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永續發展的驅動力:成長極限假說
「永續性」(sustainability) 是用來反映一個系統的多元化程度及其機能得以正常運作的持久性;例如一個長期健康的森林或濕地便是生態永續性的表徵之一;但如果人類活動對於一個系統造成了毀滅性的危機,則該種經濟活動便不具永續性。問題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四大系統(亦即經濟、環境、社會、及政治等系統 )具有動態性的相互依存關係(interdependence),彼此互動,相互牽連和影響;任一系統的永續性遭受阻絕或破壞,終將無可避免地累及其他系統。
永續性之所以成為一個眾所關切的問題,關鍵在於人類活動已經顯著地干擾了環境系統(包括生態系統(ecological system)及自然資源(natural resources) )的永續性,進而產生反饋效果而影響到經濟與社會系統的永續性。這種交互作用的惡性循環如果不能舒緩,就可能造成毀滅性的損害。究其問題根源,或可歸因於:(1)人類慾望無窮,一眛地追求經濟成長(economic growth);(2)過量消費足以產生「負外部性」 (negative externality)的化石能源 (fossil fuel);(3)外部效果(external effects)未能獲得適當的控制。
長久以來,人類為滿足永無止境的物質消費並提高經濟福祉的主要策略,慣以追求經濟成長及高人均GDP為目標,而在成長過程中,人口快速增長,生產技術不斷創新,物質消費水準也逐漸提高,故人們對許多自然資源的需求隨之快速增加,而數量有限之不可再生資源(如土地、化石能源等)的存量(stock)因乃逐漸減少,致其稀少性(scarcity) 日趨嚴重,從而對經濟活動的永續性構成威脅。
此外,在使用化石能源的過程中,也同時排放多種空氣汙染物(如氮氧化物(NOx)、硫氧化物(SOx)、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 VOC)等);許多產業在製程中,也排放廢水,產出事業廢棄物、污泥等有害環境的汙染物。排污所造成之全球性(global)與地方性(local)的環境汙染問題,不僅對經濟系統構成威脅,同時也逾越了自然系統的「環境承載量」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折損了自然系統所提供的環境與「生態服務」(ecological services),包括土地承載力、美質景觀、新鮮空氣、乾淨水源、稀釋並容納汙染物的能力等。凡此均顯著地干擾各系統之永續性,並使四大系統面臨嚴峻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