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十年磨一劍:側看繪本職人自我養成的風景
第一次見到嘉綾,是在2008年的夏天,台東大學兒文所的《繪本棒棒堂》季刊,進行上半年推薦選書的工作會議上。
自我介紹時,已經帶領幼兒園到國中的孩子們長期閱讀英文繪本的嘉綾,謙稱自己是「外行人」,希望以喜愛閱讀、享受閱讀的單純心情,以讀者的角度來推薦心目中的好書。之後,評審們認養自己鍾愛的書籍撰寫專文推薦,嘉綾選了陳志勇的《抵岸》和孫心瑜的《一日遊》,兩本需要高度讀圖技巧的無字繪本。她寫道: 「(無字書)破除語言的障礙,不必翻譯就可以流傳。(閱讀無字繪本)……就像是默片時代,即使沒有聲音,大家還是懂得哭、懂得笑。」看她三言兩語就直搗無字繪本的核心,慧黠活潑的比喻,根本就是「內行人」!
之後,我常利用去台北上課的空檔,到嘉綾蒐羅了上千本繪本的書房,喝咖啡聊書。不久,嘉綾在行道樹蒼鬱的富錦街成立了工作室,取名「在地合作社ThePlayGrounD」。嘉綾與室內設計師合租了房子,規劃了舒適又新潮,彷彿隨時都可能從角落蹦出靈感的空間。工作室主要的業務是進口繪本書籍、舉辦讀書會等。這個一人工作室,在她的經營下,成了匯聚繪本愛好者、創作者,並傳遞分享相關訊息的「場域」。
只是,我心中暗暗擔心,這樣的文化產業該如何收支平衡?富錦街的空間,因租金昂貴,最終無法長久經營。但嘉綾天生樂觀,又是劍及履及的行動派,她的認真和天真,讓許多一般正常算計後的不可能,成為可能。例如「在地合作社」在2014年邀請了繪本研究學者雷納・馬可斯(Leonard S. Marcus)來台舉辦「揭密凱迪克:國際圖畫書大獎的背後故事及影響力」講座。2015年以「Flying V」進行募資,促成了繪本畫家強.亞吉(Jon Agee)來台的行程。2017年又策劃了「停聽看他們做繪本」的原畫展覽,邀集孫心瑜、蔡美保、信子、劉旭恭、邱承宗、唐唐、童嘉、曹益欣、許匡匡、林柏廷、廖書荻共11位台灣當代繪本創作者參與。
摯愛繪本的嘉綾,海派、愛交朋友,對待朋友溫暖、貼心。同時,她對自己的工作性質不設限,永遠好奇、好問,追求最新的、第一手的新知,勇於嘗試前人未做過的事;這是她除了撰寫繪本評論、舉辦讀書會、演講授課外,還能策畫各種精彩活動的緣由吧。
當然,這些特質也是這本《神奇的32頁》能夠「神奇」出版的動能。這本書集結了這些年來嘉綾採訪、撰寫的文稿和照片,受訪的18位當今活躍於第一線的繪本藝術家,散居在世界各地。從北美的多倫多、蒙特婁、紐約,到歐洲的倫敦、巴黎、柏林、波隆那,日本的東京、神戶,再飛到南半球的基督城和墨爾本……。我想像著這位來自台灣的奇女子,一個人拖拉著行李,經歷了罷工班機被取消、或是迷路,獨自走在異國的街道上,只為了尋訪心儀的插畫家……。不得不佩服嘉綾的熱情與行動力!還有為了這些採訪背後所作的功課,以及身為作家即時記錄書寫的自我要求與紀律。
在這本採訪紀實中,嘉綾帶領我們走進插畫家的工作室。她除了介紹每位插畫家的重要作品、創作理念、生活態度,描繪工作室的風景,也探問繪本製作中有關「32頁」定律的祕密,以及每位創作者不同的因應之道。這些第一手資訊,對於想創作繪本的人和繪本愛好者,非常有參考價值。
我很喜歡嘉綾的文字,行雲流水般的自然、自在,文如其人。精緻的細節描寫,讓讀者身歷其境,也適時灑上愛書人與生活家的視野當香料。這本書,適合慢慢品讀。我在閱讀的過程中,常常流連忘返於嘉綾編織的字裡行間,感動莫名。譬如,對我來說,遠在雲端、令人「崇敬膜拜」的桑貝,倏然來到座前……。嘉綾說他因為職業傷害脊椎疼痛,幾乎不良於行。她寫道 :「(桑貝)他像是神,又像是家人在眼前。」我的目光落在嘉綾拍攝的桑貝工作室,一張巴黎窗景的照片上,倒吸了一口氣。
這本書中,有嘉綾自身與18位繪本藝術家對繪本的熱情與執著,還有各自精彩的人生風景與修行的軌跡……。
游佩芸(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所長)
序
閱讀繪本,以書結緣
這幾年繪本為所有閱讀者提供另一種選項,在小說、散文、科普之外,以文學與藝術的結合產生了比純文字更多的奧妙。每天,全世界都有不同的繪本出版,不僅是兒童繪本,包括適合各年齡層的讀物也持續散發令人矚目的光彩。閱讀繪本的過程中,往往文字能力極好的或是強調文以載道的讀者,越容易略過圖像的意涵;看圖會意的經驗如同面對一位微笑者,他的笑容可以是善、詭、巧、快,開懷、應付、禮貌、靦腆,懂得看畫面和理解表情是類似的能力。看得懂的人在無聲中巧妙應對,看不懂的人經常碰壁而不知為何。生活中有些人不擅長看人家表情的,不是容易受騙上當,就是以為全世界都難溝通;讀繪本時不能明白圖像的讀者們,也經常用自己的意思忽略或曲解創作者的心意。回到單純的心境、學著像孩子般讀繪本,是進入圖像世界必備的起步能力;若能進入藝術、符號的領域,具備歷史、文化的涵養,讓閱讀繪本有如推動輕巧的一扇門,則是引入另一個全新視野的進階能力。
繪本創作所訴求的對象從初生嬰兒、爬行兒到步行者,從學齡前一直到銀髮族;從不限制身高與體型。每一位創作者都有自己的偏好,有的人先設定對象,尤其嬰幼兒者涉及視覺與認知的發展,有特別的需要;或是特別關注充滿潛能的少年與青少年,以及渴望陪伴的安養族群。繪本創作原因有的用來重新詮釋文學名著;有的因邀請而特別針對方向,譬如說美術館、名人;但有更多創作者認為他們不為其他任何人創作,是為了自己自發的動力,從觀察社會、文化,對照思辨所發展出的哲理。或有創作者設定對象廣泛,只要有感的讀者就能從閱讀中得到不同的收穫,所以無需指定對象。
也因此,浩瀚書海一如茫茫人海,若是對的讀者遇到不對的書,人與書就很難產生連結或有共鳴。硬要用一本給嬰兒的書期待五歲孩子滿心歡喜,往往得不到效果,還讓他以為繪本就是很幼稚,抹煞他之後閱讀繪本的動力;同樣的道理,拿一本太難的繪本給沒有閱讀習慣的讀者也是揠苗助長,得不到該有的閱讀喜樂;所以在推廣閱讀的路上,經常需要針對讀者群量身訂做「建議閱讀書單」,譬如三歲以前、五到八歲者、小學中年級,或其他已經獨立閱讀者……,即使同年齡,每個人的喜好依舊不一樣,這樣繁複的反覆確認,無非是希望能夠提供夠多樣選擇的書訊給讀者。認真想來,這樣提供書單的方式好像是「給魚」,不如就來「送釣竿」,分享基本資訊給讀者,讓讀者具備更好的識圖能力,之後一旦到了書店或是圖書館,就更能以釣魚的心情找到適合的好繪本看。
基於對繪本的喜愛,最初我是以創作者為主題的閱讀方式閱覽他們的作品,多讀一些之後,又以主題式的閱讀建立讀書會;在讀書會之後,繼續書寫部落格與整理出版,閱讀讓我接觸到更多同樣興趣的書友,成為認識新朋友的方式,尤其有一群創作者朋友,因為喜歡他們的書而建立友誼。這些創作者散居世界各地,我提出我對他們作品的好奇並且拜訪了他們。在這些拜訪過程中,他們告訴我在創作過程、創作背景、後續影響中的種種來龍去脈。嚴格來說,我們分享對生活體驗的部分遠比如何做一本繪本更加珍貴,往往在對談中也發現創作者們獨自在工作室裡的拚鬥只有同感者才能體會,並互相鼓勵。
這也是我急於分享這些創作家們告訴我的事,並期待每一個章節都能為讀者帶來創作靈感與生活勇氣;在旅行各地的同時,也將我的幸運與大家分享,凡是我們存在的每一天都心存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