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讓我們成為一位對生活有感的人
國立臺南大學藝術學院院長 林玫君
面對日新月異的科技時代,世界各國積極思考未來的人才培育,「美感」成為新世紀最重要的教育議題。加上人工智慧、互聯網及工業4.0 等發展,過去以「生產製造」為主的人力培養方式,早就不足以應付高度競爭的產業,需要培養具備美感創意,集知性與感性於一身的未來人才。
「美感教育」的觀念,在過去不太受到重視,且無論在家庭或學校生活中,都缺乏「美感素養」的養成經驗,以致許多人在進入成年階段,就逐漸變成一個視而不見、聽而不覺、且對生活無感的人。
原因之一,可能來自一般人對過往自己在學校藝術課的經驗,認為「美感教育」是一門學科知識,需要灌輸「美學知識」、學會「藝術技能」,甚至是「專業人才」的培訓準備,因此當「美感教育」推行之際,許多人心中浮現很大的距離感,認為它既抽象又遙遠。
其實「美感」是每個人與生俱有的潛能,是由個體內心深處主動建構的「感知」外在美好事物存在的能力。這種「感知美」的能力,需要經由敏銳的感官來覺察外在的情境訊息,連結個人想像與經驗,在「做」與「受」的美感歷程中,觸動自身的心靈愉悅和感動(Jalongo & Stamp, 1997)。
這種「愉悅的美感體驗」能引發好奇探索之心和對生活周遭環境的正向情意,形成個體對自然關懷、社會意識與文化認同的基礎。「美感教育」就是在開發每個人感官知覺,促使自己與他人及自然環境或社會生活中,找到「發現美」、「欣賞美」及「創造美」的潛能。
為了拉近「美感」與「藝術教育」的鴻溝,教育部自2013 年起就訂定「美感教育中長程計畫」,從中央到地方局處,在幼兒園、國中小各個階段積極推動。很幸運地,我也能有機會參與其中,主導「幼兒園美感教育扎根計畫」,其目的就是希望學校師生能夠擺脫傳統的束縛,走出教室、走進美感生活。
透過多元又富創意的體驗課程,從一日生活作息、校園的自然環境及社區的人文走讀,從各種角度,重新發現美、欣賞美並把美感的體驗轉化為創作的源泉。在過去幾年,臺南市教育局也持續支持各級學校進行美感環境與課程的改造,本書的出版就是對這份「美好付出」的最佳見證。
透過書中學校美感環境的設計巧思、日常生活的靈活引導及社區藝文人士的協力,每個學校的案例都令人驚艷。相信這些多元豐富的實例,可以提供全國各校有心想進行「美感教育」的寶貴參照,也期待透過這本書的出版,能為臺灣培養更多「對生活有感、對環境有愛、對工作有熱情」的未來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