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這是一本研究當代與台灣刑事政策思維轉變的著作,也是作者過去五年來,對犯罪學與刑事政策學一系列的研究成果。本書的書名為「刑罰與社會規訓」,主要是以近代「刑罰思想」的變遷,以及應報刑、威嚇刑與預防再犯等刑罰思想的衝突、轉變與調合做為全書的思考軸心,並進而探討刑罰權、刑罰儀式、紀律、服從與規訓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此外,本書也關注於刑罰背後所賴以支撐的社會結構與文化趨力,更想探究法律人與非法律人對於懲罰儀式與刑事制裁的心理態度。因此在探索刑罰思想與刑罰儀式的同時,更以我國近年來的一些刑事制裁議題作為切入點,例如緩起訴、認罪協商、毒品犯罪的刑罰規定與原住民犯罪等問題,深入地探究我國刑罰制度與社會結構、文化根底之間的糾葛。
本書的大部分內容,雖然結集了過去作者所發表的文章。但為了以專書方式完整地呈現與表達作者的想法,以及對於刑罰思想與刑事制裁制度進行有系統的論述與鋪陳,因此作者將過去文章的內容,進行了大小不同程度的改寫與編排。第一章《刑罰的目的》,主要探討與剖析近代以來最為重要的刑罰思想——報應與預防,以及目前「刑罰」與「保安處分」的理論基礎。第二章《修復性司法與緩起訴——以德國刑事追訴制度之變遷為例》,則是探討近年來被視為「刑罰的第三軌」,亦即修復式司法的概念與實踐。第三章《認罪協商——制度、政策目的與實踐》, 則是延續探討我國近年來所引進的「認罪協商」制度與修復性司法的結合。然而本章另有極大篇幅,是從法社會學的觀點結合實證研究方法,探討認罪協商在我國司法實務上的法實踐問題。第四章《吸毒行為的犯罪化與社會控制》,則是探討刑事政策上對吸毒者的懲罰、治療與規訓的社會文化意涵。第五章《販賣毒品行為的罪與罰》,是試圖探討販毒行為妖魔化的法律言說,以及如何重新理性地評價與看待販毒行為罪與罰。第六章《原住民犯罪的文化困境與除罪化》與第七章《原住民犯罪與不法意識之研究——兼評新竹縣尖石鄉風倒木竊取案件》,作者嘗試從台灣原住民的殖民歷史與原、漢文化衝突的觀點,探討台灣較為特殊的原住民犯罪問題。其中除了分析原住民傳統文化的特殊性之外,也針對一連串不利於原住民的法律規範進行解釋與解構。
作者在過去學習刑事法的路途上,原本是無心插柳地把犯罪學、社會學與心理學當成課餘的興趣來研究。然而後來竟是一頭鑽了進去而出不來了。年紀越長,浸淫刑事法的時間越久,就越覺得許多刑法學上無解的難題,隱約可以在社會學、犯罪學或心理學的領域中,看到難題之所以無解的原因。久而久之,難題依然無解,心中對於追求理念還是面對現實的矛盾也依然存在,但心中的想法與態度卻是越來越坦然。
最後,不免俗地要感謝我的家人——我的先生、兒子與女兒。他們是我寫作研究的動力,也是心靈的寄託。
王皇玉
民國九十八年一月二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