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輕小說展
藏傳佛教認識論:開啟量學(因明學)寶庫之金鑰匙

藏傳佛教認識論:開啟量學(因明學)寶庫之金鑰匙

  • 定價:330
  • 優惠價:9297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281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佛教知識論的基礎,藏傳因明佛教邏輯 ; 正確合理有力論證,破除邪說維護正見。

  多識仁波切——首位仁波切以中文撰寫藏傳佛教五部大論之一量學(因明學)。佛教因明邏輯思想出自佛經,世尊在說法時經常用到因明的巧妙思辨方法,而佛教哲理也是建立在高度理性化的思辨基礎上。  

  本書收錄了多識仁波切所著的《中觀奧義淺釋明鏡》、《分析二諦義》、《分析我執之體》、《應成中觀論的特殊見解》等四篇中觀論詩偈的藏文原文、漢文譯文及其詳細講釋內容,以及《<諸法性空>解說》、《佛教最高智慧——諸法性空義正解》和《開悟》等三篇講解中觀思想的文章。這幾篇文章涵括了源自月稱、宗喀巴大師之中觀思想的核心要點,依據正理,有力地批駁了幾種有代表性的對中觀思想的誤解和偏見,同時也開顯了中觀思想的純正見解和修持方法。

  藏傳因明學(量學)也稱佛教邏輯,與西方形式邏輯構成了性質不同的兩大邏輯體系。因明發源於古印度,但在藏傳佛教中經過長期的研究、補充、深化,使因明學發展到了新因明的高級階段。因明的一些基本規則,雖非佛門獨有,但在因明學理論的完善和提高方面,印度的陳那、法稱,藏地的薩班、宗喀巴、賈曹傑、克珠傑等佛教學者起了決定性的作用,而且他們將因明的推理思辨方法用在了佛教教理的論證方面。陳那的《正理門經》和法稱的《釋量論》等因明七論中對佛和佛法的正確合理性提供了有力的論證,起到了破除邪說,維護正見的作用。
   
  正如克珠傑所說:如果說因明學中有理辨性的內容因而不屬於內學的話,那麼大部分佛經也將不屬於內學,因為大部分佛經中都含有理辨性的內容。本書全面介紹因明邏輯哲學原理。包含認識論總論、量學基本知識概說、心智學、因明學等。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多識.洛桑圖丹瓊排


  簡稱多識,筆名多識?東舟寧洛,藏族,生於1936年,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朵什寺第六世寺主活佛。曾在天堂寺和拉卜楞寺學習藏文和藏傳佛教十明學科,後從事藏語文教學工作,期間自學了漢語言文學。

  1983年調至西北民族學院少語系任教,1985年起任藏文專業研究生指導小組組長,1992年到1996年任職少語系系主任。現為西北民族大學藏語言文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教學課程有《藏語語法》、《藏文修詞學》、《藏文化歷代文選》、《因明學》、《藏傳佛教》等。

  多識仁波切並兼任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幹事,以及中國藏語系高級佛學院研究員,甘肅省藏學研究會副會長,甘肅省民族語文翻譯專業委員會主任,甘肅省學位委員會委員,四川省少數民族語言文學研究所,特約研究員等多種職務,是當代深孚眾望的專家學者和教育工作者。已發表出版的藏文著作有:《藏語語法論集》、《云使淺釋》、《詩學概論》、《藏密典籍選編》、《多識論文集》、《多識詩文集》、《佛教總論樂道燈塔》等。漢文專著、譯著有:《破魔金剛箭雨論》、《愛心中爆發的智慧》、《菩提道次第心傳錄》、《大威德之光》、《佛理精華緣起理贊》、《藏傳佛教疑問解答300題》、《佛教理論框架》、《宗咯巴大師佛學名著譯解》、《藏傳佛教認識論》等。
 

目錄

藏傳量學與漢傳因明學之間的異同比較(代序)
一、藏傳“測碼”與漢傳“因明”之間的差別
二、藏傳量學的傳承和資料優勢
三、藏傳量學在藏地的發展
四、對幾種錯誤觀點的反駁

第一章 認識論總論

第一節  認識對人類的重要性
一、人類認識以知識為先導
二、知識的種類
三、西藏認識論的開展
第二節  認識的主體——人的定義
一、人的定義
二、人的分類
第三節  人類面對的兩種世界
一、物質世界與觀念世界
二、存在事物的分類
三、佛教不否定分別的作用
第四節  人類思維的抽象性特點
一、事物與名相的關係
二、佛教各派的二諦思想
三、存在事物與認知主體的關係
四、事物自性與排他性
第五節  永恆的存在和永恆的觀念
一、有與無
二、概念內涵的變化
三、法性與永恆
第六節  語言和思維的分別性特點
一、分別與直覺
二、語言與分別
三、分別的特點
四、佛教與分別
五、思維的分別特點
第七節  概念分別在認識上的重要性
一、概念與範疇
二、概念的周遍與否
三、概念與四邊推理
第八節  因明學關於正確認識的標準和方法
一、因明學關於正確認識的標準
二、現量與比量
第九節  量論和因明論的關係

第二章  量學基本知識概說(攝類集辯)

第一節 入門知識
一、概念種屬關係
二、應成駁論的基本論式
第二節 知識的總相
第三節 知識概念分類
一、定義與被定義事相
二、總相與別相
三、對立與聯繫
四、常法與有為法
五、共性與自性
六、因果辨
七、三時辨
八、真諦與假諦
九、三性辨
十、實體法與返體法
十一、分別見與無分別見
十二、顯性事物與隱性事物
十三、客體與主體
十四、一異辨

第三章  心智學

第一節  心王與心所生法
第二節  分別心和無分別心
一、分別心
二、無分別心
第三節  七類心識
一、現證識
二、聯想識
三、重複識
四、非理識
五、現而未決識
六、疑而未決識
七、謬誤識
第四節  正知與非正知
第五節  證知與未證知
第六節  倒錯識與非倒錯識

第四章  因明學

第一節  因義總說
第二節  正因論詳述
一、正因的相對面
(一)宗法性相對面欲知有法
(二)遍及性相對面同品與異品
二、正因的定義
三、與正因相關的規律
(一)宗法性
(二)同品遍及性和異品遍及性
第三節  正因的分類
一、以正因的性質分類
(一)果體正因
(二)自性正因
(三)未見正因
二、以論證形式分類
(一)肯定論式
(二)否定論式
三、以論證內容分類
(一)純義理論證
(二)純事體論證
(三)義事雙重論證
四、以論證的依據分類
(一)物理性正因
(二)可信性正因
(三)俗成性正因
五、以因與同品的接觸面分類
(一)因的外延大於其同品的外延
(二)因的外延等於同品的外延
(三)因的外延小於同品的外延
六、以論證的對象分類
(一)自悟性論證
(二)他悟性論證
(三)論證格式
第四節  非正因(無效因)
一、不成因
(一)相對義理不成因
(二)相對知見不成因
(三)相對對象不成因
二、相違因
三、不定因
(一)特殊不定因
(二)一般不定因
第五節  駁論
一、駁論的定義及結構
二、駁論的形式
三、駁論的有效無效式

談藏族對因明學的貢獻(代後記)

一、藏傳因明學的發展
二、藏族對因明學的貢獻
三、藏傳因明學在實踐中的應用
 



  一、藏傳“測碼”與漢傳“因明”之間的差別

  藏文Tshed ma(測碼)是“正量”之意,“真理”之意。其學說稱Tshed ma rik ba是“量學”之意。“正量”梵文為Bramana,Bra是“最勝”義、“初始”義,mana是“心識”名,合起來是“初始識”——即“新知”。

  正確認識為什麼稱“新知”呢?因為一切有限的存在都是一?那的存在,在?那之間變化無常,即一切事物處於不停的變易狀態之中。正確的認識是與被反映對象的實際情況完全一致的認識。

  這種正確認識必須具備兩個條件:即
  第一條,認識與所認識對象必須在時間上是同步的,反映的必須是此時此刻的新情況,即“新知”。第二?那對於第一?那的存在狀態的反映,已時過境遷,非新知,故非正量,稱已決智,是先前認識的複現。
  第二條,認識所反映的情況必須準確無誤,即“無欺誑性”。具備以上兩個條件的準確無誤的最新知識稱作“測碼”,即真知、正量。

  認識為什麼稱作“量”呢?人們認識事物就像用度量衡器具測定事物的體積、重量、長度一樣,故將主觀意識稱作“能量識”,客觀認識對象稱作“所量境”。客觀認識對象有直接的和間接的兩種,故認識也分直覺經驗和間接推論兩種,前者稱作“現量”,後者稱作“比量”。在探索研究和總結人們的認識規律的過程中,形成了量學這門認識論學說。在這門學說的思想理論的完善和進一步提高方面,第五世紀的陳那和第七世紀的法稱二人做出了卓越貢獻。陳那的《集量論》和法稱的《量學七論》,特別是《釋量論》,是量學的不朽經典。

  藏傳佛教在八世紀,隨著以佛教經典為主的十明學科文獻的大量翻譯,和通過留學印度的藏僧,將量學的傳承引進了藏地。經過了翻譯文獻、講解傳授、吸收消化、研究發揮、辯論深化、自成體系、普及推廣的各個階段,使量學這門學科在藏傳佛教的寺院教育中,得到了很好的繼承發展,並作為認識事物、進行思辨論證的工具,在研究內學佛教理論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在內學研究的實踐中,不但使佛教思想理論達到了空前的嚴謹縝密、精細入微的高度,而且也使量學本身得到了內容的拓展充實和理論的深化提高的雙豐收。

  “因明”在藏文中稱:gtan tsiks rik ba或 rtaks riks,是“推理論證學”之義。“因”指推理論證的“論據”、“理由”,梵文為heidu,“明”是“學”之義。因明是量學的一個組成部分,在二量中屬比量部分。

  因明的內容是《集量論》的二至六品所闡述的內容。

  《釋量論》共計四品:第一是自比量品,第二是論證佛與佛教合乎正量的成量品,第三是現量品,第四是他比量品。其中一、四二品主要闡述因明的內容。

  《釋量論》的內容除了四品品名所表明的內容外,還有語詞概念的排他抽象性,自相、共相二諦義,對形形色色外道哲學觀點批判,對生命輪回、佛教四諦教義、佛性、二無我義、佛與佛法的真實可信性的論證等等,所涉及到的內容十分廣泛,故有人曾評價說:“《釋量論》是佛教教義總論。”這些內容在作為漢傳因明經典根據的《入正理論》和《正理門論》中是無法看到的。因此,因明和量論之間不能劃等號。

  至今,將藏傳量學譯作“藏傳因明”,是個翻譯上的錯誤,應予以更正。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8275157
  • 叢書系列:藏傳教理基礎系列
  • 規格:平裝 / 308頁 / 14.8 x 21 x 1.7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宗教命理】柿子文化電子書年末暢銷展:電子書單書85折、雙書82折,有聲書、影音課程79折起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GL百合展
  • 墨刻紙電聯展
  • 室內設計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