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心理祭
全球大變革:南環經濟帶如何重塑我們的世界

全球大變革:南環經濟帶如何重塑我們的世界

Global Game Change:How the Global Southern Belt Will Reshape Our World

可購買版本(1)

  • 定價:380
  • 優惠價:9342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323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南環經濟帶的新興經濟體,已經不再是以西方世界為核心的體系中,被壓在底層的配角。他們現在正在統一口徑,建立新的同盟,努力在國際社會創造更平等的互動模式。在過渡時期,許多問題懸而未決,而我們處理問題時應該更加靈活機動。

  這是一個提出質疑的時代,也是一個發展新戰略,制定新目標的時代。
―約翰・奈思比

  「南環經濟帶」一詞,是由趨勢大師約翰・奈思比與夫人桃樂絲,綜合其長期研究提出的創新概念。奈思比夫婦以其多年來觀察中國的心得,融合當代國際社會變化,提出大膽預測――包括中國在內的南環經濟帶諸國,將主導二十一世紀的發展格局。其中,實力最強的中國將是這場大變革的重要領導者。

  和平崛起的中國,是南環經濟帶國家中的要角,也是世界經濟成長的動力來源,其所主張的「絲綢之路經濟帶」、「海上絲綢之路」以及「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等大戰略,更引領二十一世紀的未來發展。過往以西方歐美國家為核心的發展模式,將因中國興起而出現變化:政經局勢由單一核心獨大,轉變為多核心共同發展。一個更加開放與兼容並蓄的「南環經濟帶」,是全球發展無法忽視的代表。

  這是一場既深且廣的全球大變革,牽涉範圍涵蓋所有國家,無人能置身事外。多極化將取代單一國家獨霸的歷史軌跡,全球局勢將在人類的協同合作當中,創造輝煌的全新篇章。

名人推薦

  中央研究院院士 胡佛
  中央研究院院士 朱雲漢
  政大經濟系教授 林祖嘉
  專業推薦    

  這本書是奈思比夫婦穿越了五大洲、深入考察上百個國家與城市,以及與各界精英進行無數訪談後的心得結晶。在這風起雲湧、瞬息萬變的時代,這本書可以幫助讀者很快的抓住那些主導二十一世紀人類未來的關鍵趨勢。台灣別無選擇,只能做好準備,告別以西方為核心的那個時代,迎接由非西方國家組成的南環經濟帶全面崛起的大時代。
中央研究院院士 朱雲漢

  趨勢大師約翰・奈思比與桃樂絲・奈思比夫婦在其新作《全球大變革:南環經濟帶如何重塑我們的世界》一書中,維持其一貫的全球大視野,探討二十一世紀的「南環經濟帶」(包括亞洲、非洲與拉丁美洲)如何重塑世界經濟格局。其中作者討論的重點之一,就是中國大陸如何藉著「一帶一路」的大戰略與對外投資,把南亞、中亞及西亞國家發展的需求與中國大陸經濟實力相結合,未來十年將是中國大陸對全球經濟影響最顯著的時刻。另外,我們將看到的三大現象包括:全球發展天平將偏向新興經濟體、新興市場公司將成為全球商業的主要力量,以及國際貨幣制度將變成多幣種體制。相信讀者看完這本書之後,對於未來全球經濟的趨勢一定會有更清楚的了解。
政大經濟系教授 林祖嘉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約翰・奈思比(John Naisbitt)


  世界著名未來學家,2013年度中國政府「友誼獎」、第五屆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得主,擁有人文科學、科技等領域的19個榮譽博士學位,南開大學、天津財經大學、南京大學、雲南師範大學及莫斯科國立大學客座教授。曾任美國甘迺迪政府教育部副部長、詹森總統特別助理,馬來西亞戰略與國際研究所榮譽國際研究員。

  1982年出版的《大趨勢》一書,銷量已經超過1,400萬冊,奠定其做為未來學家的堅實地位。2009年,在多年深入調查中國的基礎上,出版了《中國大趨勢》一書,在全球廣受好評。他每年都會周遊世界數次,幾乎在全球各大型企業都發表過演講。其著作有《2000年大趨勢》、《全球弔詭》、《亞洲大趨勢》、《Mind Set!奈思比11個未來定見》、《中國大趨勢》、《全球大變革》(以上均由遠見天下文化出版)。

桃樂絲・奈思比(Doris Naisdbitt)

  全球社會、經濟、政治趨勢觀察家,奈思比中國研究院院長,北京外國語大學、東北師範大學、吉林大學、南開大學、雲南大學、雲南師範大學及莫斯科斯科爾科沃空中大學客座教授。獲韓國釜慶大學榮譽博士學位。做為享譽海內外的專家和暢銷書作家,曾在中國出版《中國大趨勢》、《對話中國模式》、《創新中國》、《成都調查》,專著《梅琳:我的中國》、《勇敢追夢》等書。

  曾擔任位於維也納的希格諾(Signum Verlag)出版社負責人,力邀多位世界知名作者加盟,其中即包括約翰・奈思比,任內更將業務範圍拓展到整個德語世界。

  桃樂絲・奈思比著重以教育和經濟雙核心,來觀察與研究國家的發展趨勢,她在《中國青年報》的專欄「名師大講堂」有各行各業的支持者,許多學生、老師及家長都從中獲得了中肯的建議與指導。
 

目錄

導讀 南環經濟.中國戰略 高孔廉
導言 洞悉未來,因勢利導

第一章 南環經濟帶:由新興經濟體成為全球參與者
第二章 亞洲、非洲、拉丁美洲:新經濟聯盟和新國際組織
第三章 中國:扭轉乾坤
第四章 治理:執政環境持續改變
第五章 城市的天下

結語 擺脫舊思維,擁抱新變革
附錄 中共第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歷史意義
 

導讀    

南環經濟・中國戰略
國民黨大陸事務部主任 高孔廉


  奈思比是著名的趨勢大師,1982年就以《大趨勢》一書暢銷全球。其後多年均有新作問世,包括1990年出版《2000年大趨勢》,1996年出版《亞洲大趨勢》,2009年出版《中國大趨勢》等,著作等身,觀察入微、分析走向及趨勢,深為業界廣泛閱讀參考。事實上,處於目前多變的世界格局,每個人,特別是高階主管,必須了解趨勢走向,才能選定正確的方向,掌握機會,避開威脅,做出正確決定。

  這本新書是作者夫婦兩人合作,先生是美國人,太太是歐洲奧地利人,兩個人文化背景不同,拋開固定的思考模式,擦撞出觀察的火花,他們除了對母國的了解外,近年長時間居住在中國,旅行各國,大處著眼,細微觀察,完成此一鉅著。

  自從兩個世紀前的工業革命以來,世界各國經濟版圖形成南北及東西的對比,北方或西方是經濟發達的富裕國家,南方或東方則是較落後的開發中國家,但根據作者的觀察推測,南環經濟帶即將崛起,翻轉過去版圖。

  此外許多研究顯示中國已成為世界經濟成長的引導,野村證券曾在2012 年估計世界經濟成長動力四成來自於中國,本書則引述瑞士信貸預測,2020年中國的影響將增加到一半。

  中國這條龍在1949年之後,睏睡了四十年,完全不知外界發生了什麼變化,直到1992年鄧小平南巡廣東深圳,確定了走向改革開放的市場經濟。這二十多年來,每年以10%的速度成長,速度之快冠乎全球,以致2014年GDP的經濟規模已位居世界第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以購買力平價換算,調整物價因素後,已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製造業產量世界第一,出口貿易世界第一,外匯存底4兆美元,也是世界第一。

  儘管中國崛起展現了這些實力,但其在國際組織中的影響力卻不成比例,例如世界銀行由美國主導,美國投票權超過15%(因為通過決議需85%,所以美國等於擁有否決權),中國只有5%。亞洲開發銀行則由日本主導,因為2009 年以前,日本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歸納本書,綜合而言,中國近年來積極思考如何以其經濟實力,扮演第三世界的領導角色,因此從策略布局的角度思考,以世界市場經濟的實力,政軍影響力,放眼全球發展。具體來說,他們的動作包括:

  一、一帶一路,習近平於2013年在哈薩克倡議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後來又推動「海上絲綢之路」,兩者目標是結合中、南亞各國,由中國扮演老大角色,甚至企圖由此開闢石油進口的新路線,避免途經麻六甲海峽被美國扼住咽喉。目前已設立絲路基金400億美元,當然一帶一路的基礎建設及沿途城市化與貿易的商機,是值得台商關注的發展。

  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簡稱亞投行),2013年10月習近平在印尼倡議成立亞投行,目前已有三十餘國表達參加意願,儘管美國從中阻撓,但其歐洲盟友,例如英、法等國均已有意願參與。亞投行成立後,當然對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有排擠作用。對中國而言,他可與亞洲開發中國家結為盟友,壯大強國實力,甚至透過基礎建設,輸出其高速鐵路及高速公路等技術,以及投資生產過剩的鋼鐵、水泥等物資原料,可以說是一石多鳥之計。

  三、金磚銀行:包括中國、俄羅斯、印度、巴西、南非,都是土地廣大,資源豐富的國家,除了俄羅斯外,都是南環經濟帶的國家,中國的優勢不僅是金融,也透過投資,取得所需的資源。

  四、以上這些金融面的努力,還有一個更重要的目的是打破美元獨霸的地位,美國自2008年起的次貸風暴,影響全球金融,接著推出貨幣量化寬鬆政策(QE),大印鈔票把全球拖下水,如今歐日各國學著推出QE,美國卻收回,造成美元升值,各國貨幣貶值,金融的動盪完全是美歐所引起,各國陪著受罪。中國的金融動作,也包括與各國簽定換匯及推動貿易人民幣計價,人民幣逐步國際化等,希望除美元外,建立多幣種體系,藉此改變「西方獨霸」為「多核心世界觀或世界」的格局。本書引用世界銀行的報告「多極化新全球經濟」,也證明此一趨勢。

  就個別內容來看,本書前言敘述南環經濟帶的興起,並認為一個國家發展潛力決定於教育與經濟。教育是發展經濟的基礎,也是幫助公民獨立進行政治選擇和決策的重要手段。這個論點我覺得非常正確,也值得我們深思。我常說,教育是要提高一個人的視野,並培養正確判斷的能力。身處目前資訊爆炸的時代,不能人云亦云,必須要能判斷正確的資訊,否則反而誤了大事。

  本書其中一個標題「西方霸權的窮途末路」,一看標題我嚇了一跳,但看其內容則是指未來,我深有同感,因為政客正在動搖歷時兩百年的西方民主根本。西方民主有滿足私欲工具的危險,政客和選民都各謀其利,這是深深值得警惕的事。

  本書第一章敘述南環經濟帶的興起,龐大的中產階級快速成長,預計未來十年,超過六成五的中產階級會生活在亞洲,2016年亞太地區就成為最大的航空運輸市場。這個占全球人口80%的經濟帶必將是明日商機所在。

  第二章介紹了非洲、拉丁美洲、亞洲許多國家經濟的現況,可供有意進軍南環經濟帶國家的企業參考。但作者在本章提出一個觀念,即最終會實現全球經濟一體化,他的論點是新興經濟體成長較快,已開發國家則較慢,此消彼長,於是長期而言會一體化,但我認為這項過程必然非常漫長,而且在過程中,新興經濟體的弱勢產業必然抗拒,造成政治及社會的問題,而非純經濟問題。

  第三章介紹扭轉乾坤的中國,特別是它的對外投資。本來中國大陸在1980 年代,外匯極為困難的時候,積極招商引資、提供優惠,各地方政府全民招商,全國則是辦招商比賽。招商及經濟成長成為各地方領導政績評比的重要項目,但曾幾何時,中國大陸外匯存底快速增加,吸收外資已轉為選擇性的接受,而不是全盤照收,另一方面也在積極對外投資。尤其是國有企業配合政策向外戰略性投資,取得資源。但近年也有許多民營企業進軍海外,做策略性投資,不僅買企業,買電影文創、買品牌,也買房地產。據本書統計,2005至2013年中國對外投資達6,880億美元,而且引用《金融時報》報導,估計單2017年一年,對外投資將達2,000億美元,幾乎達到台灣一年GDP的四成以上。中國的對外投資是鋪天蓋地,連南北極都涉入,目標在其豐富的礦產和能源資源。而北極更有航運的價值。

  第三章也提到中國大陸市場雖大,但因其資訊封閉及管制,很多情況是看得到吃不到,德國《時代週刊》2014年指出,中國是美國網路公司的惡夢,由於各種行政管制,加上中國大陸的民粹主義,外國產品服務都受到層層限制。另一方面因為中國大陸市場大,數位網路進入門檻低,也造就了許多網路霸業,如阿里巴巴、騰訊、暴風影音,聚美優品(化妝品電子交易平台),鐵血網(軍旅知識網站)等本書第四章是談到治理,世界上並沒有一個絕對優良的治理模式,相對而言,民主仍比專制要好。本章作者提到民主的根本原則是人民當家做主,少數應該服從多數,數人頭總比數拳頭好,但多數有時卻不一定站在對的一邊,這時透過教育提高視野,養成正確判斷能力很重要。

  本書第五章談到城市化,作者指出城市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有了它,政治、經濟、文化、創新等活動才能產生聚集效應,自然產出生產力。中國大陸的整體經濟政策這一年來也做了大幅調整,例如成長策略不再依賴外銷及投資,改為擴大內需。此外更是大力推動城市化,2014年3月國務院公布「國家新型城鎮規劃2014-2020」,城市人口比例由2013年的54%,提高到2020年的60%為目標。城市化必將增加公共投資,而農村人口移入城市,也將帶動消費成長。在其規劃中列舉基本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及資源環境等三大類重要指標,下又列出十六細項指標。

  這本鉅著提出南環經濟帶概念,而且提到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的新興經濟體。此外,中國在世局轉變中扮演重要領導的角色,包括一帶一路的倡議,連結東亞、東南亞、中亞、非洲、歐洲,也藉由絲綢之路基金,亞投行的成立,甚至連結拉丁美洲、巴西的金磚國家開發銀行,打破美元獨霸局面,把人民幣推向國際。在經濟建設上,他的看法與中國大陸政策不謀而合,皆主張城市化,以聚集效應提高生產力,他當然也推祟教育所扮演的角色,並提及網路及新媒體。全書值得細細品味研讀,啟發思維。

2015.03.30

導言

洞悉未來,因勢利導


  2014年5月,我們從奧地利的維也納到澳大利亞的雪梨去。兩段航程,先飛十小時,在北京轉機之後,再飛十三小時,我們就從地球的一端飛到了另外一端。那裡的世界是另外一個模樣。從南半球的天空飛過,太陽的運行軌跡是從右向左的,而不是從北半球看到的從左向右。南半球的暴風雨是順時針旋轉的,北半球則是逆時針。從地理上來講,世界完全顛倒了。「對我們而言,遠東其實是近東。」我們同在首爾參加會議時,澳大利亞前首相保羅.基廷(Paul Keating)在進餐過程中如是說。如今,我們更深切地感受到他的話中真意。

  看問題的視角稍加改變,對問題的看法也會產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而要熟悉陌生的東西,通常需要花費一些時間。儘管有人會認為像我們這樣的「美國—奧地利夫妻檔」(澳大利亞媒體對我們的稱呼),彼此之間不會存在什麼文化差異問題,但其實各自的文化背景,確實在我們身上留下了不同的印記。我(約翰.奈思比)是第一代美國人,在美國西部猶他州的一個農場裡長大,這個農場屬於一個叫格蘭伍德的小村莊,整個村莊大約有200人左右。桃樂絲出生在奧地利阿爾卑斯山脈旁的巴德伊舍小鎮,這裡是哈布斯堡王室夏季避暑的地方,95%的居民信奉天主教,有80%的居民贊成君主政體。

  不同的成長背景造就了我們。1994年9月14日,我們在奧地利舉辦的一場年度媒體大會中相遇。在此之前,我們的人生軌跡迥然不同。隨後,我們開始了作者和編輯之間的合作工作關係,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發現彼此的差異並未分化我們,反而讓關係更加豐富多彩。舉例來說,無論是在私下還是在工作中,美式樂觀主義總是和歐式懷疑主義—「只管去做」與「要是……該怎麼辦呢」—互相激盪。

  當我們一起工作的時候,總是充滿探索精神,每天都興致勃勃地想要學習新的東西。要研究全球性問題就必須理解不同的立場,隨時願意拋開固有的思維模式,並用新思維方式取代固有思維模式。對我們而言,這是一場激動人心的冒險旅程。我們從不編造故事,只是把我們觀察到的東西寫出來,即使我們看到的東西就像澳大利亞順時針旋轉的暴風雨一樣,跟以往認知完全相左。而且,我們並不強求自己的看法總是正確的。也許有些人對世界大勢的看法與我們的觀察並不一致;也許有些人並不認同我們得出的結論。而我們也並不總是喜歡我們看到的東西,但是在寫作的時候,我們力圖做到誠實。

  那些顯然會帶來好處的變化,很容易受到大家歡迎。但是,對固有的做法和條件產生的影響愈大,變化就愈讓人難以接受。而且,我們對當前情況的認識會受到過去經驗的制約,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各自生長環境的制約。人們會透過時間、空間和教育這三個濾鏡來觀察世界。歷史經驗告訴我們,要讓人們真正認識並接受重大歷史性轉變是需要時間的。

  有些美國人從來沒有離開過他們生活的國度,對此,許多歐洲人可能會覺得不可思議。自然,對這些美國人而言,美國的國境線就是其認識疆域的外沿。同為美國人,大家的世界觀卻不盡相同。決定世界觀的因素有生存環境、受教育程度,甚至是膚色等。在奧地利,有些媒體工作者甚至也會從奧地利人的視角來看待世界,所以他們經常會忽略這樣一個事實:其實奧地利這個國家的人口數量,還不如中國許多城市一個區的人口多。虛擬世界的情況也是一樣的,在那裡,每個用戶都以自我為中心,千頭萬緒都在這個點上交匯和分野。

  一個人走過的地方愈多,就愈有可能隨著世界的改變而及時調整自己對世界的看法。深度走進中國的人,對這個國家的認識會產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對此我們深有感觸。人們並不會圍繞同一個中心來創造和調整自己的世界觀。人們對世界的看法原本就千差萬別,這些看法根植於過去,卻又能夠輻射到未來。而做為社區、城市、省份還有國家一份子的我和你,正是世界這張大拼圖中的小小一塊。這張拼圖上眾多小塊位置的改變釋放出了清晰的信號,昭示著大變革的到來。

西方世界的崛起

  各大洲的霸權勢力、強國和知識領袖都能夠在其國內外產生一定的影響力。直至今天,《德國民法典》(Bürgerliches Gesetzbuch)還是以19世紀的法理為基礎的,而這些法理的淵源可以追溯到羅馬法典。古希臘孕育了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和經典哲學,而被奉為民主、《伊利亞德》和《奧德賽》以及詩歌藝術的發源地。時至今日,古雅典的政治和文化影響力還是不容小覷的。歐洲的羅馬帝國、非洲的庫施王國和古埃及文明、中國的春秋五霸和周朝、南美大陸的印加文明、中美洲的馬雅和阿茲特克文明都曾經盛極一時,但是所有這些強權勢力的影響在廣度和深度上,都無法與今天的歐洲和美國—也就是西方主流社會相匹敵。幾個世紀以來,西方世界在政治、經濟和文化方面的影響力所向披靡,極大地影響了各大洲的本土文化。西方服飾、西方音樂、西方商業模式、西方發明從西方傳播到世界各地。這樣的日子久了,面對其他國家的人時,西方人就開始有優越感了。他們自詡為道德權威,本著以西方為核心的世界觀來制定各種通用標準,並以此為準繩來評判這個世界。

  我們相信,這個時代馬上就要終結了。

從以西方為核心到多核心世界觀

  我們認為西方的全球權威地位,已經不再是鐵板一塊了;西方世界觀也不再被認為是放諸四海而皆準的真理了。全世界各地的新興經濟體不斷挑戰其權威,並制定自己的標準。考察新興經濟體的地理分布狀況,就會發現它們繞地球的南方圍成了一條圓環狀,我們把這條圓環狀的經濟帶稱為「南環經濟帶」。

  如今,西方霸權已是四面楚歌。西方正在逐漸喪失經濟強勢地位,與此同時,它所鼓吹的靠民主和自由市場推動經濟發展的模式,也逐漸失去持續發展的動力。新生的各種力量正在改變世界格局。西方核心地位逐漸式微,讓位於多核心格局。如今,設定國際事務新基調的是那些新興國家,甚至是地位愈來愈重要的城市和城市群。這是一場「偉大的開放」,以海納百川之姿推進思想、經濟和文化的多樣性。假以時日,其合力必將催生出新的執政模式。大變革的主力將是南環經濟帶上的國家和城市,他們將在未來幾十年間重塑這個世界。

15世紀霸權的衰落

  很可能是在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西方世界才第一次意識到自己的優越感不再那麼明顯。在亞洲,中國正在從新興經濟體轉變為全球經濟舉足輕重的參與者。在許多拉丁美洲國家,市場經濟改革還有軍政府、軍事獨裁,以及左翼專政陣營的倒台都開始初見成效。儘管非洲還受到貪汙腐敗和執政能力偏低等問題的困擾,新一代非洲人已經開始尋求多年來被忽視的優良品質:創業精神和冒險精神。世界局勢正自下而上發生改變。改革呼聲日漸高漲,也得到了愈來愈熱烈的回應。改革呼聲針對的不僅僅是國內的弊端,也包含了終結西方家長作風的呼籲。這種情緒在中國逐漸高漲,並蔓延到了全世界各新興經濟體。我們發現,今天發生的一切與五個世紀前撼動天主教廷統治地位的宗教改革,有許多相似之處。

  世界各地的基督教信徒都清楚地記得,2017年將是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在威騰堡大教堂的門廊上張貼抗議大綱五百週年。個體行為竟然引發了一場雪崩,很快就推翻了舊的世界觀並動搖了當時最強的一股勢力—天主教會的根本。這是歷史的轉捩點,真正意義上的賽場洗牌。天主教以「地心說」為基礎的世界觀被迫讓位於「日心說」,而科學也終於擺脫上千年的宗教教義桎梏。天主教廷的霸權似乎是一夕之間就土崩瓦解了,但如果不是時代發生了根本性改變,其霸權並沒有那麼容易就被終結。

  天主教的崛起要追溯到一千七百年前,繼承羅馬帝國皇位的君士坦丁大帝(Constantine),成為羅馬帝國第一位接受基督教洗禮的君主。自此,羅馬摒棄多神教,轉而推崇信仰一神的基督教。君士坦丁大帝也藉此為自己的皇權正名:上帝是天堂唯一的統治者,他則是人世間這個上帝保佑著的羅馬帝國的唯一統治者。

  至此,做為唯一合法宗教的天主教廷,正式開始與國家沆瀣一氣。雙方狼狽為奸,相互勾結,以保護雙方共同利益。不平等也就變成了上帝的旨意,也形成了神職人員、貴族和農民自上而下壁壘森嚴的等級制度。每個階級都有自己的定位,每個階級都有自己的法庭。

  那時候傳染病、瘟疫流行,死亡率很高,孤陋寡聞的民眾渴望在來生得到救贖,而慰藉的唯一來源就是教堂。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本應為教眾服務的天主教廷許多分支,卻退化成為藉由教眾需求變相牟利的機構,通往天堂的大門上掛著價格標籤。直到15世紀,情況才開始改變。

  14世紀發源於義大利的歐洲文藝復興運動,是一場變革的先驅,它推動了「以神為本」的世界觀,向「以人為本」的世界觀的轉變。這場變革不斷發展壯大,最終打破這片大陸僵化的社會結構,而促成這場變革的決定性因素是「教育」。一場發源於義大利北部,強有力的文化和教育運動,席捲了歐洲大部分地區。轉變始於質疑和懷疑、尋求替代方案的努力、思維模式的改變,和不同於以往根深蒂固觀念的看法。教育支撐了文化、社會和政治因素的相互作用,並解放了人們的頭腦。同時,城市化的加速,使得各行各業的許多人獲得過上小康生活的機會,城市也因而日漸繁榮。掌握在教會手中的教育權和它的經濟實力,是天主教教廷霸權的兩大支柱,隨著文藝復興運動的發展壯大,受教育的權利也「飛入尋常百姓家」了。

古騰堡印刷術—15世紀的網路

  在平民能夠獲得書籍之前,教會和神職人員是唯一能夠閱讀和解釋《聖經》的人,而記載上帝言行的《聖經》,則是教廷權威的基礎。古騰堡發明的機械活字印刷機,給歐洲的出版業帶來了革命性的改變。在此之前,書籍非常罕見,也很昂貴。高等教育的權力掌握在教會手中,而且是由教會控制的,非主流觀念的傳播是非常受限的。

  古騰堡的發明,將知識傳播推向了一個新的境界。印刷活動因它而高度活躍,滿足了人們對教育的渴望。短短幾十年的時間,起步於德國美茵茨一家小小印刷廠的印刷業,發展成在歐洲兩百七十座城市都設有印刷廠的大產業。到了這項技術發明出來五十年之後的1500年,僅西歐的印刷廠就生產出超過兩千萬冊圖書。人們現在可以讀到用自己的母語寫成的《聖經》—這在活字印刷術發明前還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非但如此,印刷技術的進步還直接引發一場媒體革命。所謂的「單頁印刷品」,也就是報紙的前身,很快就進入了市場。許多這樣的印刷品上,印著諷刺道德敗壞的僧侶和神職人員的漫畫。

  與此同時,持續的城市化縮短了人與人之間的空間距離,也使得思想和觀念能夠很快在許多人群中傳播。跟所有其他翻天覆地的轉變一樣,這場變革也終於迎來了它的臨界點。

絕對霸權走向末路

  馬丁.路德到底是不是真的於1517年10月31日,在威騰堡教堂的門廊裡張貼了九十五條論綱呢?對此,歷史學家們莫衷一是。但是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這九十五條論綱確實是被撰寫並發表了出來。路德的九十五條論綱,表達人們對持續幾個世紀的社會秩序和等級制度的不滿,提出人們對教會腐敗無能的強烈憤慨。一個始料未及的後果就是,歐洲因此產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也奠定後世西方世界,也就是今天的北美、歐洲、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的基礎。

  今天的世界,沒有馬丁.路德在通往全球殿堂的門廊上張貼九十五條論綱。改革的呼聲是自下而上不斷迴響的,網路將人與人的交流推向了一個新水準。跨越邊界的交流將數百萬人連接在一起,構成當今時代的無邊界媒體—社群網路。古騰堡在15世紀發明的活字印刷術,使得各種思潮得以傳播;21世紀的網路則傳播並整合數百萬個聲音所喊出的一個共同主題:修復和改革。人們憤怒並急切地希望自己能夠在這場經濟進步的大潮中,占據一席之地。

  大約五百年前,不同的階級是不平等的,貴族、神職人員和平民,壁壘分明,無法實現人人平等。

  宗教改革的初步勝利,破除教會在教育以及自然科學闡釋等方面終極權威的地位。在打破這層桎梏之後,科學發現、發明和創新成果開始不斷湧現。18世紀的啟蒙運動更促進新觀念的產生,確保可持續的發展,並為現代化道路奠定了基礎。

制勝法寶「雙E」:教育和經濟

  儘管不如馬丁.路德出名,法國神學家和牧師約翰.喀爾文(John Calvin)也極大影響了西方後來的發展方向。他的教誨改變了歐洲人的道德觀和工作倫理。人們不再追求到天堂去積累財富,反而開始推崇勤勞致富。鑽研學問的過程不但推動經濟發展,還帶動技術進步和社會變革。雄心壯志和勤奮工作的意願,成為舊大陸以及後來美洲新大陸飛速發展的驅動力。

  我們經常被問及,如何判斷一個國家發展潛力的問題。答案很簡單:考察該國的教育體系。這是經濟發展進步的基礎,也是幫助公民獨立進行政治選擇和決策的重要手段。

  大部分低度開發國家所面臨的核心問題就是教育基礎薄弱,不足以支撐經濟發展。貧窮不是天定的,如今,經濟因素的重要性和影響力早就超出了意識型態,教育理所當然應該成為每個國家的首要任務。教育是確保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關鍵因素。當今時代的兩大主題就是「雙E」:教育(Education)和經濟(Economics)。

  在許多已開發國家,高等教育日漸昂貴,已經變得像以前的手抄書籍一樣高不可攀,幸好,網路線上教學證明我們克服了這道障礙。最好大學的大門通過免費的網路課程,向各社會階層和世界各地的學子敞開。教育使得所有國家都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脫穎而出,參與全球經濟活動。政府的主要職能變成確保公民平等的受教權,並創造出一個適合創業的環境,使人們都可以自力更生。

西方霸權的窮途末路

  有一段時間,我們在波士頓和維也納兩地輪流居住。這兩個地方是如此不同,又如此相似,這樣的經驗非常有趣。做為歐洲的一部分,奧地利有很強的道德權威意識,畢竟,是歐洲孕育了古希臘哲學家、羅馬帝國、文藝復興、宗教改革運動、啟蒙運動和人文主義精神;西方的價值優越感是經過上千年的積澱才形成的。

  美國也是。大部分美國居民的根在歐洲,大部分企業家、知識份子、學者和政客的根也在歐洲。同時,美國人還具備一些歐洲人沒有的精神:進取心和樂觀主義的態度。哪裡的人都不能免俗,總是認為自己的祖國即便不是最優越的國家,起碼也是在許多方面堪稱典範的國家。這種感覺很不錯,就怕這只是錯覺。

  畢竟,西方世界看起來要什麼有什麼:社會穩定、經濟和技術不斷進步,還擁有傲人的財富。但是,愈來愈多人感覺西方世界耗費了數百年才取得的這些成就,很可能在幾十年內就被揮霍一空。愈是在那些因為成功而不可一世的西方國家,改革的呼聲就愈是振聾發聵。但是,這些改革針對的並非是西方民主本身。人們並不會質疑言論自由、人權和法治這些基本原則。人們質疑的是現在的領導人是否擁有領導資格,目前的執政方式是否合宜,還有政客們是否在動搖歷時兩百年的西方民主根本。

  如今,西方民主有變成滿足私欲工具的危險,不同群體追求的是如何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政客和選民都各謀其利。歐洲公民希望政府能夠為自己織就一張堅實的福利網,但歐洲政治體系根本無力撐起這樣一張網。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西方民主制度必須要進行改革。然而,只要一談到放棄一些個人權益,叫囂著要改革的人馬上就偃旗息鼓了。

南環經濟帶:扭轉乾坤的力量

  在考察拉丁美洲、亞洲和非洲新興經濟體的過程中,我們既看到人們對目前經濟和政治秩序的不滿,也看到人們對未來的樂觀態度。與此同時,南環經濟帶那些渴望變革和發展的新興經濟體,一定不會停在原地等待。來自世界各地的新興經濟體國家,都在設定新的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結成新同盟。許多西方國家還沉迷於過去輝煌的美夢不願醒來,而新興經濟體國家則在盡全力創造一個光明的未來。不過要想跨越從不輝煌的過去,到光明的未來這之間的層層障礙,就必須要創造一系列能夠持續促進經濟發展的社會政治經濟結構體系。在可持續發展的結構體系確立過程中,前進的道路注定會崎嶇不平,時而取得令人欣喜的成就,時而遇到可怕障礙。所幸,儘管大起大落,南環經濟帶各新興經濟體總的發展趨勢都是向上的。

  世界80%的人口正如火如荼地建設自己的國家,在此過程中,他們充分汲取了西方的經驗和教訓。在《Mind Set!奈思比11個未來定見》一書中我提到,中國過去的邊緣地帶已經變成了核心。當今世界大勢就如同昨日之中國。過去那些處於西方周邊的國家和地區,比如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國家,正在成為多核心世界新的經濟中心。

  我們寫作本書的目的,是試圖勾勒出21世紀上半葉,天下大勢變化的趨勢。我們整合了不同來源、不同年份的諸多權威資料和資訊,基於數十年的旅行和見聞,總結出這些趨勢。儘管概略了解有其優勢,但預測每一天會發生什麼事情是毫無意義的,因為這樣很容易走向兩個極端,即太樂觀與太悲觀。

  本書關注的是未來幾十年國際社會將會發生的深刻變化。以我們的結論為基礎,本書具體闡釋了新動能的釋放、全球經濟新驅動力的覺醒、地緣政治格局的變化,以及經濟影響力的盛衰。總而言之,它揭示了以西方為核心的世界如何轉變成為一個多核心的世界。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3207207
  • 叢書系列:財經企管
  • 規格:軟精裝 / 312頁 / 25k正 / 14.8 x 21 x 1.5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摘自〈第一章〉
 
1982年出版的《大趨勢》一書以下面這句話結尾:「生活在這個時代真是太棒了!」
 
書中點出的大趨勢就是美國經濟重心由北向南遷移,正是今天經濟重心在全球由北向南遷移的預演。書中指出:「儘管由北向南遷移聽起來像是一個非此即彼的選擇題,其實並非如此。」當時不是,在現在的全球格局下也不是。全球經濟大勢的改變,其實是一場全球性的大開放,南、北兩個半球的各個國家都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新發展機會。

對南環經濟帶諸國而言這個過程就像掀開簾幕,揭示了一幅全新的世界格局畫面,而這些國家在這幅畫面中的位置也不同了。這些國家愈來愈自信,也愈來愈相信自己的未來發展潛力,他們為促成這樣的轉變而努力,也想方設法從中獲益。而北環經濟帶,也就是西方世界諸強,其實應該將南環國家經濟地位的改變看做是擺脫暗淡前途的機會。無論從經濟上還是文化上來講,這場變革都是一場讓大家變得富足的盛事。我們不由得再次感歎,生活在這個時代真是太棒了!
 
我們所描述的這場變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其過程中也勢必會有曲折。這場全球大變革將會在21世紀上半葉完成,以西方為核心的世界終將轉變成為多核心的世界;我們是這一過程的見證者,也是參與者。跟其他所有重大變革一樣,這場變革的根源還是自我調整以適應形勢變化的需求。通常來說,思維方式的變化會慢於事件的發生。但是,千萬不要低估這場變革的深度和廣度。從19世紀80年代開始,美國就一直是全球最大的經濟體。過去幾十年間,它與西方盟友一起統治著全球經濟。西方文明趾高氣揚地攻占了各個大陸,將西方生活方式、西方商業慣例、西裝和西餐傳播到了世界各地。西方世界的人口數量只占全球人口總數的12%,但是卻占有全世界75%的財富。
 
在未來幾十年裡,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將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世界不再由西方國家和非西方國家構成。全世界將共同見證南環經濟帶的崛起。南環新興經濟體將不再是西方世界的附庸,他們愈來愈清晰地認識到了自己的潛力,一定會團結協作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南環經濟帶最具活力,同時也最具影響力的國家當然是中國。然而,它也只是這個橫跨三大洲的龐大經濟圈中的一個國家而已。

會員評鑑

5
1人評分
|
1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Lv.2
5.0
|
2015/08/17

《全球大變革》讀後
這不是書評也不完全是讀後感,只是有許多感觸想說出來給想看的人看,大家一起來比較我們台灣的處境與作者許多看法的差異,我們是不是要做些甚麼?

這書有一個副題「南環經濟帶如何重塑我們的世界(How the Global South Belt Will Reshape Our World)」,副題清楚的點出書的內容是偏重在「南環經濟帶」未來對世界的影響,書中所指的「南環經濟帶」包括亞洲、拉丁美洲與非洲。作者調查、蒐集、訪問、研究了幾乎所有南環經濟帶的國家,同時列舉了這些國家的重要指標,包括:人口、城市人口比率、國民生產毛額、國民生產毛額構成(以農業、工業、服務業來分)、年成長率、人均所得毛額和經濟自由度指數排名等,並且做了些相關的描述,讓讀者可以大體了解這些國家的現況與未來可能的發展。
以作者的地理標準來說,台灣也應該是在南環經濟帶的範圍內,但我很難過地告訴各位,這裡居然沒對台灣提一個字,作者為什麼忽略了台灣呢?他所提的國家有比我們人口少的,有比我們面積小的,更有哪些經濟指標不如我們的,那為什麼就沒有我們呢?在書中我完全找不到答案。台灣也曾經是亞洲是小龍之首,合理的推論應該是臺灣這幾年的表現,顯然已被世界忽略,作者可能認為台灣雖在南環經濟帶,但其影響,在今天、在未來或許都微不足道了。經濟的全球化已經是不可避免的趨勢,這不用作者這位大師來說,我們都知道,但我們就是做不來,我們還在「台灣的前途由2300萬人決定」這句全世界最大的謊話中陶醉。看完這本書,對我最大震撼就是「台灣不見了」!
在南環經濟帶的影響之下,作者下了本書一個重要的結論:「:這場全球大變革將會在21世紀上半葉完成,以西方為核心的世界終將轉變為多核心的世界…無論我們是否樂見,毫無疑問,多核心世界格局中的領導者是中國(註1)」。
這又是一個台灣的痛,顯然作者也同意大家對中國大陸沒甚麼大的好感,所以特別說「無論我們是否樂見」,這真的講到台灣,無論你喜歡不喜歡,它就是在那裡,今天它已經是第二大經濟體了,何況它的未來經濟更將強大,對世界的影響力無日不在加強。更可怕的是它的政治影響力業在與日俱增。台灣面臨中國崛起的局面,不是將其視為敵人逢中必反,就是視而無睹,反而安慰自己說:「從國際進入中國」,而不是「從中國進入世界」,天啊!當你家門口站著一位兇惡的巨人,請問你如何出去?唯一的方法不是將其擊倒就是和他和解,甚或藉由他的力量走出去,台灣到底應該如何選擇,台灣到底應該如何看待這個現實和未來的領導者?對抗它還是利用它?
在南環經濟帶的新興經濟體當中,亞洲還是最強大的,而東南亞各國更不能忽視,作者特別提到東協加三(10+3)體系的經濟規模和國際地位。東協10+3到目前已經是10+6了,我們又在這個貿易組職之外,東南亞一直是我們貿易夥伴,目前對東南亞出口的比重約為19%,而東協10+6中的中國大陸、日本及韓國,尤其是韓國一直是我們各項產業的競爭對手,試想他們相互都不要關稅了,我們的產業要如何跟這16個國家競爭。為什麼我們被排出在外,當然又是中國大陸的問題,僅此一例就知道到底是「從國際進入中國」,可行還是「從中國進入世界」可行。徒有口號只是政客騙人民的把戲,不幸他會害死台灣。
繼WTO後,世界各國都在簽類似東協10+6的協議,不管他叫甚麼FTA(自由貿易協定)或TPP(跨太平洋經濟夥伴協定)或其他有關貿易關稅的協定,台灣要加入或簽訂通常都是非常困難的,中國大陸的態度當然是個主要的問題,正如同作者所說「多核心世界格局中的領導者是中國」,當這個領導者有意見時,台灣的處境自是困難的,因此唯一的方式就是先與這位領導者打好交道,本來2010年與中國大陸簽訂ECFA是個絕佳的機會,一來可以繼續就服貿、貨貿繼續加強兩岸的貿易,二來可以在中國大陸默許下與其他國家或地區簽訂關稅優惠的協議,可惜在台灣內部一些逢中必反與恐共的政客,為己之利阻擋所有開放的政策,不僅ECFA後續的服貿協議被擱置,貨貿談判相對受到影響,更嚴重的是所有對外的協議談判都受阻,台灣自外於這些新興國家與中國大陸,隨即在全球經濟體系裡邊緣化,競爭力的喪失是必然的事。太陽花的真學生與假學生勢必成為台灣經濟衰退的罪人。在野黨對執政黨的政策杯葛是可以理解的事,但遇到這種攸關台灣未來前途的政策仍一味阻擋,並鼓動學生抗爭,也將是台灣經濟衰退的罪人。執政黨雖提出好的政策。卻無力對抗在野黨與其挑起的民粹,亦無法說服低智商的群眾與社會,一再以國家利益交換來安撫民粹,甚至由民粹指導國家政策與立法,一樣是台灣經濟衰退的罪人。
書中特別提到了,中國大陸的「新絲綢之路」和「新海上絲綢之路」的計畫,這個現在一般稱之為「一帶一路」的計畫,是在2013年由習近平提出,如今(才2015年)配合「亞投行」的成立,已經是個要執行的大計畫,這計畫中的「一帶」將打通從太平洋到波羅的海運的通道,形成連結東亞、西亞、南亞的交通運輸網路,「一路」則串連中國和東南亞臨海港口城市,以亞歐非經濟貿易一體為發展長期目標,沿線有28個國家或地區。
這個計畫的偉大在於計劃本身不僅僅是在中國大陸本土,而真的是放眼在世界(跨亞、非、歐三洲)了,簡直是回到當年中國強盛的年代,豈不是喚回中國當年的榮光。
回頭看看我們政府的計畫,最長的計畫大概是四年一次選總統時的政見,先不論真實性,那些計畫也不過是短期的四、五年,看看對岸,看看被我們嘲笑、看不起的對岸,居然提出五十年、一百年的計畫。單就「格局」我們就輸了,看看對岸是甚麼格局,是甚麼氣度、是甚麼企圖心,我們呢?我們這幾年陶醉在「小確幸」,連前任行政院長喬了多放一天假都說是小確幸,天呀,連院長都在做小確幸的決策,難怪全民陶醉的是「手工餅乾」、是「巷子裡的咖啡」、是「下午茶」是「伴手禮」、;學生關注的是「拔河比賽」、是「迎新表演」、是「半夜上網」是「逛夜市」;媒體關注的是「哪個男人跟哪個女人睡覺」、是「哪輛車跟哪輛車擦撞」,台灣這幾年已經完全昏迷在「小確幸」裡,我們看不到政府有大格局的產業、建設計畫,我們看不到企業有大規模的投資,我們看不到年輕人有立志做「總統」、立志做「CEO」的偉大志向。台灣已經是個沒有願景、甚至沒有夢想的地方,看看對岸、看看本書中作者論及的南環經濟帶新興經濟體的國家,就理解我們的競爭力是快消失了,我們已經邊緣化了,人家已經懶得理「你」了。
作者特別闢專章討論中國大陸(中國),章名是「中國:扭轉乾坤」,我不想再將中國大陸與我們做比較,以下僅摘錄專章中一些作者對中國大陸的介紹或評論(當然我的選擇是主觀的),然後我再發表些短暫的讀後感。
作者:中國對外開放最突出的特點和最根本的力量,就在於其願意進行跨越式的改革。1978年,中國的國策以「意識形態」為中心,轉變成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我:請注意「跨越式的改革」。台灣正好相反,從「經濟建設」轉變成了「意識形態」,真是他媽的天才。
作者:早在改革開放之初,中國就表達了要對世界開放的明確意願。中國從一開始就強調對世界開放,但西方世界卻認為世界就是西方。
我:還記得清末嗎?鎖國不開放,結果西方人打進來了,隨即清朝也玩完了。中國大陸卻徹底對西方先進國家開放,差別就在「開放」與否。台灣呢?在意識形態下走向鎖國,尤其在太陽花胡鬧以後,台灣幾乎是完全鎖國了,再回頭想想清末吧!
作者: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 中國從來都不認為自己在這個地球上位置是相對於西方而言的東方。數千年來,所謂中國,就是「中央之邦」。在改革開放的第一個十年,中國重視跟西方的經濟關係,並不是因為中國有意變成西方。
我:充滿自信,而不是狂妄。我們缺乏自信,因而恐懼開放,高度的自卑又導致高度的自傲。
作者:毫無疑問,中國和美國將是21世紀上半葉最具影響力的兩個國家。但是,我們還不清楚它們將如何發揮自己的作用。
未來十年,擁有五千年歷史的中國,和來自新大陸僅有兩百多年歷史的美國,將會有一番龍爭虎鬥,以確定各自在這個多核心世界的位置。
我:這個趨勢,恐怕是無法擋了,我們還決定不跟「它」往來、繼續唱衰「它」、仇視「它」嗎?我們還幻想沒有「它」,我們在世界上還可以活得很好嗎?
作者:2014年10月,按照購買力平價標準(PPP)計算,中國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不過這並非中國第一次成為世界經濟的參與者,它只不過是從新奪回有歷史記載以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一直被它壟斷的稱號而已。
1820年,中國的經濟總產值幾乎是全球經濟總產值的三分之一,在此之前的兩千年裡,中國一直是個強大的國家。美國超越中國的日子就像是個小插曲,如今也該謝幕了。
我:非常有趣,作者大概以這樣的敘述,最為這專章的結束。1820年大約是清朝嘉慶年間,沒想到不到一百年,清朝就被中華民國取代了。
雖然本書沒提及,其實中國大陸還是有許多問題,如貧富差距、城鄉差距、貪腐、不民主、不重視人權等,但恐怕都不會影響它對世界的影響力了。

作者在第四章特別談到了國家的治理,其中談到許多西方的民主和一些新興國家的治理。他認為「民主」的根本原則是人民當家作主,但是人民當家作主,已面臨到選舉的挑戰,因為選民不能從戰略的高度來選擇那些最符合長期利益的政策,反而以短期利益做選擇,為了維護政權,政治人物或領導者也開始端出短期政策,因此喪失了精英治國的理念,他特別提到福利政策,以舉債來滿足短期需求已是許多民主國家習以為常的做法,它認為西方國家的沒落與此有相當關聯,它進一步說:「西方世界崛起的重要基石是敬業精神,勤奮和進取心。但是,現在卻忙著爭取更短的工作時間和更好的社會福利…」
看到這一章,我的感觸特別深,書中許多敘述幾乎與台灣一樣(台灣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台灣一直引以為傲的民主,走到今天看起來已經不是真正的民主了,在政黨、政客、所謂的公民團體、社運團體及媒體操弄再加上人民的無知,民主已經走到民粹治國的境界,福利預算的加碼已經是選舉必要的戲碼,當有選舉權的人民對政治對國家政策無知或毫不在乎的時候,民主或許就是災難。
雖然書中,作者一直認為南環經濟帶國家的民主並沒有走西方的路,但我認為這些國家的政治並未定型,未來如何扔有待觀察(台灣的民主路比那些國家走得更久了)。
我是一個堅決贊成民主的人,民主會有許多問題,但至少不會把國家交給一個專制的人,但是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呢?書中提出了一個與我想法接近的想法,作者用大標題標示著:「要開車你得有駕照,要投票決定一個國家的發展方向,你得接受政治教育」。大哉斯言!作者進一步闡釋說:「既然我們人民是說了算的人,那麼該為這個體系完善負責的,也是我們這些人民。要對關乎國家未來,同時非常複雜的問題進行決斷,至少要接受一些基本教育。」我想這也是我們必須要走的路,問題是如何才能達到呢?作者也說了:「除非是創造出有利於提升政治自覺的環境,否則沒有甚麼別的辦法能夠領導一個國家朝公正平等民主的方向發展,教育….扮演著重要角色」。我完全能同意這樣的觀點。
教育真的太重要,作者在書中特別倡導致勝法寶是「雙E」,就是教育
(Education)和經濟(Economics),在台灣這幾年,教育也被意識形態綁住,政治進入教育,教改失敗。經濟也從開放走向封閉,雙E都不見了,只剩下政治1P(Politics),真是可悲!
在我看這本書以前從沒想過城市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和腳色,作者卻單闢「城市的天下」專章來討論,立論非常清楚也有獨到的看法。確實,城市在今天不管在經濟,在交通、在外交、在政治上都足以互相抗衡,足以互相競爭。這使我想到2008年馬政府執政時,規劃松山機場為城市機場往來韓國首爾和日本成天機場還是滿有道理的。
書讀完了,讀後也寫完了,其實心中的澎拜並未止歇,我周邊的人都知道,雖然我是外省人,是眷村第二代,但我是真的愛台灣,我也一直關注台灣政治、經濟、社會的變動和發展,說真的這幾年來越來越失望,我覺得失望的是整體社會的沉淪,人群的無知,政治駕凌一切,社會沒有真理、沒有是非、沒有人認真的對待一些政策(不論贊成或反對),所有這些、那些原因導致一個可怕的結果,哪就是不敢或不願意「開放」,對內,法令不敢大幅開放,對外來的大型投資以許多理由阻擋;對外無法開放參與國際社會(尤其是有關貿易的),這種不開放造成內部如同一盤死水,國際上邊緣化。看完這本書,與南環經濟帶的國家比較,我更是擔憂,在其他國家努力致力於經濟、國際化和大幅開放之際,我們還鎖在島內鬥爭、自我感覺良好,當世界都忘掉我們的時候,我們的未來在哪裡?
花了些時間,寫這篇讀後,希望看過的人能完整的看這本《全球大變革》、至少也能喚起我們危機的警惕。

註1:我一直不喜歡用中國稱呼對岸,我認為這種稱呼是矮化了我們自己,不管是依憲法或者企圖心來看,我們沒必要自外於中國大陸,而把中國這個稱號徒手讓於對岸,而只拘於現在台灣(何況還有金門馬祖)這個稱號,為什麼我們不能有格局一點、有企圖心一點,或許有一天對岸也是我們的呢?

2015.08.16.清晨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順暢表達,溝通無畏/溝通升級攻略有聲書、線上課程75折起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尖端暢銷展
  • 秋冬旅遊大展
  • 商業思考筆記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