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理財書展
幽黯國度

幽黯國度

An Area of Darkness

  • 定價:380
  • 優惠價:9342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折304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OKAPI 推薦

  • 【致新世界|書評】羅苡珊:墓地的盛宴──讀《極樂之邦》

    文/羅苡珊2018年06月21日

    字母LETTER:童偉格專輯 《字母LETTER:童偉格專輯》的延伸專題為「致新世界」,源起於童偉格作品經常凝視臺灣做為新興國家,在現代生活中最徹底失敗的鄉村地區。如何給予苦難與終將消逝的一切以人性的答覆,可能就是文學家的不同之處。換言之,死亡會在這樣的凝視中重新思索出人的條件。這也是特 more
 

內容簡介

  ★英語世界重量級作家 爭議不斷的當代文學大師
  ★書寫功力超越文壇巨匠D.H.勞倫斯、格雷安.葛林
  ★連勁敵薩依德都不得不折服
  ★讓深交30年的保羅.索魯與他反目
  ★2001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最具魅力作品
  ★2000年中國時報〈開卷〉十大好書獎、2000年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2000年中央日報年度十大好書
  ★知名小說家李永平經典譯作

  堪稱英語文壇巨擘,也是旅遊文學界翹楚的V. S.奈波爾,向來以文字辛辣、刻薄聞名於世;其傲慢尖酸的個性為他樹立不少敵人,如薩依德便曾嚴厲的批判過他。即便是過去曾跟他是亦師亦友關係、著名旅遊文學作家的保羅.索魯也與他反目成仇、形同陌路。

  尤其他對第三世界的描寫,向來是不留情面的冷嘲熱諷兼苛刻,也因此惹來極大的爭議。

  奈波爾最早的小說作品是以千里達為背景,然而開始旅行卻是在一九六○年。

  一九六二年,他首次踏上印度,這個屬於他祖父輩的家園故土。他的第一站是孟買,再德里,喀什米爾,接著是西姆拉,往南到馬德拉斯、加爾各答,最後一站則是他的原鄉。
 
  在這次的尋根之旅中,他身在印度卻始終有極濃的疏離感,總覺得自己是個異鄉人,是個過客;不過,他還是試圖以客觀的眼光去審視印度,然而,眼見的一切景象仍令他震驚、厭惡、絕望、憤怒:人、垃圾、牲畜、食物、貧民窟等全混雜在一起。這種種對他均是極強烈的衝擊。

  總之,他對自己的原鄉——印度——是吝嗇不寬厚的,即使遇有值得讚美的事物,他也要先嘲諷、挖苦一番。如看到相貌順眼的男子,在王瑞香的導讀中既見生動描述:「髒亂、腐朽、視人命如草芥的印度,竟也能產生出那麼多相貌堂堂、溫文儒雅的人物。」……

  奈波爾對印度之所以如此高高在上而不近人情,正如王瑞香所言,似乎是根基於「他在心態上是個典型的『殖民地子民知識分子』,對自己所出身的殖民地、自己淵源所在的第三世界缺乏愛心與信心所致。」

  這次的印度尋根之旅,對他而言是個開始,之後,他又多次在印度召喚下回到了他的故土家園……

作者簡介

V. S. 奈波爾Sir Vidiadhar Surajprasad Naipaul

  堪稱是當今英語世界重量級作家,《紐約時報》書評稱譽他是「世界作家、語言大師、眼光獨到的小說奇才。

  一九三二年,奈波爾出生在千里達島上的一個印度家庭。一九五○年,他獲得獎學金,進入牛津的大學院(University College)攻讀英國文學。一九五三年取得學位後,他遷居倫敦,任職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開始寫作。一九五七年以《神祕按摩師》(The Mystic Masseur,一九五七年)展開寫作生涯。此後,奈波爾致力於寫作,生平未嘗從事過別的行業。

  奈波爾的作品以小說與旅行文學為主,兩者皆獲得高度評價,得過無數獎項,包括英國最富聲望的布克文學獎、毛姆小說獎、萊斯紀念獎、霍桑登獎。他在一九九○年被英國女王封為勳爵士。

  一九九三年,奈波爾榮獲第一屆「大衛.柯衡英國文學獎」(David Cohen British Literature Award);這個文學獎的設立,旨在表揚「尚在人世的英國作家的一生成就」。多年來,奈波爾幾度與諾貝爾文學獎擦身而過,終於在二○○一年摘下這頂代表文學界最高榮譽的的桂冠。

  V. S.奈波爾作品包括:《神秘按摩師》(The Mystic Masseur,一九五七年)、《艾薇拉的投票權》(The Suffrage of Elvira,一九五八年)、《米蓋爾街》(Miguel Street,一九五九年),《畢斯華士先生的屋子》(A House for Mr. Biswas,一九六一年)、《史東先生和他的騎士夥伴們》(Mr.。一九六七年,奈波爾出版短篇小說集《島上的旗幟》(A Flag on the Island);一九六九年,歷史小說《黃金國的淪亡》(The Loss of EI Dorado)問世。隨後奈波爾推出一系列長篇小說:《身在自由邦》(In a Free State,一九七一年)、《游擊隊》(Guerrillas,一九七五年)、《大河灣》(A Bend in the River,一九七九年)、《抵達之謎》(The Enigma of Arrival,一九八七年)和《世界之道》(A Way in the World,一九九四年)。最膾炙人口的旅行文學作品:印度三部曲之《幽黯國度》、《印度:受傷的文明》、《印度:百萬叛變的今天》,以及《在信徒的國度》(以上四部均由馬可孛羅出版)。

  相關著作
  《印度:受傷的文明》

譯者簡介

李永平

  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業,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比較文學碩士、華盛頓大學比較文學博士。曾任中山大學外文系、外文研究所副教授、東吳大學英文系副教授。現任國立東華大學英美語文學系創作與英語文學研究所教授。同時也是知名小說家。著作有:《吉陵春秋》、《海東青》、《朱鴒漫遊仙境》、《大河盡頭》等書。翻譯作品:《走過興都庫什山》、《大河灣》、《曠野的聲音》、《紙牌的祕密》等。

 

目錄

導讀 既近又遠的原鄉 /王瑞香
印度之旅序曲:申請一些文件

第一部
第一章 想像力停駐的地方
第二章 階級
第三章 來自殖民地
第四章 追求浪漫傳奇的人

第二部
第五章 達爾湖中的娃娃屋
第六章 中古城市
第七章 進香

第三部
第八章 廢墟狂想曲
第九章 枕上的花環
第十章 緊急狀態
第十一章 還鄉記

尾聲 奔逃

 

推薦序

既近又遠的原鄉──我讀《幽黯國度》 王瑞香

  台灣第一次將文學目光投向加勒比海區域,應是一九九二年瓦科特(Derek Walcott,出生於聖露西亞的詩人暨劇作家)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時。設若當時(甚或更早)得獎的不是瓦科特,而是奈波爾(長年來奈波爾屢屢被認為有望得到諾貝爾獎),那麼台灣必定早已有許多奈波爾的中譯作品問世;因為奈波爾的著作量豐碩,品質也都在水準之上。有人認為,若非奈波爾在作品中透露對第三世界那樣無情的嘲諷與鄙夷,諾貝爾文學獎很可能早就落在他身上。不過話說回來,奈波爾的憤世嫉俗和譏諷挖苦畢竟是他的真情流露;因此,這樣一位作家的頭頂若加上諾貝爾獎光環,反而會有點不搭調吧。

  奈波爾於一九三二年出生於千里達,祖父於一八八○年代以契約勞工的身分來到這個英屬殖民地,從此在那裡定居;父親是一家報社的記者,並從事少許的創作。奈波爾的家族到他這一代共出了四位作家,他是當中最傑出的一個。奈波爾於一九五○年前往牛津大學就讀,一九五四年開始寫作,未幾即嶄露頭角,幾十年來在英語世界文壇上的地位屹立不搖。

  奈波爾的早期寫作生涯以經營小說(先短篇,而後長篇)為主,八○年代之後則主要投注於旅遊寫作,至今他共出版了二十二本書,其中小說和遊記約各占半(各為十本與八本),兩者所受的評價均極高。儘管一再與諾貝爾獎緣慳,奈波爾卻榮獲不少其他文學獎項,包括英國最富聲望的布克獎(Booker Prize),以及英國獎金最高的大衛.柯衡英國文學獎(David Cohen British Literature Prize),此外還於一九九○年受英國女王冊封為爵士。無論是小說還是遊記,奈波爾的作品往往將讀者帶到第三世界的最遠處,而他對第三世界的描寫向來是不留情面的冷嘲熱諷兼帶深沉的無奈,這頗迎合歐美知識分子的胃口,但卻相當地激怒了第三世界的讀者,甚至引起廣泛的爭議,就這一點而言,《在信徒的國度:伊斯蘭世界之旅》(Among the Believers: An Islamic Journey, 1981)一書所導致的情況最為激烈,以《東方主義》一書馳名世界的學者薩依德(Edward Said)即對奈波爾做了嚴厲的批判。但即使是薩依德這樣的「敵人」亦不能不折服奈波爾在寫作上的功力。事實上,奈波爾雖然在文學上享有至高的聲譽,他孤傲尖酸的個性卻為他樹敵無數,有些記者即不掩其對奈波爾傲慢態度的厭惡;甚至奈波爾過去亦師亦友的著名旅遊作家索魯(Paul Theroux)也與他反目。不管討不討人喜歡,奈波爾這個特點為他造就了寫作上的正字標記,不過在八○年代末期以來他的作品逐漸出現了較為溫和的色調,這為他贏得了另一種讚賞的聲音。

  雖然到牛津求學後即以英國為主要居住地,奈波爾的心靈卻一直漂泊無所寄託,甚至軀殼也長年來游移於英國、千里達、印度、非洲、美國之間。所有這些旅行經驗都化作文字,他也成為當今世界上旅遊文學的翹楚。除了遊記報導之外,這些異地經驗也提供奈波爾豐富的小說素材。他的小說多半在探討第三世界的政治動盪和社會逆境,以及個人的流亡經驗,內容亦虛亦實,有時帶有自傳色彩,不論在技巧或見解上都極具有可讀性,其中以《畢斯華士先生的屋子》(A House for Mr. Biswas, 1961)、《模仿人》(The Mimic Men, 1967)、《大河灣》(A Bend In the River, 1979)享譽最高。在他的遊記報導中,有關印度的作品無疑是最具個人意義也最值得重視的。在這方面奈波爾共有三本著作,這本《幽黯國度》是其中的第一本。

  奈波爾最早的作品是以千里達為背景的小說,雖然獲得好評,但由於意識到這樣的作品有局限性,他於一九六○年開始旅行,刻意博得更多的讀者,擴大他的文學版圖。一九六二年,他首次踏上印度土地,探訪他祖父輩的家園。這時他才三十歲,卻已有豐富的寫作經驗,共出版了四本頗受肯定的關於千里達的小說,及一本記述他首度返回加勒比海區域的遊記報導。他為期一年的印度之旅從在孟買上岸開始,先到德里,然後在喀什米爾住了四個月,接著短訪西姆拉,往南到馬德拉斯,再到加爾各答,最後造訪他外祖父的家園。

  加勒比海區域的居民都不是當地的「原住民」,而對被迫以奴隸或契約勞工移入的三大族群的後代(非洲裔、印度裔、華裔),重訪或重返原鄉的企望很自然成為重大的心願。比較而言,非洲裔的尋根之旅充滿回歸的喜悅,華裔很少在這方面訴諸筆墨,而印度裔對原鄉的態度則頗為曖昧。奈波爾面對印度時,除了曖昧之外,更帶著深重的失望。

  在本書中他呈現各種令人不安的印度亂象,並對大英帝國做犀利的批判,讀者可以見識到奈波爾作品所慣有的尖酸刻薄與陰沉的無奈,及其令人佩服的寫作技巧。一開始的序曲即把印度的兩大問題點明了:令人窒息的官僚體系與令人沮喪的種姓制度。奈波爾為了索回在海關被沒收的兩瓶洋酒,來回奔波辦理那繁瑣得任誰都會發火的手續,女伴大約中暑,一時昏倒在衙門裡。奈波爾向機關職員大呼要水,卻毫無動靜,只換來幾聲輕笑。又叫,仍無人理睬。最後一個雜役慎重其事端了杯水過來,奈波爾才恍然大悟,「職員是職員,雜役是雜役,各司其職,不相混淆。」在印度傳統中,越是屬於勞力的工作越下賤。因此,一個速記員在上司(國外回來的)的逼迫下終於打出一封他速記的信時竟然哭了。他覺得很受辱,因為他是速記員,不是打字員。

  官僚體制的瑣碎與荒謬有時令人不解。奈波爾曾發現一位「表格與文具視察員」,他的工作是機密的,就是到各個火車站「摸清屬下每一位站長的底細」,以查核其表格與文具申請單。他給奈波爾看一份某個站長的申請單,所申請的一百本便條紙被這位視察員刪除到剩兩份,他解釋,這位站長有六個孩子,這些便條紙有九十八份是要給他孩子用的。

  成長於殖民地的奈波爾所關注的重點之一,很自然地,是印度後殖民情境的種種相貌。不論是對印度本身的罪惡,或英國在印度的所作所為,他的批評都不假辭色。他譏刺地說,全世界各色人種之中,印度人最具模仿天賦,但印度人模仿的並不是真正的英國,而是由俱樂部、歐洲大爺、印度馬伕和傭人組成的「盎格魯印度人」。而這些假英國人是那個玩夠了,感到無趣就拍拍屁股走人的騙子──英國──留下的。在他後來的一部小說《模仿人》裡,奈波爾對這種「假英國人」和大英帝國的禍害做了盡情的發揮。

  身在印度,奈波爾始終有疏離感,總覺自己是個異鄉人、是個過客。他只能安於他想像中那個從「外祖母的屋子延伸出來的土地,跟周遭的異文化完全隔絕開來」的印度。儘管這趟旅程他並無歸鄉之感,並試圖以客觀的眼光去看印度,但他仍不可自己地感受到震驚、厭惡、絕望、憤怒、羞恥等種種情緒。印度舉國上下到處大解,人人對排泄物視若無睹,垃圾、人、牲畜、食物等堆在一起、司空見慣的孱弱小孩、一座座貧民窟……等令人怵目驚心的現象,令奈波爾招架不住。不過,在一段時間後他便找到了逃避的竅門。但對於他的認同他便無法輕易妥協了。

  其實,在探訪印度的同時,奈波爾也在進行一個內心之旅:透過他的書他企圖探索自己歷史的各個面向。例如他的身分認同。他嘗試懷著觀光客的心態走訪印度,卻又對真正的遊客看不順眼。例如,看到年輕貌美的美國女子樂琳,他發議論:「這種美國人男女都有。他們雲遊四海,混吃混喝。」看到美國老太太施捨零錢給學童,他心裡起了無名火,一怒便將學童都嚇跑了。這樣的語帶譏刺、嫌厭與不屑正反映了他在認同上的掙扎。置身印度,奈波爾不止一次咀嚼童年時被一位同學(也是印度人)認出是「真正的婆羅門」的欣悅感覺,流露了他的階級優越感。或許他在火車上結識的錫克人就是他自己的化身。在本書中我們幾乎聽不見印度人的聲音(要到《印度:百萬叛變的今天》〔India: A Million Mutinies Now, 1990〕我們才能在他的文字裡聽見印度人的聲音),發聲最多的就是這位「對膚色存有偏見」而又尖酸刻薄、卻深深吸引奈波爾的錫克人。在此,奈波爾運用小說手法,藉著這名錫克人道出了自己對印度人的惡感和輕蔑。

  他對印度真是吝嗇,即使在看到美好的事物想要讚美時,也要先挖苦一番。看到一位相當順眼的男子,他寫道:「髒亂、腐朽、視人命如草芥的印度,竟也能產生出那麼多相貌堂堂、溫文儒雅的人物。」一直到最後描寫到他外祖父的家鄉時,他的筆才溫柔起來,流露些許的情感。不過,等見到鄉親,看到他們對他有所求時,他卻又立即收起他的溫情,板起臉來,顯得被動、冷漠而寡情,甚至連一個小孩梳洗乾淨了想搭他一段便車,他都毫不思索地拒絕了。

  奈波爾對印度會有這樣的反應,是因為他在心態上是個典型的「殖民地子民知識分子」,對自己所出身的殖民地、自己淵源所在的第三世界缺乏愛心與信心所致。

  在這次的印度之旅之後,奈波爾每每在印度的召喚下回到它的懷抱,而於一九七七年出版《印度:受傷的文明》(India: A Wounded Civilization),記述一九七五至一九七六年間甘地夫人治下的印度,筆調仍和前一部一樣充滿憤怒、震驚、疏離與失落之情。《印度:百萬叛變的今天》是他的第三部印度遊記,在這部優美的記述裡,奈波爾陳述印度驚人的改變,以及他對印度較樂觀而同情的看法,此時的奈波爾成了一個溫和、熱情、寬諒的旅遊記述者,令人不禁覺得,這個漂泊者雖未必找到了他心靈的故鄉,卻至少收斂了他慣有的對第三世界的無情嘲諷與陰沉的不屑,而成為一顆較成熟、晶瑩的靈魂。這三本書都是一個旅遊者所寫的書,但不是寫給觀光客看的;而不管你喜不喜歡裡面所呈現的印度或奈波爾,你都必須承認它們是了解印度不可或缺的書。

  身為旅遊作家,奈波爾從加勒比海區出發,在《幽黯國度》裡我們看到他到了先祖的印度,爾後他將走訪非洲、中東、非阿拉伯的回教國度(南亞、東南亞)、美國南部等地,並根據這些經歷寫出一部部擲地有聲且廣泛引起爭議的遊記,在旅遊報導上樹立了獨特而重要的典範。

  在各方面似乎都離我們很遙遠的加勒比海區在文學上值得我們探究。雖然存在那裡的是一些蕞爾小國,沒有久遠的歷史或顯赫的國際地位,它在文學上卻不乏世界級人物。除了奈波爾與瓦科特之外,值得注意的尚有以英語寫作的藍明(George Lamming)、芮思(Jean Rhys),西班牙文方面則首先令人想到古巴的「國父」荷西.馬蒂(Jose Marti)。奈波爾是我們認識加勒比海文學一個很好的開始,而《幽黯國度》是我們見識其遊記作品魅力的最佳起點。

   (王瑞香:文化工作者,著有《一個女人的感觸》)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6319884
  • 叢書系列:當代名家旅行文學系列
  • 規格:平裝 / 400頁 / 15 x 21 x 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第一章 想像力停駐的地方

南太平洋的對蹠群島(Antipodes)使我們想起孩提時代對這個世界的好奇和疑問。只不過幾天前,我還期盼,這一座蕩漾在大海中、虛無縹緲的堡壘會成為我們返鄉航程中的一個定點,但是,現在我卻發覺,就像我們的想像力停駐的每一個地方,它其實只不過是一個陰影——向前邁進的人永遠捕捉不到的東西。

——達爾文《小獵犬號航海記》(Voyage of the Beagle)

那位做生意的朋友批評我:你讀了太多西方人寫的、對印度充滿偏見的書。這麼說對我並不公平。他認為正確、值得一讀的書,我讀過不知多少本。況且,在一種非常特殊的層次上,印度一直存留在我童年生活的背景中。我外祖父來自印度,但他從不曾向我們描述這個國家的山川文物,因此,對我們來說,印度並不是真實的——它只不過是存在於千里達這個小島外面的茫茫太虛中的一個國家。離開印度後,我們家族的旅程就算終結了。印度是虛懸在時間中的國家。它跟我後來發現的那個國家——透過「戈蘭奇出版社」(Gollancz)和「艾倫與安文公司」(Allen and Unwin)出版的許多立論「正確」的書籍,以及《千里達衛報》(Trinidad Guardian)刊載的發自印度的電訊——實在連接不起來。在我心目中,印度依舊是一個特殊的、與世隔絕的地方;它哺育過我外祖父和其他出生在印度、以契約勞工身分來到千里達的鄉親,但即使是這段歷史,後來也湮沒在茫茫太虛中(就像印度這個國家),因為在這些人身上,我們看不到賣身契約遺留下的痕跡,甚至看不出他們當過勞工、幹過苦力工作。

會員評鑑

4
1人評分
|
1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Lv.10
4.0
|
2018/01/12

本書作者奈波爾是2001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他是出生在英屬千里達的印度人,他的祖父以契約勞工的身分來到千里達,
因為當時這裡還是英國殖民地,需要勞工幫忙收割農作物,
祖父的家鄉也貧窮,義無反顧就出發了,那時有許多印度人一起來到千里達,
在某種程度上將家鄉複製過來,至少許多傳統依然延續著。
奈波爾就在這種海外印度聚落的環境下長大,直到成年移居倫敦。

他在1960年,30歲時第一次重返祖先的國度,
他經常把[真正的印度]跟[千里達的印度]互相對照,追尋文化的脈絡。

他的旅程中,所見所聞看起來很黑暗,
所以書名就叫做"幽黯國度"了...
30歲的青年,多少還有年輕人高傲的習氣,書寫處處透露驕傲的特質,
不過必須承認他很厲害,年紀輕輕就能寫出有深度的文字,功力確實了得!

因為是將近50年前的旅遊書寫,書中的印度正如很多人印象中的那樣落後貧窮,
看了一些這幾年拍的紀錄片,感覺印度某些層面還是跟書中的樣貌似曾相似,
例如最為人詬病的種姓制度,在鄉村地帶還是有一定影響。

奈波爾的遊記很特別,我第一次讀到把文學評論、歷史、社會觀察、人物描寫、風景...
揉合在一起的寫法,"鏡頭"切換很快,我有時候真的不知道他在哪個地區旅行,
不過整體讀下來,竟然對印度這塊土地的認識增加不少,其實這比單純寫風景有趣多了!

奈波爾花了很多篇幅把旅途中遇見的人活靈活現地寫下來,
古靈精怪的僕從;性情中人錫克教徒;互踢皮球的公務員...
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美國女孩,她的人生迷失了,跑來印度尋求精神指引,
並且做了一些很瘋狂的事情哈哈XD~
我一直覺得歐美國家怎麼都把印度當成精神救贖的目的地,
"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作者也跑去印度精舍"修行",
甚至連垮掉的一代"在路上"追逐自由精神,東方禪宗也提供了一個指引。

奈波爾探討了一些印度很深層的結構性議題,
我不知道過了50年這些文化觀察還是否成立,
不過他也是提供一個認識印度的一扇窗口。
例如聖雄甘地對許多社會陋習的批評,一針見血,
但很諷刺的是,這些話語被過度引用,甘地的圖像滿街都是,
日子一久,甘地反而變成一個"圖騰",一種形象,
他真正的社會反思竟然逐漸淡出人民的思想中...
其實有點像國父孫中山的思想,我們每天盯著講台上方的國父遺像,
誰會去管他到底說了什麼呢...

"幽黯國度"是奈波爾印度三部曲的第一本,
或許有點跟現在脫節了,但也是一個滿棒的閱讀體驗。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文學小說-華文創作】村上春樹《城與不確定的牆 (電子書)》我多麼強烈地想要進到那座城,想去那裡見真正的妳……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兒童套書展
  • 開運命理展
  • 年度心理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