著無比的感動。真不愧是公道伯及梅山的好女兒呀!
瓊玲!努力寫吧!全梅山的鄉親都在為妳加油!
沈耀宜
(本文作者為梅山文教基金會榮譽董事長、前梅山國小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