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向莊子請益
念書是一件好事,奈何人生苦短,念什麼書就須謹慎選擇了。我曾在〈四季讀書法〉一文中,推薦大家:春天讀《論語》、夏天讀《莊子》、秋天讀《老子》、冬天讀《孟子》。現在我要針對《莊子》,說明我們在炎炎夏日,推而至於在人生的勞苦困頓階段,可別忘了一品智慧的清泉,享受曠古以來極為難得的心靈之旅。
首先,莊子是道家的代表,與老子合稱「老莊」。談起道家,最難懂的當然是這個「道」字。道並不是我們可以客觀加以界定的對象,而是包含一切客觀與主觀之物的「整體」。整體是唯一的,我們身在其中,又怎能看清它的廬山真面目呢?我們面對任何事物,只要走出自我中心的狹隘範圍,那麼隨著觀點的提升與擴大,眼界與心胸也將不同凡響。如果抵達「道」的境界,亦即可以從道的角度來觀察萬物,則將覺悟「一切都很好」。
人生的種種切切,無論悲喜順逆,最後難免都是「船過水無痕」。這時是只能低嘆三聲無奈呢,還是可以放曠慧眼、穿透表象,直觀道之本體,見出一切變化都是道的姿態,若有苦樂,則純屬人為造作呢?莊子由此入手,以令人驚羨的「達觀」心態,把人生的煩惱與痛苦一一點化,成為連綿無盡的美好風光。
在莊子筆下,我們看到他如何夢見蝴蝶、欣賞魚樂、曳尾於塗、笑傲江湖。他口中的比喻,有如連環之珠,晶瑩剔透而閃耀懾人,能使聽者駐足沉思、若有所悟,甚至自覺慚愧、若負平生。他擅長描寫平凡人的不凡,如庖丁解牛、痀僂丈人承蜩、大馬捶鉤之絕技、梓慶鬼斧神工、輪扁得心應手等等。任何一樣小技藝,只要長期專注去做,心無旁騖而樂此不疲,最後皆可登至化境,如有神助,甚至形同通靈一般奇妙,可以自娛娛人。
莊子對於人間的競爭、鬥爭與戰爭,總是以批評嘲諷的語氣,指出其中的執著、盲點與愚昧。世人所嚮往的富貴功名以及浮華享樂,無不讓人付出自我遺忘或自我遺棄的慘重代價,實在得不償失。相對於此,莊子認為人的生命除了身與心之外,還有靈性的層次。問題是:靈性的呈現需要修行的功夫。在老子看來,功夫在於「虛」與「靜」;莊子接受此一觀點,再以「心齋」一詞畫龍點睛,亦即以心之齋戒為階梯,以求向上悟道。「精神生於道」一語,顯示人在悟道之時,才能展現靈性的光輝。這樣的精神一旦出現,則「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就不再是夢囈之語了。
我學習莊子,尚離此一美境甚遠,但是至少已經明白「不得已」三字的奧妙了。所謂不得已,並無勉強、委屈、無奈、被迫之意,而是在判斷各種條件成熟的時候,我就順勢而行,亦即「行其所當行,止於其所不得不止」。於是,重點轉而成為:如何判斷各種條件是否成熟?能夠做到這一步,則是「轉識成智」的開始。
《莊子》一書,被金聖嘆推崇為「六大才子書」之首,這不僅是因為它的古老,更是因為其中蘊涵的才華。我說「夏天讀《莊子》」,只是為了在四季分配四本書的考量,而事實上呢?無論任何季節,年過三十的人捧讀莊子必有收穫,並且這種收穫會隨著年齡與閱歷而一再深化及昇華,直到我們能如莊子一般,終於領悟了「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閱讀《莊子》,不是一件易事。許多怪字難念也難懂,必須翻查各家注解;即使字詞都明白了,還是不知道他究竟為何這麼說。他的中心思想體系,才是我們真正要學的目標所在。為了完整呈現莊子的思想體系,我特地於二○○七年開春,寫了五十篇文章加以介紹。這些文章分為三輯,依序題為:一、人生的真實與無奈;二、在亂世中尋找方向;三、悟道的智慧與境界。書名定為《向莊子請益》(二○一三年再版更改書名為《傅佩榮莊子經典五十講》),是因為本書充分引述莊子原文的精華部分,再以淺顯方式闡述之。引述部分以不同字體附在文後,便於讀者品讀及查閱。至於白話譯文,則以立緒版的《莊子解讀》為準(已於二○一二年修訂新版)。我曾在這本《莊子解讀》的自序中說:「今日得以解讀《莊子》,實為人生一大樂事。」現在我可以補充說一句:「請大家藉由本書,分享我的快樂,並且一起向莊子請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