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導讀一
不為孩子貼上「壞標籤」
葉嘉青(臺灣師範大學講師暨臺灣閱讀協會理事)
每個大人都曾經是孩子,經歷過各種成長問題,而每個孩子都在長大的過程中面臨重重的挑戰。《皮克威克奶奶》以逗趣歡笑的故事吸引了大小讀者,引起共鳴與回憶,也在幽默俏皮中引發對尊重或放任、自治或他治等教養方式的探討。這本書是系列中的第一本,其中涵蓋了作者貝蒂.麥唐納為她的子女、孫子女或其他兒孫輩所編的睡前故事,每一則故事都各自獨立。由於故事內容普及全球大人與孩子的共同經驗,經得起世代的考驗,自從一九四七年出版以來廣受歡迎,陸續製作成電視劇、卡通及兒童劇。
故事的開始,將重心放在主角皮克威克奶奶的介紹上,她的來歷不簡單,曾是海盜的太太,且慷慨的歡迎孩子們在她的院子裡挖寶藏。身上散發出安撫人心的香甜餅乾味,背上還有號稱具變身魔法的肉瘤。更棒的是,她有一座顛倒屋,全鎮的孩子們都喜歡來作客。雖然這些特質已經夠吸引人了,但皮克威克奶奶最可貴的是──她真心的喜愛、了解每一個孩子,也願意幫助及支持父母解決教養的疑難雜症。
例如:當瑪莉以傲慢無禮的態度回嘴時,她為瑪莉的媽媽說明「愛回嘴療方」,並提供一隻鸚鵡,讓瑪莉感受當鸚鵡模仿自己的行為時,有多麼不悅及難堪。這種負面的鏡面效應,幫助瑪莉反省人際關係中應有的態度及行為。當修伯特不肯收拾玩具,皮克威克奶奶教導他的媽媽使用「不收玩具療方」,並請媽媽故意不幫忙收拾,直到修伯特的房間被玩具塞滿,亂到連自己都走不出來時,皮克威克奶奶帶領全鎮的孩子遊行到修伯特的家門前,喧鬧的邀請他加入,並預告等下要一起看馬戲團表演,著急的修伯特這才發現不收拾玩具的嚴重後果。
皮克威克奶奶雖不是專業的兒童行為輔導專家,但她在教導父母處理行為問題時,都以尊重的態度將自主權交給孩子。她的存在讓全鎮的父母與孩子都感到安心愉快。像是瑪莉及修伯特改變壞習慣,並非因父母責罰,而是因負面行為自然產生的結果讓他們自發性的做出決定。此外,像是瑪莉.洛討厭洗盤子,皮克威克奶奶會陪著她一面洗,一面玩扮演遊戲,想像自己是位被囚禁的美麗公主,透過洗碗與打掃來解開巫婆的魔咒,工作不再是苦差事,而是變成發揮創意想像的遊戲。
皮克威克奶奶從不為孩子貼上「壞標籤」,因此大部分的孩子閱讀時,能感到輕鬆自在,彷彿在故事中看到了自己。親子共讀時,可以討論書中的行為問題,回憶自己是否也曾發生過,是否認同皮克威克奶奶的療方,想想還有什麼可能的問題解決方法。也可以描述或畫出皮克威克奶奶和其他角色的肖像與場景,發揮想像力和幽默感!
專家導讀二
看見孩子生命的質地
黃淑貞(小兔子書坊店主)
《皮克威克奶奶》是一部讓人忍不住一口氣讀完的故事,無論是大人或是孩子。皮克威克奶奶提供各種魔法療方,解決孩子問題的過程中,引領我們走進一個歡笑有趣、幽默的故事裡,同時也讓我們看到真正了解孩子的大人所帶來的溫暖理解力量,開啟我們讚嘆孩子生命質地的窗扉。
此書一九四七年於美國出版,至今已超過七十年,但現代父母對於孩子的疑難雜症,似乎依然是如出一轍,只要是孩子的問題,這位皮克威克魔法奶奶就是有辦法解決,諸如不想睡、吃飯很慢或是愛頂嘴等。皮克威克奶奶總是自然不做作,有耐心的與孩子站在同一陣線,真誠回應故事中的父母。皮克威克奶奶更厲害的地方是,她總能看見每個孩子的獨特優點,而且是父母沒有觀察到的地方。另外,從孩子的觀點看這本書更是趣味十足,尤其是中、低年級的孩子,所提到的問題都是貼近孩子的生活經驗。孩子對於這位皮克威克奶奶除了好奇之外,更渴望成為她的朋友,到她的顛倒屋喝茶、吃餅乾,大玩特玩。
大人讀著這本書時,終究會明白《皮克威克奶奶》不只是寫給孩子看,同時也寫給大人看,總是婉轉的提醒大人如何成為孩子身邊的好大人。在每篇故事裡,彷彿能看見作者企圖揉合「相信孩子的本質是簡單卻深刻」這樣的信念──而大人需要學習著順應孩子的本性。
一開始,故事先帶領讀者認識皮克威克奶奶,她的長相、那特別的顛倒屋,開展到她和孩子之間的互動,父母對於孩子的擔憂,藉由皮克威克奶奶與孩子間所發生的那些有趣又縈繞於心的故事,勾勒出皮克威克奶奶是如何順應孩子的本性。因為了解孩子的天性,允許男孩為了挖掘寶藏而將後院弄得滿是坑洞;和孩子一起玩扮演想像遊戲,在顛倒房子裡準備孩子喜愛的滑梯板,無時無刻都在示範如何生活,不僅和孩子一起工作,更讓孩子感受到趣味十足。
或許,皮克威克奶奶的神奇療方一點都不神奇,只要大人能夠拂去那些擾亂自己觀察孩子的枝微末節,真正看見孩子的內在質地,而那神奇藥方的祕密就是「理解」──理解孩子總讓大人煩惱的必然,理解每個孩子都會有獨特的本質,而這也是父母親經常忽略的地方。
《皮克威克奶奶》之所以能夠深植孩子的內心,除了她的睿智風趣之外,其實吸引孩子的,正是她提供了讓孩子的心情得以獲得平衡的契機。畢竟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確很需要能夠理解孩子的大人,能夠真正關注到孩子的需求,賦予孩子選擇的機會,允許孩子犯錯,提供思考調整的時間,給予愛與溫暖的安心空間,相信孩子的生命有著屬於自己的節奏,能夠自然的在對的時機點開展成繽紛、獨特的樣貌。
譯者序
大人小孩都愛的皮克威克奶奶
劉清彥(資深兒童文學工作者)
每個小孩都希望有個像皮克威克奶奶那樣了解他們的大人;每個大人也都希望有個像皮克威克奶奶那樣,能夠幫助他們解決棘手親職教養問題的朋友。
這便是為什麼《皮克威克奶奶》系列能從一九四七年問世便一路屹立不搖,完全不被時代潮流淹沒,也不因為時間而流行褪色,成為人人額手稱慶的經典之作。
皮克威克奶奶,一個宛如童話故事中神仙教母的角色,卻又真真實實的活在每個大人和小孩的生活中。她擁有吸引小孩的童稚心靈與同理眼光,能夠吸引孩子們與她親近,也能參透孩子們的心思意念,理解各種令父母勃然發怒甚或束手無策的惱人毛病。這使她成為父母與小孩之間溝通的橋梁,幫助他們看見並思考自己的問題與缺失,然後獲得圓滿的解決。
其實,每個大人也都曾經是小孩,這些出現在書中讓大人氣惱的小孩毛病;不愛收拾玩具、不愛洗澡、吃飯慢吞吞、手足爭鬧、自私霸道、愛回嘴、喜歡熬夜不睡覺、故意曲解大人語意、愛告狀、不注重禮儀、愛打岔、冒冒失失、裝病不上學和無所事事……全都是大人小時候都有過的生活經驗,小時候覺得有趣,甚至樂此不疲,然而,隨著年歲成長,身分轉換,看待這些事的眼光和心態也變得不同以往。過去視為有趣的事,如今在自己的小孩身上重現時,卻變成了必須極力排除與導正的毛病。
於是,親子間的衝突便隨之而起。大人看不見小孩這些行為表現背後潛藏的樂趣、困擾、難處,問題與心情,只會一味的嘮叨、說教、責罵或處罰,企圖用權威的壓力使小孩乖乖屈從改變,但結果往往適得其反。然而,皮克威克奶奶跳出框框來審視這些問題,運用各種大人覺得不可思議的神奇方式,讓小孩自己去親身經歷這些毛病所帶來的苦果。因為她清楚明白,對小孩來說,經驗中的學習最能為他們留下深刻的印象,帶出發自內心的改變動力。皮克威克奶奶的每一個療方,都在同時幫助大人理解:責罰和訓誡常常只是在行為評斷上畫出好壞對錯的二元分線,卻鮮少有助於小孩釐清行為的意義和可能導致什麼樣的結果。對小孩來說,他們必須體驗那些負面行為可能造成的後果,以及理解對自己的不當影響,才能真正了解大人的苦心。
因此,皮克威克奶奶對所有讀者最重要的意義便在於,她鼓勵讀者跳出框架來思考和解決問題,尤其是面對小孩的問題時,更需要以多元的角度和同理的態度來面對。因為那些問題往往不像表面所見的那麼單純,問題的背後可能有許多需要探究的成因,而小孩看待問題的角度與觀點也經常與大人南轅北轍,與其僵持不下,何不都冷靜下來,一起思考解決之道。
這也正是作者貝蒂.麥唐納寫作的高明之處。她一方面提醒大人用不同的觀點來看待和思考小孩的問題,另一方面也藉由故事中小孩的遭遇,讓小讀者去看見並經歷那些毛病所帶來的惡果,進而審視自己的不當行為與意念。她創作的故事幽默、風趣、滑稽又富有想像力,讓小孩在充滿樂趣的閱讀過程中,自然而然將她想要傳達的道理和訊息吸收、內化。
不過,對這位渾然天成的說故事高手來說,創作童書並非她原先為自己設定的人生目標,而是為了挽救自己的小姑在一場派對中,向出版社友人吹噓自己大嫂正在寫書的尷尬場面。其實麥唐納當時並未提筆寫作,但為了不讓小姑失了顏面,只好硬擠出一篇故事大綱交出去,沒想到出版社的編輯卻希望能閱讀全文。於是,她的第一本著作《雞蛋與我》(Egg and I),以及一系列《皮克威克奶奶》的故事便都陸續因應而生,不僅深獲好評,也創造了驚人的銷量,甚至歷經了七十多年,至今依然是全美國小學圖書館中借閱率最高的書之一。
好的童書能夠讓小孩享受閱讀樂趣,激發他們思考許多關於自己成長的議題,也兼顧大人的需要。這本書不僅提供大人教育的想法和觀點,同時點明在幫助小孩獨立、發展健全人格與合宜行為時,適度的收放和善用智慧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