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x飲食大展
冷戰在亞洲:沈志華演講錄

冷戰在亞洲:沈志華演講錄

  • 定價:450
  • 優惠價:79355
  • 優惠期限:2024年12月31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OKAPI 推薦

  • 翻轉歷史

    文/沈昭明2018年06月19日

    文/沈昭明三年前的2015年,台灣爆發了反高中課綱微調運動 ( 或反黑箱課綱運動),這反應了要求「歷史」不再為特定政治立場與主義服務的呼聲,點燃了對於部頒「歷史」的重新審視。現在連什麼是「歷史」可能都被質疑,這是好事。 至於廣場出版是如何選書的呢? 廣場出版是一家專心致力於歷史書籍的出 more
 

內容簡介

  一位勇於推翻中共黨史的歷史學者——沈志華,他並且挑戰了冷戰(以美國學者為主)主流的觀點。

  從塵封的檔案材料中追尋歷史的本來面目,是歷史研究者的一項重大使命。只要有了史料,學術研究就有了基礎。無論時間怎樣流逝,世界局勢如何變遷,關心歷史的人總能通過這些材料走進真實的歷史。華東師範大學冷戰史研究中心的沈志華教授認為,在國際關係史的研究中,最重要的任務是重構歷史。重構歷史必須從個案做起,先搞清楚基本的史實,再探討其背後的理論問題,這樣對歷史的理解才能不斷加深。

  然而,檔案材料是普通讀者很難接觸到的,學術研究的大部頭著作也不便於日常閱讀。此時就需要學者通過報告、講座、演講的方式,以最平實生動的語言,將研究成果的精華,普及給更多的歷史愛好者。這種形式更加直觀,更有利於我們掌握瞭解歷史的方法,也有助於我們擴大觀察歷史的視野。
 
  作為歷史研究領域的國際著名學者,沈志華教授近年來在中直機關及各大高校講演數十場,就整個二十世紀的中蘇關係、中朝關係、朝鮮戰爭、蘇聯興衰的歷史啟示等等做了深入淺出的講解。我們將其中有代表性的演講實錄整理歸類,編選成書,以期將這一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分享給更多的大眾讀者。
 
  最後,本書附錄中列出了沈志華教授二十多年來的主要研究成果。如果希望更全面準確地瞭解沈教授所掌握的檔案與史料,以及他對於歷史的更多深入看法,請閱讀他的論著。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沈志華(1950年4月-)


  沈志華,祖籍河南羅山縣,中蘇關係史、國際冷戰史專家,華東師範大學終身教授兼國際冷戰史中心主任,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特聘研究員,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院校客座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多個研究所兼職研究員。沈志華當過兵,做過工,上過最高學府,下過國家監獄,還曾是商人。是中國研究中蘇關係以及朝鮮戰爭方面的權威專家。在蘇聯解體以後,俄國史學界比較困難的時期,以私人的身份斥資數百萬元從俄美購得大量前蘇聯的解密檔案,並且向學界無償地開放。目前完成了蘇聯檔案選編一共三十四卷。
 
  著有:《大國對抗: 冷戰的起源》、《中蘇結盟: 冷戰的轉型》、《朝鮮戰爭: 冷戰在亞洲》、《脆弱的聯盟: 冷戰中的盟友》、《中蘇分裂: 冷戰再轉型》、《新經濟政策與蘇聯農業社會化道路》、《朝鮮戰爭揭秘》、《毛澤東、史達林與韓戰》、《中蘇同盟與朝鮮戰爭研究》、《中蘇同盟的經濟背景:1948-1953》、《史達林與狄托——蘇南衝突的起因及其結果》、《蘇聯專家在中國(1948-1960)》《毛澤東、史達林與朝鮮戰爭》等等。
 
 

目錄

代序:在檔案中找尋真實的歷史   /   1
第一講 史達林與冷戰的起源   /   1
第二講 “史達林模式”的形成與發展   /   39
第三講 中蘇同盟與朝鮮戰爭的起源   /   72
第四講 重新解讀朝鮮戰爭   /   97
第五講 蘇共執政七十四年留下的歷史啟示   /   130
第六講 毛澤東、赫魯雪夫與中蘇分裂   /   168
第七講 蘇聯解體與史達林社會主義模式的終結   /   194
第八講 毛澤東兩次出訪蘇聯軼聞   /   235
第九講 中蘇同盟的破裂   /   264
第十講 中蘇同盟的建立及其後果   /   305
附錄:沈志華主要學術成果   /   338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9532594
  • 叢書系列:全球紀行
  • 規格:平裝 / 472頁 / 15.5 x 23 x 2.3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中蘇同盟與朝鮮戰爭的起源
 
至今,朝鮮戰爭的起源仍是大家爭論不休的問題。儘管我們發現了很多新的檔案材料,但大家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解讀,得到的結論也相去甚遠。我研究朝鮮戰爭有十5年了,自己對問題的看法也在不斷修正。朝鮮戰爭涉及的問題很多,今天我就集中討論它的起源。至於它的影響,比如中國的走向、亞洲格局的變化等,那是另外幾個大問題,今天就沒有時間講了。
 
學術界對朝鮮戰爭的起源有幾種說法。美帝國主義發動侵略戰爭這種說法就不說了,根本不符合事實,現在不但大家不相信,官方也不這樣說。學術界對起源的分歧在於,1種看法認為是金日成為了朝鮮統1發動了朝鮮戰爭,它是朝鮮內部運動的結果,只是受到了外部的影響。另1種看法正好相反,認為主要原因是國際格局的變化,冷戰重心的轉移,影響了朝鮮內部的運動。
 
在蘇聯或者蘇聯加上中國決定發動戰爭這種前提下,第2種看法又可以分為兩個方向。有人認為蘇聯要趁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契機,在亞洲掀起1場革命,於是,金日成就發起了戰爭,以解脫史達林在歐洲遇到的危機,即蘇聯在柏林(「柏林封鎖」:1948年6月24日—49年5月2日)打了敗仗,不得不屈服於美國的壓力。美國人的說法也差不多,認為如果當初美國態度比較強硬,蘇聯可能不至於發起這場戰爭,很多人把責任加到了艾奇遜頭上,因為他當時發表了朝鮮半島不在美國防禦範圍內的公開言論(「艾奇遜防線」1950年1月12日)。另1個方向就是我的看法,我認為恰恰相反,史達林不是蓄意發起戰爭,而是在偶然的情況下決定的,但這種偶然背後又有其必然性,即蘇聯整個亞洲戰略的變化。下面,我就主要講講我的看法。

會員評鑑

4
1人評分
|
1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Lv.4
4.0
|
2024/05/05
戰後本應和平的世界,為什麼爆發冷戰?東亞的韓戰為什麼發生?蘇聯出動軍隊殺死波蘭與匈牙利的抗議人士,其實背後是中國出手?中國與蘇聯共產好兄弟,為何最後鬧翻?而美國專家都預測不到對手蘇聯的滅亡,為什麼蘇聯突然就滅亡了?那中國又為什麼能夠存活至今呢?

這本《冷戰在亞洲:沈志華講演錄》,正是在告訴我們,這些過去因為政治、資訊片段、閱聽喜好等許多原因,導致我們不知道的一段歷史。

本書的內容,是作者沈志華2010–2013的十場講演集結而成,主要是以2010年的演講為主,2011、2013各有一場,構成本書的主體內容。

作者的研究,運用了許多俄國檔案、中國檔案(許多現在又看不到了),同時因為沒有美國作為冷戰「勝利者」、蘇聯與社會主義是「失敗者」的預設立場,所以他能夠在沒有意識形態的基礎上,扎實地運用史料進行研究,得出與美國冷戰研究相當不同的看法,而本書許多部份即針對了美國學界做出了回應,並指出這種後設性的看法顯然有誤,以及為何許多國家選擇社會主義(其中的蘇聯史達林模式)的緣故。

這對只引進美國冷戰研究的台灣,這本講演作為入門,補充了相當另類的視角與史實,對於理解當時的國際局勢、東亞情勢來說,很具有參考價值。

沈氏以帶有現實政治關懷的問題意識:「為何蘇聯走不下去?而中國為什麼走下去了?」去研究歷史。所關心的,正是中國該如何走下去,這就得要回頭去看當時蘇聯為何走不下去的原因。蘇聯一直是中國的借鏡,研究蘇聯(包含中蘇關係),對於中國具有某個面向上的現實參考。

本書扣著這個問題意識,環繞著蘇聯史達林模式的興衰、蘇聯的對外戰略與內部問題、中蘇關係的演變和韓戰的起源等大議題展開論述說明,並在此提出許多新觀點,例如美國在促成中蘇同盟的作用、中國出兵韓戰的政治意涵、中蘇地位變化的影響、對美國冷戰史觀的挑戰等,具有相當的顛覆性或補充性,進一步對自身提出的問題作出解釋。

作者首先提醒我們,蘇聯的史達林模式壟斷了社會主義模式的涵義,所以當使用此模式的蘇聯崩解,美國人就認為蘇聯失敗就是社會主義失敗了,這也是美國史家帶來的主流看法。但是作者指出,這其實只是實踐上的史達林模式失敗,而非「社會主義」的失敗。

而史達林模式是一種戰時體制,戰爭時好用,但是承平時代有著諸多問題。蘇聯領導者必非沒有意識到此問題,但蘇聯最後沒成功轉變的原因,在於蘇聯錯過了三次的改革機會:認識到問題的列寧過早過世、二戰帶來的錯誤看法以及中蘇交惡,不僅錯過了改革的機會,史達林模式更是層層強化,無法解決自身的問題,到最後一任總書記戈巴契夫時,已經積重難返。

但中國之所以後來能改革成功,一是因為中國從來沒能像蘇聯一樣建立完整的模式(中國建不起來,少數能成功都靠蘇聯指導),二來是毛澤東政治運動對整個國家的破壞,使得鄧小平能夠在沒有蘇聯那樣的制度包袱下改革,第三,就是在中國改革時,沒有像在蘇聯改革時,盟友毛澤東出來搗亂的緣故(外在環境有美國的協助)。這正是蘇聯失敗、中國成功的一種解釋。

其他有趣的部分,例如2016年林孝庭《意外的國度》出版時,講美國希望毛也「狄托化」,在前幾年轟動一時,但沈志華早已透過檔案與研究,提出過這個看法,指出杜魯門與艾奇遜對逼迫史達林所做的意外效果。沈氏並指出,這對中蘇同盟關係、朝鮮戰爭的爆發有著深遠的影響,因為這逼使史達林喪失了旅順港與中長鐵路,所以史達林才推動金日成開戰,而毛澤東為了挽救因為取回上述利益、瀕臨破滅的中蘇同盟,理解到軍事上必敗、但政治上是必要的,才決心出兵,重建了中蘇同盟的信心。

在歐洲部分,筆者曾讀東尼.賈德《戰後歐洲六十年》,當時對1957年蘇聯鎮壓東歐波匈等地方的部份,只認為是蘇聯必然的行動。然而透過沈氏廓清中蘇關係之後,才知道史達林死後,中共在共產集團足以與蘇共匹敵,甚至凌駕於蘇共之上,處理這個事件,乃是赫魯雪夫請求中共的協助,最後的鎮壓、事後的安撫都有著中共運籌帷幄的身影。

這種下了毛澤東瞧不起赫魯雪夫,想要取得共產集團領導權的巨大野心。所以毛澤東主張世界核戰爭(因為只以為核子武器是大一點的炸彈,跟蘇聯對現代科技的認知有巨大差距)、超英趕美大躍進(中國是政治大國,經濟上也要超越蘇聯成為大國,才能領導共產集團)等等自己的作法,與赫魯雪夫背道而馳,挑戰蘇聯的領導權與改革路線。毛澤東也不斷設計赫魯雪夫與蘇聯,最終導致中蘇同盟瓦解,毛澤東與國際相連的國內政策也走向更加激進的道路,也是東歐集團最終與毛激進路線分離,選擇與蘇聯同道的緣故。

如此的變化才導致了中美走向合作,中國又藉此成功走向改革開放的緣故。沈氏的研究環繞著自我的問題意識,最終得出了蘇聯史達林模式與中蘇同盟歷史的成敗興衰,深刻地影響了中國與蘇聯過去、現今與未來走向的答案。這也成為作者解答自身疑問、分析古今與以史為鑑的利器。

筆者跟著作者的思路閱讀本書,對許多過去只限於理解美國、歐洲、台灣、中國、蘇聯各地單獨、片段的歷史,藉由中蘇外交史,逐漸能夠連結起來做整體性的理解,覺得對世界歷史有更廣的認知。對戰後世界史有興趣的朋友們,讀完肯定有一種對複雜的歷史更深一層了解的感受,本書更是有志深入者的入門磚,後面附有沈氏著作的附錄,有興趣深入的朋友,也能從中尋找著作再作深入,推薦給大家。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感電出版全書系 任選2本82折,打主書《鋰戰:全球儲能競賽的未來真相 (電子書)》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電腦資訊展
  • 蓋亞全書系
  • 台灣設計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