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心理祭
七個封印:潘國靈的藝術筆記

七個封印:潘國靈的藝術筆記

  • 定價:440
  • 優惠價:9396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374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書內共七個章節:「藝術哲學」、「作家與書」、「觀影世界」、「文化研究」、「城市夜色」、「身體政治」、「愛情經典」,其實就是本書作者潘國靈由內到外、由肌膚滲進血液的七個生命印章,隨着生命歷程鑄模烙印,構成了生活的重要部分,化之為文字,綜合成一本散文體裁的「個人藝術筆記」,在某程度上也是作者個人創作世界的七根支柱。

  章節的先後排列,在閱讀上並無一定次序,而是按作者個人經驗世界的成長步伐鋪展(雖然並不完全割切),由少年時期存在小說、西方哲學的「自我啟蒙」開始,繼而沉進文學世界,半途躍入光影世界,由人文學轉讀文化研究,再至探觸城市書寫,一點一滴經受身體與愛情的衰微與復生,將所思所感全納進書寫的版圖築起一座屬於作者自己的文字世界。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潘國靈


  文學作家,兼任大學講師、專欄作者及電台節目主持。著有小說集《存在之難》、《靜人活物》、《親密距離》、《失落園》、《病忘書》、《傷城記》,散文/詩集《七個封印》、《無有紀年》、《靈魂獨舞》、《愛琉璃》,城市論集《第三個紐約》、《城市學2》、《城市學》等。作品於兩岸三地發表及出版,部分被翻譯成外文。曾獲青年文學獎、中文文學創作獎、香港文學雙年獎小說推薦獎、香港書獎等。2006年獲亞洲文化協會頒發「利希慎基金獎助金」,赴紐約遊學一年。翌年參加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劃」,並赴伊雲斯頓西北大學參加該首屆「國際寫作日」,及到芝加哥蕭邦劇院與當地作家交流。2009年,香港公共圖書館香港文學資料室為潘氏舉辦文學展覽「莫『失』莫『病』:文學遊子潘國靈」。2011年獲香港藝術發展局頒發「年度最佳藝術家獎(文學藝術)」。2013年為香港書展「名作家講座系列」作家之一。
 

目錄

主編的話
自序
 
I 藝術哲學
可恨我們不是薛西弗斯
哲學vs.文學──一篇讀書札記
存在主義──成長畫板上的一抹底色
救贖之姿,信與失信
喜劇與悲劇,一岸之隔
昆德拉肚臍學
 
II 作家與書
永恆的青春、浩劫與深淵
存在詩學,不安之書
《哀悼日記》的悲慟寫作
卡夫卡筆下的「書寫動物」
卡夫卡寓言
被背叛的遺囑
簾幕──小說的理由
才華這東西
無命運的人生
《朗讀者》──個人與集體的交織
閱讀與自我發現
由寧默心駛向忘川
 
III 觀影世界
像藝術沉思錄
電影與城市空間札記
電影敘事的實驗精神
《大開眼戒》宗教涵意的解讀
《2001太空漫遊》的星際舞蹈
經典修復《紅菱豔》
戲裏戲外,看《柏特娜的苦淚》
《竊聽者》──政治與藝術的角力
 
IV 文化研究
雅俗文化之辯—重提「等級」之需要
文化研究作為藝術評論
「文化沙漠」論一探
酷美學觀
「末世」文化現象
真實之荒原──布希亞的擬像世界
 
V 城市夜色
香港不夜城──黑夜與城市之關係
夜行動物
霓虹的城市與文本意象
筆尖下的香港閃影
也曾路過
家園的陌生化之路
城市人的精神特質
海灘──城市中飄浮的「錨」
「本土」的十年變化
 
VI 身體政治
疾病與恐懼—從幾幅畫作談起
1:99的沙士集體回憶
十年前一場城戰,及當下
從城市的抽象與寓言性,看《盲流感》
疾病之名字
憂鬱的文化政治
醫學與人文—成為文化史的醫學史
後人類未來—歷史還未終結
 
VII 愛情經典
情愛錄
愛與病
維特太多,愛情太少
結構性中年危機
主旋律與對位法
愛情與房子
愛情與面孔
杜魯福情書──電影與生命,溫柔與毀滅
液態之愛與商品之戀
愛情物語
 

主編的話
  
  二○一二年,為了紀念中華書局成立一百周年,香港中華書局推出了《香港散文典藏》。叢書收入九位當代香港最有影響力的作家,他們是:董橋、劉紹銘、林行止、陳之藩、西西、金耀基、羅孚、小思和金庸。「典藏」出版之後,頗受兩岸三地讀書界的好評。作為這套書的主要策劃者,我個人很受鼓舞;此後承蒙香港中華書局厚愛,希望我繼續圍繞香港文學再推新書,經由我和作者及出版社的反覆磋商,始有《香港散文12家》的誕生。
  
  在香港,嚴肅文學書籍市場本來就狹小,隨着網絡閱讀的高速發展,讀書風氣的不斷改變,文學書的空間已經越來越小,確實給出版社帶來重重的困難。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仍然堅持推出《香港散文12家》,因為我們認為香港有優秀的作家和優秀的作品,作為立足香港一百年的出版社,我們有責任為香港作家出好書,也有責任為香港讀者提供優秀出色的讀物。雖然文學市場持續低迷,但是我們不願放棄。
  
  在日新月異的網絡時代裏,嚴肅的文學書是否有其價值?我們的答案當然是肯定的。文學看上去也許不那麼實用,但是文學是涵養人心的;讀文學作品,未必有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是進入文學世界,肯定能為你打開一扇不同凡響的窗子,提升你的精神境界,令你一生受用。
  
  收在《香港散文12家》裏的作者,背景不同,年齡不一,寫作的題材與風格更是迥異,因此也呈現香港散文的整體風貌。相對於詩歌或者小說,散文或許比較容易上手,但也更不容易寫得精彩。我們希望這套書,除了給愛好文學的讀者提供好書之外,也希望為有志於寫好中文的同學提供範文。
  
舒非
二○一五年四月
  
自序
  
  散落的文章靜待一天以書本的形狀整合。熟悉我的朋友,知道我「櫃桶」裏總存放着幾本這樣的書稿。無人問時,它們睡着,有人叩門,因緣際會它們有些變成了書。但我總堅執於自己的書,不僅是散篇文章的雜燴。起碼比匯編多一點,如你現在打開着的一本,《七個封印》。
  
  不如從名字的故事說起。那要回到一樁軼事。約十年前一趟為英瑪˙褒曼《第七封印》(The Seventh Seal)擔任映後講者,在電影院大堂聽到兩個年輕人對話(他們應該不是來看這電影的),「咦,第七封印是甚麼印章嗎?」我聽着不禁莞爾,切無輕忽之意,而純粹只為《第七封印》與城中流行的印花或印章,在此情景下竟無端發生聯繫而覺有趣。沉重與輕省交碰,以意想不到或反諷的方式,生命常常如是。多年後編本書時,如此瑣碎一幕霍然回返撲出腦際,書名如蘋果掉在頭殼頂,就此敲定為《七個封印》。與《聖經˙啟示錄》無關,暗暗作祟的是對「七」這個數字,有一份難解的情結。
  
  而我私下也把本書當成七個戳印。書內的七個章節:「藝術哲學」、「作家與書」、「觀影世界」、「文化研究」、「城市夜色」、「身體政治」、「愛情經典」,其實就是作者由內到外、由肌膚滲進血液的七個生命印章,隨着生命歷程鑄模烙印,構成了生活的重要部分,化之為文字,綜合成一本散文體裁的「個人藝術筆記」。這裏所謂「藝術」包含狹義與廣義,狹義如具體的藝術作品(由文學、電影、畫作不等),廣義如城市的燈光、身體的隱秘、愛情的哲思等,一定程度上也是個人創作世界的七根支柱(因此也想過給此書取名為Seven Pillars)。至於章節的先後排列,閱讀上並無一定次序,而主要是按作者個人經驗世界的成長步伐鋪展(雖然並不完全割切),由少年時期存在小說、西方哲學的「自我啟蒙」開始,繼而沉進文學世界,半途躍入光影世界,由人文學轉讀文化研究,再至探觸城市書寫,一點一滴經受身體與愛情的衰微與復生,將所思所感全納進書寫的版圖企圖築起一座屬於自己的文字世界。因此,閱讀本書,也可當作閱讀一個作者創作世界的「哲學外篇」,其中的文學及文化養份、思想的淵源,以及藝術與書寫形塑生命的一些痕跡,一些碎片。事實上,其中一些文章,本來就是我創作小說時的一些「衍生物」(閱讀筆記或小說創作背後的一些「思想底本」等,如〈可恨我們不是薛西弗斯〉、〈哲學vs.文學〉、〈喜劇與悲劇,一岸之隔〉等),一些則明顯見我對某些作家或導演的執迷(如卡繆、杜拉斯、昆德拉等)。
  
  如果文學散文講求「有我」(當然並非無節制,此處無暇深究),以上大概是《七個封印》「有我」的申明。換言之,儘管卡繆、卡夫卡、杜拉斯、杜魯福等等人人皆可讀皆可看,我始終希望這是一本有着作者自我觀照的書。主觀的希望不構成現實。構成現實必不可少的,是作者為本書編選文章時所作的考量。除了以上所述,其中一個考量是文章的筆觸,我自然並不認為散文等同「美文」之見,但選文時也注意文字的質感以至詩意,而因此盡量摒除較「硬性」的學術文章及以「公共性」為主的文化評論文章(當然,散文並不排除「公共」,好的散文絕對可以「私密」與「公共」共存)。但文章如有美感,美感不純然由文字產生,思想的力度如達到一個水平亦可構成美感,這是散文「知性美」的一面,而其中一些文章,如一些城市論述或文化研究反思,其「知性」筆觸較強,如有個人見解或較有分量的,也酌量收入。另一點要特別說明的是,這本個人「藝談錄」主要以西方文藝作品為主,沒有多談華文及本地文學、電影、城市文本等,一方面這固然希望藉此為本書貫徹一個特色,另方面是有關香港文學、電影、城市空間等文章,在我「櫃桶」裏也各自歸位,暫時任其安放或繼續增生,如一天能化成書的形態,則又是另一文字因緣了。
  
  以上談及散文的「有我」、「感性」與「知性」,最後想添一筆的是:散文的「無我」。「無我」也許不構成散文,但「無我」也是一種很高的境界,我不敢輕言,此處說「無我」僅是於讀者的角度,本書之副題雖為「潘國靈的藝術筆記」,但讀的時候何妨把本書的作者名字擱置。你無需讀過他任何作品,對他的作品有任何認識,也可拿起這本書來閱讀。能走進其中當然更好。重要的是書內談及的一個個作家及其作品,由他們構築的藝文世界,所折射出的片片亮光。如果這書能引你進入這個天地徜徉,哪怕只是一條幽徑,我這「導航者」或「持燈者」便功成身退。你無需記起我的名字,我已經以「七個封印」來回贈自身。
  
潘國靈
二○一五年四月二十九日
  
感謝
  
  首先感謝前輩舒非策劃這「香港散文12家」系列,並邀我成為這叢書的一名作者。讓我多年來醞釀的一本西方藝術筆記得以成形,成書。
  
  感謝本書責任編輯胡卿旋小姐,事隔十年,第二趟合作。
  
  完美主義的我,書本每出現一個錯字,都會叫我眉頭一皺。感謝為本書義務校對的讀者米蘭,讓我的眉頭少皺了許多。
  
  對於自序,我時常處於失語狀態。在無話可說、欲語還休、意猶未盡之間。恰似序之本質─,─處於書本與書本之外的邊界。感謝中華書局黎耀強先生再三叮囑增補一序,耐心等候。願此序言能交代一點書本背後的生成和構思。
  
 

詳細資料

  • ISBN:9789888340484
  • 規格:平裝 / 340頁 / 25k正 / 14.8 x 21 x 1.7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香港
 

內容連載

可恨我們不是薛西弗斯
    
薛西弗斯(Sisyphus),觸犯眾神,被宙斯(Zeus)降罰,於陰間把一塊巨石滾上山,由於它本身的重量,巨石每到山頂便滾下來,他又得從山下把它推上山頂去。這徒勞無功、無止境的工作,神祇看以為是最可怕的酷刑。然而存在主義哲學家卡繆(Albert Camus)在一九四○年寫就的〈薛西弗斯的神話〉的文末說:「掙扎着上山的努力已足以充實人們的心靈。人們必須想像薛西弗斯是快樂的。」卡繆的文章寫得極有力量,薛西弗斯的快樂是不難想像的,「快樂和荒謬是同屬大地的兩個兒子」,然而,我必須說,這想像的快樂未必迎合我們,因為,可恨我們不是薛西弗斯。

平地上滑行
    
卡繆說:「緊貼着石頭的那張臉已經變成了一塊石頭!」、「他比他的石頭更堅強。」然而,在這磨難中佔舉足輕重位置的不僅是那塊巨石,還有那巨石滾於其上的斜坡。因為是斜坡,並且是巨石,那推石上山的工作不僅是重複性的,且從一開始便具有征服性的意味──征服那逆向的地心吸力。卡繆的文章沒有仔細描述薛西弗斯身體的形態。然而,除了快樂之外,我們還必須想像薛西弗斯是強壯無比的:粗壯的手臂、堅實的腿子,畢竟他滾動的是一塊巨石!
    
文中把薛西弗斯的勞動與人們的工作相提並論:「今天的工人,在他的一生中,每日都做着同樣的工作,這種命運也是同樣的荒謬的。」然而,卡繆似乎過多地把注意力集中於工作的重複性,而輕看了重量。如果等着我們的石頭只在平地滑行(它甚至是一塊小如螺絲的細石),那麼這種徒勞無功,便有着本質的分別。卡繆說:「看着他踏着沉重而勻整的步伐走向永遠不知何時才會結束的磨難。」然而,在平地上,沉重感被取消了,等着我們的,只是「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輕」。
    
最極端的情景是,我們只是回到牛頓經典力學的第一定律:「如果物體處於靜止狀態或作等速直線運動,只要沒有外力作用,物體將保持靜止狀態或等速直線運動狀態。」為我們準備好的不是一塊斜坡,而是一塊無阻力的平面(其邊界為我們的壽限),我們只需要第一下作用力,石頭便以其慣性(inertia)運行。我們的工作只需跟着石頭走路,可以想像,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將木無表情,沒有「扭曲了的臉」、「緊貼着石頭的面頰」、「頂着全是泥巴的肩膀」、「插入石頭下面的腳」(除非是偽裝的姿態),因為沉重的苦難並不屬於我們。只有白光一片就無所謂「黑夜的蒙難」。這是一種絕然機械性的單調重複,幾乎跟靜止等同。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文學小說-華文創作】悅知文化電子書全書系|單書88折、雙書82折|我心中有個不滅的夜讀時光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尖端暢銷展
  • 秋冬旅遊大展
  • 商業思考筆記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