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緣起
我活在未來。我任職的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IT)位居創新世界的中心,幾乎所有新想法或新技術在登上世界舞台前,都會先經過這裡。麻省理工學院也位居世界上新創企業最密集的地區,雖然矽谷的規模更大。如果你想活在未來,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MIT Media Lab),也就是我的知識家園,很可能是世界上最好的地方。例如,15年前我便主持全球第一個「賽博格」(cyborg)群體,所有成員生活和工作時,身上均配置以無線方式連結的電腦,戴著可當作電腦顯示器使用的眼鏡。這個實驗的許多構想,最終找到了實際用途:我以前的學生如今正領導一些尖端商業計劃,如內建電腦顯示功能的Google眼鏡和全球第二大社群網絡Google+。
我的有利位置賦予我獨特的機會,可以第一手觀察創造型文化如何蒐集新意念、幫助這些新意念生存壯大,並最終使它們得以實踐。或許更重要的是,我得以觀察到創造型文化必須如何改變,才能在高度連結、極速發展的世界中壯大,而麻省理工學院正是這樣的地方,整個世界也正在進入這樣的環境。
這些經歷使我發現,我們有關人類自身和社會如何運作,有許多傳統觀念是錯誤的。最好的點子並非只能來自最聰明的人,而是往往來自擅長彙集他人想法的人。推動變革的並非只是最堅決的人,往往還有與同道中人保持密切聯繫的人。最能激勵人的不是財富或名望,而是同儕的尊敬和幫助。
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我的研究團隊,以及我主持的創業計劃能夠成功,前述觀念至關緊要。我不用傳統的方式授課,而是引進有新想法的訪客,促使夥伴與外面的同道互動。在我擔任媒體實驗室的學術主管時,促使學校允許我廢除傳統的評分方式,我們嘗試以同儕社群的形式成長,以是否獲得同儕敬重和現實中的專案協作情況來衡量自己是否成功,來決定自己能否獲得更多機會。我們活在社群網絡中,不是活在教室或實驗室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