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購書節a
遺失在西方的中國史:法國《小日報》等記錄的晚清1891-1911

遺失在西方的中國史:法國《小日報》等記錄的晚清1891-1911

  • 定價:650
  • 優惠價:9585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553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透過西方視角,審視那段對中國發展影響深遠的歷史

  《小日報》在十九世紀末,每期銷量超過百萬,是法國最流行的通俗類市民報紙,由於定價便宜,紙張不耐久保存,現已成嬌貴的收藏品。

  全書收集一百多幅彩圖,由法國報社專門派往中國進行現場採訪報導的一流畫家兼新聞記者親自繪製,有強烈的現場感,極具視覺的衝擊力。

  法國《小日報》創刊於一八六三年,創刊之初刻意避免國內黨派政治的新聞報導,聚焦有人情味的小故事、浪漫小說連載等軟性主題。到了一八八四年,又增加每周副刊,在首尾頁或內頁裡安插當時最新的彩色石印版畫,內容大部分是國內外發生的重大新聞事件。在那個攝影才剛起步的年代,這種以彩色圖片報導重大新聞場景的手法,很受到讀者歡迎。《小日報》因此成為世界上第一份每日銷售量破一百萬份的報紙。

  本書收錄了一百多幅《小日報》等關於當時中國重要新聞的插圖,時間由一八九一年(清光緒十七年)到一九一一年(宣統三年)。這二十年正是近代中國一個風雲變幻、局勢激盪的時代,所謂「百年銳於千載」之時,重大歷史轉折接連出現:一八九四年的中日甲午戰爭、一八九八年戊戌變法和隨後的政變、一九○○年八國聯軍之役、一九○四年日俄戰爭,有些事件牽涉極深極廣,甚至到了今天,在台灣的我們,仍然受到影響。

  在沒有新聞照片的年代,這些插圖就代表了法國人眼中的中國,等於是一部紙上新聞記錄片,讓我們從當時法國的視角來觀看大清帝國的最後一幕,以及西方觀點詮釋下的中國史。

本書特色

  ◎簡體版狂銷五萬冊,繁體版邀請歷史作家廖彥博專文導讀,增添更多圖片的背景說明,帶領讀者了解中西方不同的視角與觀點。
  ◎中國權威館藏機構均未收藏的絕版版畫塵封百年首次出版
  ◎這批在中國權威收藏機構都未曾一見的彩色石印版畫,不僅僅彌補了早期中國影像史、近代中國印刷與出版史上的缺失,更為重要的是,在追溯那段發人深省的歷史的同時,更能通過西方人的視角審視那段歷史對於中國發展的深遠影響。

好評推薦

  ◆今天我們身處網路時代,常把「有圖有真相」掛在嘴上。然而,圖片真的就代表真相嗎?有了一百多年的時光縱深,二十一世紀的我們可以從兩個角度來細談《小日報》的插圖:先從當時法國視角來觀看大清帝國的最後一幕,以及西方觀點詮釋下的中國史。——廖彥博(歷史作家,著有《一本就懂中國史》、《止痛療傷:白崇禧將軍與二二八》[與白先勇合著)等書)

  ◆從十九世紀中葉開始,人們開始改用木材製造紙張,據說這些紙張的壽命不會超過七十年,幾十年後,絕大多數書頁泛黃,紙張鬆脆,稍不小心就弄一手碎紙屑。《小日報》在十九世紀末,每期銷量超過百萬,是法國最流行的通俗類市民報紙,相當於我們今天說的「速食文化」吧。便宜到令人咋舌的定價,當然不允許選用耐久保存的紙張。所以,儘管《小日報》存世量不少,但紙張的現狀決定了,它們只能是嬌貴的收藏品。那麼,如果還有人想看,就需要重印。——楊葵(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曾任作家出版社策劃部副主任、編輯部主任)

  ◆《小日報》的出版可圈可點,可歌可賀,因為它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打量我們近代歷史的他者目光,向我們呈現了一幅幅我們之前從來沒有見過的歷史畫面。無論從文獻學、歷史學,還是社會學、政治學的角度看,這都是一本珍貴的手繪畫冊。——毛喻原(名士毛遂後人。二○○三年當代漢語貢獻獎得主,曾任《文化學辭典》副主編)



 
 

作者介紹

編譯者簡介

李紅利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畢業,某大型國企駐外人員,專注於海外史料中的中國史的收藏和研究,手中藏有海量有關中國的法國畫報。

趙麗莎

  北京外國語大學法語系畢業,現供職於中國外文局中國新聞法語部。2012至2013年間曾赴法國巴黎三大進修一年。曾與王嵋、麗泉夫婦合譯貝爾納.布立賽(Bernard Brizay)的《法蘭西在中國300年:從路易十四到戴高樂》一書。

導讀者簡介

廖彥博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碩士,美國維吉尼亞大學歷史系博士班。曾經參與國史館《二二八事件辭典》條目撰寫、《蔣夫人宋美齡女士行誼口述訪談錄》撰稿,現從事著述、翻譯、近代史紀錄片及講座策畫。

  著有《三國和你想的不一樣》、《蔣氏家族生活祕史》、《個人旅行:西雅圖》、《愛新覺羅.玄燁:抹粉的聖君》、《一本就懂中國史》、《止痛療傷:白崇禧將軍與二二八》(與白先勇合著)、《決勝看八年:抗戰史新視界》等;譯有《大清帝國的衰亡》、《中國將稱霸21世紀嗎?》、《謊言的年代:薩拉馬戈雜文集》、《漫遊中古英格蘭》等書。

 
 

目錄

導讀:大清帝國的最後一幕:法國《小日報》裡的中國史/廖彥博
序/楊葵
聽與看:法國《小日報插圖》出版感言/毛喻原
自序/李紅利
    
1891
中國的大屠殺(火刑)
中國的大屠殺(酷刑)

1893
中國對基督徒的新一輪屠殺(水彩畫M. DE PARYS繪)

1894
朝鮮事件 首爾騷亂
朝鮮事件 一艘清朝軍艦被日軍擊沉
一名法國海關檢查員被中國人謀殺
一幅日本畫 一名日本軍官奪取清軍旗幟

1895
中日甲午戰爭 上海港
中國皇帝接見法國大使施阿蘭
一名法國人被黑旗軍俘虜 卡雷爾將軍被俘

1896
法國的賓客們 清朝傑出使臣李鴻章總督
李(鴻章)

1898
在中國 國王和……皇帝們的蛋糕
中國本土宗教信徒毆殺法國傳教士 蘇安寧及兩名教徒於永安州
黑旗軍在WOU-TCHAOU起義

1899
P.維克托蘭殉難 P.維克托蘭在被綁住雙手吊在樹上5天後,遭到斬首,而劊子手們還不停地蹂躪他的屍首
兩名法國軍官在廣州灣被殺

1900
法軍與清軍交戰 廣州灣戰役
義和團
中國事件 義和團
清朝事件 清朝正規軍部隊
清朝事件 清朝正規軍部隊
西太后 中國的皇太后
清朝事件 大沽失陷
清朝太后殿下
清朝事件 殺死外國聯軍!
中國事件 受中國正規軍保護的外國人
北京的一處使館遭襲
中國事件 德國公使克林德男爵被殺
在北京 被中國軍隊圍困的外國使團
中國事件 德國水兵燒毀總理衙門
中國事件 清兵佔領俄國邊境
在滿洲 俄軍擊潰一支清朝砲兵隊
中國事件 滿洲奉天教堂慘案
義和團在奉天屠殺清朝基督教徒
告別清朝地區海軍總司令-波狄艾海軍上將
直隸總督李鴻章
在中國 徵兵入伍
軍隊萬歲!!! 馬賽的部隊啟程前往大清國
八國聯軍向北京進軍
在大沽 聯軍艦隊被冰雪封住
北京失陷 八國聯軍的旗幟在皇宮城門上方飄揚
中國事件 被解放的使團
聯軍攻入北京後的使館路
在上海 華倫將軍檢閱法國軍隊
在北京 聯軍首領會議
中國事件 李鴻章與隨行的俄日部隊
清朝端王爺的畫像
前往保定府
中國事件 掛在牆上的14顆拳民頭顱
中國事件 被法軍從保定府解救出來的歐洲人
遠征保定府 法軍前鋒隊在一個中國村莊升起旗幟
1900年的展覽 中國樓宇
在清朝 一個駐紮在皇家陵墓旁邊的法軍營地
法國教科書等庚子題材的版畫

1901
中國事件 北京教區主教樊國梁
中國事件 法軍戰勝
在清朝 孔塔爾中尉陣亡
中國事件 保定府的處決
中國的新一輪處決
中國事件 太后寢宮失火—馬爾尚上校指揮救援
在中國 皇宮大火
中國事件 撤離天津的朱阿夫兵團
榮軍院的馬達加斯加國旗和中國國旗
在天津 德軍與英軍印度錫克兵衝突
1901年法國教科書中的大清軍官
1901年法國教科書中的義和團士兵
1901年法國教科書上洋人與大清軍官的交流

1902
馬爾尚上校回國
在中國 法蘭西與俄羅斯—別太心急!我們還在這兒呢

1903
又一種惡習 法國的鴉片煙館

1904
遠東事件 俄國騎兵前往滿洲
旅順港之戰
攻佔西藏 英國軍官與西藏人的會晤
中國的新一輪屠殺 慈禧太后向皇帝展示親俄罪臣被砍下的頭顱
開砲 旅順港保衛戰
狩獵(俄)哥薩克騎兵進入朝鮮村莊
遠東事件 滑雪運送俄羅斯傷病員
在滿洲 中國人和俄國人
滿洲的雨季 日本砲兵部隊正在穿越一個峽谷
在中國 日法士兵間的血腥衝突
在南非 在礦場工作的中國勞工
旅順港日俄軍大戰
在滿洲 被汽車救起的俄國軍官
奉天附近 日軍向俄軍戰壕發起進攻
在旅順口 斯托賽爾將軍照料要塞傷員時在砲彈轟炸中負傷
滿洲邊境的清軍 馬元帥和他的部隊
出現在滿洲的汽車 庫羅帕特金將軍乘車巡視俄羅斯戰線

1905
戰役中 《小日報》 特派記者在滿洲觀察戰役情況
俄軍在奉天的陣地
滿洲的冬天 一支俄國巡邏隊發現凍死的日本士兵
奉天大戰前夕俄將軍督戰
奉天大戰俄軍敗退
林涅維區將軍 滿洲的俄軍司令官
在滿洲 日軍元帥大山岩進入奉天
日軍在滿洲的殘酷報復 處決被控親俄的清朝大臣
日本偵查騎兵在哈爾濱遇襲
向滿洲的俄軍增派援軍 西伯利亞大鐵路上一節運送哥薩克騎兵的車廂
俄國與日本:交戰雙方的目前形勢

1906
中國使團在巴黎 一名中國人站在市議會的主席台上
香港的恐怖颱風 數千人受害
在上海 逮捕稱霸一方的匪徒

1907
中國的饑荒
蒙古的汽車 一些蒙古騎兵在拖一輛陷入泥沼的汽車

1908
北圻與中國的邊境上 (法國)土著步兵解除中國革命黨人士的武器
中國酷刑 在哈爾濱,一名犯人被綁住拇指吊起來並受到鐵棍鞭打
在香港,中國人襲擊日本商販並搶掠其店鋪(DAMBLANS繪)
清太后和皇帝駕崩 慈禧太后和光緒帝的遺體在長壽宮

1909
中國新軍

1910
達賴喇嘛抵達英屬印度

1911
現代化的中國 在上海,一些中國人當眾剪掉長辮
滿洲鼠疫 逃避災禍的老百姓在長城邊被中國軍隊攔下
滿洲大瘟疫
兵站的娛樂 流浪到兵站紮營的中國雜技團為那裡的軍官和守衛表演節目取樂
中國的第一架飛機
中國革命 在漢口處決燒殺搶掠的革命黨人
關於中國的革命運動 中國軍隊的演變

附錄:1911年後的《小日報》
 
 

導讀

大清帝國的最後一幕:法國《小日報》裡的中國史

  法國《小日報》(Le Petit Journal)於一八六三年二月一日創刊,創辦人是來自波爾多(Bordeaux)的銀行家莫伊茲.波利多赫.米約(Moïse Polydore Millaud)。這份報紙在創刊之初,刻意避免國內黨派政治的新聞報導,聚焦有人情味的小故事、浪漫小說連載等軟性主題。到了一八八四年,又增加每周副刊,在首尾頁或內頁裡安插當時最新的彩色石印版畫。這些版畫的內容,大部分是國內外發生的重大新聞事件。在那個攝影才剛起步的年代,《小日報》的插圖風格以寫實傳真為主,偶爾也有風格誇張的諷刺漫畫,這種以彩色圖片報導重大新聞場景的手法,很受到讀者歡迎。《小日報》因此成為世界上第一份每日銷售量破一百萬份的報紙。

  這本《遺失在西方的中國史》,收集了一百多幅《小日報》關於當時中國重要新聞的插圖,時間是由一八九一年(清光緒十七年)到一九一一年(宣統三年)。這二十年正是近代中國一個風雲變幻、局勢激盪的時代,所謂「百年銳於千載」之時,重大歷史轉折接連出現:一八九四年的中日甲午戰爭、一八九八年戊戌變法和隨後的政變、一九○○年八國聯軍之役、一九○四年日俄戰爭,有些事件牽涉極深極廣,甚至到了今天,在台灣的我們,仍然受到影響。

  在沒有新聞照片的年代,這些插圖就代表了法國人眼中的中國(或者是法國人在意的中國),等於是一部紙上新聞記錄片。今天我們身處網路時代,常把「有圖有真相」掛在嘴上。然而,圖片真的就代表真相嗎?有了一百多年的時光縱深,二十一世紀的我們可以從兩個角度來細談《小日報》的插圖:先從當時法國視角來觀看大清帝國的最後一幕,以及西方觀點詮釋下的中國史。

  為了能夠掌握這些圖畫的歷史背景,我們必須先從法國人在中國現身開始講起,那是一八四○年代,距離本書第一張《小日報》的圖畫半個世紀以前。

  蝴蝶效應

  在二十世紀中葉以前,對於中國近代史,很多西方中國歷史學者都有下列這樣的看法:在歐洲列強挾船堅砲利的軍事實力向中國叩關以前,這個古老的國度幾乎像是一座萬年不溶的巨大冰山,常年冰封,變化極其有限。而使中國發生改變的時間點,就是一八四二年結束的鴉片戰爭,以及《中英南京條約》。

  一九七九年,美國氣象學家艾德華.洛倫茲(Edward Lorenz)提出一個叫做「蝴蝶效應」的理論(又名混沌理論):一個微小的事件或偏差,會引發種種連鎖反應,最後像滾雪球般,形成影響整個體系的變化。他舉的例子是:一隻蝴蝶在巴西輕拍翅膀,許多蝴蝶跟著拍動翅膀,最後,成千上萬隻蝴蝶振翅,產生的巨風,可以在幾個月後的美國德州,掀起一場龍捲風。

  如果我們將這個概念套用在中國史上,那麼不平等條約的簽訂,就是正式宣告來自西方的衝擊影響;藉由鴉片戰爭,歐美各國撞開了大清這扇古老的大門,洋人帶著船堅砲利和各種特權的威勢,堂而皇之的出現在市井小民的面前。

  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也就是西元一八四二年八月二十九日,在停泊於南京下關的英國兵艦上,清廷議和欽差耆英與璞鼎查共同簽署了《中英南京條約》。讀者們或者已經知道,這就是近代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而《南京條約》的重要性,更在於它開啟了接下來所有對外條約的基本模式。

  《中英南京條約》與一年之後簽訂的附約《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又稱「虎門條約」),包含了日後不平等條約出現的各種內容,如割讓土地(將香港讓給英國治理)、金錢賠償(賠償英國損失白銀四百萬兩)、開放通商口岸(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供外國商人通商、居住)等。《五口通商章程》裡還附有一條「片面最惠國」條款,規定如果日後中國與其他國家簽訂新條約,開放新利權,英國可以透過這項條款比照辦理,享有同等權益(若有新恩施及他國,英人得一體均霑)。這項具有「自動更新」功能的厲害條款,壽命比大清還要久,直到民國三十二年(一九四三),也就是條約簽訂一個世紀後,才正式廢除。

  大清與英國簽訂條約,西洋各國紛紛跟進。兩年之內,朝廷又和法國簽訂《中法黃埔條約》、和美國簽訂《中美望廈條約》。不用說,條約內容不但和《南京條約》大致相同,還在英國人的條約基礎上添加更多細緻的規定,同樣也附有「以後請比照辦理」的「片面最惠國待遇」條款。

  從此之後,中國社會內部的變動暗潮和來自西方的影響糾結在一起,再也無法清楚分辨。來自西方的影響,首先就是基督教傳教士大舉來到中國,進入內陸傳教,他們的身影與所傳的教義,不但間接引起造成近二十年動亂的太平天國運動,更直接引發許多教案。

  西洋教案

  英國與法國曾共組兩次英法聯軍,但是英法兩國在遠東關注的焦點各自不同。英國比較重視帝國商業利益的擴展,而法國在擴張勢力之外,還以基督宗教在中國的保護者自命。所以在我們看到的《小日報》新聞報導繪圖當中,法國傳教士和中國籍教民被在地民眾打殺的主題——也就是所謂的「教案」——也占有相當比例。

  鴉片戰爭以後,洋傳教士的身影,就逐漸出現在農民的日常生活之中。鄉民們不知道什麼是「治外法權」,外人為何能不受官府管轄,他們只見到洋傳教士來到地方,指地劃界,修建「洋廟」(教堂),每次發生產權地界的衝突,洋教士不論得理與否,總是立場強硬不饒人,知縣也要讓他們三分。皈依天主教、基督新教、東正教的中國民眾稱為「教民」。他們當中大部分善良正直、信仰虔誠,但也有不肖地痞流氓(甚至是罪犯),混進教會,仗著官府不能抓捕洋人,也不敢搜查洋人產業,而耀武揚威,或者從中牟利。民眾與這類不肖教民之間的磨擦衝突,甚至人命案件,統稱作「教案」。

  一八五○到八○年代,太平天國運動使得長江流域成為高死亡率的動亂地區。而華北雖然也遭遇了捻亂,破壞程度卻相對比江南來得輕微,因此經過三十年的時間,人口的成長在十九、二十世紀之交,又超出土地、糧食所能負荷的範圍。這些農村裡的經濟、生活問題,往往被怪罪到洋人的頭上。(見本書第四十四─四十五頁)

  我在拙作《一本就懂中國史》裡,就嘗試以較為庶民的口氣,模擬晚清華北農村社會的反洋情緒:

  農村裡言之鑿鑿的傳說:洋教士、修女們一定是挖孩童的眼睛來製藥,如果不是這樣,為什麼修女要到處收容孤兒棄嬰呢?村裡的王二嘎子平時不務正業,整天鬼鬼祟祟在洋教堂附近出沒,某天誘拐良家婦女被官府拿了,洋教士卻氣勢洶洶的到衙門索人,說王二嘎子已經悔改受洗,是「新的人」,所謂誘拐民女,乃是傳諭救世福音云云。氣人的是,縣太爺還真就放人了!這些洋人帶來的「洋玩意兒」:火柴、電線桿、鐵路、機器紡製的紗布——不但讓鄉裡的婦女失去手工紡紗、補貼家用的生計,更嚴重破壞了村裡的風水。他們不是人,是洋鬼子,不然,咱們的眸子是墨色的,他們的眼珠子為什麼卻都綠幽幽的泛著青光?有他們在,俺山東遭災是遲早的事情,人煙全滅也難保不會發生。

  清朝地方官員處理教案,往往兩面為難:假使「秉公處理」教民,洋人就將軍艦開來外海示威;單單嚴懲攻擊教民的民眾,又難以平息激憤的人心。發生在一八七○年的「天津教案」,就是這種情況的典型例子。

  《中法天津條約》簽訂後,法國傳教士得以在內地建立教堂、育幼院,並享有治外法權。雖然傳教士和修女的動機良善,但地方上有不肖之徒,冀圖獲利,所以犯下誘拐兒童,然後販賣給育幼院的罪行。同治九年(一八七○),瘟疫襲擊天津一帶,地方上傳言洋人綁架、收容幼童進育幼院,目的是要將他們殺害製藥。六月二十日,民眾將一名據稱綁架幼兒的罪犯扭送官府;經天津縣令訊問後,他供出望海樓天主堂洋人與一名教民也共同涉案。消息一出,群情激憤,仕紳紛紛出面,要求縣衙強硬搜索天主堂。

  隔天,在沒有明確證據的情形下,天津知縣帶著嫌犯,要求進入天主堂內搜查。修會人員以教堂係法國財產為由拒絕放行。幾千憤怒群眾包圍天主堂,並且砸毀建築、毆打教堂執事人員。法國駐天津領事豐大業(Henry Fontanier)得知後,向北洋通商大臣崇厚咆哮,要求清廷立刻派兵鎮壓暴民,崇厚沒有答應。豐大業趕往教堂途中,和天津知縣發生爭執,憤而拔配槍射擊,打中天津知縣隨從,旁觀者群情大憤,將豐大業與其祕書當場打成肉醬(一說是遭到肢解),並燒殺天主堂,十餘名法籍修女遭到姦殺,另有兩名法籍修士、七位公民、三十餘名中國籍教民遇害。

  六月二十四日,法國軍艦來到天津外海,法國公使到京師總署遞交外交抗議書,要求處死中方負責官員。朝廷將此案交給直隸總督曾國藩全權處理。曾經過調查,認為天主堂並無誘拐孩童、殺害製藥之事,於是與法方協議:中方將天津知府、知縣革職發配黑龍江,殺害法籍公民的十八名人犯處死,賠償四十六萬兩白銀,並派崇厚到法國謝罪。法國這時候因為即將與普魯士開戰(即普法戰爭),無力顧到遠東,因此同意此和解條件。

  我們看到《小日報》在一八九○年份的相關新聞繪圖,例如「中國的大屠殺(火刑)」(見本書第四十一頁)、「中國的大屠殺(酷刑)」(見本書第四十三頁)、「中國對基督徒的新一輪屠殺」(見本書第四十七頁)、「一名法國海關檢查員被中國人謀殺」(見本書第五十三頁)、「中國本土宗教信徒毆殺法國傳教士蘇安寧及兩名教徒于永安州」(見本書第六十九頁)、以及「中國事件:滿洲奉天教堂慘案」(見本書第一○九頁)等,都是在描述法國傳教士遭到「野蠻中國人」殘殺的場景。這些教案確實發生,但是實際情形是否真像《小日報》繪者筆下呈現,只是洋人與教民單方面被屠戮?而當時的《小日報》藉著這些圖片,想對法國讀者們傳達什麼樣的意思?是否為下一次出兵中國的正當性預先鋪路?都是今天的讀者可以細細思考的。

  回頭來說「天津教案」的結局。如此處理結果,與清朝官民的預期落差實在太大。當時奉命處理此一教案的直隸總督曾國藩,因而被輿論指責是「賣國賊」,遭朝野痛罵。曾國藩為此心力交瘁,朝廷只好將他調離直隸,回任兩江總督。接任直隸總督者,正是奉命率淮軍保衛京師的李鴻章。李接手處理教案,他一面以「痞子腔」(李的自稱)和法國人打交道,另一面又將殺人兇嫌中情節較輕者判緩刑,於是在兩面敷衍的情形下暫時平息天津教案風波。這就是在《小日報》當中專圖露臉的李鴻章。[摘錄未完]

自序

  來自波爾多的銀行家莫伊茲.波利多赫.米約(Moise Polydore Millaud)於一八六三年二月一日創辦「真的便士報」《小日報》(Le Petit Journal)。《小日報》創立之初,刻意地規避黨派政治,堅持浪漫小說連載、人情味故事等主題,到一八八四年,其又增添了限量的每週增刊,在正版以及底版甚至內插頁中以當時最新潮的彩色石印版畫來刊印報導最新的國內外重要事件,使得它成為了世界上第一份日銷售過百萬的報紙。一八七六年創刊的《小巴黎人報》(Le PetitParisien),其增刊同樣為彩色石印版畫,繪畫風格以寫實為主,兼有誇張的時局漫畫,極富視覺衝擊力。兩者共同締造了法蘭西報業的黃金時代。

  至一九四四年,兩份報紙完成了從事件採集到製作版畫並以此形式報導新聞的歷史使命,被迫停刊。而當時印量僅千餘份的彩色增刊,經過了種種人禍天災,留世所剩無幾,紛紛被世界權威館藏機構收入之中。如果運氣好,在歐洲一些古董店中還可偶然邂逅一兩份。

  二○一四年四月趙省偉編輯發郵件告知北京有一人收藏了七十多份法國《小日報》,希望可以加上我手頭的法國報紙,製作一本像《遺失在西方的中國史:〈倫敦新聞畫報〉記錄的晚清一八四二~一八七三》那樣的書。最後趙編輯還附上了一句話,讓我沒有了理由拒絕這個計畫—「以西方視角呈現世紀之交的中國政策,填補中國早期影像中缺少的記錄,彌補近代中國印刷史和出版史上未曾經歷彩色石印版畫時代的空白」。

  尊重編輯的專業,書稿主要採自法國《小日報》和《小巴黎人報》,同時加入了另外一些罕見報紙的資料,其中以法語報紙為主,另有幾張英文報紙。在此,感謝趙麗莎老師、李小玉老師專業的翻譯核對,以及留學法國的巫能昌博士和幾位不知道名字的朋友,複製資料提供線索。

  由於年代久遠,很多圖片和資料資訊無法一一核對,期待收藏及文史專家不吝賜教。最後對趙省偉、魯朝陽、李爭、程慧等幾位編輯的專業精神表示由衷的感謝。
 
李紅利
二○一四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於美國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9242486
  • 規格:平裝 / 292頁 / 19 x 26 x 1.46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張忠謀親筆撰寫、獨家授權自傳,他的一生,一場不能錯過的智慧盛宴!《張忠謀自傳》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懸疑推理小說展(止)
  • 橡樹林全書系
  • 性別主題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