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購書節a
暮至臺北車停未

暮至臺北車停未

  • 定價:300
  • 優惠價:9270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255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OKAPI 推薦

  • 從父母的移動歷程,我找到回家的方法──專訪吳妮民《暮至臺北車停未》

    文/陳琡分,|,汪正翔2015年04月21日

    「當我準備寫這本書時,認真一想才發現,雖然我和爸爸媽媽一起生活了這麼久,但其實我不是很瞭解他們。」 那個下午,吳妮民手上捧著一杯熱茶,眼前擺著她繼散文集《私房藥》後的新書《暮至臺北車停未》,輕輕地這麼說。 早在《私房藥》集結付梓前,吳妮民就盤算好,下一部作品要擺脫「醫事書寫」的 more
 

內容簡介

彼方來的尾班車,你要載我去哪裡打拚?

── 一封四十年的情書,寫給七○年代的臺灣人,以及他們活過的那個時代 ──
阿盛、王盛弘、王浩威、王聰威、吳鈞堯、黃信恩、劉梓潔
一致推薦

  「……列車即將進站,請北上旅客,到○○月臺準備上車……」
  少女阿梅拖著行李,少年阿興背著行囊,他們站在人生分岔之途,火車慢慢進站,緩緩啟程……
  這班列車就要載著他們,駛向遙遠的、鐵路盡頭的彼方去了。
  而那裡,會不會是一個叫做家的地方?

  煉字為藥的作家吳妮民,繼上一本著作《私房藥》之後,跨出醫學寫作,書寫家族深刻的時光,梳理自己的故事。「卷一‧起站」書寫少年阿爸──阿興和少女阿母──阿梅,分別自臺東池上與臺南新營的生長歷程。「卷二‧人在途中」則寫兩人如何奮力翻轉務農第二代的色彩,北上打拚。他們離鄉背井,將青春年少時光,浪擲於這塊土地,流轉於這座島嶼;終在台北彼此相遇、相識。「卷三‧終站(或起站)」中,他們成家育子,在這塊小小的盆地中,紮根屬於自己的家。

  妮民旁觀自己身為阿梅與阿興的子女,無論初始如何展開寬廣的家族史視野,結尾仍紮緊於自己尖尖的身上,那個曾受寵愛,也曾激烈反抗父母期望……妮民以年輕的身軀與思想,回頭走進家族漫長且複雜的時光隧道,並盡力試著從這當中探索,尋求對自身處境的解釋。

  《暮至臺北車停未》並穿插一九七○年代以來臺北、臺南與臺東三城的都市發展、市民生活景況,以及相關新聞報導,故事動人,反映時代的進行與流轉,是認識台灣以及早期神經精神學科發展的優異作品。也是身為女兒的吳妮民,從頭認識自己的父母、確認根的所在,像一封長長的情書,寫給過去,致敬未來。

名家推薦:眾人眼底七○年代的打拚歲月──

  「優秀的寫作者必定深知『回首』有多麼重要,而曾經的一片土地、一個時代、一些人事、一點感動、乃至一盤尋常菜餚,都關乎永恆深刻的情。」
──阿盛(作家)

  「我體察到的是妮民如何以年輕的身軀與思想,回頭走進對她來說顯然過於漫長複雜的時光隧道,她盡力地試著從這當中探索,尋求對自身處境的解釋。」
──王聰威(作家)

  「吳妮民跳脫了『新鄉土』與『家族史』的魔幻演繹,以實寫實。……由東部縱谷到西部平原,由中南部村落到臺北河岸,兩代之間的流轉與離散,構成了開枝散葉的『家族』。」
──劉梓潔(作家)

  「我與媽媽,來自不同的地方,最終卻在臺北聚首認識……我們都很努力地生活,不為別的,一如所有的父母,只求能提供一個比過去我們所處年代更好的生活環境給妳,如此而已。」
──吳爸爸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吳妮民


  臺北人。現職醫師。曾獲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報導文學獎、林榮三文學獎、時報文學獎、梁實秋文學獎、臺北文學獎、全國學生文學獎及各地方文學獎等,獲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補助。著有散文集《私房藥》(聯合文學,2012)。作品散見各文字媒體。
 

目錄

【推薦序】紮緊於自己尖尖的身上◎王聰威(作家)
【推薦語】回首時光◎阿盛(作家)
     時空的逆旅◎劉梓潔(作家)

【代  序】母親的焦慮之謎

【卷一】起站

1.    命格
2.    跋涉過你的藍綠縱谷
3.    黃金平原的少女
4.    臺東來的夜班車
5.    民族路上
6.    流轉的少年
7.    一只白鐵錶

【卷二】人在途中
8.    戀愛時代
9.    黑甜仔在臺大
10.    W探員檔案
11.    旋轉吧!裙襬
12.    臺北車站
13.    如果你說這是一則浪漫故事

【卷三】終站(或起站)
14.    柳橙就是唯一的水果
15.    城裡城外
16.    窈窕淑女
17.    在南陽
18.    雙城
19.    慢車往他方

【後記】一封短信,給妮民◎吳爸爸
 

【推薦序】

紮緊於自己尖尖的身上
◎王聰威(作家)


  「……為什麼我必須考醫學系?我對醫學沒有興趣,不希望人生一切都可以被預期……」那年,唸北一女高三的吳妮民在模擬考作文試卷上寫下這段文字,心裡委屈地哭泣並想著,溫藹如慈母的國文老師或許會站她這一邊,鼓勵她勇敢走自己想走的路,不要像親生父母那麼殘酷地威嚇她,「除非當醫師,否則不要唸大學。」不知道幸還是不幸,當年那位溫婉的國文老師最後只在試卷結尾以紅筆寫下:「但我們還是需要醫師啊。」這讓吳妮民徹底死了心,不甘不願地將自己投入每晚與母親的激烈爭吵,只為聯考存在度日。(《暮至臺北車停未》,頁碼231)

  我第一次見到妮民的時候,她已經是大醫院小醫師,也正要出版她的第一本散文集《私房藥》(聯合文學),我們站在我的辦公室外頭講了幾句話,我看著這個嬌小美麗的女孩,有點發蠢地想不知道醫術如何,最好還是不要麻煩到人家比較好一類的。不過散文本身那麼好,醫師身分使她擁有特殊的題材庫與異於他人觀看這世界的視角,未來足以接上臺灣淵遠流長,身兼醫師與作家雙重身分的文學脈絡:賴和、蔣渭水、王昶雄、王溢嘉、田雅各、王浩威、陳克華、侯文詠、鯨向海、黃信恩……而且與這條男人兮兮的脈絡相較,妮民總有更多的溫柔善感,帶了些稚嫩生分的語氣心思,早又是一窗獨特的散文風景。

  話雖如此,誰知道呢?我們是否還缺一位僅僅擅寫白色巨塔的「醫師作家」?或者那稚嫩生分的語氣心思,終究只是不夠成熟的筆觸而已?稍微懷著這樣的不安,我開始讀了《暮至臺北車停未》一小段便放下心來,不過是第二本書而已,妮民便展露了強大的書寫野心。她斷然拋棄讓她備受文壇注目,獲獎無數的醫事散文,轉而使用介於散文與小說之間的故事性筆法,並建立大河小說般的架構,堅強並行的雙主線長篇鋪陳父母雙方,位於臺灣一東一西的家族史,最後在臺北交會歸於一線,容納自記憶的天空散落而下數十年來的人情碎片、舊事雜物、城鎮光景。寫過類似小說的我可以想像,妮民必須犧牲多少難得能輕鬆休息的時間,仔細地與父母訪談紀錄、實地田野調查,才能完成這樣的一本書,跟過去隨手可記的醫院題材不同,也不再只是個人情感抒發,這完全是一份生活上「多餘」的工作,而正是這份多餘的、刻苦的工作,使得正在書寫的她不是「醫師」,而是「作家」,就像卡夫卡不是保險公司員工,而是作家一樣,嗯……雖然這樣比喻好像有點過頭,不知道妮民感覺如何,但我覺得這樣比較好。

  然而,不管妮民採取什麼樣的書寫策略,其初始如何展開寬廣的家族史視野,結尾還是跟束口帶一樣,紮緊於自己尖尖的身上,那個曾受寵愛、曾不被諒解、曾激烈反抗,曾對身分感到深以為憾的自己,即使她已經是一個名校生或一個達成父母期望,人人稱羨的醫師。這或許是我閱讀《暮至臺北車停未》的最終感想,不是這家族史寫得多麼曲折感人,我體察到的是妮民如何以年輕的身軀與思想,回頭走進對她來說顯然過於漫長複雜的時光隧道,她盡力地試著從這當中探索,尋求對自身處境的解釋,例如「母親阿梅為了確保後代擁有生存能力,不惜付出慘痛代價,她怎麼會不明白,當年,她對一個青春期孩子的所作所為,很有可能讓孩子就此恨她,萬劫不復。一直要到很後來,當杆格隔著年月都成雲煙,我才能理解,原來,那就是她愛的方式。」(《暮至臺北車停未》,頁碼223)但這探索與解釋只是開始而已,還遠不到結論的時刻,我想,現在的她還不知道自己可以走得多遠多深,不過我已經準備好跟著她的下一本書繼續前進。

回首時光
◎阿盛(作家)


  很高興見到吳妮民的書寫轉入一條更寬廣的道路。

  家族書寫不只是對一個家族有意義,延伸來看,其中還包括許多應該被細心凝視的曾經。但凡人文的相現,都不能適用「船過水無痕」一語,優秀的寫作者必定深知「回首」有多麼重要,而曾經的一片土地、一個時代、一些人事、一點感動、乃至一盤尋常菜餚,都關乎永恆深刻的情,也都是足以動人的文學題材。

  吳妮民算是我同鄉,她的父母與我算是同輩。讀《暮至臺北車停未》書中篇章,心裡映出的影像,往往疊合了自己的過去,顯然她有很認真的做功課,器識決定高度,她寫出一個世代,看似縮影,究實大觀。真好。

時空的逆旅
◎劉梓潔(作家)


  在臺灣文學的脈絡裡,外省第一代來臺的懷鄉憂國、第二代的尋根逆旅,似都已成家成派。那麼,「島內移民」的書寫呢?吳妮民跳脫了「新鄉土」與「家族史」的魔幻演繹,以實寫實。每一個遷徙者身上都帶著無法抹去的印記,由東部縱谷到西部平原,由中南部村落到臺北河岸,兩代之間的流轉與離散,構成了開枝散葉的「家族」。吳妮民以樸實之筆,寫鄉愁,寫生存,帶我們走進時間與空間的旅途,讀者猶如車上乘客,看著窗外唰唰而過的風景,只能悠悠問一句:車停未?

【代序】

母親的焦慮之謎


  母親,我注視著妳,無聲地。

  有時,我在後座。從車椅的間隙望去,膠著的紅燈車陣中,妳手擱方向盤上,十指不住微微挪移:食指,無名指,中指,無名指,小指,食指,……它們看來躁動不安,沒有目的,只是不斷輪轉著,直到綠燈霍地亮起。

  有時,我在妳身側。妳說話時,興高采烈,無意識隨著語句的節奏,一下一下地以手拍擊著我的臂膀、我的大腿,那是種提醒——嘿,我在這裡——彷彿擔心聽眾未曾注意妳,妳說的一切。

  妳用同式樣的服裝打發了一二十年,襯衫,長褲,打扮簡單,妳的人被裹進灰色、黑色、藍色樸素拘謹的色系;妳到固定的服裝店試衣。我知道的。妳喜歡平價的、大眾的,無明顯個性的城市連鎖店,注意著每年流轉的折扣季。儉省如妳,看中一件衣服後會在鏡前不斷比對,躊躇數日、來回比較,問過家人意見後才買下,即便那些衣物的模樣幾乎一致。妳上相同的餐館,點相同的菜。每每提議要帶妳到新的地方嘗鮮,妳會先這麼說,以不信服的神色,「這家好嗎?」或者直接搖頭,「上次那家就好。」

  妳慣於對一切新事物存疑。妳不想改變。

  和同年紀的婦人們相比,妳極瘦小。一五二公分,三十幾公斤,長褲褲管撩起,雙腿細如竿,與手臂幾無差異,無性別的衫褲亦遮去妳的身體曲線。我在想妳何以清瘦至此?是像以前老師教我的那樣,心不寬以致體不能胖嗎?我依師言細細觀察來診的人們,是啊那些心神惶亂不定、日有所思夜有所夢的人往往偏瘦。而有記憶以來,遇事妳總做壞的打算,有次我終於忍不住問妳了,為何凡事都先要往壞處想?出乎我意料地,妳頓了一下,竟悽悽笑著承認,「沒辦法,就是會這樣……」

  但妳曾經不是如此。

  母親啊母親,妳記得那些照片嗎?妳也曾是個臉蛋豐腴,眼神稚氣,無懼於明日的女孩啊。

  那幀有著珍珠質感的黑白相片,母親,妳站在後排中間。彼年妳十八,學生頭,臉圓潤,眼光單純而茫茫地望視鏡頭。那時,妳對這世界是不是還未有這麼多的戒心?

  照片在姨婆兒子的婚禮上攝下。那是四十餘年前的柳營——在新營邊陲的舊廍里、妳的家鄉隔壁。彼日,妳正好放假從臺南護校回來,遇上表兄結婚,於是與父系母系家族親戚一干人等,在院埕的流水席結束後,一條龍式的屋宅前,入鏡。

  相片中的女孩當時懷藏了一個夢,一個遠赴他方、脫離田水的夢。身為農家五個孩子裡唯一的女兒,妳竟擁有不符父母期待的好勝。我猜,妳或許怨嗟過命運吧,是命運辜負了妳的聰明,沒考上第一志願、轉讀護校的妳,畢業時一心要到臺北發展,履歷件件只寄來這個大城市。

  竟然,這回妳的夢被應許了。彼時妳二十出頭,初上臺北工作,髮及肩、裙過膝——其實妳穿過洋裝的,記得嗎——露出一截小腿及端莊的高跟鞋,妳肘拄膝,手撐著下巴,恬靜笑著,看穿相紙。妳的笑容有光采,黑白相片一向最能看出光澤。妳說,那在醫院護舍的花圃旁,是妳的第一份工作。

  誰也沒想到,那之後,就是半生了。但在這城市生活,不容易的,我知道,因為關於這世界的競爭,很小的時候妳就告訴我了。猶在記憶深處,放學回家,妳常俯身問我,「妳是班上最□□的嗎?」空格可代換任何正面形容:聰明、功課頂尖、優秀……若我饋妳以肯定答案,妳便能安心走開。像要確定妳的孩子是否握有在此城生存的籌碼,妳把成績視為衡量我平安成長的標準,然而逐年長大的我卻早厭棄這樣的法則,為此高中那幾年我日日與妳相吵,從你們加諸而來的壓力讓我直想奪門逃出……

  多年後,我想問的是,關於那臺南來的少女,我是否因疏於了解,以致忽略了一大段時光、聽漏了什麼細節?這善變的城市待她如何?這城改變了她嗎?會不會,她只是試圖在不安定中求取恆定,在生活的憂懼中鞭策著自己及其所愛的,而是我——是我錯怪了她呢?

  我想起了我的診間裡,和丈夫一起來到的越南女孩。那是個非常漂亮的越南新娘,膚色白淨,五官精細,眼睛大且清麗,睫毛濃長,瞳孔亦黑得深邃。她說她頭痛、睡不好、疲倦,想檢查到底哪裡出了問題。現在的她,得每日和丈夫一起經營鹽酥雞攤,備料,招呼,油炸,收拾,為了生存,風雨無阻。生意,「還不錯啦!」她這麼說。我讚美她的先生,「妳先生很好,陪妳一起來欸,」她遂用越式腔調的中文,開玩笑地,「不好,就不要了啦!」並呵呵笑鬧著一把拍在她丈夫的大腿上。

  她們都那麼相似啊。外來者,異邦人,因而我不止一次遇見她,或她,和她。她們共同的特色,便是隨時警覺,眼睛睜大,臉色認真少有放鬆;中文尚未標準,但說得極快,偶爾攙雜一些她們的母語字詞,恍然成一新的語言。彷彿怕被略去,在我的語音還未停落時,女人們便匆匆打斷我,忙著補充未說齊的一切。

  她們為焦慮的症狀所苦。焦慮,一段大遷移的必然結果。他者的地盤上,她們忙著學會另一種聲腔、辨認街道的方位與走向、擔心在市井間受騙、抗衡久居者的輕視眼光。在她們試圖消弭差異並儘量不著痕地讓自己融入新社會之前,新來的人們吶,得暫時放棄自己的歷史、習慣、性格。於是長期的高張壓力下,她們失眠,頭痛,肌肉痠疼,顫抖且坐立不安,疲倦,在易醒的夢裡述說母語。

  看見她們我想起了妳,四十年前的少女。妳和她們的差別,僅在於移動的里程,熟稔的語言嗎?

  交感神經說,Fight, or flight.(戰鬥,或逃跑。)自然界的生存模式,草原動物的獵逃準則。在享受副交感神經帶來的安逸與歡愉前,交感神經教我們繃緊全身肌肉,弓背,瞳孔放大,汗毛直豎,隨時應戰。戰場上,忘記飢餓忘記排泄,你得全神貫注,抓取路過的每個機會,劃分地盤,確保自己的位置。面對危險,你須能瞬間評估,若敵人太強環境太劣我方條件太差,你要敏捷一縱,轉身逃跑。

  母親,時至今日,在這個城市裡,妳安全了嗎?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6281921
  • 規格:平裝 / 248頁 / 15 x 21 x 1.2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內文節選一】
臺東來的夜班車
 
列車,在一九七一年出發。
 
春天的午夜,少年自約定好的池上站上車。此刻,發著光、靜靜停靠在月臺那裡的是LDR2200型柴油車,車身覆蓋上白下黃二色塗漆,上開式車窗,內裝兩人座式橄欖綠塑膠皮椅。
 
少年跳上車時,其他頂著青灰平頭的大男孩們已經在車廂裡歡呼迎接他了。搭乘子夜班車的旅客疏疏落落,因此這節車廂就形同他們所有。即將遠行的少年們興奮無比,這一晚,北上列車沿線收集他們,臺東、鹿野、關山、池上;第一次,這些男孩將在車上過夜,依照計畫,他們該在曙光初露海面時到達花蓮;然後下車,在花蓮車站附近簡單打發一頓早餐,接著換搭公路局的金馬號直達車,走蘇花公路往宜蘭,順利的話,過中午即抵蘇澳。
 
池上上車的少年欣然接受同學的熱情招呼,他嘴角揚起,展露難得的歡快笑容,隨即把簡單行李扔上置物架。此刻有人對坐,手裡膝上已散落一副撲克牌,有人則掏出課本來讀著,眾人又隨意笑鬧了一陣;接著,倦了,男孩們遂各自枕著冰涼椅背,看向窗外。車頂電風扇落寞唧唧轉動,日光燈青白的光暈沿路散逸,遠方,是寂暗而深邃的大地,盡頭在更黑的夜色裡消融,連同沉澱成墨色的山形及樹枝,所有影子唰唰齊聲往後飛去,飛逝向看不見的所在,車廂與鐵軌共振,空隆空隆,空隆空隆。
 
彷彿被那搖籃似的震晃催眠了,夜行列車裡,於是逐漸安靜了下來。然而,有個少年還不睏,晶亮又孤單的瞳眸反光在玻璃上。二十歲了,這是他第一次北上,旅行的目的,是為了和其他幾位臺東農工的同學一起參加省立臺北工專的保送甄試,應試地點就在遙遠的城市,「臺北」。
 
初二那年,少年阿興貪看電影,功課整個荒廢了,他只得又留級了一年。再度與鎮上許多學弟學妹同班讀書,讓阿興性格變得內向退縮;好在,彼時遇到了願意關照他的導師,經老師一番鼓勵與初三整年奮力迎頭趕上後,終於,初中畢業的夏天,阿興考上了臺東高中與臺東農工。但初中慘烈的讀書經驗使得阿興不敢再讀高中——讀了高中,萬一考不上大學怎麼辦?他總想著先念個職業學校,以後有份出路再說吧,於是乎他選了臺東農工的機工科。那時,人人都說讀這科將來不怕沒工作。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文學小說-華文創作】悅知文化電子書全書系|單書88折、雙書82折|我心中有個不滅的夜讀時光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遠流領券(10/23-11/18)
  • 圓神領券折
  • 共和國全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