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代的清風明月
上個月看許鞍華導演的《黃金時代》,紀錄民國作家蕭紅生平,電影三個多小時,說不上太好,也算不得糟糕,影片裡讓我印像最深刻的倒是蕭軍、蕭紅受邀到上海見魯迅先生的那一幕。兩人站在虹口內山書店的門外,隔著玻璃窗望見坐在書店裡的魯迅,湯唯是個好演員,沒有太劇烈的肢體語言,卻清楚讓我讀到當時蕭紅的興奮與激動。後來我與譚然說,當年第一次見董橋先生,表情雖不自知,卻亦大約如是。
初讀董先生的文章正好是十年前,第一本《鄉愁的理念》,1986年在台灣出版時原名《跟中國的夢賽跑》,三聯書店1991年引進、重編、更名,我買的那本已是1996年第四次重印。之後因公務來往香港漸頻,才知道自九十年代中開始,董先生的文集一直由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在香港出版,於是一本本補買、補讀、補功課。董先生年輕時寫時評,發議論,奇思妙構,引經據典,筆下常埋珠璣。過了耳順之年多談舊物,舊人、舊事,往往睹物思人,因人念事,舊南洋,舊台灣,舊香港,舊英倫,一幕幕好像是鐵皮餅乾盒裡翻出來的老明信片,四邊泛黃,往事彷彿都鑲了楠木鏡框,等你掛它上牆。
老派文人都愛字畫骨董,都讀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箋》,董先生也是。2003年牛津出版《小風景》,書裡用董先生的藏品照片為文章配圖,從此一發不可收拾,字畫、成扇、竹木、牙角、銅爐、硯台、嵌寶、雕漆、吉金、古玉、印章、葫蘆、藏書票、還有手工裝幀的西洋典籍,董先生一邊收藏,一邊考據,一邊落筆,那十幾部文集簡直就是十幾部白話版的《前塵夢影錄》,也成了我開始接觸字畫文玩的參考書,無奈「一入侯門深似海」,從此閑財碎銀,都付於那僻攤、冷肆、拍賣行,落得個家有長物,身無餘資,倒也不算凄涼。多年後我請董先生為拙作《玉成墨影》題寫書名,趁機打趣,說這都是他教我,也是他「害」我,更是他「救」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