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典律,文學史中一個巨大又迷人的詞彙。文學史家嘗試透過各種對過往文學歷史的記憶與言說,企圖捕捉典律的型態。聚焦於當代臺灣現代詩的場域,可以發現,臺灣現代詩典律的建構,絕對不是一個單純文學文本的欣賞問題,事實上在詩人與讀者之間,實介入了大量的歷史與社群的現象,有待研究者進行釐清與探述。
對此,筆者本書在研究動機上,乃是企圖以:
第一、在社會傳播情境中,臺灣現代詩社如何建構自身典律?
第二、各現代詩社典律間的差異背後,涉及哪些現代詩認知與社群意識的議題?
第三、在時代環境轉換下,各現代詩社典律間在交鋒過程中有何轉變?
以上三個問題,做為基本問題,並以創世紀與笠詩社 作為觀察核心,藉此探述臺灣現代詩典律建構與發展的過程。
若以十年為一年代單位,自1950年代到1970年代每個年代都有著代表性的詩社出現,各領其風騷,由於在臺灣1949年以後特殊的政治與文化傳播情境影響下,詩社構建幾乎成為臺灣現代詩史重要的傳統。詩社以群體的力量對臺灣現代詩壇進行詩典律與文化衝擊,也使得詩社在臺灣現代詩史中佔據著主導的地位。詩刊風起雲湧的狀況使得詩壇好不熱鬧,誠如李瑞騰所言:「詩社為詩人之所集結,最初可能只是因為情誼相通,詩觀相近,其後卻可能因切磋詩藝而產生衝突,可能因內聚力太強而生排他性,可能因爭詩壇地位而論戰連連,詩史因此也是一部詩論爭史。」 「詩社史」當然不等於「詩史」,但詩社史卻突顯了臺灣現代詩史中的典律衝突史。
這部臺灣詩社典律衝突史可濫觴於日治時期鹽份地帶詩人群對風車詩社的批評,在1950年代則有現代詩社與藍星詩社間的對抗。1960年代隨著創世紀詩社繼承紀弦現代派精神,以及笠詩社的崛起,則進入創世紀詩社與笠詩社的交鋒階段,且對抗的層次更趨於全面。
因此本書以創世紀與笠兩詩社作為討論比較的對象,背後考量絕非只是因為兩詩社詩刊在營運上的歷時長久。而是兩詩社跨越1960年代至今,在面對社會傳播情境中,政治文藝審查制度、商業營利機制的規範與排擠所建構之詩典律,各具有其詩美學的典律意義。且在當代臺灣詩史中,兩詩社並實際且頻繁地發生互動交鋒的現象,更值得藉此細部探究臺灣現代詩典律內部中衝突與融合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