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鹿總序
不再平凡
在描述兩個情敵於一場空難中迫降到深山,彼此合作求生的故事裡,電影《1997勢不兩立》(The Edge)劇中有一句發人深想的對白:大多數迷路的登山客是在自責中死亡的。
是的,人不只是在登山時會迷路,許多人都是因為在人生的道路上不小心迷了路,做了不該做的事,因此在心中生發出諸多懊惱與悔恨。熬得過的人,人生還有盼望,最怕的是那些因此而失去希望的人,最終會放棄自己。
所以,面對身處在迷路中的人,無論是大人或是孩子,我們不應該只是一昧的責備,更該盡可能的協助、鼓勵他們,擺脫罪惡感,停止懊惱與悔恨,陪伴他們尋找一個有把握的出發點,重新上路,展開新的人生。但這不是件容易的事。
不過,四也出版公司已經著手做這件事,企劃一套取名自「迷路」的「迷鹿系列」的系列書籍,幫助大人以及小孩,在迷路中「發現」自己正在迷途之中,在迷途之中「尋找」自我肯定的價值感,「喚醒」他們心裡潛藏著的向善力量,因而可能成為一個喜歡自己的人,同時,也變成一個有能力給別人幸福的人。
這個想法是四也出版公司發行人張素卿女士的一個善念,但是這個善念的緣起,是我的前半生。我曾經因為迷路而入獄。
假釋出獄後,我努力的重生,但看在素卿的眼中,一個因為迷路而犯錯的人,想重返社會的代價太巨大了,大到生命與生活都必須歸零,還得拿出足夠的勇氣面對自己、面對社會群體,才能重生。
於是她告訴我:「我們來幫助迷路的人,不分大人或小孩,好不好?」
於是,「迷鹿系列」誕生了。
於是,書籍成為一個載具,一個傳遞「人」的生命價值的載具。給孩子的訊息,我們會用童話或小說藏在文字間,潛移默化中,帶領孩子去認知身邊重要的事物,例如這一系列的第一本書《孤狗少年》,說的是網路世代孩子們需要去學習的人際關係,而第二本書《香噴噴大道》是用童話來闡述群體生活的偏見,第三本書《夏天已過去》則是講述原住民的自我認同;想對大人說的,無論是用實際的生命經驗或改編、或創作,都期待不同的人生選擇樣貌,讓呈現出來的多元價值成為可以具體被討論、學習或省思的對象。
四也出版公司決定開創「迷鹿系列」是一條漫漫長路,卻也是一個願意負擔社會責任的出版者應該做的事,讓書籍除了量化(暢銷)之外,更添加一分質感。如果有一個懵懂的孩子因為讀了其中一本書,建立起美好的人生觀;如果有一個徬徨的青少年因為讀了其中一本書,找著了往前走的勇氣;如果有一位迷途於人生的大人,因為讀了其中一本書,覺察出一條可以重新安心立命的道路,這些如果都將使出版此一書系的決定變得非常有意義,也因為這一分可能的意義,「迷鹿系列」不再只是一種商業選擇下的產物,更多的是一種使命。
一件平凡事,有了使命感,就不再平凡。
劉北元 迷鹿書系總編輯‧作家
作者序
以原住民的孩子為師
那年夏天,我奉命到新竹縣尖石鄉山區的一所小學服務,每天升旗的時候,我必須站在隊伍的最前面,看著國旗冉冉上升,國旗的正前方是一座高山,旗竿正對準山峰的頂端,清晨八點鐘左右的時間,山嵐經常還眷戀在山頭,山峰在虛無飄渺間若隱若現,等國旗歌唱完,我轉過身、回過頭,面對我的卻是一百多雙期待的眼神。
孩子!我今天能給你們什麼?書本上的知識?還是做人的道理?或者只是一頓美味的營養的午餐。
曾經,我們在略嫌狹小的水泥球場,練習泰雅傳統舞蹈,嘹喨的歌聲、專注的神情、整齊有力的步伐,在幾次重要比賽中,贏得了代表榮耀的獎盃和掌聲,當歌聲稍歇,你們停下腳步,貪婪的咀嚼漢堡和薯條,我不忍苛責那個吃相實在不是很文雅,因為,換做任何人,都會以誇張的動作,展示用汗水換來的成果。
當前往旅遊途中,遊覽車繞過一個山頭,迎面映入眼簾的卻是一望無際的大海時,你們失聲尖叫,讓遊覽車司機驚慌失措,以為發生了什麼意外,我也不忍苛責,因為,你們是泰雅族的勇士,也是山的子民,對海洋的陌生與驚奇,是可以理解的。
曾經,當我們一起上山找尋,我以前稱為「逃學」,你們稱為「躲避」的孩子時,你們會教我辨別各種鳥叫聲,或是姑婆芋的種類,當手腕般粗大的蛇擋住去路,我還沒來得及反應,蛇已經被你們當玩具,纏繞在肩膀,當大塊的烏雲籠罩山頭,你們要我立刻折返,因為,在山裡長大的孩子,都學會了觀察天空臉色的變化。
誰說你們是文化不利兒童?只是「文化」一辭如何定義而已,在多元智慧理論的架構下,你們所擁有的是獨一無二的。
與其你們坐下來,聽我講年獸的故事,或是老掉牙的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還不如讓我洗耳恭聽,屬於你們的故事,或是聆聽你們的歌聲,孩子!你比任何人都來得堅強,因為,無論發生什麼事,我在你們堅毅的眼神中,不曾看過淚光。
「皮蛋」、「臭蟲」、「大狗」和「娜娜」、「邱雪花」都是八五山子民的縮影,跟你、我、他一樣,在臺灣這塊土地上,一起呼吸、一起成長,只不過大多數的孩子住在平地,他們住在山上;大多數的孩子衣食不餘匱乏,他們卻需要提早學會獨立,故事雖然不一樣,但是卻很真實。
這些年來,每當日子過得不是很順暢,我就會在腦海中搜尋山上孩子堅毅的眼神、以及永不低頭的模樣,我以他們為師。每一個孩子的成長都是一篇動人的故事,一首感人的樂章,看看別人,想想自己,會覺得多麼幸福。
感謝為這篇文稿催生的四也出版社張素卿女士,這篇幾年前即已完成三分之一的半成品,沒有她的鼓勵,將永遠封存於電腦;謝寫推薦文的陳孟萍老師,一直擔任敲邊鼓的角色;感謝余舒蓉校長、杜文正主任、魏青蓮主任、蔡依蘭主任協助校稿、潤飾,高崇賜校長、劉真琴校長賢伉儷協助審查泰雅文化;范秀春女士提供台灣原生種蘭花資訊,在此一併致謝。
呂紹澄
推薦序
幾首小詩傳來的訊息
一、
族群問題始終困擾著每個關心這個嚴肅課題的人。每個人都可說出一番大道理來,然而過程中往往難免會大聲疾呼、爭論不休,甚至於還得訴諸於武力。作家採取的是比較柔性的策略,深信「文筆比刀劍更有力量」(The pen is mightier than the sword.)。他們構思情境,再以生花妙筆鋪陳世間種種不平事物,為弱勢族群代言,或直筆側寫,勾勒弱者如何在逆境中力爭上游。文筆的優劣、內容的可信度自然決定作品的影響力。《夏天已過去》的作者呂紹澄校長在這方面相當努力,寫景純熟雅緻,成語應用自如,不落俗套,確實展露了他握筆行文的不凡功力。
故事並不複雜,作者描繪泰雅族少年林大國在小學階段結束前的點點滴滴,來突顯島上原住民的困境。實際上,他的困境代表了無數原住民的無奈。他們奮力去配合大環境的變遷,極力想改善基本生活,但總是困難重重,掙脫不了。他們的吶喊至今仍未產生該有的適當回應,只能徒呼奈何。諸如此類的描繪,一再重複出現在以島上原住民為敘述者的作品中,讀者並不陌生,其間的差異優劣完全由作者來拿揑。作者服務教育界多年,藉由學校師生互動,可以真實的刻畫當前部分原住民生活的困境。作者確確實實的寫他最熟悉的人事物,背景同樣也是他長期以來進進出出的,難怪可以寫成如此感人動人的作品。
全書透過林大國的所見所聞、所知所思來形塑當前他們部落生活遭遇的種種難題,是個理想的選擇。林大國並非沒有學習能力,只是父母親因為買賣土地意見不合,爭吵不斷,終於導致母親離家出走,父親酗酒不斷,所有家務便全落在小六的林大國身上,用來考驗並展露他的能耐。
聰明的讀者看得出作者只是林大國的代言人,他故意在作品中留下許多空白,讓讀者參與,揣摩作者的思路,自行去填補故事缺少的部分,例如外來宗教對原住民的影響力等。他的父親歷經艱辛,終於尋得臺灣原生種蘭花,他們的生活就會一路順暢嗎?美國神父哈比會放棄購地蓋教堂嗎?他的爸媽不會再爭吵嗎?林大國兄妹的學習不會再有新的狀況嗎?林大國有機會成為詩人嗎?讀者可以依據自己的想像去替林大國尋找最理想的答案。
二、
著名的讀者反應理論大家露伊絲.羅森布萊特(Louise Rosenblatt)認為閱讀主要有三種功能:提供樂趣、增進了解和獲得訊息與意義。我們細讀《夏天已過去》,會發現這本書完全契合這位學者的說法。雖然故事並非以狂歡會的型式呈現,但閱讀當中會發現書中處處盡是幽默有趣,例如他妹妹娜娜對新校長字典說法的妙答:「校長!我的字典借你。」她又教哥哥把「信耶穌得永生。」改成「信耶穌得『水牛』」再如老師上門問他:「你妹妹讀書的時間,你都在做什麼?」問到他是否在睡覺,他竟然回答說:「每個人每天都要睡覺。」
雖然我們都生活在同一座島上,但彼此因生活習慣的隔閡,漢人與原住民彼此的了解並不夠,有時候甚至因為小誤會釀成大災害。透過作者的妙筆鋪陳,小讀者對泰雅族的現代生活和面對的難題會有一些粗淺的了解,這會有助於未來的族群融合。同時,我們在讀到警察要出面協助尋找林大國母親時所做的種種努力,以及後來帶著都市孩子上山與山上孩子同樂,並帶來許多禮物,精神與物質並進,都足夠讓讀者得到不同的訊息及生命的意義,更不用提書中林大國撰寫的每首詩背後傳達的訊息意義。
作者巧妙的把林大國腦海裡思考的一切寫成一首一首的小詩,是深具創意又極為成功的一招。它們只是故事的一部分,但又同時告訴讀者,林大國是有深度的,他的打打鬧鬧只是遣悲懷的一種方式。這些小詩同時放慢了故事的步調,讓讀者稍微鬆口氣,深呼吸後,再繼續讀下去。如此串聯,故事性全有了,滋味盡出。這些小詩並不是要等待魏老師發現林大國是個有才情的孩子,而是要送到每位讀者的面前,要他(她)和林大國陷入同樣的思考空間,尋求解決不同難題的妙方。如果讀者的反應確實如此,作者創作的用意可說達陣了。
張子樟 兒童文學研究所前所長,青少年文學閱讀推廣人
推薦序
童年不曾離去
常常,想阻止時間向前進,
但,時間在哪裡?
打開這本書的你,是否還記得你的童年?
微冷細雨的冬,細細品讀了這本厚厚的文稿,心緒,就這樣跟著主角林大國—那因環境因素,而不得不提早成熟、體貼、懂事、勇敢的男孩—飄啊飄到好遠好高的八五山巔,飛呀飛進雲霧繚繞的泰雅部落⋯⋯跟著故事貼近大國的內心掙扎,這樣的成長歷程,是一趟與文字結合的「冒險+勇氣」之旅。走在人生的路途上,我們總會遇到絆腳石,像是阻力會讓人失落低潮,痛苦無奈;但它也能變成助力,只要想起自己曾被疼愛照顧的幸福,就會立刻提振精神,起身搬移石頭,繼續邁步勇敢向前。
天空從不會永遠被烏雲遮住!
剛剛邁入十歲出頭的孩子,正處於一個任性徬徨,也有些自以為是的年紀!大多數的孩子在團體生活中成長,也在學習社會行為,極少有機會「獨力」過生活,面對真正的困境,接受嚴苛的生活挑戰。這本小說裡的主角,小學六年級,夏天過後即將升上國中的男孩林大國,個性堅毅獨立,有些早熟的他,腦子裡有著自己渴望的夢想與目標,但在海拔一千多公尺的山林裡生活,面對泰雅部落傳統習俗的維護,與外來文化介入所帶來的衝擊,大人之間發生的爭吵衝突……讓這年輕的生命默默承受著失落孤獨與自我矛盾的時刻,他逃不開現實的困境,只能揮去淚水鼓起勇氣面對。看似童言童語的文字中,透露出孩子對親情、對家庭、對泰雅族濃烈的情感,卻只能把心事全都壓抑在心裡最底層,讀來格外讓人深感不捨。作者用緩緩的節奏鋪陳敘述,讓讀者不知不覺就跟著進入了八五山頭那端緊湊發生的故事情節中……
穿插在章節間,書中主角林大國寫的童詩,一首首道盡童年歲月中不該太早承受的壓力與令人心疼的哀愁;真情流露的筆觸,宛若出自那泰雅男孩的心聲,沒有太過悲情的矯情描述,卻讓人自然而然的感同身受,留下深刻的關懷與不捨。我們在現實生活中,也會遭逢令人難以釋懷的片段,而孩子的單純初心,更常常因大人的無心或誤判而傷痕累累;然,作者在文字裡的讓主角淡然處之、冷靜以對,更使人深思、低徊不已。那足以讓人突破一道道困難關卡的重要元素就是『勇敢』,讓大國始終不放棄對部落之忠誠,對父親之崇敬與對母親之摯愛!我們在閱讀時,能透過文字與書中人物心靈交流,體悟人情冷暖,世事無常,再回到自己的內心思索,何謂真?何謂善?何謂美?真正的勇氣,往往在愛中被激發、被鼓舞,因而展現出生命珍貴的價值。
輕輕闔上書頁,好想知道「後來呢……」這,就是海明威所說的冰山理論,留有餘韻,能扣住人心,讓人有很真實的臨場感,故事,卻沒有真正的結束,這才讓讀者有思考想像的空間。
特別喜歡這段開場:
「假如時間有輪子,我可以搬動一塊阻止它前進的石頭;
假如時間有尾巴,我可以找到一根綁住它的粗繩。
可是,我看不見時間在哪裡?」
和這段尾聲:
「我不能阻止夏天的腳步,不能阻止夏天的過去,夏天終究還是要過去的,童年也要成為回憶。」
飽藏童心,滿腹智慧的呂紹澄校長,以慧黠風趣的筆觸寫出專屬的幽默和人生哲理,有情天地,文采翩翩,慢慢咀嚼在文字裡的童年往事,屬於你、屬於我,屬於每個勇敢走過童年的孩子。
我還是常常,想阻止時間向前進,
時間啊 時間! 到底在哪裡?
讀完這本書的你,有否留住童年的回憶?
陳孟萍 新竹縣竹中國小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