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心理祭
臺灣建築史之研究:他者與臺灣

臺灣建築史之研究:他者與臺灣

  • 定價:480
  • 優惠價:9432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408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空間母語文化藝術基金會做為銜接傳統與現代,投入「空間母語建築書系」策劃出版,試圖從:
  「空間足跡」探索當代建築承接傳統的變革,
  「空間留聲機」梳理歷史長流的經典建築,以及
  「空間寰宇」放眼世界建築的空間母語,
  三個建築向度演繹臺灣建築的縱深。

  本書《臺灣建築史之研究:他者與臺灣》為「空間留聲機」系列的第一本書。作者黃蘭翔教授從比較性觀點切入臺灣建築的脈絡表現,探討自日治至戰後時期,異文化匯集在這塊土地的多重交會與拉鋸,進而以具反省力的學術論述,鋪陳出有助於更深度認識臺灣建築身分的未來。

本書特色

  ◎從比較性的學術觀點,一窺當代台灣建築從日治到戰後時期的建構與演變
  ◎圖文並茂!超過350幅案例圖像解說,在城市與建築樣貌中感受歷史的深度
  ◎論述精彩!指標性經典建築研究碩果,剖析統治嫁接意識和轉化在地特色的內涵
  ◎每章均有豐富註釋與書末附錄關鍵字索引,便於讀者深入研究及快速查找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黃蘭翔


  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教授

  主要著作/
  〈中国古建築の鴟尾の起源と変遷〉,《仏教建築》272 號,佛教藝術編輯會/每日新聞社刊。
  《越南傳統聚落、宗教建築與宮殿》,中央研究院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
  〈臺灣板橋林本源園林的真假與虛實〉,《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第 30 期,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
  〈初期中国仏教寺院の仏塔とインドのストゥーパ〉,《佛教藝術》316 號,佛教藝術編輯會/每日新聞社刊。
  〈臺灣苗栗縣客家建築在日本統治下的結構與室內空間的變遷〉,《客家研究》第 4 卷第 1 期,中央大學客家學院、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
  〈20 世紀前後日本住宅形態之蛻變〉,收錄於曾曬淑主編,《師大藝術史研究論叢》第 1 卷,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研究所。
  《臺灣建築史之研究:原住民族與漢人建築》,南天書局。

  專書翻譯/
  《中國建築史之研究》(田中淡著,《中国建築史の研究》,弘文堂,1989 年),南天書局。
  《日本建築史序說》(太田博太郎著,《日本建築史序說》,彰国社,1962 年),南天書局。
 
 

目錄

◎出版緣起
◎著者序

第1章 「他者與臺灣」的臺灣建築史研究
1.1前言
1.2日本建築史 v.s. 臺灣建築史
1.3日本近代建築 v.s. 臺灣近代建築
1.4透過「中山陵」思考「中國建築復興樣式」的本質
1.5國民政府的「新正統性」與「明清宮殿復興樣式」
1.6結語

第2章 清末臺北城的興建與日治初期的臺北市之市區改正
2.1前言
2.2清代臺北城的築城與城市空間之規劃
2.3日治最初期臺灣市區改正的概觀
2.4結語

第3章 日治初期的「圓山公園」意象之形塑、轉化與變遷
3.1前言
3.2充滿傳說遐想的清代「圓山公園」地景
3.3圓山公園的出現與臺灣各地公園的設置
3.4日治時期「圓山公園」地景的轉化
3.5圓山公園的變遷與神宮外苑計畫
3.6臺北城內總督府與「圓山公園」的聯繫
3.7戰後臺灣神社的變遷與結語

第4章 他者國家在臺灣的臨現──解讀日人統治臺灣最早期的建築特徵與意義
4.1前言
4.2日本明治時期國家建築的特徵
4.3日本統治初期在臺灣興建的建築
4.4日治初期為打下統治基礎的建築類型舉例
4.5結語

第5章 戰前日本帝國大學之組構與校園空間的「巴洛克」化──以東京帝國大學與臺北帝國大學為例
5.1前言
5.2「組併分科大學式」的帝國大學之建構
5.3臺北帝國大學在日本國內的知識生產分工
5.4東京帝大校園規劃的摸索與成形
5.5臺北帝國大學的校園規劃
5.6結語

第6章 戰前日本建構帝國知識的容器──解讀臺北帝大校園建築樣式背後的意義
6.1前言
6.2椰林大道的空間配置之特質
6.3大學的起源與「修道院模式」的校園空間
6.4美國大學「布雜樣式」與日本帝國大學空間模式的出現
6.5臺北帝大核心建築樣式的解讀
6.6結語

第7章 戰後在臺灣的「中國建築現代化」之論述
7.1前言
7.2從日治到國民黨政府統治下舊有建築的轉用與延續
7.3「中國現代建築」發展的挫折與建築案例
7.4今後臺灣現代建築可能發展的方向
7.5結語

第8章 臺灣的明清宮殿建築復興樣式美術館之出現
8.1前言
8.2國立故宮博物院的設置沿革與其建築的特質
8.3國立歷史博物館的設置與建築形態的選定
8.4結語

第9章 草創期東海大學校園建築樣式的決定因素
9.1前言
9.2在中國的基督宗教教會大學
9.3在中國的基督宗教教會大學之校園建築
9.4創校理念與東海校園建築的初期設計
9.5結語
附件一

◎結語 不確定的傳統與未知現代的糾葛
◎圖片來源
◎索引
◎著者簡介

 
 



  在本書之前,我曾在2013年出版的《臺灣建築史之研究:原住民族與漢人民族》中,自負地認為要承襲臺灣建築史研究的前輩,如日本學者藤島亥治郎、田中大作,以及臺灣學者李乾朗等人的臺灣建築史寫作大綱。換言之,在論述臺灣建築史時,藉由臺灣原住民族的基層文化、閩粵移民的漢族文化、西方殖民文化與日本殖民文化的四重性,來思考並建構臺灣的建築文化。

  導入臺灣的建築文化或許有先來後到的順序,但是以這樣並列四種異民族的建築特性,視其在臺灣留下相同或相異文化面向的基本研究作為解析臺灣建築史的觀點,可以說是再自然不過了。正因如此,不論主觀的喜惡,即使在殖民政府撤離臺灣五、六十年後,仍然無法超脫上述日人所建構的臺灣建築史異文化的四重性框架。這是緊緊依附在戰後臺灣建築史工作者身上,揮之不去且難以擺脫的宿命。

  在本書計畫之初,原本亦是遵循上述並置文化四重性的觀點,企圖論述二次世界大戰前,日本殖民政府在臺灣所建構的建築文化。但在真正撰寫完成之後,卻形成了以清朝臺灣都市空間在日治時期的延續、在臺灣出現的帝國建築與帝國大學校園,與戰後「明清宮殿建築復興樣式」的討論等三個核心課題來鋪陳著書的內容。

  其主要原因是在寫作的過程當中,發現要論述臺灣的建築史時,其旁側或是外在,總是存在一股巨大的、強勢的,或是被認為是先進的他者文化,雖然對於建構臺灣建築文化都深具影響力,但同時,亦如一道高牆聳立在面前,嚴重阻礙了尋找臺灣主體性的工作。因為這樣的相似性,所以本書將戰後臺灣建築界的主流課題,也就是中國建築的現代化問題,同時也是「明清宮殿建築復興樣式」在臺灣發展的歷史,一併放入面對與思考,並將書名的副標題定為統合兩者的「他者與臺灣」。

  經過這樣的調整後,發現前書《臺灣建築史之研究:原住民族與漢人民族》其實是在找尋與確認臺灣建築史的根源,亦即古代中國南方與原住民族所分布的範圍,包括東南亞、南太平洋在內的南島語族。此本《臺灣建築史之研究:他者與臺灣》則是陳述臺灣在找尋建築主體性的發展路程,宛如處在日本與中國的兩個大國所設定的迷宮之中,使得這個歷程,格外辛苦。

  事實上,當《他者與臺灣》撰寫完稿之後,突然發現已經不再在意所謂的臺灣建築文化的並列四重性問題,內心湧現的強烈慾望,是企圖去尋找臺灣的主體性,或是強烈地祈望臺灣的主體性能夠毅然存在於這樣嚴苛的環境之中。或許接下來的臺灣建築史寫作目標,要定在找尋臺灣主體性之旅,將更有意義。

  《他者與臺灣》的著書計畫之所以能夠完成,要感謝國立臺灣大學「邁向頂尖大學計畫」與財團法人空間母語文化藝術基金會的支持。特別是後者扮演著助產士的角色,因為有了具體的出版計畫,讓本書在編輯過程中的各個階段能夠順利進行。若不是空間母語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了臨門一腳的協助,本書將會延宕時日,不知何時才能付梓問世。再者,幸賴藤森照信、岸田省吾、王大閎、傅朝卿、堀込憲二、黃俊銘、王俊雄、徐明松、黃士娟、郭文亮、凌宗魁、袁藝峰、王茂同等諸位先生,以及南天書局、東京大學博物館、東京大學圖書館與內田祥三家族等無償提供許多精采的圖片,讓本書內容更為完整,在此謹致上我最深刻的敬意與謝意。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9264631
  • 規格:平裝 / 420頁 / 19 x 25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第一章「他者與臺灣」的臺灣建築史研究
 
1.1 前言
 
日本近代建築史家藤森照信指出,日本建築近代化發展的最早期,在不熟悉西洋(歐美)建築的情況下,日人一心想模仿、學習西洋建築,但在當時卻還建造不了正規的西洋建築,他賦予了這個階段所興建,擬似的西洋建築一個專有名詞,稱之為「擬洋風建築」。在撰寫本書的過程中,曾一度想轉借其意,將這本討論日治時期與戰後建築的書,命名為「擬臺灣建築史之臺灣建築史」。然而,儘管這樣的目的是想要激起臺灣建築史學界焦點式討論的些許漣漪,但終究深怕負面作用力太大而作罷。
 
近二、三十年來,關於日治時期建築史的討論,或許受到歷史文獻收集的現實限制,往往只能蒐尋到殖民政府官方或是日本民間個人的資料,或是因為受到過去歷史學界論述,常以統治者為立場的舊慣限制所致之。此外,存在著借用西方殖民地統治理論或是脫殖民地研究的理論,對日本帝國過去在臺灣所作的建築興造與都市規劃進行批判,企圖建構臺灣主體性的歷史書寫。但是,這方面的研究似乎又省略了第一手資料的爬梳作業,讓研究成果有如建構在沙堆上的幻影一般。
 
本書也站在以臺灣主體的史觀,面對外來的建築文化,處理了幾個關於二次世界大戰後從中國引進的建築樣式之問題。雖然在1980年代以前,因應世界對於在地歷史古蹟文化資產保存的潮流,在這同時,住居於臺灣的建築史家興起了採用臺灣建築替代無法前往中國大陸現場進行田野調查的風氣,因而推動了臺灣的古蹟保存運動,但不能否認的是,在1990年代以前建築設計的主要課題,還是時常圍繞在中國建築如何現代化的議題上,儘管有臺灣在地文化的討論,但是仍僅止於附屬性的研究而已,終究沒有成為具有主體性的臺灣建築史論述。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藝術設計】台灣名導最新力作《餘燼》的誕生之路,導演鍾孟宏VS女兒鍾以澄──父女之間的拍片交換日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尖端暢銷展
  • 秋冬旅遊大展
  • 商業思考筆記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