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從名稱看,訓詁學三個字,對一般人來說十分陌生,感到那應該是一門冷僻精深的學科,不是一般人能懂,也不是一般人需要用得到的知識。實際上是這樣嗎?果真無用,為什麼中文系列入必修課?為什麼自古就把這門學科視為讀書人必備的基礎知識,稱之為小學(意為「基礎之學」)?並且列於《四庫全書》的第一部:經部,這是什麼緣故呢?
《法句譬喻經》有一個故事,一位大商人,名叫波利。與五百賈人入海求寶。突然海神從水中出,捧了一灌水,問波利說:「海水為多?掬水為多?」波利竟然回答:「掬水為多」。波利接著說:「海水雖多,無益時用。不能救彼饑渴之人,掬水雖少,值彼渴者。持用與之,以濟其命」。這個故事說明了任何美好的東西,必須要懂得如何用它,訓詁學正是一門應用的學科,不只是中文系的學習者,所有對文史有興趣的人們,想要讀懂古書,讀懂《論語》、老莊、佛經,想要賞析《詩經》、唐詩、宋詞,還要知其所以然,不僅僅以白話翻譯為滿足,那麼,訓詁學正是這把鑰匙,讓人們更容易地克服語言的障礙,領略前人的智慧。
因為這樣的原因,訓詁學知識的呈現方式,不能讓學習者感到艱難,望而生畏,一部引經據典,堆砌古書內容的訓詁學書籍,固然蘊藏了許多博大奧妙的內容,猶如浩瀚的大海,精深無涯,卻不能解決旅人的饑渴。我們應當把訓詁學拉回到現世生活中,把浩瀚的大海化作一杯小小的能解渴的水。訓詁學的本質和原始目標,不就是要以語言解釋語言嗎?語言是最親近的東西,活在我們的生活裡,我們無時無刻不在用語言,所以學習訓詁學的首要,就是要重視應用性、重視通俗化,把遙遠的訓詁學,帶回到生活當中。這正是本書寫作的動機。
本書的規劃,是希望每個人都能閱讀,不僅僅作為大學的教科書而已。書裡頭介紹了這門知識怎麼應用?介紹了我們語言當中的同源詞、形聲字、假借字、破音字、聲調區別意義等現象,介紹了中文詞彙又是怎樣組合起來的?我們應怎樣探索並掌握中文的詞義?最終目標,要使每一位讀者都能了解我們語言的所以然,不只是止於知其然。
語言像河流,抽刀斷水,水更流,現代漢語是古代漢語一脈流衍的,因此,我們把講述內容拉到古代,介紹了歷史上各種各樣的訓詁資料,在讀完這本書之後,如何一步一步繼續深入,如何透過歷代注疏,一窺傳統文化的奧秘,正是本書所期盼的。本書也介紹了古人常用的訓詁術語和訓詁方法,這些都是通讀古代文獻的不二法門。了解語言現象、詞彙意義,培養出用語言解釋語言的能力,必須要打通古今的隔閡,能通古,也要通今,自由來往於古今的漢語,共時的、歷時的兩條軸線貫串起來,因此,本書最後兩章,著重在現代漢語的訓詁認識,認識我們目前使用的各種方言,認識今日共同語的性質與來源。最後聚焦於我們生活的地方:介紹台灣的語言面貌。全書架構,經由縱橫的兩條軸線,組成了完整的、系統的訓詁知識。有了這樣的認知,我們不再望海興嘆,而是舉起一杯可以解渴的淨水,盡情遨遊於漢語的天地。
本書的原稿是筆者於1994年1月開始撰寫的空中大學訓詁學課程講稿。同年11月完稿。全稿約76,000字。1995年12月14日至1996年1月23日由筆者主講,共分二十四集在華視頻道播出。節目中筆者曾邀請安排了相關學者的現場討論,同時,前後共邀約了二十多位中文系學生及研究生參與對話,使原本刻板的訓詁學,注入了靈活的生氣。也為傳統的訓詁學開啟了一個新的面貌。轉眼三十多年過去,新學林出版社毛基正社長有鑑於大學課程的需要,以及社會普遍對國學、語言學的重視,乃由陳瑋崢主編與筆者商議更新再版。大幅度修訂增補內容後,擴充為十二萬字的修訂版。但是原書的精神與目標:應用性與通俗性不變。並吸收了現有的訓詁學教程的優點,再加上這三十多年來個人教學與思考的心得,終能定稿。希望這部書能符合大家的期望。
竺家寧 序於台北內湖居所
2019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