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者序
維克多‧雨果(一八○二~一八八五),法國積極浪漫主義文學運動最傑出的代表,人道主義的代表人物,法國文學史上卓越的資產階級民主作家,被人們稱為「法蘭西的莎士比亞」,是十九世紀群星璀璨的法國文壇上的一顆耀眼的明星。
雨果經歷了漫長的生活道路,他的一生幾乎占了十九世紀六分之五的時間。他歷經了拿破崙帝國的興衰、波旁王朝的兩次復辟、第二帝國的成敗和第三共和國的建立,經歷了法國資產階級消滅封建勢力,建立完備的資產階級政治經濟體系的整個過程。雨果的思想也歷經了複雜的過程,經歷了從保王主義、自由主義到共和主義的轉變。
一八三一年,雨果發表了長篇歷史小說《巴黎聖母院》,此時,雨果受到一八三○年七月革命的影響,從保王主義轉向資產階級自由主義立場,作品鮮明地體現了反封建、反教會的意識和對人們群眾的讚頌。
小說以十五世紀路易十一統治下的法國為背景,以巴黎聖母院為主要場景,描寫了波西米亞少女愛斯梅拉達、聖母院敲鐘人卡西莫多及副主教克洛德‧弗羅洛三個主要人物之間錯綜復雜、曲折離奇的故事。巴黎聖母院副主教弗羅洛,作為一個祭司,認為情慾是罪惡的,會毀滅人的靈魂。但是當他看到美麗的波西米亞女郎愛斯梅拉達之後,他的被禁欲主義所壓抑的情感蠢動起來,瘋狂地愛上了她。他不擇手段地想占有她,在罪惡情欲的支配下,他的追逐變成了迫害。
巴黎聖母院的敲鐘人卡西莫多也愛慕愛斯梅拉達。卡西莫多相貌奇醜,但他的愛卻是高尚的,具有人道精神和自我?牲的特點,和弗羅洛的罪惡情欲完全不同。道貌岸然的弗羅洛,在他的罪惡企圖不能達到時,便卑鄙地採取嫁禍於人的辦法,把愛斯梅拉達送上絞刑架。與此同時,對弗羅洛百般忠實的卡西莫多,卻被他主人的殘暴和無恥所激怒,把弗羅洛從聖母院教堂的高塔推了下去。
小說反映了作家對封建統治階級的憎恨和對受壓迫的下層人民的同情。被社會嘲弄和迫害的下層人民的代表卡西莫多和愛斯梅拉達都被賦予了天真、善良、真誠等品性。小說中圍繞在愛斯梅拉達周圍的男性除了敲鐘人卡西莫多、副主教克洛德以外,還有詩人格蘭古瓦,騎兵隊長菲比斯,他們分別代表一類人。四個人物中,最有深度的應屬克洛德,這個人物從表面看來,屬於應該遭受譴責的罪人。作為副主教,他過著清苦禁欲的修行生活,但其內心卻渴求淫樂,對世俗的享受充滿妒羡。他愈是意識到自己失去了人們的歡樂,便愈是仇恨世人,仇恨一切。他煽動宗教狂熱,製造迷信,散布對波希米亞人的偏見,伙同王家檢察官殘害人民。這個人物是宗教偽善和教會惡勢力的代表。然而從深層次看,作者在把他當做罪人刻劃的同時,更是把他視為中世紀禁欲主義的?牲品,愛斯梅拉達被毀滅的只是肉體,克洛羅是首先被毀滅了靈魂,而後又被毀滅了身體。作者通過這個人物,對違反人性的宗教禁欲主義教條進行控訴。
在《巴黎聖母院》中,作者以極大的同情描寫了巴黎下層的人民、流浪者和乞丐群。他們衣衫襤褸、舉止粗野,但在他們的「社會」裡,卻可以找到上層社會所罕見的互助友愛、正直勇敢和捨己為人的?牲精神,與路易十一所統治的上層社會形成鮮明的對照。小說中巴黎流浪人為救愛斯梅拉達而攻打巴黎聖母院的場面,寫得慷慨悲壯、驚心動魄。雨果在此通過書中人物之口,預言人民將起來搗毀巴士底獄,暗示了一七八九年大革命的爆發,這裡的描寫其實是七月革命的回響。
小說在藝術上,有著鮮明的特色。
《巴黎聖母院》是一部處處散發著浪漫主義氣息的文學作品。
首先,小說塑造的主人公卡西莫多,充分體現了作者的浪漫主義手法。作者以奇特的想像、誇張的手法、浪漫主義的激情勾勒了一個醜得出奇的形象:他一出世就是「一個小怪物」,「又是獨眼,又是駝背,又是跛足」。長大以後耳聾,「看起來彷彿是一個被打碎了的而沒有好好拼攏起來的巨人象」,「四面體的鼻子」,「馬蹄形的嘴」,?鬃似的赤紅色的眉毛下面長著小小的左眼,右眼完全被一個大瘤遮沒了,牙齒像城垛樣參差不齊,嘴唇堅硬,一顆牙齒如象牙一樣地從唇上突伸出來,下巴彎曲,尤其是那臉,完全布滿輕蔑、驚奇和混合的表情。他就是《巴黎聖母院》中愚人節裡被人們選為十全的「愚人王」的巴黎聖母院的敲鐘人──卡西莫多。其次,小說的情節也是典型的浪漫主義的,充滿了現實生活中所不可能有的巧合、誇張和怪誕。卡西莫多一個人在聖母院上的抵抗、愛斯梅拉達母女在絞刑之前的重逢、卡西莫多與愛斯梅拉達兩個可憐人的屍骨一被分開就化為灰塵,等等,完全都是作者奇特想象的產物。
再次,小說的環境描寫也是奇特的,不尋常的。小說以浪漫主義色彩濃烈的筆調描寫了巴黎城市的壯麗景色和中世紀陰暗生活的風貌,把讀者帶進一個充滿絢麗色彩和奇特聲響的世界,使他們看到高大的哥德式建築、此起彼伏的屋脊的海洋、縱橫交錯的街道、散布在街頭的刑場絞架、陰森的巴士底獄和流浪人聚居的神秘的聖蹟區這一片奇特的景象。雨果還以不少的篇幅描繪了巍峨壯觀的巴黎聖母院,它是建築藝術的奇蹟,「好像是巨大的石頭交響樂」,「每一塊石頭都生動地表現出藝術家的天才和加以修飾了的、用千百種形式表達出來的勞動者的幻想」,它那雄偉的整體帶著難以數計的繁複的人與獸的浮雕,高踞在中世紀的巴黎廣場上。雨果用生動細緻的描寫把它加以擬人化,寫它像是一個肅穆莊嚴、壯麗而又神秘的有生命的存在物,俯視和見證了歷代的生活和眼前的這個悲劇。這更加重了小說的浪漫主義氣氛。
然而,《巴黎聖母院》最突出的藝術特色還在於以美醜對照的原則來創造浪漫主義的藝術形象。在小說中,我們看到兩組人物對照:卡西莫多、愛斯梅拉達與克洛德、菲比斯;看到兩種愛情的對照:一種是愛斯梅拉達對菲比斯的純真的愛,卡西莫多對愛斯梅拉達的全心全意的愛,另一種是克洛德對愛斯梅拉達的獸慾,菲比斯對愛斯梅拉達的玩弄女性的風月老手的情欲;看到兩個節日的對照:愚人節與宗教節;看到兩個王朝的對照:乞丐王朝與封建王朝;看到兩個國王的對照:乞丐王國國王克洛潘‧圖意弗與法蘭西國王路易十一;還看到兩種法律:乞丐王朝一視同仁的公正法律與封建王朝、教會所操縱的用以鎮壓窮人的反動法律,等等。作者正是通過美與醜、善與惡、光明與黑暗的強烈對照來創造形象並表現其深刻的主題的。
總之,《巴黎聖母院》是一部宏大的浪漫主義傑作,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它不僅展現了浪漫派小說的魅力,也充分展示了雨果作為一個大事記作家的不朽才華。
王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