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王丹
再次品讀劉德方的故事人生和人生故事,味道還是那麼釅醇,心中依然澎湃與感動。劉老講故事的樣子會時時浮現在我的眼前,閃耀在我的腦海裏,清晰而深刻。
記得第一次見劉老的時候,他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彬彬有禮、沉默寡言,這與我最初對這位農民故事家的想像形成了極大的反差。那是二○○七年五月二十四日上午在劉德方民間藝術研究會辦公室,劉老同彭明吉會長、袁維華先生一起熱情地接待了我們一行仰慕他才藝的來訪者。對於我們這些外來的陌生人,劉老禮貌地和我們問好,為我們倒水,但話不多。不一會兒,參與劉德方保護和故事採錄工作的楊建章先生和黃世堂先生相繼走了進來。在寒暄和客套了一番後,我們如約開始了關於劉德方故事的訪談。無意之間,我們一起來的人一併坐在了一條長沙發上,劉老依著其他諸位先生則坐在了與我們相對的一邊,他們各自坐的椅子雖然不是整齊劃一地排列,但明顯看得出來我們之間的主客界線,不過也是為了便於交談。這中間,彭先生、楊先生、黃先生依次講起了他們與劉老的結緣、為他所做的事情等等,劉老就坐在旁邊的一角默默地聽著,一聲不響。只有我們問他時,他才惜字如金地給我們以回答,我們問一句,他就答一句,從不多說。當我們提議讓劉老講講故事,他才話多起來。記憶裏劉老當時講故事是娓娓道來,不動聲色,他選了一個反映時代生活的新故事,說起了他根據所見所聞編創的〈我的家鄉新夷陵〉。或許是我們初次見面的緣故,也或許是這樣特殊的場合,所以劉老顯得有些拘謹,講故事也很慎重。不過,令我們驚訝的是,走出辦公室,單獨和我們一起聊天時,劉老就神采奕奕地滔滔不絕起來。到了他的家裏,劉老很高興地帶著老伴和小孫女跟我們講他的過去和現在、他的皮影和故事、他的生活和愛好。這個時候的劉老是那麼的健談,那麼的活躍,那麼的可愛。後來,劉老兩次帶我們到下堡坪,到譚家坪,看他的老屋,看他的夥計,那時劉老流露出幾分自豪,幾分眷戀,幾分感歎。我們也從鄉政府工作人員和鄉親鄰里那裏感覺到他們對劉老的尊重和敬佩,然而,他們亦爭先恐後,既謙虛地說自己講得不好,又樂於表現自我的才華,因為在他們看來劉老只是他們的代表。在鄉下的日子,雖烈日炎炎,但老天總是會不時送來清涼的雨水,空氣也十分新鮮,劉老的故事更是我們甘美的精神食糧。數次的促膝長談、深夜粉經,劉老都顯示出他故事大家的風範。他反應敏捷、思路清晰、記憶驚人、講述從容、妙語連珠,讓我們統統沉醉其中,忘了時間。就如劉老所說,粉經粉起了勁,肚子也不餓了,瞌睡也沒有了,這不能不說是一種境界,也不能不驚奇於故事的魅力。在長時間的相處中,我們和劉老成了好朋友,他也越來越能吐露他的心聲,我們對他的經歷、他的故事、他的情感有了越加深入的認識和瞭解。他會給我們講各式各樣的故事,我們有什麼要求、有什麼願望,只要他能辦到,只要他能講的,劉老都特別慷慨。說實話,從與劉老的接觸和交往中,我不僅對他個人有了更多的認知,而且對「劉德方」們身上傳承的民間文藝有了更親身的體認和更深厚的感情。這樣想來,我真的要感謝四年前因參與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承擔《宜昌民間故事家:劉德方》寫作任務而與劉老相識,並有了不斷交流的機會。
時間過得真快。二○一一年七月十三日,我們來到剛遷入夷陵樓的劉德方民間藝術研究會辦公室。一進門,身著紅色唐裝襯衫的劉老就迎了上來,他一點兒都沒變,反而顯得更年輕、更福氣了。早已熟稔的我們相見格外親切,劉老早已不是初次蒙面時的少言寡語,一見面就與我們攀談起來。一整天,劉老都陪著我們,說他生活的新變化,講他創作的新故事,口若懸河,神采飛揚,精力充沛。我們不禁佩服這位來自山裏的漢子,儘管歲月磨礪,儘管已屆七十,但依舊身板硬朗,精神矍鑠,樂觀積極。
二○○九年出版的《宜昌民間故事家:劉德方》一書旨在以民間文學的學科視角介紹和宣傳劉德方,讓更多的人知道劉德方這位民間故事家及其多才多藝,也展現地方政府、文化人士、民間團體等為劉德方的舉薦和推出所做的工作,還提出了一些學理上的問題。這本《劉德方故事講述研究》希望能更進一步,從故事講述的角度更全面、更生動地展示劉德方其人其藝,也力爭在民間故事採錄方法、故事傳承人的保護、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等方面就劉德方的情況給出一些分析,做出一些總結,以期為中國民間故事的研究和保護貢獻一點力量。
關於這本書的寫作,我經過了一段較長時間的思考和沉澱,不過限於個人的學識、能力和閱歷,裏面有些問題闡釋得不夠透徹,在提煉的深度和廣度上也還有待增加和拓展,這是我今後繼續努力的方向和學習的動力。劉德方這本故事大書值得我長久地去閱讀和品味。交出這本故事講述研究的書稿,我的心裏既興奮,又忐忑。興奮的是它畢竟凝結著我的思想和勞動,忐忑的是擔心它的疏漏或不精。但無論如何,我都要深深地感謝劉德方老人對我調研的支持和配合,他講給我為人處世的道理,他講給我豐富多彩的故事,他講給我千姿百態的人生,每每不辭辛勞,全程與我們在一起。在此,我祝願劉老身體健康、生活幸福、越講越樂呵!
每一次到宜昌市夷陵區調查,當地政府和文化部門都積極協助,為我們提供最大的便利。特別是彭明吉先生、楊建章先生、袁維華先生、黃世堂先生和徐軍女士等均給予了無私的幫助,下堡坪鄉黨委宣傳委員秦愛民先生及文化體育服務中心余貴福主任,譚家坪村村長鄒志柏先生及所有的父老鄉親為我們的調查提供了大量資料和諸多方便,我們都記在心裏,在這裏也一併表示謝意!
二○一一年十二月十二日於武漢南湖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