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愛與善意,終將見證歷史
三個台大電機校友,畢業二十年後,一次偶然的聚餐,催生了《陸生元年》。
二○一一年暑假,台北某餐廳。我們三人,一位是台北某出版社的總經理,一位是台灣某金控位於香港的證券子公司的總經理,加上甫從香港休長假、即將在政大客座半年的我。三個人分別有在美國、日本和香港的工作經驗。在聊到兩岸近況時,我們共同都有此消彼長的感慨。突然也不知誰提起,也許台灣開始招收的大陸學生會帶來些許改變。我深表認同:在香港任教十一年,見證了太多積極正面的鮮活例子。
越聊越起勁,在出版社當總經理的老同學有意牽線,促成《陸生元年》的出版。我也開始擬定寫作大綱,並著手利用在政大的人際網絡,開始認識第一屆在台的陸生,傾聽他們的故事。
我在政大認識的前兩位陸生,就大大超乎了我的預期。分別是在日本取得法學碩士的章程以及在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取得哲學學士的賈士麟──他們的故事太精彩了!我在香港接觸的眾多陸生(內地生),從來沒有人在來到香港之前有過國際留學經驗。
我心裡想:「呵呵,台灣挺牛(很厲害)!」陸生的故事應該受到台灣讀者關注。
然而好事多磨,這本書的進展並不如預想中順利。
原先的出版社不看好這個題目,只願意象徵性印幾百本。另一位文化圈的朋友告訴我,《商業周刊》曾以「大陸八○後」為題做過封面故事,結果那期是該年銷售情況最差的一期。而且聯繫輔大、世新等陸生大校,都以隱私為由,不願意透露陸生聯繫資料。
沒有國科會計畫補助,也沒有媒體、基金會等任何機構的經費支持,沒有陸生們的聯繫方式,甚至連老同學的出版社也要再考慮,本書還有出版的可能嗎?
我想到在香港十多年來認識的一個個優秀的陸生,從都市到農村,從黑龍江到深圳,一張張純樸的臉,一顆顆堅毅的心,他們帶進認真向學的風氣、求知若渴的精神,他們帶進大江南北各異的文化風格,讓香港年輕一代更好地認識新一代的中國人。五湖四海的同學給本地生良好的刺激與薰陶、給了他們成為未來十年跨國經理人應有的氣度、未來二十年政治領袖應有的氣質。
而台灣呢?在政治妥協下形成的陸生政策,到底能給我們什麼願景?雖然我們都是移民者的後代,身上流著冒險家的血液,但經歷政治民主化、經濟自由化、社會多元化之後,台灣共同體意識愈來愈強的我們,會怎樣看待新一代冒險家?這些甘冒兩岸政治風險,渡海攻讀學位的年輕人,他們面對的未知環境,是不是很像清末來台的經濟移民、一九四九年來台的政治移民?也許動機和時代背景有異,但風險與機會成本卻可能同樣可觀。
台灣會友善對待這批年輕冒險家嗎?
我想起十多年前第一次踏進香港所感受到的冷淡。兩岸三地因政治壁壘而阻隔多年,民間彼此有著許多誤解與偏見。我初到香港時,正如陸生今天在台灣感受到的,是個既熟悉又陌生的新世界。因此,我決定排除萬難,努力幫助這些小冒險家,促成這本書的出版。
上百位陸生與我們分享故事,但因為各種原因,最終《陸生元年》只記錄了六十餘位陸生及其友人的故事。沒有這些無私慷慨的信任,這本書不可能完成。
我們深深感謝所有可愛的陸生們,把我和黃重豪這兩個台灣人當成朋友,也把賈士麟和藺桃當作傾訴的對象。有陸生跟我們打氣,他們知道我們進行的,不是為報導而報導的媒體專題,也不是為研究而研究的政府委託計畫,而是獨立為陸生發聲、為台灣爭取更大認同、為中國爭取更大改變的一本書。我們熱淚盈眶,感謝他們不把我們當挖掘八卦的媒體記者,或無關痛癢的學術研究者,感謝他們把我們當同志、當可能一輩子的朋友。
我們要感謝:
蔡伯超、游雪萍、黃燦燦、宋名群、東放、孫世通、張□、王菡、樊俊朗、張可、孫雯雯、余澤霖、吳梓杰、鄧青雲、金韞昊、蘭青、尹星、蔡博藝、劉藝、章程、陳誠、陳爽、葉孟元、劉汭鑫、夏文娟(化名)、方鋮宇、馮盛、邱辰、蔣鳴人、徐明義(化名)、董心成、李彬揚、黃凱、韓冰、潘發鑾、王欽、鄧愷、凌安愷、黃丹、王真、賈一山(化名)、劉莫同(化名)、官晴、米麗曼、張淼(化名)、劉積亮、于喬、徐詩瑤、胡俊鋒、王岸、楊曄、胡月、蔡鉞奇、湯思斯、謝雨欣、古曉紅(化名)、張一童、封宏達、張豐南、陸小北(化名)、陳宏、沈行雲、朱伯銘、沈依洋、馬軍、范迪隆(化名)、劉啟東、劉禹岑、陳璐潔、賈銘(化名)、劉星(化名)、賈銘和劉星的台灣女友、謝雨欣和古曉紅的台灣男友。
此外,我們也從公開的媒體報導中引用了一些陸生的故事,無緣和他們相見,故也在這裡特別感謝祝常悅、胡憶陽、畢紀煉、劉峰、唐孟維、Teresa(筆名)同學,希望他們喜歡我們的引用。
我們也感謝青年導演賴雅婷和《天下》雜誌記者周原,熱誠跟我們分享他們和陸生交流的經驗。漫畫家波波慨然同意我們使用幾幅陸生漫畫,讓本書生色不少。政大勞工所的潘發鑾提供我們大選紀實的照片,在此,我們要一併感謝!
另外,台灣的教授方面,我們要感謝政大校長吳思華教授、學務長朱美麗教授、社科院院長莊奕琦教授、世新大學校長賴鼎銘教授、台大研發長陳基旺教授、前東海大學國際長劉舜仁教授、逢甲大學國際長游慧光教授、亞洲大學創意領導中心主任黃萬傳教授、台大社會系林國明教授、政大法律系廖元豪教授、清大社會系陳明祺教授、中研院社會所陳志柔、汪宏倫教授、淡江大學大陸所楊景堯教授,或者在百忙之中接受我們的訪談邀約,或者直接間接地與我們分享對陸生來台的看法,或者經常在媒體和公開場合提出對陸生政策的想像,對本書有許多啟發。
我們也要感謝幾個單位所舉辦的座談會,包括大學校院招收大陸地區學生聯合招生委員會和中華青年交流協會舉辦的「歡喜來兜陣:兩岸青年交流論壇」、政大國家發展研究所的「台灣發展論壇:陸生來台與高教產業」、兩岸和平發展論壇的「反歧視,爭平等:陸配、陸生權益論壇」、《陽光時務》的「時務論壇:陸生的第三種台灣想像」、台大法律學院學生會和亞太青年公益協會籌備小組合辦的「海峽對話沙龍:三限六不」、台大台生陸生交流會舉辦的「北中南陸生代表大會」……等諸多活動的主辦單位和參與者,他們提供的平台,讓我們有機會聽到更多陸生辛酸與溫暖的故事。
此外,賈士麟要感謝遠在北京的父母的理解和支持,他才得以踏赴來台之旅;而來到台灣後,他也要感謝包括政大的丁敏教授、葉巧雯老師在內的師長的熱心關照,還有眾多眾多同學伸來的友誼之手;最後,他要感謝所有陸生同學對自己的傾情相助,如果沒有他們在腦海中刻下的親切眼光,這本書就不可能走到今天。
藺桃要感謝李侑潔、潘柏言載她騎行千里遍訪高雄、屏東各校陸生,感謝義守大學王嘉洲老師的指點,感謝賴雅婷導演的真誠分享,感謝中山大學陸生會同學們的坦誠相待,感謝劉積亮、牛杉、黃世政的熱情款待。除以上具名的採訪對象外,還想感謝殷俊、林長偉、郭少君、黃璦琿、林佳致、陳甜蜜、吳京璟、蕭伊婷、盧思宇。最後,她想感謝張典婉、譚端兩位忘年之交始終如一的支持,以及身在大陸的先生黃慶明多次的義務校對和情感支持。
黃重豪要感謝所有信任自己這位陌生人的大陸學生。
以歷史為鏡,開放終究戰勝封閉,民主終究戰勝威權,自由終究戰勝專制。在大學這個「毫無顧忌追求一切真理」的場域,我們期許台灣能解除對陸生不必要的種種限制,給陸生們更開放的空間,讓他們得以徜徉其間,論辯真理、追求夢想、創造幸福。
本書的作者群希望讓台灣讀者知道,大陸年輕世代是我們最好的朋友,最好的同志。吸引越多大陸年輕人來台,平等地對待他們,就是台灣自由民主的最好保證。一旦台灣的民心民意認識到這點,推動兩岸文化與教育交流,就會愈來愈容易。台灣現有的生活方式,也就愈能夠得到保證。
我們期許「陸生元年」的播種,會為兩岸的未來帶來正面的改變。歷史輪迴讓我們樂觀,只要愛與善意存在,我們終將見證歷史。
葉家興 二○一二年八月 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