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雅俗:對一個電影小子的印象
細究起來,人與人的相遇、相識、相知都是有緣分的。
那一年,學校研究生院讓我帶一個攻讀博士學位的台灣考生。看報名材料,填寫之處均用繁體字,名字是:葉基固。在繁體字裡,「葉」與「業」的字型有某些相似,我馬上有所聯想:事業——根基——牢固。接著看內文,文筆暢達,用語常透出些許傳統古文意味,字也寫的漂亮,一筆一劃顯示出一定的行草書法功底,喚起我久違了的一種閱讀快感。在我教過的國內學生裡,無論本科生還是碩士生、博士生,就沒見過這樣的行文這樣的字。文如其人,我敢肯定,這是一個非常認真、非常用功、非常守規矩的年輕人。他的自我介紹亦很特別,是一個裝訂別致的小型畫冊,小十六開本,主要由照片(黑白、彩色)與簡單的解說文字構成,排版考究,很有藝術性。封面便是剪裁過的本人彩照,加上幾個歪扭的藝術體字:電影小子葉基固。內頁則是簡歷與創作簡介,無論是整體設計還是細節處理,都恰到好處、絕妙精緻。有一部取得台灣政府輔導金所支持的電影《深深愛平洋》,由他導演,其介紹給我留下不錯的印象。
這個電影小子有如此業績,應當跟他在「北京電影學院」讀碩士的經歷相關。當然,也跟他從業於台灣「東森電視台」大有關係。
考前,他曾來京同我見面。學校贊同考博學生同導師接觸、交流,以便考察彼此的選擇是否合適。那天,我見到的他,個子較高,瘦瘦的,笑容可掬,坐下聊天,一副溫良恭儉讓的樣子,彬彬有禮,很有教養。待熟識一些了,便顯出活潑、開朗來,很快,隔閡消除,談吐間時而有幽默的言語迸出,引得我大笑起來。到了談笑風生這時候,就會在無意間溢出一個本真的我來。我暗自想:這小子,儒「雅」下還跳動著一個調皮的「俗」字呢。
正如我期望的那樣,他順利地通過筆試、面試,成為我帶的第一個台灣籍博士生。
後來,跟我四年。頭一回見面的印象始終沒變,正經和調皮同在,儒雅與平俗共生。即便是求學路上困難重重,依舊坦然對待。小葉就是這麼一個人。
那時候,一年裡,他總要從台北飛到北京往返五、六次之多。他說直航的機票花費較貴,故從香港轉機,很麻煩。他眼看將至不惑之年,從業於「東森電視台」,還是一個小頭頭、工作骨幹。有妻有女,溫馨一家人,外加一份滿意的工作,不是挺好嗎?何必來回辛苦奔波、勞民傷財拿什麼博士學位呢?他的回答是:工作幾年,覺得進步不大,為日後著想,需要繼續充電,便選擇了「中國傳媒大學」。選我做導師,是囿於一位「北京電影學院」校友的建議。
如此,我們由「相識」而至「相知」,甚至成為彼此離開後「相念」的忘年交。
對於一個攻讀博士學位的學生來說,寫好博士畢業論文是至關重要的,這是集之前個人學術大成的一次總結,直接影響到本人是否能拿到博士學位。學生重視,導師也重視。
葉基固來自於台灣,自然如能聯繫到台灣電影為文最好,亦是其優勢所在。最初,他初擬的題目之一是:瓊瑤電影研究。瓊瑤的影視作品在台灣、大陸的影響都很大,但相對而言,電視劇比電影似更勝一籌,至少大陸觀眾的印象是如此。而且,瓊瑤熱已成過去時,研究文章眾多,老題難出新意,有可能費力不討好。我同他商量,可否考慮改為李安?李安有兩部電影先後獲奧斯卡大獎,當時正拍的《色.戒》亦產生轟動效應,是公認的華人國際大導演,其創作之路非常值得研究。我一提示,馬上就得到他的認同。於是就決定研究李安,其核心出發點便是:李安何以能將富有中華文化特性的故事以電影手段呈現於世,獲得超國界的東、西方觀眾的認同。這是多少華人電影導演的夢想啊!華語電影走向世界,李安為之開拓了一條成功之路,奧妙何在?
研究的價值是有了,但是要寫好它並非易事。李安是位有影響力的知名大導演,研究他及其電影作品的著作、文章,大大小小長長短短亦很多。博士論文必須要有個人的創新思維點,要獨到,不能重覆別人,而且要有說服力。你應當找到一個理論內核,是屬於你自己的發現;要找到一個恰當的切口,以便剖開這個內核。我深知,這是一個邊查資料、邊費思索頗為艱難的過程。考驗作者的智力、體力和耐力,還有那個難得一顯閃光的悟性。
小葉飛來北京,要上課、要完成各門課程作業和考核、要寫文章發表、要參加博士生相關活動、要見老師接受指導,等等;回到台北,要到電視台裡完成電視製作任務,要跑書店、圖書館收集資料,要回家照顧老婆、孩子(他一再對我表白,妻子是多麼支持他讀博而全身心擔起家務重擔,所以自己能最終拿到博士學位,實在有愛妻的一半功勞。我相信,他的話是真心的。)等等。
他簡直就是一個陀螺,被各種事情抽打的團團轉。我真難以相像,他一天24小時是如何分配的。
在我覺得,他該是很疲憊;然而,每次見到他,都是一臉笑容、精神抖擻。同時,會有一小桶阿里山高山茶與兩盒台灣產的鳳梨酥隨著笑容遞過來。囑他下次別送了,他說只是一點學生心意,禮輕情意重嘛。
實在說,我很擔心,他的畢業論文能否如期完成。他做起事情來十分認真,且要求高標準,從來不馬虎、對付。如此一來,就真的更加重他的負擔了。
這麼多的事情分心,他能有多少時間專心寫論文?十萬多字碼起來,也要費不少功夫呢。
我給即將畢業的三個博士生定了一個提交論文初稿的最後期限。沒成想,最先傳到我郵箱裡的論文就是葉基固的。洋洋灑灑24萬多字,相當於通常完成兩篇博士論文的字數。
應當說,全文資料收集的十分豐富,提煉出的幾大論點也頗具新意,各章節起承轉合,立論上下勾連,論據前後相扣,邏輯方面都照應的很是到位。遣詞用語,也都下了一番功夫。尤為可貴的是,在《商業美學的獨特建構與市場策略》一章中,作者專門論述了鑽石體系理論及其運用到電影運營中的美學價值。透過闡釋「藝術性、商業行、文化性的三性融合」,真正抓住了李安電影最根本的特性:將中華文化之根,恰當地植入中、西方大文化的交融之中。所以,李安能將自身的華語電影推向世界影壇定是必然的。
其實,本文在剖析李安的成功之路中拓展出一個更重大的命題:華語電影如何走向世界。這是它的真正學術價值之所在。
李安做的是一項高超的電影工程。葉基固做的是對這項電影工程條理分明的解析。以自我思維做為基點結出的成果,都會閃射出獨特的光芒。
我可以想見,這個電影小子為此付出了多麼多的心血。
葉基固這個電影小子還是有遠見的。他拿到博士學位回台灣後,不久就轉入「世新大學」當了技術職的助理教授,論文還在多個研討會做過公開發表。在這競爭劇烈的年代,有如此成績,都很不容易。如今,該論文經過再一次的打磨、豐富,即將出版。這是一件大好事。我向他祝賀。
作者囑我寫序,我實在寫的是一些回憶。想想那些過往的美好時光,心裡甚感欣慰。
金秋到了,秋高氣爽。葉小子還年輕,期望他在今後的一個個金秋裡不斷付出心智,收穫更多的碩果。
期待佳音。
中國傳媒大學電影學教授 宋家玲
2012年9月19日夜於校內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