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禮物書展
躁動的亡魂:太平天國戰爭的暴力、失序與死亡

躁動的亡魂:太平天國戰爭的暴力、失序與死亡

What Remains: Coming to Terms with Civil War in 19th Century China

  • 定價:480
  • 優惠價:9432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408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優惠組合

 

OKAPI 推薦

 

內容簡介

日常中斷,死難兩千萬,熟悉世界毀於一旦
生而為人,如何面對史上最慘烈內戰?
掙脫教科書與民族主義的太平天國

  ■■■  ■■
  挑戰官方的歷史詮釋,第一本從民間視角認識太平天國戰爭的歷史著作
  十九世紀中葉,大清帝國歷經長達十五年的太平天國戰爭,超過兩千萬人喪生、更多老百姓流離失所,堪稱世界近代史上最慘烈內戰。

  師承最會說故事的漢學家史景遷,本書作者梅爾清大膽跳脫傳統教科書裡的成王敗寇與民族主義,不再將焦點放在洪秀全、曾國藩和帝王將相背後的政軍角力,反而關注那些受到戰爭直接影響、其心聲卻被官方紀念與國家記憶所遺忘之人。

  對地方上失去愛人、生計與生命的幾百萬老百姓來說,太平天國戰爭到底意味著什麼?

  ■■  ■■■
  挖掘被遺忘的聲音,捕捉地方老百姓眼中的動盪時代
  「世人做錯什麼,才得遭受天譴?」

  當太平軍攻陷南京城,家鄉就在附近的一位慈善家發出了天問。他將眼前的殘酷戰爭,描寫成老天爺勸人為善的象徵。他振筆疾書、積極向鄉民佈道,為了替地方團練籌措經費,也為了導正世間的道德秩序。

  除了這位以道德解釋災難的慈善家,本書還記載著一段段備受劫難的人生故事,包括用日記描述戰爭慘況的揚州詩人、被太平軍俘虜與剃頭的讀書人,以及透過書寫喪母之痛,學著與悲傷共處的孝順兒子。藉由從未揭露過的民間視角,讀者得以窺見長期被官方所遺忘或扭曲的故事,認識太平天國戰爭的實際影響。

  ■  ■■■■
  透過躁動的亡魂,看見太平天國戰爭在人心中的刻痕
  戰爭如何中斷日常?人們如何面對失序與動盪?如何處理遍地屍骨與紀念逝去親人?如何重拾內心的確定感,重建被戰爭粉碎的世界?

  躁動的亡魂,反映出躁動的人心。太平天國戰爭讓成千上萬人成為亡魂,並在無數生者心中烙下刻痕。

  本書透過方志、傳記、詩集、外交文獻與傳教士報告,帶領讀者看見這些刻痕,看見當時人們最切身的經歷:失親之痛、對官府失能的憤怒,以及摻雜腐臭氣息與夢魘畫面的可怖回憶。

名人推薦

  全球專家讚譽,認識中國歷史的全新視角
  《英國歷史評論》(The English Historical Review)
  史蒂芬.普拉特,美國阿姆赫斯特麻塞諸塞大學教授,《太平天國之秋》作者
  馬寇德,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艾略特國際事務學院副院長,《現代中國的軍事武力與精英力量》作者
  布羅菲,澳洲雪梨大學中國現代史講師,《維吾爾民族:俄中邊疆的改革與革命》作者
  衛周安,美國紐約大學歷史學系教授,《中國的戰爭文化:帝國與清朝軍事》作者
  吳克強,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利曼學院、哥倫比亞大學東亞所副研究員
  黃克武,中研院近史所特聘研究員
  蔣竹山,中央大學歷史所副教授兼所長
  涂豐恩,「故事」網站創辦人暨執行長
  阿 潑,作家、《日常的中斷》作者
  蔡蔚群,北一女中歷史教師

全球專家讚譽

  十九世紀中國的戰爭究竟是怎樣一回事,又有哪些影響?梅爾清的研究既罕見且深具開創性,不僅激發智識層面的迴響,也能引起深刻的情感共鳴。人們如何回應太平天國這個人類史上最黑暗的篇章?我們現在有了第一手最切身的研究。《躁動的亡魂》是一本兼具情緒渲染力與理性洞悉的作品,時而發人深省,時而令人心碎,最重要的是讓讀者大開眼界。──史蒂芬.普拉特(Stephen R. Platt),美國阿姆赫斯特麻塞諸塞大學教授,《太平天國之秋》作者

  梅爾清挖掘出清代時人所留下的豐富史料,這些材料在過往常常遭到聚焦中國革命史觀的史家忽略。本書展現了像梅爾清這樣優秀的史家,如何能擺脫傳統窠臼、獲得全新洞見。這不只是欲認識太平天國者不可或缺的一本書,也是任何想瞭解晚清之人如何受戰爭影響、又如何回應的必讀之作。──馬寇德(Edward A. McCord),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艾略特國際事務學院副院長,《現代中國的軍事武力與精英力量》作者

  梅爾清這本書替太平天國相關研究指出了一個可喜的新方向……書中最有價值的見解,就是指出地方士紳在表忠時其實有著經常為人忽視的宗教面向,以及這如何反映忠烈觀在晚清的變化──這個觀念與當今中國政治息息相關。──布羅菲(David Brophy),澳洲雪梨大學中國現代史講師,《維吾爾民族:俄中邊疆的改革與革命》作者

  梅爾清的《躁動的亡魂》採用那些長期經歷過太平天國災難的倖存者觀點,內容豐富且原創。裨益於她對當代史料廣泛而深入的掌握,本書近距離檢視了生活在太平天國內戰底下究竟是什麼景況。──《英國歷史評論》(The English Historical Review)

  這本引人入勝之作紀錄了學者、士兵、女性、兒童、官員和變節者等形形色色的人物,如何經歷並紀念這場人類歷史上最具破壞性的內戰。梅爾清明白地指出,無論是在個人還是政治層面,太平天國內戰都造成了深遠的影響。──衛周安(Joanna Waley-Cohen),美國紐約大學歷史學系教授,《中國的戰爭文化:帝國與清朝軍事》作者

  本書史料基礎驚人,融匯各種體裁,回答罕有人想到的問題。選題令人信服,對希冀瞭解十九世紀中國與世界的史家來說宛如無價之寶。過去少有學者研究太平天國的長期影響,關照到這批史料者更少,只有梅爾清教授將它們綜合起來,聚焦時人在戰火底下的經驗,而非交戰各方的政治意識型態。她文字優美,主題勾人,即便撇開其高度學術價值不談,仍具一讀的價值。書中有著人相食、被斬首的母親、哀悼的花園和無法安息的亡魂,讀來宛若小說情節。──吳克強(William C. Wooldridge),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利曼學院、哥倫比亞大學東亞所副研究員

  太平天國是近代中國的「一大波瀾」,梅爾清的這本書補充了過去太平天國研究所忽略的部分,讓我們對被民族國家論述、革命論述所掩蓋的政治暴力、個人苦難、偽裝、忠誠、背叛,以及死亡、悼念、宗教的慰藉與解脫有更深刻的體認。──黃克武,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作者擅寫人物,尤其是我們一般不太熟悉,甚至完全沒聽過的人物,這些人物大
  多不會出現在史景遷及普拉特的著作中。這種書寫功力跟沈艾娣(Henrietta Harrison)以劉大鵬的日記極為類似。本書雖然是學術著作,但作者的文筆優美,又以新文化史的敘事角度微觀過去我們所忽略掉的人事物,讀起來相當流暢。──蔣竹山,中央大學歷史所副教授兼所長

  歷史是關於死者,也是關於生者。或者說,是生與死之間的對話和交流:歷史學者不也一向都是招魂者嗎?我們總是在傾聽亡魂的聲音,不論那是躁動的,還是幽微的。《躁動的亡魂》一書雖然是嚴謹的學術著作,內容卻充滿情感,甚至有個十分感性的結尾,在兩位譯者的精心翻譯下,這些文字更是顯得格外動人。「戰爭結束後,留下了什麼?」作者問。而這本書是她的回答。──涂豐恩,「故事」網站創辦人暨執行長

  要在大塊大塊的官方史料中,撿拾社會裡的碎片,並且拼出過去從來不曾關注的文化樣貌、組織運作、生活點滴,實屬不易,從這個角度看,《躁動的亡魂》如「清明上河圖」一般精緻華美。作者以文字的力量,具體封存了江南地區鮮活的記憶──即使是在描述它如何在戰爭中死去。──阿潑,作家、《日常的中斷》作者

  讀者可以在梅爾清這本書的字裡行間,感受到生命的掙扎,以及人的重量。推薦給想從不同角度認識太平天國的學生。──蔡蔚群,北一女中歷史教師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梅爾清(Tobie Meyer-Fong)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歷史學系教授,東亞研究所主任。主要研究清朝歷史,研究方向包括城市史、文化史、社會史和女性史。曾於2007-2018年擔任《清史問題》(Late Imperial China)期刊主編。曾著有《清初揚州文化》一書。

審訂者簡介

郭劼


  美國南卡羅萊納大學語言文學與文化系副教授。

譯者簡介

蕭琪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候選人。主要研究明代史,研究興趣為性別、禮制、醫療與社會文化史。著有《父母等恩:《孝慈錄》與明代母服的理念及其實踐》、〈評熊秉真,《幼醫與幼蒙:近世中國社會的緜延之道》〉。

蔡松穎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候選人。把歷史學當作遊戲在玩,努力探究其博大精深中。喜歡邊陲、少數,以及勇於和高牆對抗的雞蛋們。
 

目錄

推薦序:傾聽亡魂的聲音/涂豐恩
導讀:跳脫正統立場的太平天國研究/黃克武
導讀:既沒有洪秀全,也沒有曾國藩的「內戰」:閱讀太平天國戰爭的新視角/蔣竹山
中文版作者序

第一章 戰爭
第二章 文字
第三章 被標記的身體
第四章 骨與肉
第五章 木與墨
第六章 失去
第七章 尾聲

誌謝
參考書目
註釋
書中事件年表與大事記

 
 

作者序

  本書英文版的受眾主要是英語世界裡對中國史感興趣的學者和學生;他們堪稱小眾。儘管如此,我卻也希望這本書能突破這個既有的小眾讀者圈,希望它也能吸引研究內戰、研究日常生活的歷史學者,或是吸引那些有興趣了解不同文化脈絡下的人群如何處理災難的讀者。但最終,我期望這本書能譯成中文,介紹給臺灣和中國大陸的讀者。這些讀者熟悉太平天國的歷史,因而對本書的特殊視角可能會產生更直接的反響。

  我首先要感謝蔣竹山教授把本書收入他主編的「新史學譯叢」,並擔負起為本書在臺灣找到出版社的責任。感謝衛城的編輯們在本書中譯本無法在中國大陸方出版時,慨然接手出版事宜。感謝蕭琪和蔡松穎仔細、詳盡地翻譯原著,並感謝郭劼確保譯稿的精準、雅馴。他們三人都不吝付出自己的時間和專業,能和他們一起合力完成這項工作,我感到非常愉快並深受啟發。

  歸根究底,本書所書寫的,是大規模的暴力以及歷史記憶如何為政治所用。本書講述了人們所沉痛經歷的家破人亡,講述了那些受影響最深的人──包括父母子女、夫妻,以及地方社群──如何努力理解、承受這樣的家破人亡。本書也解釋了清政府是如何在各個層面上,設法從這樁暴露了它自身軍事和政治弱點的事件中,汲取出正面的訊息。本書展示了國家祀典如何將普通人所經歷的痛苦和死亡,轉化成盡忠犧牲的英勇姿態;同時亦展現了這些表面上有利於中央集權的國家封賞,如何成了當地重建工作的一部分,從而具有新的、時而矛盾的含義。我希望臺灣和中國大陸的讀者,可以藉由閱讀本書,對太平天國之後的其他事件以及人們對這些過往暴力的應對(或不應對),會有更好的理解。

  在這個書寫太平天國的過程中,我試著說一個無關中國堅定走向革命現代性的故事,並盡量不討論名人及其理念。我希望身處於現下的我們,來思考暴力、動亂和死亡對遭逢這一切的人們而言,意味著什麼。我寫這本書,是為了重申我們有著共通的人性。當災難降臨時,無論是作為個人還是作為家庭的一分子,我們都會盡力求生。不同時空的人們對世界的理解可能有很大的差別,但到頭來,人們對災難的應對方式在某些部分上是相似、甚至是舉世皆然的。對災難相似的反應,提醒著我們要對戰爭與苦難戒慎恐懼,並且珍惜我們深愛的人、深愛的地方。也許本書的中文書名《躁動的亡魂》有助於我們記住這點。

  有些讀者認為本書對清朝抱有同情,因為書中採用的部分材料常常被史料編纂者歸為代表清朝立場的一方。但這畢竟不是一本關於英雄和反派的書。而且,我認為,如果我們將太平天國戰爭視為壁壘森嚴的兩方之間的鬥爭,就會對過去作出錯誤描述。在當時,即便人們謹慎地、大張旗鼓地維繫忠臣和叛軍間的界線,這界線也可以是模糊的。無論他們聲稱為誰而戰,1860至1864年間江南一帶軍士們的殘忍行徑,在個人身體與社會機體上,都留下了深深的傷疤。這在當時許多目擊者的作品中都有清楚的記載。因此,本書所講述的故事是:在中國十九世紀中葉的背景脈絡下,歷史書寫和紀念活動是如何從模棱兩可、機會主義以及人們所經歷的憤怒中,建構起清晰的道德與政治意涵的。我並沒有特別為清朝方或太平天國方說話的意思。

  另一些讀者則問我,為什麼堅持把太平天國戰爭與二十世紀的暴力事件相聯繫?為什麼不把它當作是黃巾軍、赤眉軍或五斗米道一類的朝代末叛亂?我的回應是:為何不能把它與二十世紀的暴力事件相聯繫呢?事實上,至少從1911年辛亥革命以來,「太平天國革命運動」就一直被當成是中國現代革命史的序幕。我們不該把「現代」這個詞的意涵侷限於進步、烏托邦和發展。「現代」這個詞不該只有正面的意涵。另有人曾經問我:如果戰爭能促進國家發展而給國家帶來好處,這場戰爭是否終究是值得的呢?對此,我的回答是:對誰而言是值得的呢?且這又是怎麼計算出來的呢?也有些人問我如何評價洪秀全。我的答案是:

  我不會去評價他,那不是我要做的事。

  在2020年4月寫作這篇序的當下,世界正面臨著全球疫情和一場規模自1929年大蕭條以來未曾有過的經濟危機。大難當頭,我為能和親愛的家人一起待在家裡而深感慶幸。我希望我是錯的,但我感到我們正走向動盪的時代。我無法預測這樣的艱難時刻會以怎樣的面目呈現。我的想法有一些自私、現實且稍顯偏狹。我想和朋友們暢談、想見到我的學生們。我覺得有些無助,並感懷昨日不再。我想要回到去年夏天,那時本城的棒球隊節節勝利,河邊的酒吧與餐廳被歡笑的客人擠得水洩不通,而我尚能毫無困難地出國拜訪摯親好友。我想要看見一個熟悉的未來,卻只看到構築起過去美好時光的基石搖搖欲墜。也許這本關於苦難的書,今日讀來,能教我們如何堅韌地面對這一切?
 
梅爾清,2020年4月17日
華盛頓特區

推薦序

傾聽亡魂的聲音
涂豐恩(「故事」網站創辦人暨執行長)


  西元1861年,太平軍與清軍之間陷入激戰。

  前一年,太平軍剛剛擊潰了清軍的江南大營,再次讓清政府大為震動。他們攻佔了蘇州、杭州等城市,而後又發起西征,目標位於長江中游的武漢,政府軍也隨即展開反擊。那年4月,雙方在另一座長江沿岸城市安慶短兵相接,由曾國荃率領的湘軍,將太平軍佔領的安慶團團包圍,洪秀全族弟洪仁玕率眾前往馳援,卻沒能成功。幾個月後,太平軍宣告彈盡援絕,大勢已去,清軍攻破了安慶,整座城市重回清政府掌握之中。

  就在這場安慶保衛戰正酣的同時,有另一場戰事在太平洋彼岸爆發。1860年的11月,美國舉辦總統大選,結果揭曉,代表共和黨的林肯當選美國第十六任總統。這個結果卻引起南方各州的不滿,由南卡羅來納州為首,前後共有七個州陸續宣布脫離聯邦。隔年3月,林肯在就職典禮上仍在呼籲統一團結,卻沒能挽回分裂的局勢。到了1861年4月,南方與北方的軍隊在薩姆特堡第一次交火,南北戰爭就此拉開序幕。

  這場兄弟鬩牆的內戰,一共打了四年多,造成前所未有的慘烈傷亡。到1865年南方軍全數宣告投降為止,估計至少六十二萬名士兵命喪戰場──這數字比美軍在兩次世界大戰和韓戰中犧牲的人數全部加起來還要多。以當時美國人口來計算,平均每一百人中,就有兩人死於戰爭。而這還沒有計入遭到波及的平民。

  毀滅性的內戰,迫使美國民眾必須逼視死亡。曾任哈佛大學校長的歷史學者德魯.吉爾平.福斯特(Drew Gilpin Faust)寫過一本《這受難的國度:死亡與美國內戰》(This Republic of Suffering: Death and the American Civil War),在書中,她把南北戰爭的焦點,從征戰沙場的英雄與將軍,轉移到那些大量的、無名的死者身上。

  生命大規模地消逝,改變了「死亡」本身的意義,比如人們開始追問,遠赴戰場的士兵們,在沒有家人陪伴的情況下,如何還能獲得「善終」(Good Death)?在戰爭情境下,殺戮如何不與宗教信仰產生衝突?還有那些活著的人呢?福斯特寫到:

  人們發現,自己處在了一個全新的、完全不同的道德宇宙中──在這一道德宇宙中,超乎想像的浩劫已成為了日常的經歷。在這樣的一個世界中,上帝在哪裡?一個仁慈的神,怎能允許這樣的殘忍與這樣的苦難存在?懷疑快要壓倒了信仰──這是對上帝仁慈與靈魂不朽的基督教敘述之信仰,是對世俗生命的可理解性與目的之信仰。語言似乎無力解釋;人們似乎無法理解他們的死亡──以及他們的生命──的意義。

  逝者已矣,而生者才剛要開始思索生命的意義。

  同一時間在太平洋此岸,太平天國為中國社會帶來的衝擊不遑多讓,上千萬人的死亡,大規模的破壞與屠殺。對於失序的恐懼,在在挑動著人們的情緒,刺激著人們的想像。死亡不只是肉體的消逝,它需要悼念,也需要詮釋。它需要意義。這是歷史學者梅爾清在《躁動的亡魂》一書中要探索的主題。

  梅爾清教授並未著墨太多在我們熟悉的人物,如洪秀全或曾國藩,反而是把目光投向了那些較不知名的地方文人,或是犧牲性命的無名將士。對他們而言,死亡有何意義?他們用筆墨與身體,寫下了太平天國的另一種歷史。這不是一項容易的研究工作,卻改變了我們理解這段歷史的視野。

  歷史是關於記憶的學問,關乎我們記住哪些事情,又如何記憶。一旦我們拉長時間,記憶本身也成了歷史,層層疊疊。比如關於太平天國的歷史記述,在臺灣受教育的讀者,可能已經十分習慣將它視為一場叛亂,是在那內憂外患不斷的晚清末年,另一場荒唐亂事;但在海峽彼岸的中國,有段時間卻將太平天國視為英雄豪傑,農民起義典範,例如1973年一本由「『中國近代史叢書』編寫組」所編纂的《太平天國革命》,講到清軍策劃戰略,便說他們「用心十分險惡」,還與歐洲國家等「外國侵略者」聯手,至於講到太平軍的人物,則說他們「堅貞不屈」、「可歌可泣」,不時有著「輝煌勝利」。

  而今農民起義已經不再被歌頌,中國轉而渴望和諧社會、和平崛起,要的是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但歷史上人們的情緒、傷痛、失落,與夢靨般的記憶,難道就一筆勾銷,通通都不算數了嗎?在每一場災禍過後,什麼是真正重要的,哪些人與事應該被記得,又有哪些不該被遺忘的卻遭到埋葬?《躁動的亡魂》以太平天國為例,對這些議題進行了一場嚴肅的追問。

  歷史是關於死者,也是關於生者。或者說,是生與死之間的對話和交流:歷史學者不也一向都是招魂者嗎?我們總是在傾聽亡魂的聲音,不論那是躁動的,還是幽微的。

  《躁動的亡魂》一書雖然是嚴謹的學術著作,內容卻充滿情感,甚至有個十分感性的結尾,在兩位譯者的精心翻譯下,這些文字更是顯得格外動人。「戰爭結束後,留下了什麼?」作者問。而這本書是她的回答。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9889032
  • 叢書系列:beyond
  • 規格:平裝 / 432頁 / 14.8 x 21 x 2.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根據一般常引用的數字,一八五○年到一八六四年間的太平天國戰爭,導致了兩至三千萬人喪生。據此,它被稱為人類史上最慘烈的內戰。近來幾篇研究對此時期流失多少人口莫衷一是,這顯示要回頭去做精確(甚或是粗略的)死亡人數統計是不可能的。當時的記載顯示發生過規模驚人的屠殺和破壞,戰後所編纂的回憶錄及方志都以駭人聽聞的頻率,屢屢提及人口的巨大折損(長江下游市鎮喪失將近五○%的人口,甚或更多),以及人們遭受了難以言說的痛苦。但無論這些數字精確與否,死亡人數顯然遠大於同時期的美國內戰(或稱「美國南北戰爭」;一八六一-一八六五)—約有六十二萬名士兵及五萬名平民死於該內戰。
 
可是,姑且不論這場戰爭的毀滅性有多強,在中國以外的地方,太平天國戰爭與那些照理說涉及範圍與影響都較小的事件相比,仍相對地罕為人知。即使是在中國研究領域內,關於太平天國的記述也驚人地缺乏血肉:我們只關注抽象的意識型態,而非戰爭所造成的傷害。關注十九世紀晚期上海如何崛起的學者們,常常會提及移民從繁榮、風雅的江南地區來到上海,卻從未敘述那場驅使他們背井離鄉的毀滅性戰亂。在講授太平天國這段歷史時,海外中國研究學者的典型做法是,點出「它是史上最慘烈的內戰」這個事實,或是引用那個「兩到三千萬」的駭人數據;但接下來,我們(包括我自己)就會轉去講述耶穌的兄弟洪秀全和他的古怪願景—這常讓學生聽得津津有味。是時候重新思考太平天國諸方面孰輕孰重的問題了。
 
我當時已有十多年的清史研究經驗,讀過一些關於太平天國的論著,也曾在課堂上講過太平天國史。可我從未真正思考過,這場戰爭對於地方上那些失去了生命、生計與所愛之人的幾百萬人而言,意謂著什麼。
 
我想要知道的是,死者們的屍骸下落如何?戰時如何安排葬禮?戰爭剛結束的時候,倖存者有多麼看重朝廷賜予的殊榮?對倖存者而言,喪失之痛會帶來怎樣的情感衝擊?朝廷賜予的殊榮似乎很自然地主導了紀念方式,但我們是否能在這些方式中,發現情感回應的蛛絲馬跡?

會員評鑑

4.5
5人評分
|
5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5.0
|
2024/04/22
深入探討了太平天國戰爭時期的暴力、混亂和死亡現象。作者以深入的歷史研究和細膩的筆觸,描繪出這一段動盪時期的殘酷現實,呈現出戰爭對人們生活的摧毀性影響。本書不僅是對太平天國歷史的深入剖析,更是對人性、權力和暴力的深刻反思,是一部引人深思的歷史著作。
展開
user-img
4.0
|
2023/07/18

除了高中歷史課寥寥數句關於太平天國的描述,我從未讀過其他太平天國史書,這本書對我這樣一張白紙,雖有點挑戰但仍相當具有可讀性。閱讀過程充滿驚愕與衝擊,也深感不同史觀對認知的影響之巨,尤其當歷史涉及國家暴力,更不可忽視國家如何詮釋暴行,如何偷換概念,如何運用歷史做價值傳遞。

閱讀本書的挑戰之一是我必須放下以前學校背誦的人名與英雄事蹟,放下成王敗寇的意識形態,將這個暴民之亂重新定位為一場「內戰」。且課本沒有告訴我們,這場內戰在人類戰爭史上有其標誌性,不論其地理規模之廣、死傷人數之多、動盪程度之大,都極為驚人。

一場戰爭,各自表述。在這本書中我們可以看到清帝國、國民黨政權和共產黨政權,如何運用不同敘事角度,將太平天國這段歷史收編為已用,然而千萬亡魂卻長期在大敘事中隱身不見。本書作者試圖帶我們看見大動亂中的個體,他們的哀痛、創傷、驚恐與無助,在內戰平息後,仍如躁動亡魂般,未曾離去。

書中章節多有啟發。例如〈被標記的身體〉一章,寫人們身上的衣著、髮型、紋身,如何被當作戰時所屬陣營的印記,這樣的象徵有時代表忠誠,有時是為了羞辱戰俘,有時則是戰亂求生的權宜之計。讓我想到小時候看過很多榮民身上的刺青「反共抗俄」、「殺朱拔毛」,展現的正是國家對身份主體的控制。另外,在電影《讓子彈飛》裡也有刻意穿上敵軍面罩以混淆視聽的劇情,與歷史兩相對照,更顯諷刺。

在〈木與墨〉這章,寫內戰之後,清帝國透過建造忠祠、為烈士造冊、舉辦祭儀,由國家與地方菁英合力定義誰是「王朝死難者」;一方面重新確立清政權的統治正當性,一方面也規避王朝在這場內戰中的失能與責任。然而,當受難的個體形象消失,只剩貞女烈士的呆板面容;當異質的聲音消失,只剩盡忠盡孝的紀念話語,我們便不能再看見歷史真正的面貌,傷痛更是難以撫平。

這些教訓,我們也可從台灣近代史中看到。面對二二八鎮壓、白色恐怖等國家威權統治陰影,官方的紀念儀式與賠償只是修復傷痛的一小部分,真正能夠抵禦國家暴力,最重要的武器是:不要忘記。不要忘記曾經發生過的事,透過口述、文字、影像、行動等各種方式,保存下民間記憶,不讓大敘事堂而皇之地代言我們的經歷。"What remais",唯有記得自己的故事,才能帶我們走上真正的修復之路。
展開
user-img
Lv.3
5.0
|
2021/10/26

儘管書名及全書主題圍繞在清末的太平天國事件上,然作者處理的方式是以社會史、文化史、庶民觀點、歷史記憶的角度重新審視耳熟能詳的教科書觀點。
第五章木與墨總結清帝國如何看待這場浩劫,及透過儀式、忠烈祠收拾民間的傷痛及對政府的不信任,很有趣也很值得反思,在臺灣今日許多號稱紀念意義的儀式中,名實不符的現象已比比皆是。
展開
user-img
4.5
|
2020/10/31

What I read:《躁動的亡魂》

"What remais",翻譯書的中文書名往往跟著編輯的偏好,以及為了行銷與販售的因素,而鮮有與原文書名直譯,或是類似概念的譯名。「所遺為何」是原本書名的直譯,其實若是不看副標,對書名到底所講為何,同樣是如墜五里霧中!往往副標才說明了書中的主軸或內容。

我想「太平天国」這個主題和「東寧王國/鄭成功」在歷史論述中具有類似的地位或兩場,在海峽兩岸的敘述角度或意識形態下,很難有理性、公道、平直的論述,總是帶著某種程度上或多或少的政治、民族情緒在其中。

或許對於太平軍的研究在政治、民族、軍事,乃至於經濟面的研究或討論以及汗牛充棟,抑或也了無新意找不到更具有吸引眼球的切入點。所以這本學術著作的角度就走向了這場中國本土境內最大「內戰」遭到屠戮與破壞最為慘烈的「較」底層的民眾——過去真正的底層人民是不具有歷史書寫的權力不說,更不會是文字承載的主題。相對于縉紳達官的中下層官吏所留下的文字記錄與著作,或是地方保留的文史印記與祠堂碑石,成了研究者重要的史料來源。

誠如原文說明所說,既然對於這場內戰的描述軸線不落在雙方政治、軍事要員上,因此到底對普羅大眾到底遺留下何種深刻的印記就是書中的主要內容。

因此作者必須查找大量的民間資料,相互比對下,就顯得論述不夠緊實與一種清晰的軸線敘述感。繁雜的各式人物對自身,以及當時各種情況衝擊的描述,對於一個半世紀多的讀者而言,稍能設身處地後設想像當時的慘狀與激烈?不過,也同樣造成閱讀的破碎感。(當然,這前提是其對象根本就不是針對對於當時時空背景一無所知的讀者!)

因為研究目標的破碎,跟著蒐集內容也就有種解離感(其實很多冗贅多餘的敘述真的可以割捨,也或許主要是給西方人閱讀,所以過多的基本立場描述?)

作者最成功之處也在於重現當時的下層人民對於巨變在生活、信仰與名教上的衝擊,讓歷史呈現的視角不在局限于上位者與軍國對立的角度,彌補歷史進程中最廣大的受眾所遭忽略的部分。在遭受如此巨大變革之後,到底這些不為後世人知的人們到底留下了什麼?這才是作者用此書名的緣故。

PS
只要稍稍細讀本書,你就會發現其譯者與編輯當初是相當辛苦的,還是相當痛苦?以我自身經歷過痛苦的經驗,知道要把作者引用的真正原文(中文)再翻、找出來,可不是光靠Google就可以輕鬆達成的!將近百頁的註釋要翻譯與處理,那真的是折磨人的工作(這類學術書的註釋處理起來,要翻譯內容更讓人抓狂N倍)。
展開
user-img
Lv.1
5.0
|
2020/06/03

新視角的開創之作,可惜中譯本延宕許久,感謝譯者及蔣竹山老師的奔走努力,終得在台灣出版。惟此中譯本書名與原著書名有較大更動與距離,似未能真正表達本書的主旨。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張忠謀親筆撰寫、獨家授權自傳,他的一生,一場不能錯過的智慧盛宴!《張忠謀自傳》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大和圖書聯展
  • 遠流童書展
  • 尖端BL藍月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