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如同母女版的《不能沒有你》。
施又熙:一個「政治受難者」第二代;一個遭父親宣布脫離父女關係的女兒;一個歷經失婚、破產、憂鬰症、牢獄之災的母親……卻也因為跟女兒的相依為命而走出人生低谷,並轉身成為幫助他人的書寫療癒工作者。
王芃:這個小女兒,患有先天性心臟病及顳葉癲癇,她從小到大至今十六歲,常隨著母親的災厄而顛沛流離,但因為母親全然的愛,她雖多愁善感但也充滿夢想,並總想為母親減輕各種憂愁。
這是一對無話不談、永遠相互支持的母女。而本書就是她們的親密故事,一個物質匱乏但充滿愛的故事,一個心中有恨的母親如何因為女兒而回到愛的故事。
名人推薦
楊 翠(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副教授)─專文導論
文榮光(彰濱秀傳紀念醫院心理健康中心院長)
江妙瑩(網氏/罔市女性電子報主編)
陳立宏(媒體工作者)
陳儀深(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擁抱推薦
推薦語
這是一個渴光靈魂的自白,也是痛與愛的第一手見證。關於一對母女,如何面對孤獨、創傷與疾病,如何跋涉苦難,走渡險惡,尋求自我療癒與救贖。
書中最動人的,是母女間的相互疼愛與信靠。單親母女,彼此在場,每一個日常生活的細節,都是人間至美……(楊 翠)
又熙姊妹及母親陳麗珠女士兩代,因為同一個男人而備受煎熬、命途多舛。……冥冥中,又熙卻走上與母親亦步亦趨的命運……女兒芃芃給她活著的動力與希望,我想,又熙姊妹不也是陳麗珠女士的精神支柱,「母女之愛」使得她們三代女性在各種逆境中堅毅地追求幸福。(陳立宏)
……分量足以放在台灣民主運動歷史的大巨輪下觀看;長達三十八年的台灣戒嚴,多少家庭與成員因各種政治迫害而飽受社會歧視、生活困頓,她/他們的第二代或第三代目前正處於中壯年時期,在大時代推演下,她/他們的自主聲音在哪裡?……又熙的生命書寫多少彌補了這個缺口……(江妙瑩)
施又熙的人生故事有著普遍的意義,本不必侷限於政治受難的角度來看。所幸,她在二○一四年出版的這本新書,已經揭露了她在風雨之後依然能夠挺立的心得、答案……總之,我看好又熙和芃芃未來的人生,希望讀者透過本書也可以看見自己未來更好的人生。(陳儀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