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這是一本帶領你從「聰明」走向「智慧」的書
釋淨耀_財團法人淨化社會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佛法這麼好,知道的人這麼少,很多人不了解,會容易對佛法產生誤解。
作者元丹欽列多吉仁波切說,學佛要學得好,需要一點傻;……學佛,不是要我們學得更聰明於世故,相反地,它是要我們學會忘記聰明、放下聰明、放下身段,讓聰明自己找地方去乘涼,拒絕它在你這條學習的路上參與意見。學佛要加油,但絕不是加聰明油。因果、輪迴是大事,解脫是大事,學得慈悲、智慧,廣發菩提心是大事,唯有專心一意的處理大事,才能真正幫助我們徹頭徹尾地擺脫命運的纏縛。
仁波切說的傻,是放下一切世間聰明,一心一意的傻勁,老實學佛。你正為無限循環的忙碌而盲目嗎?這本書將是你擺脫困境的最佳手冊。
我出家後曾跟隨印順導師修行,受到很多的啟發,他常常講人要有人格,僧要有僧格。這句話我想了好久,最後我決定憑著一股傻勁,挑了一條艱辛的弘法道路,到監獄去佈教,關心受刑人及青少年毒品問題。一晃眼30個年頭了,看見很多罪犯多次進出監所,總是感嘆身不由己,就如同這本書裡說,「因為決心不夠,所以輪迴永遠不缺票房」。我們都有成佛的本性,但就是煩惱成習,還在輪迴的人們,又何嘗不是如此。
長期在監獄裡關懷受刑人的人權,讓我受到政府單位的肯定,聘任我當司法人權的法師,也獲聘為總統府人權諮詢小組的委員。我想如果我們僧人沒有盡到利益眾生的社會責任,就代表你根本不認清你自己,你只是把佛教變成是一般信仰,那就失去了佛陀慈悲為懷的精神。
什麼叫慈悲?慈能予樂,悲能拔苦,這種對別人關懷是要別人快樂,是不談任何代價的。佛陀說未成佛道先結人緣,我雖然是一介僧人,出於慈悲心,努力化緣並和教育部共同推動校園反毒的工作,透過身為佛弟子的教育部同仁的介紹,我認識這本書的作者元丹欽列多吉仁波切。
仁波切平常駐錫在美國,據我所知,他是少有的具有世間醫學博士學位的仁波切,精通藏醫、中醫傳統醫學、西方現代醫學、自然醫學、信息能量醫學,多年來在美國行醫,並以藥師法門灌頂傳承,融匯醫學知識,調理人們身心靈的健康,透過實修實證的佛法修持與長年行醫的臨床經驗,融會出關於「心」的浩瀚智慧,可對治心病,同時也是治癒身體的最佳良方。
生活繁忙的現代人,很多疾病的起源是緊張壓力的心病、與心病衍生的身病,想要根治疾病,就要從心開始。這本書可說是一這帖心藥,是最有效化解煩憂、困頓的良方。
這些年與仁波切的相處,我覺得他也是位相當低調、隨和,且非常重視因果與戒律,具德具格、實修實證的老實修行人,在本書中不時流露出佛門慈悲接引不捨眾生的悲願,時以嚴謹開示諄諄教誨,時以師徒間剖心剖腹地關懷叮嚀,將如何以正念、正知、正見面對的智慧,透過生動有趣的善巧語言,將當下、自在、因緣、布施、聰明、禪修、無常、執著、業障、輪迴等大眾常犯的「我見」,以深入淺出、貼合生活的方式全方面講述,為每位修行路上的人們,點亮一盞心燈,照亮覺悟成就之路。
修學佛法不外乎聞思修,不管是大乘、小乘,都是一樣,必須跟禪定相應,到達定慧雙修的階段,等到心地清淨,心胸寬闊,修持到與法性相應,智慧才能真正開展出來。
小乘的學者從思所成慧,進一步嚴持戒律做到三業清淨,成就了個人煩惱的解脫。大乘起信論中講,學佛者的發心不外乎兩種,第一出離心,第二菩提心,強調聞思修成就佛法的正信,正信會發起菩提心,是成佛的種子,修六度萬行去自利利他,最終成就智慧福德具足圓滿。
而這本書點出我們許多的誤會見解,刨削你的心性,讓出一片空白給智慧生長。就像書裡說的,把聰明放到一邊納涼,讓我清淨好學佛。所謂的有智慧,智慧不起煩惱,降伏個人的煩惱,這個是自利。福德長養慈悲,有慈悲就心中寬大,就不會有敵人,就能夠利益眾生,福慧具足圓滿,即可成就佛道。
這是一本帶領你從「聰明」走向「智慧」的書。《聰明不會讓你更快樂》是對抗憂鬱煩惱的最佳利器。
推薦序
快樂豐富修行去
黃嘉瑞_自由電子報副總編輯
哀樂中年,汲汲營營;天命難解,牽牽掛掛,
本來是我們莫可奈何的中場人生。
有此大緣一睹書稿,終夜一氣呵成,
掩卷之餘,還時時翻頁回顧,再觀上師談心本意。
真真是醍醐灌頂,妙不可言。
原來佛法就是生活,生活就是修行,「人成即佛成」。
原來佛法這麼簡單,原來不簡單的始終是我們那顆心。
原來成佛之路是可以快樂豐富的修行去。
這是一本清淨我們的心的好書啊!
“有許多話你不用聽,聽進去了就有因;有許多話聽了不用回,說出去了就有果。”
人生智慧莫若此。
推薦序
初心,是一片淨白
張惠美_安妮時代文創集團董事長
其實,自己的心是最純粹真實的……
如果追求的人事物,是自己內心真正想要的,心會滿足、淡定、自在,不會覺得空虛,不會外求、不會躲避、不會躁亂、不會起煩惱。反之,為什麼自己以為的滿是空呢?因為強迫自己的心去接受心所不願意的人事物,去壓抑、忍耐、讓自己的心承受苦痛,因此產生煩惱心,其實根本不是真煩惱,而是錯誤的自知,漠視自己內心真正的聲音,所以造成錯位認知。所以才要學習把心打開,「讓心做主」,做自己的主人!
你試過用心去想一個人,或用腦去想念一個人嗎?你感受到兩者的不同嗎?
生活的藝術是與對的人相處,就會自然地產生,不是學習來的……。所謂不忘初心!「心」才是真正的感覺,是覺知。
清淨才是真工夫,「腦袋」夾雜太多「業」,想太多才會複雜心煩。仁波切的慈悲,為我們的生命撥雲散霧,重拾清靜本心。
推薦序
修行,在日常的練習
吳若權_作家、廣播主持、企業顧問
初次接觸元丹欽列多吉仁波切,就是從《聰明不會讓你更快樂,清淨才是真功夫》這本書的書稿開始,我很榮幸能在這本書付梓的同時,先為讀者多次拜讀,彷彿在德蒙多吉跟隨上師多年的日常對話、以及細心紀錄的真實故事中,一步一步踏上修行的石階,周邊都清淨剔透的水面,倒映著自己明心見性的意念。流暢的文字,令人腳步輕盈;真切的情感,讓我深受感動;深奧的智慧,開啟內在的學習之旅。
這本書的每字每句,讓我回首過去、盼望未來。在懺悔中看到自己曾經錯過的身影,在祝福中找到更好的自己。如履薄冰般踩著石階,戒慎恐懼地讓清水漫過赤足腳掌、浸入心肺胸臆,傾刻間回到當下的覺察。
元丹欽列多吉仁波切對大眾的開示,如一碗小米粥親切可口,帶領讀者穿越命運的輪迴,攀登自己這座最高的山峰,了然於夢幻的宮殿,回到可以安頓自己的角落,然後輕輕坐下,如花如葉,化沙化塵,歸於空無,卻又圓滿。
《聰明不會讓你更快樂,清淨才是真功夫》整本書只有親切的對話,平易的故事,沒有大道理;但是當你細細品味,每一句親切的對話中,每一則平易的故事裡,其實都是至為精深奧妙的道理。究竟有沒有用?要看你能夠實踐多少。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佛法的智慧,千百年來,就是靠這一句一句的話語、一則一則的故事,流傳下去。無論是業力或是願力,今生尚未究竟的,來生繼續。輪迴,不是迷信,而是因果。
元丹欽列多吉仁波切精通中西醫學與能量療法,廣泛涉獵道家、佛家以及各個宗教,為弘揚佛法奔走於世界各地。
《聰明不會讓你更快樂,清淨才是真功夫》是元丹欽列多吉仁波切帶給讀者一部可以開啟佛法智慧的親近之書,幫助讀者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練習修行。
推薦序
看完這本書,彷彿聽到上師跟我說:
人生只有一條路,就是從凡夫通往成佛的道路。
差別只是,有的人走的快,有的人走得慢,如此而已。
但是,無論早到或晚到,我們要相信,
每個人遲早都要成佛的。
王思迅_如果出版社總編輯
推薦序
如果您想要心想事成,請看這本書!
如果您想要美滿姻緣,請看這本書!
如果您想要身體健康,請看這本書!
如果您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請看這本書!
如果您想要趨吉避凶,消災解難,請看這本書!
如果您還在苦苦的跟命運抗爭,請看這本書!
如果您想……
我們心中有著太多美好的願望,能否實現卻是個未知數。
我的上師是一位智者,是一位大成就者,他教給我們的就是讓我們能夠實現心中美好願望的方法。
走進這本書,聆聽我的上師智慧的開示,改變命運就在當下!
"佛這個字的本意只是覺悟者。佛法的法,指的是佛陀經由不斷地苦修實踐而透悟的整個大宇宙和一切生命的真實本質和規律。"~摘錄自《聰明不會讓你更快樂》
王丁丁_旅美小提琴教育家、美國Herb Guru品牌CEO
序
一門快樂幸福的修行課
德蒙多吉
皈依上師,轉眼十一年。
做為一個放逸成習的弟子,十一年沒甚麼太大的長進,但記得了上師一些的訓誡和訓示,有些是公開於大眾的,有些是私下進行的,這本書稿就是這些訓誡和訓示的第一回結集,藉著「談心」的形式,穿針引線而成。
把這些內容稱為「談心」,有兩層意思:一層意味著所談的就是「心」;再則,很多時候,上師對我私下的訓誡或訓示,形式上也就像是「談心」一樣,像父子、像兄弟、像朋友、像前世的知己;當然,在戒律和倫理上,我們始終是師徒,這也是我身為一個弟子必須持有並謹守的分際。
在「談心」當中,上師曾不只一次地感慨地說:「你啊,跟隨上師這麼些年了,到現在還在觀察上師啊?」顯然,沒有一件事能逃過上師的法眼。
最近,上師又發了一次感慨,我回答上師:「上師,這麼多年來,我真不是在觀察上師,而是在觀察我自己!」
在皈依上師的前些年,我感覺自己的確像在觀察,而更像是觀望,也曾經有過退心,但始終也並不清楚自己在觀察或觀望甚麼。直到這兩年,才幾乎得以確定,原來我是在觀察著我自己:觀察自己的依止心是否夠確定、是否夠堅定;觀察自己是否依然五毒熾盛,能否如法地守住戒律;觀察自己是否足夠成為一個合格的佛弟子、合格的上師的弟子。
在自己能確切是否對上師足夠真切之前,至少要先能確定自己沒有欺騙自己、欺瞞上師,只是沒意識到,這一蹉跎便是十年匆匆一過。
這通常就是我和上師「談心」的對話形式,師徒之間剖心剖腹地敞開來說。就在我這麼回答上師的當晚,我在寺院裡、在上師座前發了願,永隨上師學佛、弘揚佛法,生生世世直到證悟圓滿,並向根本上師元丹欽列多吉仁波切頂禮。
這麼些年來,我在上師座前、座下接受了很多精闢的訓示,上師給過我很多的指導、教化和叮嚀,我將盡我所能陸續地將它們歸納、整理出來。
整理上師開示、訓示的內容成書,是一件令自己戒慎恐懼的作業,深怕一字之差就足以誤人大半輩子,一字之誤就有可能誤人多生多世,因為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是一顆種子,進入了讀者的心識,便能成為一個因。
上師多次開示告誡:「業大,莫大於斷人慧命。」將這些「談心」內容化為文字,再把文字整理成一本書稿,我最大的掛懷也就是這些 —— 我無論如何也承擔不了這個差池,即使只是個無心的筆誤,而不是寫作是否足夠流暢優雅的技巧方面的考慮,那已經又是下筆用心的第二步。
最重要的,還要能夠將上師浩瀚無礙的智慧,巧妙而適切地傳達出來,在這部分尤其讓我感到艱難。雖然上師對弟子們一直也都不敢過於放大腳步,深怕弟子們跟不上,而即使我已就自己的程度極盡所能,但上師的智慧於我而言,仍然只是個遙不可及的毫光,望塵而莫及 —— 雖然如此,但仍願您在翻閱此書時,依然還能攝取得到其中躍然的趣味和智慧。
書稿初發的原意,就是「人成即佛成」:學佛必有人身開始,要成佛必從完成一個完整的人開始 —— 這個要義是完整,而不是完美。人沒有完美,人與人之間也沒有完美可求,多求便是痛苦之源。
苦惱生智慧、煩惱即菩提,人因為有煩惱、有痛苦,才會想擺脫,因為想擺脫,才會想學習。
本書不是一本成功學,而是「成命學」 —— 學得成熟我們生命的智慧,學得智慧成全我們生命中每一個迎面而來的因緣,因而成就我們成為一個完整的生命,完整這一生。
上師說:「把整理這些書稿,視為你此生最重要的修行。」
我藉此回報上師:「感恩上師!給我這一門如此快樂、豐富的修行課!」
謝謝您翻閱此書,願這本書也能伴隨您一段快樂幸福的時光,願您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