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讓孩子找到開啟知識大門的鑰匙
很多家長來信說他的孩子在課堂上坐不住,上課不專心,不時會找旁邊人講話,干擾老師上課,該怎麼辦?
因為每個孩子的情況不一樣,所以沒有統一的答案。但是在家長找醫生看,讓孩子吃藥之前,先靜下來想一想,這有可能是紀律的問題嗎?孩子是否從小沒有養成聽大人話的習慣,所以在課堂上會不聽老師的話?
古人說:「教婦新來,教子嬰孩」,好的習慣需要從小養成。那麼,怎麼讓孩子養成安靜坐著上課的習慣呢?從經驗得之,最好的方法是從小抱著他親子共讀。因為親子共讀時,孩子被父母親抱著,這個安全感是最重要的需求,它需要先被滿足,孩子才會有其它的需求。閱讀時,他必須坐著,所以當父母跟孩子念書的時間愈長,他坐的時間就愈久了。世界上所有的孩子都喜歡聽故事,而閱讀正是紙本的故事,所以父母完全不必擔心自己口才不好,不會講故事。孩子要的是你陪伴他的心,他才不在乎你的口才呢!
閱讀是想像力的發揮,而想像力是創造力的根本,閱讀使他比別人知道的多,讓他有成就感,並使他在二十一世紀的競爭上立於不敗之地,因為我們的眼睛看字是耳朵聽話的三倍(眼睛一分鐘可看六百六十八字,嘴巴說話一分鐘最快才能講二百五十字),所以有閱讀能力的孩子在資訊的吸取上會比別人快,這會帶給他成就感,使他願意再深入閱讀,成為一個正向的循環。閱讀是一個打開人類知識門的鑰匙,我總認為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是,帶他進入閱讀的門,使他一生一世受用不盡。
那麼,要如何引他進門,讓孩子喜歡閱讀呢?父母要先挑孩子喜歡的書,先要投其所好才行。因為說話是本能,閱讀是習慣,人必須喜歡才會去做。其實,只要是父母親自陪著孩子,讀什麼都沒有關係。《飛舞的手指》一書的作者鄒奇奇(Adora Svitak)的父親是捷克的工程師,母親是貴州人,她完全聽不懂斯拉夫語,但是她父親每晚朗誦捷克的詩給她聽,父親臉上愉悅的表情,讓她覺得閱讀是件很有趣的事,想要趕快學會。因為她有很強的動機,在兩歲半時,她教會自己閱讀了。
父母可以透過故事,把中國傳統的美德、做人做事的道理,以及正確的人生觀傳給孩子。若是已學會認字的學生,可以讓他們自己讀,使他產生同理心或思辨。如《印地安少年的超真實日記》裡面就有很多讓非主流文化的孩子去反思的地方。
世界上有許多國家,包括美國在內,孩子對於家庭的經濟情況是沒有主控權的,他只能逆來順受。假如你在十四歲以前,已經參加過四十二個族人的葬禮了,你需要思考一下你的人生該走什麼路。這本書告訴孩子「木秀於林,風必摧之」,但是人不是樹,樹不能決定他的命運,他的方向是風決定的,人不同,樹挪死,人挪活,人有腳,他可以走出困境,決定他自己的人生。
又如像《戰爭遊戲》這本科幻小說,人在未成年時,有許多無奈,因為大人往往不是那麼講理,他們用高壓的方式逼迫孩子服從。但是雖然你不能選擇父母,也不能選擇你的祖國,卻可以準備好你自己,當機會來時,脫穎而出。這本書的主人翁,在每次戰爭遊戲打輸後,會去看錄影帶,檢討自己失敗的原因,有這種反思、反省能力的孩子,怎麼可能不成功呢?
愛迪生在找到鎢絲之前,失敗了二千次,他說:「我沒有失敗,我只是找到了二千個不成功的方法後,我才知道最好的方法是什麼。」讓孩子知道,人生不怕走冤枉路,只怕走錯路,只要不毒、不賭,每條路都可以學到東西。人生哪有什麼路叫成功之路?都是等到成功以後,回首前程,才知道那叫成功之路。
當然,人是很容易受挫折,也很容易沮喪的,正因如此,我們更要透過書本,讓孩子知道在沒有成功之前,每一條路都是可能的,只有走過才知道對錯,所以丹麥的哲學家齊克果說:「生命只有走過才能了解,往前看才活的下去。」(Life can only be understood backwards, but must be lived forward.)告訴孩子只要有學到東西就不是冤枉路。史帝夫‧賈伯斯(Steve Jobs)就是最好的例子,當年他去旁聽書法課時,誰知道以後會用得上呢?他是用到了,才知道當年那個課沒有白修。
我很希望孩子在看書時,父母也能一起看,跟他討論。孩子心中對人生其實有很多疑問,但是很難啟齒,透過書本的媒介,把心裡的話說出來就容易多了,親子共讀可以強化親子關係,又可以開啟孩子的智慧,是個有百利而無一害的活動。
更希望透過這本書,讓孩子找到開啟知識大門的鑰匙,從而找到閱讀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