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繼續燃燒的庫巴之火
庫巴kuba是鄒族部落男子會所,屬於干欄式(即以樑柱架高其地板)建築,以巨大的喬木作為棟樑,上鋪五節芒與鬼茅,形成圓形的屋頂,地板中央有火塘,昔日其火終年不熄,象徵神靈、男性之火,與家庭爐灶煮食屬女性之火不同。庫巴正東有雀榕,是天神哈莫hamo及其隨扈的戰神iafafeoi降臨與返駕的天梯,舉行瑪雅士比mayasvi祭典時,部落領袖率眾男子於其下宰豬、呼喚神靈與迎神。會所是天神哈莫與戰神下凡的停駐之所,所以門前、屋頂植有開著金黃花朵的木槲金草。瑪雅士比祭典中奠祭神靈、團結祭、成年禮、誇功頌、訓誨、祈福與送別(神靈)等儀式都在庫巴進行,它同時也是部落年輕男性學習歷史文化知識、耕獵、戰技、製造工具、待人處世的教育場所,所以它兼具宗教與文化傳承的功能;在夜間,則是部落未婚男性夜宿之地。
根據口碑與文獻記載,昔日部落受人尊敬的長者,經常在火塘旁向圍坐的青年講述部落流傳久遠的神話傳說,以及古時候偉大戰士、獵者、巫者、領導者等人的傑出言行,激勵青年效法。因此,庫巴之火象徵空間神聖、文化傳承、知識學習與部落意見交匯的能量。
1895 年之後,警察駐在所、蕃童教育所逐次進入部落,結構性改變鄒族部落/大社原本的治理形式,原本獨立自主的王國被殖民統治者擺置於國家意義下的地方小區域單位,大社hosa領導者peongsi不再能徵詢各家族長老mamameoi共識後逕行號令,而須聽命於殖民治理機關oyona tmopsü,連在地的警丁、巡查補都比領導者有更直接的權威。水稻耕作漸次取代以刀耕火墾種植粟、旱稻、芋頭、樹豆、甘薯、薏仁、包穀、辣椒等之農耕型態。日本神道的Kamisama隨著神社處處矗立而削弱哈莫天神在族群信仰上的地位,族人認真學習天神不知的日語。南洋戰爭踴躍從軍出征的部落青年即是為神道教至尊及人間化身的天皇而效命,卻也不無憂慮安危而由庫巴取來有戰神庇護的芙蓉樹皮籤條fkuo佩戴於征衣。
迨二戰後,部落再迎新型統治,山地現代化、平地化,拋開日語,再度認真ㄅㄆㄇㄈ,學校與行政體系堂而皇之進入部落,取代了庫巴許多的功能,也徹底改變部落原有的管理型態。西方宗教移入,更使部落族人改變信仰,讓庫巴幾乎遭到遺棄。在我七、八歲時,庫巴前的聖樹yono被幾位信仰耶穌基督的部落青年偷夜在樹根埋入鹽巴,數百年齡的雀榕幾個月內完全枯萎,mayasvi祭典也中斷十餘年。當時看守庫巴的長者無奈地在四周圍上鐵網以保護其內物件,猶不能阻擋一場旁鄰家火入侵,僅能及時搶救放置燧火袋popsusa及歷代神聖物件的首籠,庫巴整體一燒而盡。那是鄒族歷史上文化最黯淡、衰頹的時刻。
所幸在二十世紀結束前一、二十年間,振興民族語言文化的行動出現,長者與青年們共同意識到庫巴在族群發展與文化傳承的重要,於是在1990年代,特富野、達邦兩個最具代表性的鄒族部落,先後重建嶄新、宏偉的庫巴。新的庫巴顯示族人願意承繼祖先傳下的文化資產,並帶進二十一世紀。由於時代環境改變,庫巴除了繼續扮演其神聖祭儀、部落凝聚、知識傳遞的功能外,更成為部落文化的標誌。
在新的世紀,原住民族面對民族法制建構、民族教育規劃、族語傳承、都會適應、就業協助、醫療提供、菸酒戒治、傳統領域恢復、保留地永續利用、民族自治推動、部落產業振興、災區重建、環境保護、民族知識體系建立、傳統智慧創作保護、自然主權(漁撈、狩獵與採集)確保以及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等諸多議題,它們都攸關原住民族未來的發展,在在需要原住民族知識分子共同討論,激盪思維,以提出創意與方策,帶領族人走出困境。
傳統的部落常在會所火塘旁邊傳述著祖先的經驗與智慧,彼此交換意見,相互補充,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而庫巴之火將有助於吾人思考能量的提升。許多族人已經離鄉背井,部落庫巴的火塘也許不再終年有火熊熊燃燒著,但是我們心中的薪傳之火不應熄滅。
這本書收集自2010年9月至今在《立報》、《自由時報》、《聯合報》等投稿的短篇雜文,關涉主題紛雜,都是當時有感而發,提筆即寫,急就成章,論述或恐未臻周全,就當作個人抒論與自省文字的彙編,還請各方高明、先進指正是幸。賢兄監察院孫副院長大川及台灣大學人類學系謝世忠教授賜序,謹致謝忱,山海文化同仁在林宜妙總編輯帶領下辛苦的編輯與校對,也要表示深深謝意。最後感謝台北市文化局對於本書出版的補助。
pasuya poiconü 浦忠成2018.1.4 東華大學居南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