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悄悄走入你我日常生活的密碼技術
密碼學長久以來都被視為一門艱深難懂的理工課程,對大多數人而言,密碼學是遙不可及,而且毫不相關的。
然而,近年來由於網路技術及應用的蓬勃發展,密碼技術已無聲無息地融入每一個人的日常生活當中。例如現在很多人使用的通訊軟體LINE、社群軟體Facebook、即時照片分享軟體Instagram、網路銀行、電子商務、線上遊戲、物聯網等等,都是使用大量的密碼技術,來確保其中的資訊安全與用戶的個人隱私。大多數人不必會設計密碼演算法或密碼協定,也不需要會破解密碼,但是身為數位時代的一分子,我們對認知哪些密碼技術可保護哪些資訊的安全及個人的隱私,是有其必要的。
在《認識密碼學的第一本書》中,作者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引導讀者進入密碼的世界,讓讀者了解,密碼技術如何幫人們解決日常生活中所面臨的各種問題。對非相關專業人士而言,本書以故事模式導引讀者,輕鬆有趣、難易適中,讀者可獲取日常生活各種活動中,保護我們資訊與隱私的密碼技術及原理,十分值得推薦!
雷欽隆
(本文作者為臺灣大學電機系教授)
推薦序
現代公民必讀的「密碼學故事書」
這是一本非常適合廣大讀者閱讀的科學普通讀物。我有幸提早閱讀到全書原稿,忍不住興奮之情,想跟未來的讀者分享一點心得。
首先,這本書應該是現代公民必讀的。因為我們的生活已經離不開資訊科技與電腦網路了,了解一些資訊安全、電腦犯罪、數位鑑識的基本概念,有助於保障自己的權利。其次,這本書讓我有非常愉快的閱讀體驗。作者充分運用其深厚的專業知識背景,站在更高更寬廣的角度,用平易近人的寫作方式,將資訊安全各種相關知識鑲嵌在有趣的問題與故事當中。
作者從古代數字的起源,談到各種數字系統背後有趣的意義,及介紹數字的基本計算。將古代的密碼技術之間加以比較對照,還以「鹹魚翻身」的說法帶領讀者認識現代的數位密碼。提及「公鑰密碼」時,坦白說,這是一般讀者最難理解的部分,作者竟然能想到用「蛋炒飯」等思維來導出公鑰密碼的概念,生動又有趣。網路的歷史故事、現代的網路應用與問題、網路的可信度問題、數位鑑識正面的效用與背後應有的反思,內容發人深省,但都以富想像力的通俗故事精采解說。
這樣的寫作方式,讓閱讀本書就像讀故事書一樣輕鬆愉快,卻又能有知識上滿滿的收穫,我極力推薦大家一起來閱讀這本好書。除了愉快的閱讀體驗與知識上的收穫之外,各位讀者可能也會跟我一樣,被作者投入的心血深深感動!
張仁俊
(本文作者為臺北大學資訊工程系教授)
推薦序
輕鬆認識「密碼」這門學問
本書首先介紹一些基礎觀念,包括數字的起源、質數的奧祕、數學的規律。接著密碼登場,從過去密碼學、對稱╱非對稱加解密、公開╱祕密金鑰、數位簽章到憑證中心;透過各種網路應用的介紹(如WWW、Email、Blog、Facebook、網路購物、無線網路、智慧型手機等),談到其中的各種犯罪和陷阱(如網路色情、電腦病毒、侵害著作、網路釣魚、妨害名譽、身分竊盜等)。最後探討數位證據與電腦鑑識。
全書文句簡明通暢、深入淺出,可以看出作者的用心,是要「將困難的定理,用簡單的話語表達」,這其實並不容易,作者確實煞費心力。更難得的是,這本想要寫給一般讀者的科普讀物,穿插許多小故事,如:「韓信點兵」「羅密歐與茱麗葉」「福爾摩斯」,更借用《斷背山》《全民公敵》《網路上身2》《獵殺U-571》等經典電影情節,使讀者在輕鬆閱讀之餘,獲取大量寶貴知識。
若有讀者能因此受到激勵,而投入此一學問的探索,或能透過本書深植科技使用的概觀與認知,則本書功勞大矣。
廖有祿
(本文作者為中央警察大學刑事系教授)
作者序
資安的基礎,在於對機密資訊的敏感意識
從事學術工作多年,陸續完成了資訊安全與密碼、影像隱藏與應用、數位鑑識等領域的相關著書,這些書在內容上的設計與目的,主要是課堂上課教材及學生學習依據。但如果想讓這些知識更普及,讓不分年齡、領域的一般人都能輕鬆接觸、深入生活,對於科技上的深植與應用有所認識,就需要科普書而不是教科書了。我試著透過故事,鼓勵讀者一起來認識「密碼學」的起源及發展,當然,也希望大家在了解之後,有機會愛上密碼,而樂於尋求更多資訊充實自己,妥善運用這項科技資源。
「密碼學」在現今數位時代的運用看似新穎,卻其實是一門歷久彌新的有趣學問。早在中國周朝的兵書《六韜.龍韜》中,便已運用密碼作為軍事通訊的方法與策略,例如陰符與陰書。古羅馬時期,凱薩也將密碼運用於軍事通訊中。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密碼也沒有缺席,英格瑪密碼機的破解,成為最後聯軍勝利的關鍵。我們可以說:密碼演變的過程,見證了人類文明與科技的進步。而在生活中,所謂「商場如戰場」,能多掌握一些情資,也就多一分人際相處及致勝的籌碼,社會生存法則即是「變」與「通」,密碼的概念無所不在。
拜科技進步之賜,我們隨時可以不受時間、空間限制遨遊網路世界:網購、收發e-mail、用Line聊天、使用Facebook、Instagram⋯⋯但在使用網路的同時,我們是否有所警覺:網路真的這麼安全嗎?沒有人會希望自己的隱私遭人窺探,這正是政府制定「個人資料保護法」的目的。網路是一個公開且開放的空間,資料的傳遞過程,其實有相當的風險,這也是資訊安全如此受到企業及政府部門重視的原因,資安認證標準「ISO 27001」更是這幾年來的當紅炸子雞,而資訊安全的基礎,正是「密碼學」。
現今智慧型手機日漸普遍,不論達官貴人或市井小民皆能「人手一機」,人人都能輕易運用到的螢幕鎖定圖形鎖及喚醒密碼,就是密碼學的延伸利用。表面上,密碼只是一門加、解密的技術而已,但其真正的精神,是對於機密資訊的敏感意識,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資安意識」。
也許有人會問:「我們需要了解『密碼』嗎?為什麼要學呢?對生活有什麼幫助嗎?」正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科技進步,犯罪手法也在進步。舉例來說,LINE及Facebook 確實豐富了我們的生活。數十年未連絡的同學、故舊,失散已久的親朋好友,都能重新取得聯繫,Facebook甚至利用其特有的演算法,不斷以「你可能認識的朋友」主動為使用者提供擴張人際網絡的名單。某程度而言,Facebook所形成的社群網路關係,驗證了「六度分隔理論」的真實性(即平均只需要五個中間人,就能與世上任何一人認識)。而LINE更可說是中老年人接觸智慧型手機的第一個APP(應用程式),LINE可愛的貼圖、免費的語音通話及訊息同步功能,不知讓多少婆婆媽媽、少男少女為之瘋狂著迷。在MSN、Yahoo Messenger流行的年代,曾有句話是「No MSN, No Friends」,而在 MSN 中止服務、Yahoo Messenger式微的今天,LINE 行動通訊軟體霸主的地位可說是難以撼動。
但光鮮亮麗的背後,隨處可見各類負面新聞:「LINE 詐騙猖獗,今年詐欺案暴增五成」(http://goo.gl/bASnCZ)、「別點!『騙』臉書帳號遭檢舉,盜取個人資料」(http://goo.gl/lMQojY),在在證明了現今使用者資安意識的不足,財物及名譽上受損害的案件層出不窮。享受便利之餘,反而嚴重犧牲基本的個人隱私及財產安全,卻很少人理解到,只需要對「密碼」這道安全防線有所意識,其實就能更理性運用網路、科技的帶來的好處。
密碼學,了解密碼的學問。說穿了,也就是隱藏祕密、處理祕密、鑑定祕密的學問。每個人都會有深藏在心底、不願為人所知的祕密,各種隱藏祕密的方式,其實也正是密碼中的各個加解密技術。希望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也讓讀者有機會重新思考何謂隱私,及隱私所代表的意義。
最後,本書得以出版,要感謝許多人、許多事:我的工作單位中央警察大學;我的編輯團隊—資訊暨密碼建構實驗室ICCL夥伴:陳育廷、范亞亭、柯博淞、張雅婷、陳彥霖、郭彤安及方素貞等;圓神出版事業機構究竟出版社的編輯群,在第一次閒敘時對這本書的肯定,與為稿件費心修潤等編輯作業,讓這本書得以順利付梓。藉此機會表達我所有心底的感動與喜悅的祕密,向所有人員的努力致上最深摯的感謝。
王旭正,二○一五年一月
〈前言〉
學習密碼學之前,請想一想……
我們用我們個人的隱私作為貨幣,來換取網路的「免費服務」。
我們需要真正意識到目前正發生在我們身上的隱私問題,了解免費的代價,認識網路定義隱私、個人空間及「人」的方式。
你相信網路嗎?
電腦的出現,讓密碼研究與應用成為一門重要學科,密碼不再止於推理與狹隘的數字遊戲,而是與現代的科技生活息息相關。
《西遊記》中齊天大聖孫悟空憑藉著金箍棒與筋斗雲兩樣利器,斬妖除魔完成了艱鉅的取經任務。我們現今同樣面臨嚴峻多變的考驗,資訊與挑戰複雜且多元,面對各項任務,網路就好比筋斗雲,一翻十萬八千里,讓我們不出門也能得知天下事,即時即地掌握訊息。電腦則如同金箍棒,協助你我完成各種工作。正因為知識的傳遞更便利,現代人生活、工作中的一切幾乎全面仰賴電腦及網路,不容易察覺其中的危機,使得密碼成為傳遞所有訊息時關鍵的第一道防線。
一般人所不熟知的是,網路最初始的發明與運用,其實與祕密的隱藏與傳遞有關。
一九六○年代,美國國防部各單位的電腦及通訊設備因規格不盡相同,造成彼此間交換資訊的困難,妨礙了軍事機密訊息的傳遞。除了需要解決這個問題外,美國國防部也針對國家軍事防衛系統的連線提出「確保永不斷線」的要求,讓系統連線不會因為某部電腦故障而無法進行,而這種技術的研發,就是網際網路的起源。
想想看,生活中沒有了電腦與網路,造成的影響會有多大!透過智慧型手機和行動通訊設備,工作不再限制於辦公室內;GPS系統使我們能在陌生的環境依然悠閒自得;只要連上網路,在家就能購物,不必在大賣場人擠人,還能多方比價,甚至買遍全世界!「滑世代」可說是以指尖在過生活,用來打發剩餘時光的數位娛樂更是五光十色,應有盡有。
網路的發展為食、衣、住、行、育、樂添入了不同的元素,使生活多采多姿,我們得以突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運用龐大資源解決生活問題。不過,網路卻如雙面刃,正確與錯誤的訊息同樣因網路而流通迅速,不想傳遞、不該傳遞的資料也可能遭有心人蓄意廣傳。太過於依賴,反而容易遭到網路的制約,造成遺憾。
網路確實能為我們帶來更好的生活品質及更多的可能性。但在使用的拿捏上,我們必須拉出一條界線。
不設防的便利之下,潛藏的危機
雖然隨時都能自由徜徉於浩瀚的資訊之洋,但你可曾理性權衡過,便利的代價是什麼?
「電子郵件」讓我們可以在彈指之間完成訊息的交換,但也協助了病毒的傳播。「網路購物」的方便成為非法人士覬覦的目標,產生了「網路釣魚」的詐騙手法。開設「部落格」可在世界的一角為自己發聲,卻也可能難以掌控公開發言引起的爭端,甚至因情緒性的發言而觸法。「社交網路」服務網站促進與朋友間的互動,竟成為歹徒蒐集個人資料的天堂。「全球資訊網」的技術讓知識的傳播更容易,卻助長了網路色情的發展。網際網路的技術,可以是知識傳播的媒介,也可能應用在各式非法網站的建置。
隨著網路發展所興起的科技犯罪,便是我們所需面對的課題,藉由網路而生的許多方便,誘發犯罪叢生。例如成長快速的電子商務,網路購物、網路銀行、網路拍賣等虛擬交易中,消費者只要輸入帳號、密碼、信用卡卡號等資訊,便可進行金融交易,無需親自到實體店面。龐大的消費者,成為非法人士覬覦的目標。
國際間層出不窮的網路詐騙中,透過詐騙網站與誘騙郵件的「網路釣魚」,是非法人士最常使用的一種手法。歹徒製作與知名網站相仿、幾可亂真的假網站,發送偽造的電子郵件,偽裝成某銀行或重要入口網站,如假借土地銀行「landbank」之名行騙改造成「1andbank」(前者為「L的小寫l」,後者為「阿拉伯數字1」)。詐騙信件則以使用者帳號有問題、提醒更換密碼、帳號驗證、系統更新、贈送禮物等,防不勝防的各式恐嚇與利誘,誘騙使用者登入假網站以獲取其資訊。由於製作釣魚網站與發送釣魚垃圾郵件都相當容易,而且使用者不易察覺,因此成為網路犯罪的大宗,造成大量金融損失。
還有另一種經常發生在個人身上的金融犯罪手法。例如銀行帳戶出現一筆不明消費,而買受人的身分竟是本人,很可能是身分被盜竊了。想像一下,若是出現與你擁有一模一樣身分的人,姓名、身分證字號、出生年月日、電話、信用卡號碼、印章、簽名、指紋等,這些代表自己的資訊,卻有另一個人正使用著,會是怎樣的情景?
在數位生活下,身分是虛擬的,我們靠著帳號、密碼或者一串數碼,用以證明身分,所以當身分遭他人竊用,甚至有詐騙取財、申請或盜刷信用卡、貸款、毀謗他人等犯罪行為時,根本無法判斷「虛擬身分」所代表的人是真是假。由於網路的匿名性,加上許多人缺乏個人資料保護的概念,尤其是在社交網路服務網站,容易成為犯罪者蒐集個人資料的平臺。
另一方面,近期成為網友制裁利器的「人肉搜索」,藉由為數眾多的網友,對新聞事件主角或特定對象、事件進行資訊蒐集比對,試圖找出真相或個人資料。群眾在網路時代有了具體的力量,但這樣的力量究竟伸張了正義還是侵害隱私,頗有爭議,有時更淪為有心人士炒作知名度的手段。
網路真的是免費的嗎?
網路真的免費嗎?在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先討論另一個問題:「一個陌生人付多少錢,你會給他看你的日記?」需要付多少的代價,以了解你的宗教、政治甚至性傾向,或是你的身體狀況、交往情形?這些資訊是用金錢買得到的嗎?實際上,這些看似「無價」的私密資訊,卻是我們每天大方、大規模提供的訊息。
網路可說是有史以來與人類關係最為密切的技術,不斷推陳出新,功能強大且方便,但在使用的同時,我們也透露出大量個人訊息給第三方。我們對於自己所釋放的訊息幾乎毫無意識,我們只專注於更新的功能、更方便的使用方式,而嚴重忽略我們個人資料的外洩。而在過去,這些資料是企業必須花上百倍甚至上千倍的力量才能取得的。
今天,絕大多數網際網路的功能都是免費的。我們免費用網路與家人連絡、視訊,看新聞、看影片、收發電子郵件、使用搜尋引擎。但實際上,只有少數人知道我們真正的付費方式。
每一天,Google藉由億萬個關鍵字來微調搜尋引擎,使他們能更針對性的提供廣告;藉由小型文字檔案「cookie」,企業能清楚了解我們的需求,並從中提供更符合我們需求的產品。過去,企業需要藉由無數次的電話訪問、問卷調查,才能勉強得到些不一定正確的資料,但現在,所有網路的使用者卻選擇將自己的個人資料完全雙手奉上而無自覺。
韓國電視劇《幽靈》中有一段引人深思的情節:知名女星從大樓墜下死亡,搜查隊藉由死者的搜尋關鍵字,推測出女星可能懷孕,並從中找出調查的方向。看似平常的搜尋關鍵字,卻可能藏有我們心中的祕密。每個人都有不願與人分享的祕密,但在使用搜尋引擎時,卻可能完全沒有戒心。電影《失控的陪審團》中,軍火商的辯護人因掌握陪審團的隱私,進而影響判決結果。假設你不幸染上愛滋病,你是否敢讓其他人知情?你是否願意告訴你的伴侶、朋友或是父母?不論願不願意,一旦使用Google搜尋相關資訊,「雞尾酒療法」「AIDS」「愛滋病」「醫院快篩」等關鍵字,就足以令不能說的祕密洩漏出來。
使用電腦與智慧型手機時,我們以為我們是在安全、私密的空間裡,但實際上只要使用網路,我們永遠是處於開放的空間。每一天,我們用我們個人的隱私作為貨幣,來換取網路的「免費服務」。
我們需要真正意識到目前正發生在我們身上的隱私問題。並非就此遠離或摧毀網路,而是必須了解免費的代價,意識到風險與機會是並存的,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真正去認識網路定義隱私、個人空間及「人」的方式。科技終究是身外之物。人,才是根本。
在這層意識之下,也就會深切思考在危機四伏的網路環境中守住個人的祕密、安全傳遞資訊的必要性,而這也正是「密碼學」的意義。從個人帳號密碼的祕密、身分的祕密、私密相簿的祕密,甚至大如戰爭的祕密、外交與軍事的祕密……一旦遭人竊取或揭露,後果都不堪設想。
無論過去、現在、未來,也無關傳統與科技,都需要最高等級的安全與保護,必須保有永恆以及唯一的「祕密」,會是一切看似免費、公開,容易流於虛實難辨、價值混淆的數位時代,最重要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