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遊漆藝世界 師法自然曼波回首勤耕漆時 淑世技藝精神 初心傳承映象歸去樂游漆園 孔子曰:「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黃麗淑老師以「漆時」曖曖內含「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其實,人生七十才開始,因為可以順其自然,順從自己的想法自由創作,隨遇而安。她早期任職南投縣竹山高工擔任老師,不久轉任職前副總統謝東閔創立的台灣省手工業研究所,從事工藝設計組工作,內容以產業輔導及研究開發為主,老師與漆藝結緣起因於無心插柳,當時為了提升竹編作品美感力及國際市場競爭力,尋找漆料塗裝以保護竹藝品,因此機緣認識了臺灣漆器產業的先驅陳火慶先生,從此開啟精采的漆藝人生。
可貴的是,老師能以基層公僕角色,以公職身分從事工藝產業輔導廠商產品開發、改良職責,孜孜矻矻在技術磨練、藝術創作、產品開發、文獻研究及傳習教學等一連串工作中發展創作風格,榮獲第44屆全省美展美術設計組永久免審資格殊榮。自1980年代師承陳火慶至2017年近40年間,透過強烈探究精神,不斷地思索、設計、學習、研究下,體現「常用技法與個人特色技法」,產生勇於突破精進的現代主義創新風格。面對日常一道道枯燥的工序,養成耐煩的修行功夫,待人上仍存有熱情、溫暖、不藏私的生命力,反差的是作品卻有無敵的渾樸光澤、熠熠光彩與動人光芒之力道。黃老師以女性藝術家,展現在三方面。
一方面,在承先啟後縱深上,從人類漆藝文化史,橫跨中國到日本發展,師承陳火慶漆藝,也跟隨黃塗山老師學習竹編工夫、至日本東京文化財研究所同中里壽克學習蒔繪、在琉球工藝指導所糸數政次老師學習堆錦、到福建學習中國傳統漆器技法、同原住民學藤材單螺旋纏繞法、向基層師傅學習籐編、向傳統匠師學漆線與貼金箔,在林林總總實務工作積累經驗下,吸納了各方精華,吐露出漆藝的思想理論,強化創作廣度與教學深度。 二方面,在台灣漆器工藝史之田野調查上,深感亞洲東方漆器文化傳承的重要性,從民國85年起展開田野調查,就台灣漆器工藝史之梳理,聯袂夫婿翁徐得教授一起完成「漆器藝人陳火慶技藝保存與傳習規劃」。有計畫性圓滿完成漆器工藝長期人才培育任務,開啟漆藝傳承與推展契機。同時,也完成高雄市歷史博物館委託的漆器類典藏品整理分析研究、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委辦的國史館台灣文獻館典藏之日治時期總督府日用漆器之調查等學術研究。
最後,在終身學習及美術館經營上,強化生活美學近用設計美學,黃老師退休後,以民間藝人的身份致力於漆藝的教學,協助社區工藝教學、前往台南藝大、雲科大等大學兼任漆藝課程,在2009年獲得南投縣政府依據文資法登錄為傳統藝術-漆工藝的保存者的榮銜,受邀到日本、大陸、美國等地展覽、專題演講,辦理漆藝傳習課程、個展、師生聯展等文化交流活動,更在六十歲設立游漆園做為漆藝的推廣窗口,成為名師高徒計畫之發想地。
本次以「人生漆時」為展出主題,展覽內容是述說黃老師與漆藝結緣之喜,以游漆園內之老樟樹群,花開花落、蛙鳴鳥叫、午後蟬鳴、爭食鳥群、飛翔白鷺鷥與靜夜鷺姿之自然為表現主軸,以「漆」記錄美好的光景,從傳統突破到現代主義及走向國際品牌前進,「人生漆時」,其實是一種「人生回藝」,將漆藝沉重文明轉化為日常活潑自由美學之輕快,不斷研磨迴轉,作為誌念七十的生命故事與永恆的蓬萊敘事,邀請大家細細體察亞洲漆藝文化之美。
黃麗淑大師漆器創作長達二十年的時光,必須兼顧研究、推廣與教育等工作,加上隨每一位老師學習新技法時都需要長時間的練習,因此她的創作量並不算多,至今仍保存的作品約有135件,其中立體作品88件,平面漆畫47件.1999年她從台灣工藝研究所退休後,於2000至2009年間應聘於國立臺南藝術學院、雲林科技大學任教,2010年以後專心投入創作與教學,同時實現多年的夢想,於南投草屯經營漆藝美術館「游漆園」.黃麗淑的作品在不同時期出現過不一樣的裝飾元素,如佛教的、中國式、日式、台灣原住民宗教圖騰等,但基本上所有作品都保持著一致的基調,這個基調來自於黃麗淑個人在意象營造上的專長,以及主觀意念的表達,講求的是一種畫面比例的均衡性、色彩的協調性與整體的穩定度,雖然這並非很顯眼的個人式風格表現,但是卻能將漆器幽微的隱性美適當而優雅地展現出來,可稱之為「黃氏基調」.正是這種創作基調,將她的作品無聲地帶離傳統藝術的範疇,朝現代主義趨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