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論
敢與上帝擲骰子的魄力
2004年4月一個週日下午,一名32歲的英國人,帶著他的所有家當,走進拉斯維加斯的廣場賭場飯店(Plaza Hotel & Casino)。所謂的「所有家當」,就是一套換洗衣物,加上一張支票。艾胥里・瑞威爾(Ashley Revell)變賣所有,換得一張135,300美元的支票;就連身上穿的無尾禮服,都是租來的。瑞威爾把支票換成一疊少得可憐的籌碼,走向輪盤賭桌,做了一件驚動四座的事:他把賭注全押在同一格,他賭小白球停下來時,會停在紅色格內。
瑞威爾選擇紅色可能是一時興之所至,但孤注一擲卻不是,而是已經籌畫了好幾個月。他跟朋友討論過這件事,朋友們認為這個點子很棒,不過家人可不這麼想。有些賭場也不歡迎,可能很怕自己淪為賭城傳說的主角:那間就是有人賭上全部家當、結果傾家蕩產的賭場。瑞威爾把籌碼放上賭桌,賭場飯店經理神色嚴肅,問他是否確定自己要這樣做,不過似乎沒有什麼能夠阻擋瑞威爾的決心。在一大群觀眾圍觀下,他緊張地等待荷官把球放進輪盤,一個快手把所有籌碼全都押在紅色。他看著球慢下來,以螺旋滾進輪盤,在各格子間跳進跳出,最後停了下來——落在7號紅色格內。
那一瞬間,瑞威爾的身價倍增為270,600美元。觀眾大聲歡呼,朋友給他擁抱,他老爸則是心有餘悸,直說他是個「頑皮小子」。對於瑞威爾當天的行徑,大多數人可能都會嚴詞批判,說他不明智算是客氣,說他魯莽也不為過,甚至可能說是瘋狂。即使不把135,300美元放在眼裡的億萬富翁,也一定不會這樣下注。任何有點理智的人,都會把賭注分成較小的幾把,最起碼先試試手氣,看看幸運女神今天到底有沒有在家,不是嗎?
不過,事實是:瑞威爾此舉完全是正確的決定。根據或然率定律,想在賭場把身價翻倍,沒有比在輪盤孤注一擲勝率更高的方法。沒錯,這個遊戲並不公平,輪盤的勝率刻意設計成不利於賭客,而且完全合法。沒錯,你有大於50%的機會輸掉賭注。然而,儘管看似詭異,這時的最佳策略,就是大膽地放手一搏;只要稍微膽怯,就會減低成功的機會。瑞威爾在下這把大注之前,自己親身驗證過這點:他前幾天在賭場裡下注幾千美元,卻落得虧損1,000美元。他想要把錢翻倍的最佳希望,就是摒棄分散下注的「常識」,投靠或然率定律。
人性對風險缺乏免疫力
那麼,我們應該遵照瑞威爾的腳步,把家當全部賣掉,前往最近的賭場,放手一搏嗎?當然不是。想要財富翻倍,有很多更好的方法,只是比較無趣而已。不過有一件事倒是可以確定:這些方法全都涉及或然率的某個形式,像是機率、不確定性、風險或是可信度。
我們都知道,除了死亡跟繳稅,人生沒幾件事情可以確定,但是很少人能對機率淡然處之。機率威脅我們對於事件的掌握感;機率暗示誰都可能變成莎士比亞筆下「受命運擺布的傻瓜」。機率讓許多人信仰反覆無常的眾神,有些人則否認機率的主宰力量:愛因斯坦就是其中出名的一個——他拒絕相信上帝會在管理宇宙時丟骰子。然而,「理解機率」就是個自相矛盾的詞:按照定義,隨機不就是超乎理解的意思嗎?這個邏輯正好說明人類智識史上最大謎團形成的原因:可靠的或然率理論顯然很實用,卻為什麼經過那麼長的時間才出現?5,500年前的古埃及,就有人在玩機率遊戲,卻一直到了17世紀,才有大膽的思想家,認真挑戰亞里斯多德的觀點,即「機率超越人類知識的理解範圍」。
機率違反直覺的情況實在太過頻繁,難以有助於於理論的形成。就以巧合來說,一場美式足球比賽裡,兩名球員的生日相差一日之內,機率大約多少?一年有365天,場上有22名球員,所以你可能會覺得機率低於10分之1。然而,根據或然率定律,真正的答案其實是約90%。不相信嗎?挑幾場美式足球比賽,查查球員的生日,你就知道了。即使如此,你也難免覺得事有蹊蹺,畢竟即使身處在人數差不多的群體裡,也很難真的找到有人跟你同一天生日。就連擲銅板和擲骰子這種簡單的問題,似乎也違反常識。抛擲一枚公平的銅板,連續出現幾次正面之後,接下來一定較可能擲出反面嗎?如果你很難理解為什麼答案是否定的,別擔心,有位啟蒙時代的偉大數學家,也從來就沒搞懂這點。
本書的目的之一,就是透過揭示機率定理及其應用,使讀者理解日常生活中的機率事件。你會讀到如何運用這些定理預測巧合,幫助你在商場上與生活中做出更佳決策,並更能明智解讀從醫療診斷到投資建議等種種事務。
不懂機率,就等著當理盲的傻瓜
不過,本書不只是提供絕妙竅門和實用線索。我寫作本書也為了點出,除了理解機率事件,或然率定律究竟有何能耐。對於需根據證據申述見解的人,或然率定律也是上好的利器。舉凡確認健康風險、找出可以對治的新藥,到增進我們對宇宙的認識,或然率定律在去蕪存菁的過程中,都能扮演關鍵角色。
有一場以或然率定律為焦點的革命,如今正方興未艾。我們清楚看到,對於知識的追尋,這些定律遠比原先設想的有力。然而,要運用這股力量,需要重新解讀或然率,也因此直到最近都還引發激烈論戰。這場持續數十年的爭議,在科學、科技與醫學因為所謂的「貝氏方法」(Bayesian methods)而改頭換面下,如今已逐漸消弭;然而,截至目前為止,這一切卻鮮為大眾所知。本書將會訴說這段經常令人驚異不已的精采故事,談及這些技巧何以出現、它們所引起的爭議,以及一般人如何借助這些觀念,洞悉如氣象預報、科學新主張的可信度等各種事物之究竟。
然而,運用或然率定律的同時,也必須知道其限制為何,以及何時有濫用之虞。研究人員賴以解讀資料而行之有年的標準方法,應用時經常超出使用限制甚多,這已是清楚的事實。這麼做可能導致災難性的後果,學術圈內對此流傳的警告,也數十年未歇。然而,這項逐漸浮現的弊端,同樣鮮為普普大眾所知。我也希望藉本書提供彌補之道。為此,本書取材自我的學術著作,也蒐羅了一些方法,以偵察研究文獻中因證據及方法遭濫用時產生的問題。
對於機率、風險和不確定性的理解,需求從未像現在這般迫切。面對政治動盪、金融脫序,以及接踵而至的各種風險、威脅跟災禍,我們都渴求確定性。確定性從來不曾存在,儘管這是事實,但我們不應因此接受宿命論,或拒絕接受現實。
本書的中心思想是,雖然我們永遠無法擺脫機率、風險跟不確定性,但我們如今擁有掌握它們、最終勝出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