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會寫出這本傳記真的只能說是緣份。見到瑞斌大師之前已經幾次錯過認識他的機會,其中甚至有一次是在一個軟性的演出場合,大師演奏之後就輪到我上場,在後台也沒碰到。終於,知道我熱愛音樂的朋友特地請吃飯介紹我們認識,才聊了半小時我就折服於大師的風度,尤其是他的謙遜,讓人難忘。後來有機會多談音樂,他總是聽得多說得少,有一天竟忽然提議讓我寫他的傳記。我不是文字工作者,也不是音樂工作者,大師卻讓我寫他,這實在令我受寵若驚。從認識大師到這本書的誕生,一切都不在我的規劃中,只能說是緣吧。
開頭真的沒有信心接下這件差事,大師也不給壓力,就是跟我聊天,漸漸讓我瞭解他的工作與生活。好在我自有記憶開始就沒讓古典音樂離開過我的生命,加上有幾年狂熱地愛讀傳記,冥冥中似乎早已在為這本書做準備了。從大師的起心動念,到這本傳記的誕生,兩年多的時間大師敞開心懷讓我看到他的世界,讓我觀察一個深邃的音樂靈魂,與我做了很多個小時的訪談錄音,介紹我認識他的家人得以瞭解種種過去。在這過程中,寫到他經歷的困苦每每讓我忍不住感動掉淚。
這本書寫作的過程大師不曾干涉,全部完稿他才首度讀那麼多講述他的文字。讀完幾乎沒讓我修改什麼,只是對書中總是稱他「大師」感到靦腆,有點意見。沒辦法,我是真實地描寫我眼中的陳瑞斌:小時候可愛的神童「小瑞斌」,剛去維也納的「少年瑞斌」,初露頭角的青年鋼琴家「陳瑞斌」,到現在我認識的「瑞斌大師」。他的琴音和氣度讓我沒法不尊稱他為「大師」。
我熱愛音樂,但是知道自己天份不夠,考大學時選擇一般科系而不主修鋼琴。從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業,因為想看世界而去航空公司飛行,收起翅膀之後則潛心在金融界工作。只不過,在我各異的人生經歷中,音樂與文學沒有一天缺席。走過人生,回到原點,衷心感謝瑞斌大師給我機會實現音樂與文學的夢想!
姜漪萍
推薦序1
一位音樂癡子的貢獻
姜漪萍活力充沛,有多方面的才華,認識她的人都知道。
你看她在台大外文系四年級的時候,就當華航空姐了,滿世界的跑,又見到她在教室裡上課。後來又從事金融投資業多年,當然可圈可點有傲人的成績。趁著年輕就退休了,退休的日子過得比上班時還忙;忙個啥?
學Tango沒多久;舞技就夠格上台表演。學彈阿根廷的手風琴,那玩意兒叫Bandone΄on,特別複雜,光是記鍵盤位置就夠傷腦筋的,表現好,老師邀請漪萍參加他們的演出。又去學古典音樂作曲,與專業古典樂學生競爭,她的作品在美國某個比賽中獲大獎。摩登時代有甚麼人耐下性子來創作西洋古典樂曲?在比賽中獲得榮譽的就更加罕見了。你說這人是不是有兩把刷子?
這不足為奇,因為漪萍的音樂天份高,從小學過鋼琴,積極參加台大合唱團等,一直忙別的沒機會發揮她的音樂才華。退休後她勤練鋼琴,練到兩手出現了“扳機指”。她幹起事來就這麼鍥而不捨沒晝沒夜的,很嚇人。
多次聽她談鋼琴大師陳瑞斌,對大師的藝術造詣推崇備至,到了入迷的境界。我是古典音樂門外漢,就抱持著謙虛的態度傾聽,免得說錯話出洋相。受到漪萍的指點,認真的聽陳大師的CD “Salute to Chopin” 向蕭邦致敬”,外行人只算聽個熱鬧,但覺他的演奏昂揚起伏,或切切低語,忽而又炫燿奔放,詮釋之道早自成一家,得到大師之名絕非偶然。
漪萍說她要以中英文為陳瑞斌大師寫書,寫出他艱苦奮鬥一路走來,成為世界知名鋼琴大師的歷程;自幼在台南得到雙親在音樂上的啟發、年少赴維也納從名師苦學、獲得十八次國際鋼琴比賽大獎、學成後在世界各地演出,至今享有極高的國際聲譽。這本書的素材非常豐富,推出來肯定對年輕人有深切的啟發意義。
漪萍錯把我當成先進作家,她問我的意見。我和她略談一二;傳記文學最耗工夫,要花很多時間做訪問,與當事人共處,要很清楚他的背景、成長經歷、藝術上的理念、造詣,更要瞭解他對事務的看法、想法,他的喜好、生活特質等等,得到的材料永遠嫌不夠,切忌寫出來有流水賬的感覺。
漪萍就悶著頭去做寫書的工作去了。她花了很多時間與瑞斌大師相處,多次跟著大師去各地,參與幫忙他的演奏會,也和瑞斌的父母、影響瑞斌至深的音樂家叔叔,做深入詳盡長時間的訪談。又偕同陳大師遠赴維也納參訪求學時的故居等等,為這本書“人文使者---鋼琴演奏家陳瑞斌”,注入了大量的時間精力和心血。
拿到第一稿,就覺得本書的結構有新意。第一部份為舞台光環;以流暢的文字報導瑞斌大師好幾場在世界各地的重要演出,瑞斌大師獨自彈奏令人屏息的曲目,一曲終了,台下歡聲雷動,久久不能止歇。諺語云: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第二部份“那段歲月”;娓娓道來年幼的音樂天才,如何從貧苦的台南鄉下脫穎而出,在維也納得到幾位名師的賞識,從名師苦讀苦練十多年,為了掙生活費,多次參加國際鋼琴比賽,屢獲大獎。箇中的辛酸苦樂、坎坷、榮耀,說來話長。第三部份“大師自述”,是我最喜歡的篇章,漪萍單獨與瑞斌大師談音樂理念、他的恩師、學習聽音樂、他的社會使命等,篇篇見解精闢,讀後令人頓開茅塞。瑞斌自幼就喜愛拉赫瑪尼諾夫的作品,後來專心學這位大師的曲子,他曾巡迴演出<傾聽:完全拉赫瑪尼諾夫>,是當今的拉赫瑪尼諾夫高檔權威。為何有此偏愛?因為瑞斌瞭解、認識、認同拉赫瑪尼諾夫的憂鬱!他說,演奏一個作家的作品,必須瞭解創作者的時代背景,他的經歷;文化、精神、時空,都是作曲家的語法,不去管這些就按照曲譜彈去,怎麼行呢?
大師的話與其他藝術體系的追求不謀而合,在文學創作,戲劇表演藝術領域中,將作品呈現在讀者、觀眾面前之先,必須做許多預備性的學習、深入去探討、理解,再下足功夫研磨,作品與演出方能帶出點個性來。
瑞斌大師說:可以聽一輩子不厭的音樂是誰的作品?布拉姆斯,他的作品要關起門來聽。深得吾心,多年前我在紐約聽某俄羅斯教授小型布拉姆斯演奏會,老先生著毛衣,十個指頭尖都以膠布包起,一首首彈下去,頓覺布拉姆斯的作品,如南宋姜白石的詞,最是清瞿雋永。
不同背景的讀者,會從這本書中找到意想不到的知識;有人經歷過重重磨難、不懈的努力、挫折與歡欣,步入了莊嚴、博大精深古典音樂的殿堂。
姜漪萍是個無藥可救的古典音樂癡子,廢寢忘食編撰推出這本書來,讓世人更瞭解瑞斌大師,愛上古典音樂,是何等的貢獻。
王正方電機博士、教授,電影導演,作家
推薦序2
願意苦練的神童,能夠超越的大師
陳瑞斌是一個傳奇,事實上,不止「一個」傳奇。
菜販家庭出了一位享譽國際的鋼琴演奏家,傳奇之一。
十三歲稚齡破格進入維也納的大學,因為每一所都想要這塊璞玉,傳奇之二。
他的鋼琴技藝是從一架「高齡130歲的日本琴,白鍵部份的象牙面已經黃黃黑黑的,黑鍵部份是木頭,也斑駁不堪」練出來,傳奇之三。
他的個人傳奇還可以列出更多,但那些留待讀者自己去發掘了。
最令我感動的是「神童的刻苦上進」:常見的神童都生活在眾人的掌聲中,是天之驕子,他們的天賦雖然光芒四射,但總覺少了一分深邃。可是陳瑞斌比其他神童刻苦,「病得嚴重的時候,還得自己打電話叫救護車」;陳瑞斌選擇享受孤寂,「天氣越好他的心情就越不好」。
因而,陳瑞斌超越了「神童」,超越了「大師」,他成就的是一種「人格」。
專欄作家、說書人,與本書作者姜漪萍為四十年合唱團團友 公孫策
推薦序3
飛舞在琴鍵上的音符—鋼琴名家陳瑞斌
二十多年前,我在中廣公司主持「音樂萬花筒」節目,每天介紹各類不同樂曲,也經常訪問各界藝術名家,年輕的鋼琴演奏家陳瑞斌剛在國際大賽中得到大獎後回國,每次演奏會之前都會出現在我節目中。
那些年,我多次在音樂廳欣賞他的演奏,看他深刻詮釋每位作曲家的風格,情感從飛舞在琴鍵上的指尖宣洩而出,對著聽眾毫不保留地盡情傾訴。然而在私底下的相處,他卻顯得靦腆寡言,不善於表達自己。每次要訪問他之前,我總會多準備一些話題,並且多保留一些時間作事前溝通,讓他放鬆心情,忘了是要對著麥克風說話,然後才能順利完成訪談。
最近他的傳記「人文使者--鋼琴演奏家陳瑞斌」即將出版,作者恰是我大學時一同參加台大合唱團的團友姜漪萍,讓我有幸能在此書出版之前就先睹為快。漪萍流暢的文筆,讓我重溫了陳瑞斌豐富精采的生命故事,一口氣讀完還覺得意猶未盡。
書中分為「作者自序」、「舞台光環」、「那段歲月」、「大師自述」等幾個部分,讀者將可以在姜漪萍充滿情感的筆下,從各個角度再次認識這位揚名國際的台灣中生代鋼琴家,看他投入全部心力在音樂上的努力,也看世界樂壇對他的肯定、以及各國樂迷對他的真誠推崇。
資深廣播人 李蝶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