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造塔成焰為哪般? 文◎劉心武
《柔福帝姬》這本書的作者署名為米蘭Lady,自我介紹說「就是一個寫字的女子,喜歡與米蘭有關的事物:米蘭城,AC米蘭,那種叫米蘭的花和這個筆名米蘭。」我覺得有點奇怪,為什麼不特別提出米蘭大教堂?
我在米蘭遊覽過,去了直奔米蘭大教堂。那是世界第三大的天主教堂。從一三八六年建造到一五○○年才終於建成。世界上有哥德式尖塔的教堂多矣,一般都只有一個到幾個尖塔,但是米蘭大教堂卻造出了一百五十三座尖塔,密密的尖塔彷彿一片竄天的火焰,因此俗眾稱它為火焰大教堂。在米蘭大教堂外面的廣場上,我調換距離和角度反覆欣賞,心裡不住地想:這位設計者,為什麼要造塔成焰、密集一片?是什麼樣的激情,促成了他非這樣不可?他想留給世人的,除了視覺上的衝擊,究竟還有什麼朝著靈魂而去的啟示?
米蘭Lady的歷史小說《柔福帝姬》篇幅浩蕩,有六十五萬字,人物眾多,結構複雜,作者提筆前寫作中一直在讀正史、查資料,但到頭來卻還是任憑自己的想像力在歷史資料的大框架留白處狂放馳騁。整部小說的述風格彷彿蘇繡,針腳細密,色彩斑斕,在從容不迫中,卻又有內在的焦慮憂傷與孜孜矻矻的追問探究在燃燒,確實,很像米蘭大教堂。我掩卷後不禁喃喃低問:造塔成焰為哪般?
你寫歷史小說,為什麼偏選擇宋朝的靖康之難這一段?既寫這一段,怎麼又把亡國之君和勝利之王都作為配角設置,偏選擇柔福帝姬這樣一位在正史上無足輕重的小女子來當大主角?既把她當成統領全書的中心人物,怎麼又非把她的命運寫得那麼詭譎悽楚?
顯然,米蘭Lady自有她的道理,但她並不把那內在的「心靈命令」直接宣示出來,她只負責用文字呈現出一座密集著火焰尖塔的恢弘宮殿,她讓我們自己通過進入其中徜徉,去品味,去體察。
《柔福帝姬》是先在網路上一段段貼上去,先有網上讀者,然後才終於完成,再加潤色,才印製成紙質書籍的。這看起來只是個技術性問題,實際上,這樣的發表過程本身,昭示著一種新的文化正在我們這個處於轉型期裡的社會裡蓬勃生成。
新的生命,不僅意味著具有新鮮的生理結構,必須懂得,新的心理結構,新的情感結構,新的思維和新的追求,都在老中青幼共用的這個時空裡生成,當然也就生成著新的文化,包括新的小說,新的歷史小說。新鮮不能萬歲,萬歲也就遠離新鮮了,但所有得以延續的事物,在不斷更新的過程裡保鮮,則是鐵的規律。《柔福帝姬》是新鮮的。它的最大優點,我以為就是留有餘地。怪不得米蘭Lady說她喜歡米蘭的事物,卻並不特別提出火焰大教堂來。
作者自序
最珍貴的孩子
我是不太喜歡給自己的小說作序的,連載時感觸雖多,一旦寫完便沉默了,那些創作之艱辛,筆下的甘苦,千頭萬緒,已是欲說還休,不如封緘於心底。而且,也覺得沒必要把寫作意圖、創作過程及角色分析一一道來,我希望讀者直接看書,體會書中世態人情,得出自己的感想,作者說得多了,反而影響讀者對小說內容純粹的個人理解。
《柔福帝姬》出至第三版,編輯反覆盛情相邀,希望我自作一篇序言,也有讀者留言請我就此說幾句,斟酌再三,終於還是提筆寫下了這篇文章。二○○三年我開始在網上連載這小說,至今已事隔八年。
柔福帝姬的故事我中學時已通過歷史書籍知曉大概脈絡,當時便想寫一個關於她的中篇,但起初構思簡單,僅僅想表達一個單純小公主因家國變故而真假莫辨的離奇經歷,因種種原因沒立即動筆,沒想到我最後會是以數十萬字的篇幅來完成這部小說,耗盡我前後兩年挑燈夜戰的滴滴心血,而最終呈現在我面前的《柔福帝姬》已與年少時的構想大相逕庭,就像書中描寫的那些角色,模樣在跌宕的命運中不斷變化。「若不是幾年來與你朝夕相處,我必也不會認為你還是曾經的你」,書中嬰茀這樣對趙構說,語氣是蒼涼而感傷的,略帶失望。而面對《柔福帝姬》的變化,我卻頗感欣慰。她的創作過程曾讓我備感痛苦,有如經歷育兒般陣痛,但她最後的樣子要比我起初構思的成熟很多。我很慶幸我這兩年光陰沒有虛度,留下這些值得回憶的文字。當然在讀者看來這部書可能會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但我敝帚自珍,視她如我迄今最珍貴的孩子。
我偏愛歷史題材,寫歷史小說對我來說是件樂事。首先閱讀各種史書,眾多歷史事件就如散步於星空的一個個圓點,我要把它們找出來,然後用曲線把這些事件圓點串起來,最後勾勒描繪成一幅完整的星座圖畫面。這個過程無法脫離歷史,卻又有自己發揮的空間。歷史事件不可改變,史書的記載通常直白而簡略,只?述事件經過,而小說作者的任務是解釋人物心理,如何使人物行為在歷史背景下顯得合理是歷史小說作者必須面臨的挑戰,我喜歡這樣的挑戰。同時活在歷史中及我筆下的人物,從情感角度出發,我或許不是對每個都有好感,但我願意在寫作時暫時代入他們,由他們的視角看問題,從而理解他們的行為,讓情節在這不同的視角中合情合理地發展。
我非歷史專業出身,開始寫《柔福帝姬》時工作沒多久,閱歷尚淺,很多人對我能就這個題材寫出這麼多字感到奇怪。這一方面緣於我的「細節控」毛病,為求證一個細節往往會不厭其煩地翻閱一堆史料,並設法詳細地描述進書裡,另一方面是因為邊寫邊在網上連載,網上高手如雲,不乏鑽研宋史者,不時提出批評意見,也督促了我反覆修改和完善小說內容,使此書越寫越厚,能以血肉較豐盈的狀態出版。
我喜歡網路連載的方式,可以及時與讀者交流,得知他們的看法。小說連載的過程也如同一曲人生的圓舞,在起伏的韻律中有人加入,有人離去,我珍惜每個舞伴曾給我的鼓勵,也希望我筆下的故事能給離去的人留下一段愉快的記憶。在距離《柔福帝姬》開始連載八年後的今天,我要特別向我的朋友素履無咎表達最誠摯的謝意,從「柔福」創作之初到現在她都一直關注著我的作品,給予中肯的評論和適時的鼓勵。在我寫作遭遇瓶頸時,她以一句「Old soldiers never die」令我重燃鬥志,堅持寫完了這本書。她的友情與「柔福」一樣是我那段生命中最美好的回憶。
這次新版我加入了講述鄆王楷和其王妃蘭萱故事的中篇〈素衣微涼〉。其實這故事在「柔福」創作過程中就寫過開頭,後來因故停筆,又覺得趙楷夫婦的隱情可留白,給讀者更多想像空間,便一直未完成。沒想到幾年來總有讀者提起,問我何時填平此坑,終於促使我決定完結〈素衣微涼〉,同時也讓自己遵守了一個諾言:所有宋代背景的小說動筆之後都寫完。因篇幅所限,〈素衣微涼〉沒有花太多筆墨來描述歷史背景,集中筆力寫趙楷夫婦的情感故事,讀起來可能比「柔福」輕鬆,但也有可能不為欣賞「柔福」歷史氛圍的讀者所喜。最終效果如何,有待各位看官評價。
米蘭Lady 2011年7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