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錄西方宗教哲學經典名著之精采論述
傅佩榮教授近百則精心註解
宗教要能成為人心的指導標準,就必須通過理性、客觀、不帶情緒的檢驗,而這段檢驗過程即是「宗教哲學」的主要內容――對宗教進行哲學反省,從理論層次剔除迷信成分,並在實踐層次尊重宗教運作對人生的具體效應。由傅佩榮教授所編譯的這本經典名著選集,正是一部極具參考價值的宗教哲學思想精粹。
書名《上帝.密契.人本》反映了本書選文的三個重點。在進入宗教哲學的殿堂之前,我們首先必須釐清:「上帝存在嗎?」不可避免地會涉及有關「上帝」的定義問題。安瑟姆與多瑪斯這兩位天主教哲學家認為,《聖經》中所描述的神,其存在當然可以證明。但近代英國哲學家休謨則試圖說明:即使上帝存在,也與《聖經》及信徒所理解的大不相同。而後,孟泰格的論文進一步提醒我們:哲學家的上帝與宗教中的上帝,其實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哲學家仰賴理性思辨,但信徒更在意的則是個人的具體經驗,即所謂「密契」――個人與某種更高更大的力量合而為一,是一種至高的、完美的,為各大宗教信徒所共有的體驗。巴斯卡依其密契心得寫下《沉思錄》,主張在理性能力無法觸及之處,應該由心靈提供引導,並提出著名的「賭注論證」。威廉.詹姆斯的《信仰之意志》則是討論信仰問題的經典之作,其《密契主義》亦是不可錯過的好文章,值得知識份子認真閱讀。
信仰的對象是「上帝」,信徒的體驗是「密契」,然這一切都是為人而設、依人而有,所以最終要聚焦於「人本」一詞。費爾巴哈提出了西方無神論的標竿之作:原來「神是人所造的」,是人性一切卓越品質的結晶。史太斯則認為,在近代科學的啟蒙之下,宇宙既無目的也無意義,人類除了努力使自己成為有教養的正直人士之外,別無他途。
宗教與哲學,兩者方向相同而方法不同。方向都是探尋真理,但宗教全依信仰,哲學則憑靠理性。閱讀這些文章時,如果能先理解各種論述的主張與根據,再依自己所知的宗教事實,進行反省與評估,將會得到全面通透的理解。因此,凡是關心宗教的人,應該都可以從本書得到理性溝通的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