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方來的尾班車,你要載我去哪裡打拚?
── 一封四十年的情書,寫給七○年代的臺灣人,以及他們活過的那個時代 ──
阿盛、王盛弘、王浩威、王聰威、吳鈞堯、黃信恩、劉梓潔
一致推薦
── 一封四十年的情書,寫給七○年代的臺灣人,以及他們活過的那個時代 ──
阿盛、王盛弘、王浩威、王聰威、吳鈞堯、黃信恩、劉梓潔
一致推薦
「……列車即將進站,請北上旅客,到○○月臺準備上車……」
少女阿梅拖著行李,少年阿興背著行囊,他們站在人生分岔之途,火車慢慢進站,緩緩啟程……
這班列車就要載著他們,駛向遙遠的、鐵路盡頭的彼方去了。
而那裡,會不會是一個叫做家的地方?
煉字為藥的作家吳妮民,繼上一本著作《私房藥》之後,跨出醫學寫作,書寫家族深刻的時光,梳理自己的故事。「卷一‧起站」書寫少年阿爸──阿興和少女阿母──阿梅,分別自臺東池上與臺南新營的生長歷程。「卷二‧人在途中」則寫兩人如何奮力翻轉務農第二代的色彩,北上打拚。他們離鄉背井,將青春年少時光,浪擲於這塊土地,流轉於這座島嶼;終在台北彼此相遇、相識。「卷三‧終站(或起站)」中,他們成家育子,在這塊小小的盆地中,紮根屬於自己的家。
妮民旁觀自己身為阿梅與阿興的子女,無論初始如何展開寬廣的家族史視野,結尾仍紮緊於自己尖尖的身上,那個曾受寵愛,也曾激烈反抗父母期望……妮民以年輕的身軀與思想,回頭走進家族漫長且複雜的時光隧道,並盡力試著從這當中探索,尋求對自身處境的解釋。
《暮至臺北車停未》並穿插一九七○年代以來臺北、臺南與臺東三城的都市發展、市民生活景況,以及相關新聞報導,故事動人,反映時代的進行與流轉,是認識台灣以及早期神經精神學科發展的優異作品。也是身為女兒的吳妮民,從頭認識自己的父母、確認根的所在,像一封長長的情書,寫給過去,致敬未來。
名家推薦:眾人眼底七○年代的打拚歲月──
「優秀的寫作者必定深知『回首』有多麼重要,而曾經的一片土地、一個時代、一些人事、一點感動、乃至一盤尋常菜餚,都關乎永恆深刻的情。」
──阿盛(作家)
「我體察到的是妮民如何以年輕的身軀與思想,回頭走進對她來說顯然過於漫長複雜的時光隧道,她盡力地試著從這當中探索,尋求對自身處境的解釋。」
──王聰威(作家)
「吳妮民跳脫了『新鄉土』與『家族史』的魔幻演繹,以實寫實。……由東部縱谷到西部平原,由中南部村落到臺北河岸,兩代之間的流轉與離散,構成了開枝散葉的『家族』。」
──劉梓潔(作家)
「我與媽媽,來自不同的地方,最終卻在臺北聚首認識……我們都很努力地生活,不為別的,一如所有的父母,只求能提供一個比過去我們所處年代更好的生活環境給妳,如此而已。」
──吳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