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禮物書展
假性親密:修復失衡的互動,走進真實關係

假性親密:修復失衡的互動,走進真實關係

IRRELATIONSHIP: How we use Dysfunctional Relationships to Hide from Intimacy

  • 定價:460
  • 優惠價:79363
  • 優惠期限:2024年11月29日止
折價券 領取折價券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給困在假性親密中的你和我
握有面對傷痛的勇氣,真實的關係才有可能!

  對你而言,愛情是……
  •愛,是指必須照顧你的伴侶嗎?
  •愛,是指必須讓伴侶來照顧你嗎?
  •你覺得自己能拯救、改變那個吸引你的人嗎?
  •你希望對方可以拯救、改變一無是處的你嗎?

  以下的對話,是否讓你感到熟悉?
  「為什麼你看不到我對你付出這麼多?為什麼你不感謝?」
  「(嘆氣)……我看見了。」
  「我為了你做這麼多,為什麼還要讓我一直擔心你?」
  「對不起,我知道你為我做了很多,求你冷靜一點……」

  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那麼你很可能已經陷入「假性親密關係」。這是一種心理防衛機制,從童年時就產生了。當孩子對安全感的需求長期被照顧者忽視,孩子為了對抗焦慮,會自動扮演照顧者的角色,照顧大人,以獲得安全感。

  本書把這種模式稱為「招牌歌舞」。

  成年之後,當親密關係再現了童年的焦慮情境,我們又不由自主地跳起「招牌歌舞」,一個人演,一個人看:表面上是照顧對方的感受,但卻令親密關係受到嚴重控制和膚淺化,彷彿都是局外人,卻都又焦慮不已……

  本書三位作者具有心理學家、精神科醫師與護理師的背景,他們從大量伴侶諮詢的個案中發現這個現象。透過作者們的剖析,我們有機會看穿自己的招牌歌舞角色,可能是表演者──常想照顧人,但卻不知如何拿捏分寸;也可能是觀眾──不採取任何行動,忍讓一切,姑且相處,讓表演者誤以為觀眾喜歡這場歌舞,但事實上卻是相反。

  不過,困在假性親密關係的你我並非就此深陷絕境,因為絕境可能就是好轉的契機。

  透過本書的方法,你可以自省:
  •我的招牌歌舞是什麼樣子,又為我帶來什麼?
  •在我的招牌歌舞中,我是表演者還是觀眾?
  •我當初為何創造這套招牌歌舞,我從中獲得哪些好處?
  •我童年時的招牌歌舞,是如何導致我成年時人際關係不如人意?
  •放棄這套招牌歌舞,有什麼風險和好處?

  作者們於每章節後安排正向改變清單,有助讀者重新思考並爬梳自身關係中的細微互動與經驗。獨創的「夢境技巧DREAM五步驟」,則能讓你了解:
  • 為何你和伴侶在一起時覺得辛苦?
  • 為何你常感覺自己像個旁觀的局外人?
  • 為何你每次和人交往總會發生這樣的情況?

  本書也收錄諸多案例,讓讀者得以反思自身所處的關係,並從中獲得暖心安慰,或是沉痛共鳴,這是一種力量強大的療癒機制。從本書開始,為觸礁的關係點燃復原的希望、重新擁抱真實的相處吧!

本書特色

  ★ 破除關係中不自在又說不出口,或是沒能意識到的深層疑惑。
  ★ 透過本書的各種關係實例與自我檢測,讀者可了解自己是否誤解了安全感的意義,而有招牌歌舞的行為與特質。
  ★ 本書同時也提供獨創的DREAM五步驟,讓意識到深陷假性親密關係的雙方了解能如何改善這段關係。
  ★ 每章文末附上正向改變表,讀者能藉此反思自身面臨的關係。
  ★ 本書能有助於讓相愛的人更懂得珍惜彼此。又或是更了解自己,進而找到適合的另一半。

暖心推薦

  SKimmy你的網路閨蜜│知名YouTuber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海苔熊│心理學作家
  鄧惠文│榮格分析師/精神科醫師
  謝文宜│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學系教授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璞成心理學堂總監/心理叢書作家
  〈按姓氏筆劃排列〉

  讓本書成為你新的心靈之眼,洞察及領悟為何我們總在關係裡如此熟悉地扮演某種角色,又將別人視為某種角色對待,然後不知不覺走進膠著的互動中,感到心傷和挫敗。──蘇絢慧(心理諮商師)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馬克.伯格(Mark B. Borg, Jr., PhD)


  馬克.伯格是自一九九八年起便在紐約市執業的心理學家和精神分析師。定居紐約之前,他曾於一九九二年洛杉磯暴動後在南洛杉磯工作三年,為社區危難介入研制理論和實施策略。這項研究計畫獲得國會的讚揚,致使伯格博士協力創建了「社區諮詢小組」(Community Consulting Group),對社區的利益相關者和其他參與者,進行心理分析技巧應用的培訓,已達成社區的重建和新生。伯格博士關於社區危難介入的社區介入、組織諮詢、心理分析理論應用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持續在多份期刊上發表,且集結成書,並在美國、加拿大、蘇格蘭、愛爾蘭、挪威、義大利、希臘、土耳其、南非、智利、以色列等國的學術會議上,提交相關理論的論文。

葛蘭特.柏連納(Grant Hilary Brenner, MD)

  葛蘭特.柏連納於紐約擔任精神科醫生、精神分析師及諮商顧問。從二〇〇二年開始私人執業起,便致力於治療在人際關係、工作和個人發展上遭遇困難的成人,整合各種方法為病患提供個人化的照護。柏連納醫生抱持務實而樂觀的態度:人們具有健康發展的能力,且擁有未開發的力量和韌性。他教導及監督住院醫生和治療師,且擔任《創造精神與心理韌性——整合照護與救災工作》(Creating Spiritual and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Integrating Care in Disaster Relief Work)一書的編輯工作,並參與「災難精神醫學外展服務組織」(Disaster Psychiatry Outreach)的非營利工作,擔任董事會副主席,以及精神病學發展組織「災難與世界委員會」(Disasters and the World Committee)的聯合主席。他同時也是以色列西奈山貝斯醫院(Mount Sinai Beth Israel)精神病科的助理臨床教授,以及威廉.艾連森.懷特精神研究所(Trauma Service at the William Alanson White Institute)創傷系所的主任。更多訊息請訪問 GrantHBrennerMD.com 網站。

丹尼爾.貝利(Daniel Berry, RN, MHA)

  丹尼爾.貝利自一九八七年起,便在紐約市擔任護理師。他的工作範圍包括住院病人、居家照護到社區醫療,曾進入某些特權家庭工作,也參與曼哈頓及南布朗克斯區最邊緣的公共醫療項目。現於一家公共醫療院所擔任「照護風險管理」(Nursing for Risk Management)部門的助理主任,服務遊民、無證件街頭暴力受害者、成癮者及創傷病患。二〇一五年,他受邀於阿富汗一聯合國認證非政府組織,擔任護理顧問的工作,負責推廣社區發展,並解決婦女及孩童的健康問題。

譯者簡介

殷麗君


  輔大法文系畢業,曾任出版社編輯,現為英、法文專職譯者,譯有《味覺樂園》、《巴黎人的巴黎》、《隔壁墓園的男孩》、《少年邁爾斯的海》、《五歲時,我殺了自己》等書。
 
 

目錄

推薦序│你有多害怕親密感?──問題重重的關係,正是你逃避親密感的方式
謝辭
前言
序│種種錯誤的理由
本書使用指南

第一篇 假性親密關係登場:你的招牌歌舞
第一章 剖析假性親密關係
第二章 表演者或觀眾?
第三章 規避愛的可能性
第四章 親密的威脅性

第二篇 開始認識你:聚光燈照亮表演者和觀眾
第五章 表演者——直覺帶來孤立的反效果
第六章 觀眾——拒絕照顧

第三篇 後台:假性親密關係的內在活動
第七章 模式與陷阱
第八章 成長的道路上發生的怪事

第四篇 升起復原的簾幕:由假性親密關係邁入真實的親密關係
第九章 全新的世界
第十章 DREAM五步驟:逐步復原
第十一章 實現
第十二章 柔伊和維多掙脫束縛,邁向自由

第五篇 安可:為愛破殼而出
第十三章 終於破殼而出
….
來自作者的邀請

附錄一│參考書目
附錄二│延伸閱讀


 
 

推薦序

你有多害怕親密感?──問題重重的關係,正是你逃避親密感的方式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


  在心理諮商工作的場域,讓我有許多機會遇見在關係中困頓和不安的人,當關係無法如自己預期的運作順利、溝通無阻、相契合時,許多人不禁要問:「關係為什麼這麼難?難道我們不能不要關係嗎?」

  即使我們內心深處都渴望著有穩定且意義深刻的關係,但現代社會已悄悄地走向逃避關係的處境,像是:想要自己關在一個人的空間裡,不想任何人打擾,也不想費神與人互動;不想經歷建立深度和長久關係需要面臨的磨合和衝突,只想享受關係短暫的激情及令人興奮的時刻;對於關係,只想擷取自己想要的依賴和需求滿足,卻不想對關係多些付出和給予。

  而有更多的現象是,人們害怕投入關係之後,將讓另一個人有機會傷害自己,更可能因為自己展現出的真實樣貌,而遭受被對方嫌棄和厭惡。

  我們在關係中究竟有多不安?有多害怕?即使因為寂寞和孤單的驅使,人們渴望著愛,以奮不顧身的姿態進入關係,卻在面對了關係,一段需要與對方長時間互動和相處時,各種糾結難解和難以調適的情緒就不斷出現,不僅感到窒息還有一種想逃的衝動。

  為什麼我們這麼渴望關係,卻又在進入關係後,好似進入輪迴似地不斷重演某種脆弱、無助和痛苦?為什麼不論我們究竟長到多大年齡,我們似乎無法從經驗中學習如何在關係中,體會到安心且成長的正向情感?為什麼不論遇見多少不同的對象,關係始終擺脫不了疏離、焦慮、失衡和難以調適的困境?

  我想這本書提供了我們一個具有啟發性的觀點:會不會是我們利用了功能失調的關係,以來逃避經驗真實的親密感?

  為什麼我們要去製造一次次的功能失調的關係,來逃避親密感?難道親密感不是我們所渴求的一種關係經驗和需求?依據本書的理論,這一個矛盾及複雜的心理議題,最根本的起源來自受損的依戀關係,所形成的防衛機轉。在這弔詭的防衛機轉中,人們表面上投入關係的積極和配合程度,還有對關係所表現出的善良和慷慨行為,可能看起來和一段真實相互成長和交流分享的親密關係差異不大,然而就實質的關係互動來說,假性的親密關係讓人雖是「積極的接觸,卻活得相當孤立」。

  這種積極接觸卻產生非常孤立、單向型態的關係裡,潛藏著無意識的關係焦慮,以某種為了保障生存、維持安全的假象,所形塑出的互動模式。對我們的社會來說,這種因幼年的生長環境所產生的生存焦慮及關係的不安全感,最易形成的互動模式,莫過於「以照顧者或助人的姿態進入關係」,讓關係在一方背負起照顧的責任,另一方負責被照顧、被服侍的狀態。如此,雙方都可以在一種熟悉的角色和熟悉的生存方式中,感覺到「安全」、「熟悉」、「無弱點」。

  在本書,類似此種行之多年的假性親密關係互動模式,稱為「招牌歌舞」。招牌歌舞目的是要維持假性親密關係,表演者負責表現對觀眾的關心,觀眾則假裝招牌歌舞的角色是受到喜愛、有益的、給出關懷的。然而,招牌歌舞的配搭,毫無疑問的阻擋了雙方真實且互惠的連結,當然也不具有彼此深度的經驗分享和交流。

  透過彼此習慣扮演的角色,我們「成功地」在關係中感到孤立,並隱藏對於對方的不滿意,好讓我們的親密關係缺少了某些重要的元素,像是連結和交流,或是互惠。久而久之,失衡和功能失調的關係問題便出現了,藉此來加深對關係的無力和挫折,以及反覆反芻內心一種從童年就開始的脆弱和失落感,再以一種早料到會如此的口氣對自己說:「看吧!我終究只能在感情中傷痕累累,任由被傷害……」

  若是以上的敘述,能夠貼近你,也符合你的關係經歷,那麼請讓我推薦這一本書給你。讓本書成為你新的心靈之眼,洞察及領悟為何我們總在關係裡如此熟悉地扮演某種角色,又將別人視為某種角色對待,然後不知不覺走進膠著的互動中,感到心傷和挫敗。

  書中收錄的正向改變與夢境DREAM五步驟,可以幫助我們展開新的關係學習──在關係中既能給予也能接受,真正地培養我們看見自己也尊重他人的能力;並在建立真實的人際關係同時,獲得具有開展性的智慧。



  種種錯誤的理由


  人們愛的理由各有不同,有些行得通,有些未必。每個人對於愛與愛人都自有想法,但這些概念從何而來?它們又是如何在我們選擇伴侶時,引導或誤導我們的?若我們自問對於伴侶的期待是什麼,得到的答案有可能是想尋求激情、同理心、新鮮感和安全感。聽起來合理又成熟,甚至可能是真實的。但我們許多人從童年時學到的有關愛的概念,在隨著時間的推移內化後,卻阻礙了我們尋找和建立令人滿意的伴侶關係。就像一棟遭白蟻入侵的美麗老屋一樣,這些概念事實上可能已經澈底滲透進我們愛人的方法裡,但我們卻渾然不覺,任其削弱我們對於親近的渴望,以及接受親密關係的能力。雖然我們有意識地下定決心:「這一次將會有所不同。」但最終還是會再度因為錯誤的理由而愛。

  親密關係不再是展現脆弱、自發性和自由的平台,反而被用來當做某種心理防衛機制。這種欺騙的陷阱,就是所謂的「假性親密關係」。假性親密關係會無意識地創造假的連結,來避免他人靠我們太近,以保護自己不受混亂情緒的傷害,但同時也無法享受真實親密關係所帶來的親密感。在假性親密關係中,給予和接受是具威脅性的,與他人的連結則是不可能令人滿意的。期望和要求永遠無法獲得滿足,是因為關係中的任何一方,都沒有足夠開放的心態,來接收和揭露自己真實的需求或欲望。在這種令人窒息的結構中,不可能發展出成熟、健康和充滿愛的關係。

  本書的作者們在多年的執業生涯中,經常遇到受童年時期的焦慮和恐懼所驅使,導致親密關係受到嚴重控制和膚淺化的病患。這種焦慮感來自童年的生活環境,照顧者(通常是父母)因為本身也長期處於負面的情緒狀態,所以未能妥善處理孩童對於安全感的基本需求。這些負面的情緒狀態,導致孩子的需求被忽略,促使他下意識地想讓環境變得安穩,常見的作法便是設法讓照顧者感覺好過一些,如此這孩子才會比較有安全感。因此,假性親密關係其實是一種關係上的適應不良。它不是一種疾病、症候群或病狀,而是一種由孩子和父母共同建構出的動力(dynamic),為的是要避開與親密關係密不可分的脆弱。

  本書中所提出的復原工具,清楚說明了假性親密關係的起源和模式,並且提供一種剝奪其影響力的技巧,將個體的孤立狀態,轉化成可以建立真實、開放和親近的人際關係的能力。除此之外,本書也剖析了大腦中與假性親密關係模式相關的生理機制,以及如何提防這些模式,為健康的人際關係模式創造空間和基礎。

  假性親密關係的誕生

  我們與這個世界(也就是,我們的父母或照顧者)第一次相遇的經驗,加上基因和表關遺傳(epigenetic)因素等天生傾向,形塑了我們早期對於親密關係的期望。幼兒期的生存機制和創傷,最終將影響日後我們如何對待每一段關係。事實上,這些交互作用會深深地刻印在我們的大腦中,決定大腦如何處理與他人產生連結時的訊息。不同的依附模式,一旦在孩童的大腦中成像(imaging),便可能顯現出涇渭分明的活動模式,導致不同的親子連結動力。一個無時無刻想引起注意的母親,和一個樂於只在旁邊陪伴的母親,她們的孩子對於愛的理解必定有所不同。一個所有衝動或偶爾一時興起都能被滿足的孩子,和一個學會一切必須自立自強的孩子,對於愛當然會有不同的認知。有些父母想控制孩子的一切行動,也有些父母放任孩子不管,甚至讓他們在幼小的年紀就不得不自己做決定。無論是哪種情況,孩子對於父母的關係模式都會有所回應,而他們在適應的過程中,沒有多少練習機會,也無法有意識地選擇,因為他們的存活完全依賴父母。他們只是為了安全感,做出必須做的事。

  我們迅速地學會父母的人際關係規則;這些規則充斥在我們的生活之中,除非有人提醒我們特別注意,否則我們很少會意識到它們的存在。有些規則——譬如說永遠不要有所企求,或者應該隨時心懷感激——可能會讓我們感覺孤立或空虛,但為了情感上的安全,或為了確保基本需求能被滿足,我們還是會去遵循。不知不覺中,我們將自己塑造成父母分配給我們的角色,並且在未來的成人關係中,繼續扮演這些角色。這些模式,就是我們的「招牌歌舞」(song-and-dance routines)。在生命的初期階段,我們默默同意依循父母的規則來照顧他們,以換取他們對我們的照顧。只要我們的照護者沮喪、焦躁或不快樂,我們便會盡自己所能讓他或她感覺好過一些。這種糾結的照顧模式(也就是,假性親密關係),會悄悄地形塑我們與他人之間關係的動力,最終阻擋了真正的連結和親密關係。

  簡單的「依附理論」,影響卻很長遠

  高能力者外表看來似乎情緒平穩而安定,無論對自己和他人都是如此,但實際上,假性親密關係的效應已經將他們的情感牢牢鎖住,他們只是不斷努力隱藏住自己缺乏安全感的「依附型態」(attachment style)——這是精神分析師和研究人員,描述人們建立親密關係的分類模式時,所用的詞彙。依附理論將成年人的人際關係,與其成長期間與主要照顧者的經驗做連結,用來描述各種依附的型態。受假性親密關係影響的人所創造的虛假表象,通常都只是一種過度補償,目的是想移轉自己與他人對焦慮的注意力,他們一生都因為父母的不適當照顧而飽受焦慮之苦。可以想像,假性親密關係所創造的假象,通常暴露出他們的原型,導致一些具體的問題,迫使他們不得不更有效率地解決潛在的焦慮。

  根據依附理論,我們是根據年幼時和最親近的照顧者——通常是父母——的接觸經驗,學習如何與世界產生連結。我們將與他們產生連結的方法,帶進未來的人際關係中,因此我們建立人際關係的方法,衍生自照顧者與我們連結的方式,也就是他們自己的依附型態,而那是他們年幼時與他們的照顧者產生連結時發展出來的。在成年的人際關係中,對親密感的需求愈高,我們的依附型態的運作就變得益發重要,這取決於我們童年時的依附型態,與成年後的處境產生共鳴的方式和強度。

  依附型態大致可區分為安全型與不安全型(逃避或焦慮),區分條件有照顧者與孩童之間的照顧品質;孩子出生時的先天因素;孩童與照顧者的依附型態的匹配程度。具有安全依附型態的人,年幼時便會發展出一種內在基礎,讓他們在情緒受到干擾甚至遭逢嚴重生命危機時,保持根本的穩定。他們容許自己去感受情緒和沮喪,內在也不會受到太大的驚擾,而且回復平衡的速度相對較快。

  相反地,不安全型依附型態的人,經常會因為正常的生活高低起伏感到焦慮,但他們唯一的應對之道只有無視或逃避。不安全依附型態的人又可分為幾種亞型,包括迴避依附型態、焦慮╱矛盾依附型態和混合型依附型態等。

  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到,依附型態的影響會如滾雪球般地快速擴大。舉例來說,如果一個以逃避方式來應對親密關係的人,和一個焦慮╱矛盾依附型態的人產生關連,迴避者會在對方前進時撤退,引起焦慮者憂心的追逐。這使得迴避者更退縮,啟動一種持續不斷的循環,直到出現某種戲劇化(通常是讓人不快的)的解決方法為止。同樣地,如果兩個迴避者相遇,發展出的可能是一段壓抑的關係,只會讓長期的不滿無從解決。在這樣的情況下,失望和厭惡將逐漸轉變為長期的剝削和輕視壓抑。如果溝通一直沒有改善,原本就已複雜的情緒還會混雜哀傷和悲痛。

  保持距離,未必要選擇情緒光譜的那些部分,因此阻隔痛苦的情緒,經常會導致沒有能力容忍任何種類的自發情緒經驗,無論是正面或負面的。像是體驗同理心、同情心和愛的能力,也全包括在內。

  難道我們與童年時照顧者的相處經驗,就決定一切了嗎?陷在假性親密關係中的人們,難道註定要一輩子將他人拒於安全距離之外,永遠無法分享親密的關係嗎?

  從依附理論和本書作者的臨床經驗看來,似乎並非如此。安全的依附型態絕對是可以靠努力達成的,只要我們願意檢視自己的過往經驗,清除我們對於他人與自己的混淆概念,藉此學習對自身的情緒和他人的感受和需求,進行更深入的思索。要處理這麼多變動的因素,一開始絕對困難重重,而且可能引發焦慮,讓人更容易倒向假性親密關係的懷抱。但願意為了解決人際關係的難題而不斷選擇進步的人,一定會有所進展,在各個層面上獲得令人滿意的收穫。

  我們自創的招牌歌舞

  為何假性親密關係會如此難以辨識,更遑論是修復呢?為何無法以比較仁慈、溫和或寬容的方式去消除不安呢?答案是,假性親密關係會強化童年的模式,也就是我們自創的招牌歌舞。當初我們天真地試圖以這些歌舞模式,來清除察覺到的危機,想藉著自己的好表現讓照顧者感覺良好,像是表達感激,或藉由搞笑來取悅,或表現出自己有多聰明,盡可能當個好幫手,或乾脆消失在照顧者的視線之外等等,簡而言之,就是盡一切可能去消除危機,讓照顧者感覺好過些,也讓自己感覺比較安全。而這樣的作法似乎奏效,讓處境感覺較為平和,或至少減輕了焦慮,讓我們感覺安全些。

  為照顧者表演搞笑或許讓氣氛輕鬆一些,但事情並不只表面看起來這麼簡單:是孩子的表演行為讓大腦釋放出某些化學物質,才讓他有深層的安全、安定感。在習慣性地重複這樣的行為後,這種招牌歌舞變成了孩子與他人建立關係的特定模式,無論是行為或生物性的大腦活動,這樣的模式都被他帶進成人的生活中。任何挑戰到這種模式的事情,都會讓這孩子產生警覺,因為任何改變都可能阻斷這孩子努力建立起的安全感,將他帶回他想逃避的恐懼和焦慮情緒。

  大腦科學也影響深遠

  我們與他人建立關係的方法,不僅僅是思考的習慣。我們與最初照顧者的相處經驗,會實際地轉譯成大腦的活動,塑造大腦的物理結構,並且與大腦網絡活動的模式交織在一起,顯現在我們身體的生理功能和我們的行為上。孩子會發現,某種特定的行為可以讓他感覺比較好過。孩子學會「讓他比較好過」的行為,所隱含的物理現實是,這種反覆觸發大腦化學反應的模式,事實上是他感覺比較好過的生理基礎。

  當違反規則造成的負面後果,讓孩子留下深刻印象的話,這孩子會感覺更糟,會更刻意改變自己的行為去迎合父母的期待。為了滿足對安全感的不斷需求,孩子會在幾乎所有的人際關係中,都扮演這樣的角色,在某種角度來說,這樣的行為就變成難以戒除的癮。人可能終其一生都沒有意識到,自己對這些行為模式是如此執著。

  當然,成年後不如人意的人際關係,是讓人意識到有哪裡不對勁的關鍵。能辨識出自己處於假性親密關係中,才有可能掙脫。在虛假的親密關係中,兩個長期處於焦慮、對安全感互有需求的人,會共同陷入假性親密關係中,創造出一套相互的招牌歌舞。他們的招牌歌舞,會變成一種對付不安全感的技巧,同時取代了親密感。這套招牌歌舞,是雙方都默許用來避免不安的詭計。

  關鍵選手:表演者與觀眾

  在這套看似確保連結,實際上創造虛假夥伴情誼或親密感的招牌歌舞中,有兩個重要的演員或角色。其中之一是表演者,明顯的、表面上的照顧者。這個人試圖作為服務的一方,但動機經常是出於不自覺想解救某人。另外一個角色是觀眾,這人藉由需要被照顧或渴望被治癒和拯救,來暗中照顧表演者,但最終他完全無意被解救。這種奇怪的伴侶關係的後果,就是相互的欺騙。這種所謂的連結,是一種相互欺騙的形式,並且悲哀地消滅了任何誠實溝通和建立關係的可能性。結果通常就是,無論是表演者或觀眾都感覺孤獨、被貶低、被誤解和憤怒。

  接下來的故事,是無數假性親密關係陷阱的一個清楚範例。請注意其中約翰扮演的是表演者,而葛雷塔則是觀眾。

  約翰與葛蕾塔的假性親密關係故事

  葛蕾塔小心地——小心翼翼到幾乎荒謬的程度——告訴她的丈夫約翰,他為了保持兩人愉快生活,所花費的心力是多麼值得讚揚。她會驕傲地對約翰和他們的朋友滔滔不絕地敘述,約翰在規劃出遊上是如何發揮驚人的創意,鉅細靡遺地解釋,他是如何細心整理賓客名單,確認預約狀況,確保不遺漏任何細節。不過,葛蕾塔犯了一個錯,提議想幫忙約翰規劃他們下一次的度假行程,約翰立刻大發雷霆,陷入受傷和失望的情緒。他甚至指責葛蕾塔不知感激,或不再愛他了。這一瞬間,約翰露出了葛蕾塔從未見過的一面。

  葛蕾塔立刻道歉,收回了提議,並且向約翰保證,自己對他所做的一切充滿感激。葛蕾塔嚐到了——如果不嚴格照著招牌歌舞的劇本走會有的後果。雖然約翰的暴怒讓葛蕾塔感覺害怕和不快樂,但她還是立刻縮回不自覺間細心建構的現狀,堅守觀眾的角色,向身為表演者的約翰保證一切都沒有改變。她只希望所有的焦慮都消失,事情照舊運行。

  當偵測到危險出現時,表演者會變得極度沮喪、焦慮或憤怒,觀眾因此害怕自己將不再受到照顧,於是退回經歷過考驗的有效招牌歌舞中,希望將表演者拉回假性親密關係可靠的劇本。葛蕾塔企圖跳脫角色的短暫嘗試,導致約翰如此強烈的反應,因此她迅速躲回觀眾的角色來恢復平靜。這次經驗讓她感覺不安、孤獨和沮喪,但她還是做了該做的事,好讓約翰重獲安全感。讓葛蕾塔和約翰對彼此感到安全的大腦化學物質,雖然短暫受到侵擾,但又重歸常態。

  從約翰的反應和葛蕾塔後來的不安情緒,可以看出,將他們綁在一起的安全感是多麼脆弱和代價高昂。這次短暫的騷動同時證明了,這種模仿愛的關係,無法適應自發和流動的情緒,因此格外脆弱。願意接受這種不堪一擊的協議,反映出童年時的約翰和葛蕾塔,為了應付環境的不確定感,與父母謀和訂出的協議有多脆弱。這種模式的悲劇性後果就是,我們接受的是一種虛假的愛——一種沒有流動、沒有互惠、沒有同理心或同情心的愛。同樣令人不安的是,我們意識到受照顧是不穩固、不可靠的,甚至預期我們所謂的愛情關係勢必引發一連串危機。

  被迫尋求這種脆弱關係的人,有一種不可思議的能力,有辦法找到他們互補的對手。一旦他們確認潛在的目標後,便會展開充滿希望的對話,評估彼此是否願意投入——定義謹慎但狀態停滯的假性親密關係。諷刺的是,如果他們感覺可以依賴對方來免除尋求相互關係、自發性、親密感和情感投入的大罪,興奮感就會大增。

  所以當成年的我們在尋求愛情關係時,童年時的求生招牌歌舞,有可能導致嚴重的麻煩。葛蕾塔從她與約翰的交手中發現:有一方被期待要接受另一方的付出;一方是領導者,另一方要接受追隨者的角色;一方表演,另一方必須鼓掌;一方拯救,另一方要讓自己被拯救。在這些條件下,愛、相互關係和親密感是無法成長的。

  不過,要是伴侶中任何一方開始意識到有不一樣的需求時,會發生什麼呢?如果其中一人開始渴望親密感和互惠的關係時,又會如何?不幸的是,由假性親密關係所定義並小心構築成的角色,不被允許做出有彈性的回應。除非個人(或伴侶雙方)能領悟自己對關係的選擇,是由童年經驗形塑而成的,否則他將繼續被困在同樣的模式裡,不可能體會到信賴或真正的愛。

  出口

  大部分人都渴望真實、滿足的關係,免受不必要的紛擾和痛苦。不過,要建立這樣的關係,需要的不僅僅是渴望;我們需要一張有助於了解程序、經驗和技巧的地圖,讓我們擺脫一直以來的作法,並引導我們走向復原和澈底的改變。本書為復原提供了一套清楚、有趣的——檢驗、診斷和處方,名為DREAM五步驟。DREAM五步驟的使用者將可看清,真正的問題不在於一次又一次選擇錯誤的人,而是和任何願意成為伴侶的人,都一直重複同樣的舞步。DREAM五步驟幫助我們了解,為何自己會如此執著於重複相同的招牌歌舞,並且教導我們學習做出不同選擇的技巧。

  接下來的問題,是你在探索本書時將發現的一些基本概念,並概述DREAM五步驟所解決的假性親密關係相關問題。這些概念將通過故事、技巧、體驗過程等方面進行深入的闡釋,幫助你辨識自己是如何受到假性親密關係的影響,並且為改變及復原建立堅固的認知及知識基礎。
  •我的招牌歌舞是什麼樣子,又為我做了什麼?
  •在我的招牌歌舞中,我是表演者還是觀眾?
  •我當初為何創造這套招牌歌舞,我從中獲得哪些好處?
  •我童年時的招牌歌舞,是如何導致我成年時人際關係不如人意?
  •放棄這套招牌歌舞的風險和好處分別是什麼?

  DREAM五步驟幫助你擺脫造作的招牌歌舞,發展出自由、充滿愛的關係。你必須揭露自己的假性親密關係故事,以及你在招牌歌舞中所扮演的角色。這將有助於你了解:
  • 為何你和伴侶在一起時覺得辛苦?
  • 為何你常感覺自己像個旁觀的局外人?
  • 為何你每次和人交往總會發生這樣的情況?

  你還將發現,假性親密關係不僅讓你與焦慮保持距離,也隔絕了所有的感覺,讓你無法享受親密關係可以提供的大部分好處。但DREAM五步驟將讓你看見,你一直以來的行為模式未必是定局。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3571773
  • 叢書系列:SelfHelp
  • 規格:平裝 / 320頁 / 14.8 x 21 x 1.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本書使用指南
 
你可能已經注意到,「表演者」和「觀眾」這兩個詞,一直被反覆強調。這是故意的,目的是在分析假性親密關係動態時,保有清晰的思路。
 
本書共有五個部分,逐步架構而成,為了避免混淆,應該按照順序閱讀。
 
•第一篇:假性親密關係登場——你的招牌歌舞。本篇介紹假性親密關係的基本結構,幫助你在探索自己如何損害愛與親密關係的機會的過程中,建立對自己的包容和耐性。
 
•第二篇:開始認識你——聚光燈照亮表演者和觀眾,描繪出假性親密關係中參與者的形象。本篇探索焦慮如何讓參與者陷入自己的招牌歌舞中,並且揭露在一個功能失調的系統中,試圖維持安全感是多麼孤單和挫折。
 
•第三篇:後台——假性親密關係的內在活動,探索假性親密關係開始發展的核心原因,並討論長期困在假性親密關係模式中所導致的常見陷阱。
 
•第四篇:升起復原的簾幕——由假性親密關係跨入真實的親密關係,介紹幫助復原的夢境技巧(DREAM Sequence),概述如何確認及逃離假性親密關係的五步驟過程。
 
•第五篇:安可——為愛破殼而出。提供引導和支持,幫助你在復原的道路上安穩前行。
 
全書的每一章中,都提供一系列的練習,名為「Toward Positive Change」(正向改變)。這些練習包含反思自身的經驗,以及一些精心設計過的問題,幫助你付諸實行該章中提到的概念。
 
利用一本空白的日記本,寫下你的反思,並回答那些問題。重點是要找出一段安靜、從容的時間,如此才能有效地利用那些素材。你所寫下的答案和反思,將有利於追蹤你的思考和行為上的變化。
 
依照本書的所有篇章建立一份清單,若有與你的經驗和假性親密關係故事相似的地方,就將頁碼標記下來。當你認同書中的人和故事時,你會得到驗證、紓解,甚至笑出聲。這種類型的認同,是一種具有強大力量的療癒機制,所以細細品味,盡情地反思吧。過程中,只要你對自己努力的價值和方向有任何疑慮,隨時可以回頭重讀日記上前面的篇章重新定位,弄清楚自己曾經去了哪裡,又要往哪裡去。
 
歡迎踏上復原之路!準備好大步跳進學習之旅,學會活出幸福充實的人生,並且和他人建立真實的連結吧。
 
 

特惠贈品

載入中...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心理勵志】秋日好chill_放慢腳步,再次為身心靈充電/電子書88折、有聲書79折起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大和圖書聯展
  • 遠流童書展
  • 尖端BL藍月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