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購書節a
哥倫布大交換:1492年以後的生物影響和文化衝擊

哥倫布大交換:1492年以後的生物影響和文化衝擊

The Columbian Exchange: Biological and Cultural Consequences of 1492(30th Anniversary Edition)

  • 定價:300
  • 優惠價:9270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255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近四十年來,觀看美洲、拉丁美洲、歐洲、非洲,
  以及整個世界歷史的新視野,都從這本書展開。

  《槍炮、病菌與鋼鐵》先河
  深深改變全人類史觀,開啟史學、人類學和生態史新領域之經典著作

  一九七二年,震動史界的《哥倫布大交換》原著在美國出版,不但讓「哥倫布大交換」一詞迅即成為經典術語,亦開啟了生態史此一全新研究領域。四十餘年來,「哥倫布大交換」已是近代史論述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

  本書之前,世界史的主角永遠是歐洲,即便論及美洲,也往往依附在「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此歷史事件之下。直到本書,我們才終於意識到,植物、動物乃至細菌,才是推動人類歷史的真正力量;大交換的真正後果,則如作者克羅斯比所言:「這個星球上的生命,從此徹底並永遠地改變了。」

  舉例而言,美洲的植物徹底改變了我們所有人的餐桌,並大大影響了全球人口的成長。我們習以為常的玉米、馬鈴薯、菸草、辣椒、可可,甚至是台灣「國食」地瓜,統統來自美洲,也全因大交換才得以散布到全世界。

  另一方面,歐洲人帶到美洲的細菌殺害了無數的美洲印地安人,歐洲人帶過去的生物則掠奪了美洲原生物種的生存空間。自哥倫布登陸美洲大陸這五百年來所消滅的物種,可能比一百萬年演化而滅絕的物種都還要多。

  本書是自大陸冰河融化以來人類的全本演義,述說各生態系統與社會在升高的海平面阻隔之下各自發展的分異,以及當它們乍然相逢時對彼此造成的激烈影響。這些影響如此浩大,甚至無法用我們慣常的分類如考古學、歷史學、人類學、植物學等等,單獨圈限涵蓋。

  然而,正是這奇異的大交換主導了我們如今生存的世界,影響深、遠、全面,在此時此刻的地球村裡,交換也仍然不斷發生。

  從我讀到這本書的那一刻起,歷史對我而言,就再也不大一樣了。──美國名史學家麥克尼爾

  ◎ 本書譯自原著三十週年紀念修訂新版
  ◎ AMAZON讀者五顆星滿分好評
  ◎ 美國名史學家麥克尼爾(William H.McNeill)專文作序
  ◎ 台大歷史系副教授陳慧宏專文導讀

學界鄭重推薦(依筆畫排序)

  王文霞 成大歷史系教授
  王琄蟬 輔大生科系助理教授
  周雪舫 輔大歷史系教授
  周惠民 政大歷史系教授
  林美香 政大歷史系副教授
  邵廣昭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員
  侯平君 成大生科系教授
  宣大衛 東華大學生科系教授
  秦曼儀 台大歷史系助理教授
  翁玲玲 佛大人類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莊英章 交大客家文化學院院長
  彭鏡毅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博物館主任
  程建中 高醫大生物學系副教授
  程樹德 陽明大學微免所副教授
  楊 照 資深媒體人
  楊倍昌 成大微免所教授兼所長
  楊肅獻 台大歷史系教授

  ․克羅斯比在人類史中加入了生態學,解釋了許多長久以來讓人困惑的歷史事件。──內華達拉斯維加斯大學歷史系教授羅斯曼

  ․本書提供了洲際或國際環境生態交往互動的討論,對世界史、跨文化,或世界性社群有興趣的讀者而言,相當具有閱讀趣味且發人深省。──台大歷史系副教授陳慧宏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克羅斯比Alfred W. Crosby, JR


  環境與生態史權威。 
  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地理、歷史和美洲研究榮譽教授,曾任教於耶魯大學和華盛頓州立大學。
  投注大半生時間研究「歐洲為何會在歷史上崛起?」,但和許多歷史學家探索的路徑不同,他深入人類生存的生態面向,揭露了鮮為人知的另一面人類史。
  重要著作包括《生態帝國主義》、《寫給地球人的能源史》等,曾榮獲愛默生獎、醫學作家協會獎、洛杉磯時報年度最佳選書。

譯者簡介

鄭明萱


  政大新聞系畢,美伊利諾大學廣告碩士、北伊利諾大學電腦碩士。著有《多向文本》一書。
  現為文學、文史、文物翻譯人,並以《從黎明到衰頹》榮獲金鼎獎首位最佳翻譯人獎。
  主要譯作包括中譯《極端的年代》、《少年時》、《費城奇蹟》、《到葉門釣鮭魚》、《數學天方夜譚》、《青花瓷的故事》,以及英譯《故宮勝概新編》、《匠心與仙工——故宮明清雕刻》、《敬天格物──中國歷代玉器導讀》等多種。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2621806
  • 叢書系列:貓頭鷹書房
  • 規格:平裝 / 288頁 / 25k正 / 14.8 x 21 x 1.4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會員評鑑

5
1人評分
|
1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Lv.10
5.0
|
2014/01/04

這本出版於1972年的書,毫無疑問已經成為經典,作者克羅斯比切入的角度與其他歷史學家不同,也開啟了史學、人類學和生態史的新領域,將過去人類所忽視的史實重新拉回歷史。書名「哥倫布大交換」成為專業的經典術語,更刺激了許多以生態解釋歷史的著作誕生,例如著名經典《槍砲、病菌與鋼鐵》便是建立在本書的立論基礎之上。

「世界是平的」宛如人類與地球不得不走下去的不歸路,全球化的趨勢早已推翻了「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古諺。人類史上幾次最重要的全球化事件,如蒸氣機啟動工業革命、電視機的發明、乃至二十世紀末的通訊網路....但若談及重要性、衝擊性,絕對都比不上一四九二年十月十二日哥倫布登陸新世界這件事情。

在中國的鄭和下西洋後的一百年後,1492年10月的哥倫布踏上美洲,他不比百年前的中國航海同行,哥倫布航海的目的和鄭和的宣威國威自由行不一樣,不論哥倫布秉持著什麼目的發現並踏上美洲土地,他絕對想像不到,比起登陸月球的阿姆斯壯,哥倫布的一小步才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大步。這件事標誌了一個新時代。它是全球化的開端,也是近代世界的起源。

自從地球地殼大分裂後,歐亞與美洲即成為兩個獨立而封閉的生態系統,除了極少數昆蟲和禽鳥,曾經漂流著陸之外,較大規模的只有人類在冰河期間,約一萬多年前越過白令海峽陸橋從亞洲抵達美洲,慢慢演化成後來的印第安美洲原住民。一萬年來兩個大陸的人過著彼此封閉的生活,當歐亞大陸發生了驚天動地的各種文明變革或災難,隔著大洋的美洲宛如一個桃花源。

直到五百二十多年前,哥倫布與他的船員登陸美洲後,兩個完全沒有往來各自演化的世界終於接觸,而且是場翻天覆地的大變動,更是史上最重大的一次「全球化」歷史事件。



兩個大陸的交流帶給人類什麼影響?



對於已經在美洲居住萬年的至少數千萬印地安人,可是場大災難。在歐洲人來到美洲後,美洲的原住民人口95%以上都消失了,一部分是雙方遭遇時的歐洲人對原住民殘酷的屠戮,但是更多的是舊大陸帶來的病菌摧毀了整個美洲,如天花、傷寒、麻疹、流感等,美洲原住民體內並無對抗舊大陸各種傳染病的抗體,一遇到這些病菌立刻招架不住。嚴重到當時有傳教士如此記錄:「一群印地安人只要嗅到一個西班牙人的味道,他們就會立即死去。」雖然過於誇張,但也凸顯了病毒對於兩個互相封閉大系統間的人與動物的致命傷害性。

當然有些人認為這些論點是為了要替歐洲人屠殺印第安人開脫罪行,但多數印第安人如南美的馬雅帝國的滅絕,應該是遭到病毒侵襲,對西班牙的殖民目的而言,殺害原住民並非他們最大的利益,絕大多數原住民的滅絕所造成新美洲的勞動力不足更非歐洲人所樂見。然而也因為美洲人的嚴重傷亡,面對西班牙人入侵,根本無力反擊,以至於亡國淪為奴隸也是不爭的事實,所以,這到底是歷史的偶然還是必然?西班牙奴役印地安人是因還是果?歷史無法重新演繹一遍,但必須誠實認真且多元角度去面對之。

大自新舊大陸的重新交流,小至金融市場的股市生態,台灣政府積極開放所謂的「台商鮭魚返鄉」,卻導致炒作房地產、黑心商人和坑人的TDR與第一上市等嚴重後遺症。

歷史的詮釋往往掌握在勝利者特別是軍事政治的勝利一方的手上,所以,從小到大,所讀到的歷史清一色是所謂的政治史或軍事史,頂多在加添一些宗教史,但卻鮮少從人類學、生態學或經濟學的角度來解釋或檢視世界的變遷。克羅斯比在本書《哥倫布大交換》還提出了更讓我感到興趣的論點,那就是植物特別是當成主食的農作物的大交換,所帶給新舊兩大世界的巨大影響。

哥倫布到美洲的意義或許只在獲取西班牙殖民帝國的利益,那些只是過眼雲煙;而美洲原生物種的輸出,才是翻天覆地的全球化大事。西班牙人從新大陸帶回美洲原住民所種植的作物,卻意外地改變幾百年的歷史,如玉米、馬鈴薯、木薯、甘薯、番茄、辣椒、菸草、花生、南瓜、可可、鳳梨...等等,從美洲大陸帶回種子回西班牙,一路經過歐陸、土耳其、中東、東南亞、中國,最後引進台灣,前後不到幾十年時間,徹底改變了舊歐亞非大陸的食物供給和農業產量大爆發。特別是適合乾冷氣後的馬鈴薯、適合貧瘠山區農地的甘薯,以及更容易栽種生長的玉米,這些新的作物填補原本已經無法提高產量的小麥與稻米,成為舊世界許多國家與人類的主食,而玉米更成為更便宜易得的動物飼料。讓原本已經拉出糧食危機警報的一些國家地區如愛爾蘭、印尼、印度、中國東南方可以安然度過飢荒,這些新作物的引進也造成十七八世紀以後的人口大爆炸。

沒有馬鈴薯,歐洲怎挺過19世紀一波波不景氣飢荒潮,愛爾蘭的歷史恐怕要全部改寫(缺糧的愛爾蘭若沒有引進容易栽植的馬鈴薯,搞不好必須被迫接受英國統治)。沒有甘薯,中國明清人口不會增加那樣快,但也因為增加過快,中國東南沿海的華人被迫必須遷移至海外,包括我們台灣。



如果不是看了這本書,還真得不曉得,辣椒是從1500年以後才慢慢被引進至歐亞大陸栽種,所以那些宣稱吃了幾千年辣椒的四川麻辣飲食文化,根本就是謊言一場。

美洲與歐亞非舊大陸的交流對舊大陸而言是有利的,但對於新大陸的原住民、植物動物生態簡直宛如碰到隕石撞地球般的災難,除了歐洲殖民者帶來毀滅性的病毒細菌外,還引進了許多大型哺乳動物造成美洲成千上萬物種的滅絕,此外隨著船隻而來的各種老鼠與害蟲也加入病毒與歐洲殖民者的荼毒行列。原本豐富的生物性逐漸消失,真正原生的本土生物也一一滅絕。

如ECFA與服貿,消失的將是台灣的工作機會、投資機會和中產階級。哥倫布當時的知識無法預知後來的大變革,但現今的狀況經驗與知識卻足以斷定服貿所帶來的台灣本土經濟體的大災難,缺乏史觀的馬政府除了無能外還有無知。

作者的結論相當沈重,美洲死去的多數印地安人(不管是病死還是遭屠殺),隨即被由歐洲人所捕捉的非洲黑奴遞補,勞動力的供應缺口旋即被填補,於是美洲農業改頭換面成為大規模熱帶經濟作物栽培業,如甘蔗、菸草、可可、咖啡....由於經濟利益頗豐盛,又進一步吸引後來的歐洲逃難移民(不論是饑荒還是戰亂)來美洲開墾荒地,大量吞噬開發自然野地,經濟作物物種的單調化,正是哥倫布大交換的後遺症,原生物種迅速被經濟作物取代消滅,造成生態多元化的危機。這對未來人類福祉長期評估,應該是負面大於正面。



作者在1972年,就能提出「多元化」、「全球化」等視野議題,並直指「缺乏多元化的後果」-人類只剩單一選項的生態發展路徑,四十年前就句有如此高度的視野,難怪本書已經被各界奉為經典。哥倫布大交換留給我們的不是一個更豐富多樣的基因池,它反而越形枯委貧乏。

作者用了這段話作了節語:

『為了眼前方便,我們劫掠了未來。』

實在值得全體台灣人民在與中國簽訂服務貿易協定之前先三思一番啊!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張忠謀親筆撰寫、獨家授權自傳,他的一生,一場不能錯過的智慧盛宴!《張忠謀自傳》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遠流領券(10/23-11/18)
  • 圓神領券折
  • 共和國全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