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由鄒朝春在其博士論文基礎上完善而成的《天風的沒落:艾迪對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回應》一書給人以眼前一亮的感覺。說這話並不是否定學術界在傳教士研究領域已經所做出的成績,恰恰是該書是在學界已有成績的基礎之上另闢蹊徑找到了一個全新的視角對傳教士在華活動進行研究。
在國內,學界對傳教士的研究正式起步於改革開放初期。經過數代學人的努力,如今對來華傳教士的研究儼然成為一門顯學,人才濟濟,成果豐碩。更可喜的是,每年都有不少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加入到該研究領域中來,以傳教士為主題撰寫學位論文。但研究傳教士與中國政治之間的關係的成果並不是很多,研究傳教士與中國共產主義運動之間關係的成果更是少數。
傳教士的在華活動決不能簡單地被視為純粹的宗教活動,他們還廣泛活躍於政治、經濟和文教等領域。對20世紀上半葉的在華傳教士而言,尤其如此。在該時期,中國現代化潮流浩浩蕩蕩,但外國來華傳教士在不同領域裡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同的。比如在文教體衛方面,他們扮演著促進者的角色,但在政治領域則不然,他們拖了中國政治現代化的後腿。艾迪對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回應,是傳教士在中國政治現代化道路上所發揮影響的集中體現。本書以艾迪對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認識、在中國社會構築共產主義防火牆以及尋找共產主義的替代物——天國主義為主線,就艾迪對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回應進行系統完整的、詳盡而不瑣碎的梳理,著重分析了艾迪言行收效甚微的原因,深化了人們對該時期傳教士對中國共產主義運動態度的認識,也讓人們對本來已經熟悉的事件產生了一種新感覺。
本課題涉及多個知識領域,包括宗教教義與傳播史、共產主義及其在俄國與中國的實踐、中國共產黨的社會政治主張與革命活動、中國政治史與思想史等等。要在這些知識領域中擷取所需,既需要較好的英文水準,還需要過硬的史學底子。本文作者都做到了,他能夠嫺熟駕馭繁雜的資料,以論證其主題思想。在本書中,他系統地研究了20世紀上半葉美國傳教士艾迪對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觀察、認識與和回應,得出社會福音運動在中國必然走向沒落的結論。我相信本書會有力地促進美國教會人物在華傳教史的研究,定會引起學界足夠的關注。從某種程度上說,《天風的沒落》的出版,能夠有利於彌補國內學界在傳教士研究領域長期存在的一個薄弱環節,但願它能有助於提升該領域的研究水準。
從本科階段到碩士階段再到博士階段,鄒朝春都是攻讀歷史學專業,受過較為嚴格和系統的學術訓練,養成了對歷史研究的興趣。參加工作後,雖然從事管理類文字類工作,但對歷史研究的熱情從沒稍減。2008年,他投考中山大學歷史系博士生,從此我和他一同走過四年多的學術砥礪之路。據我的觀察,他是一個對學問非常認真執著的人。在把美國傳教士艾迪確定為博士論文課題之後,他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搜羅資料,並委託友人在海內外複製有關文獻。他在照顧家庭和完成本職工作之餘研讀資料,殊為不易。每當他稍有心得或遭遇困惑,就會主動約時間和我交流討論,在此過程中不斷修改完善論文的框架與結構。作為他曾經的論文指導教師,我對他取得的每一個進步感到高興。在《天風的沒落》即將付梓之際,我懷著欣慰的心情,寫上幾句有關其人其文的話。是為序。
朱衛斌
2015年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