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食療」才是養生最高境界
有人說中醫易學而難精,因為中醫常用的很多方劑或中藥,大家都耳熟能詳,就像俗話所說的「沒看過豬走路,起碼吃過豬肉」,例如人參、當歸等等,幾乎都聽過或用過;何況還有很多食藥兩用的種類,例如枸杞、山藥(淮山)等等,沒有吃過的人更少了。所以一帖中藥(成方)開出來,起碼看懂幾項,對其效用也約略知曉,所以若要進一步學習或應用,感覺好像不是那麼困難。
中醫具有真善美特點
可是一拿起中醫典籍,翻開來大多是文言文,且言簡意賅,讀起來似懂非懂,實在難以深入堂奧,更別說應用自如了。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中醫傳𠄘了悠久且優美的文化,其中包含了釋儒道的「真」,詩詞歌賦之「美」,以及民族性中的「善」。很多中醫藥典籍大多包含了這些要素,才能流傳久遠。譬如每部中醫書幾乎都引經據典,使用詩詞歌賦的技巧表達(例如湯頭歌訣),讓後學者可以朗朗上口、牢記不忘。所以我習慣將中醫稱為傳統醫學,因為其中含有太多傳統文化的底蘊。
何況中醫藥的理論與發展隨著政治中心的轉移與疫病的種類,歷朝各代的名醫均有所發明,而且自成學派,其學說與應用之道各擅勝場,讓人莫所適從。譬如漢代的政治中心在北方,居民多外感寒邪疾病,因此出現「傷寒學派」,主張以熱性藥治療。金元時期主政者來自塞外,飲食多來自燒烤獸肉,體質熱實,因此「寒涼學派」當道,主張以苦寒藥物治療發燒熱病。之後隨著政治中心逐漸南移,變成「補脾學派」得勢,主張提升脾胃清陽以扶正祛邪;之後還有「滋陰學派」主張養陰滋腎水以除虛熱。明代進一步主張補益腎陽以強化體能,「溫陽學派」趁機興起;清代以來,對外交通、貿易日漸發達,感染溫病時疫時有所聞,因此「溫病學派」成為主流,名醫輩出,一直到最近幾次的時癘疫病(如新冠肺炎),還是有人引經據典、主張以《傷寒論》的理論治溫病時疫。
個人認為最能體現傳統醫學「真善美」境界者,莫過於「上醫(工)治未病」觀念,即所謂「善為醫者,上醫醫未病之病,中醫醫欲病之病,下醫醫已病之病」,也就是現代所說的預防醫學。本書之立論,主要還是在強調「預防重於治療」的重要性,而且落實於日常生活之中,盡量應用大家耳熟能詳的食物或藥物,針對個人的體質與需要,適當食用,以改善或緩解不適;如果病邪已入裡或嚴重化,才用藥物或中藥成方加減來治療。
以藥膳食療為主軸
因此乃將本書內容分為:基礎醫學常識篇、診斷與治療原則、治病與養生及藥膳食療等篇章,基礎醫學常識介紹體質、腎氣與健脾胃常識與食療方,同時簡單說明舌診、脈診原則。疾病治療方面,則簡單說明季節流行病(如感冒)、常見病(貧血、便秘)、女性特有疾病、癌症等等。最重要的篇幅集中在最後介紹「食療方」,其中「藥膳食療」以中藥材之應用為主,「蔬果食療」則以常用的蔬菜、水果「入藥」。
不管是哪一類,都基於「食藥兩用」的原則做介紹與說明,例如補益類的:人參紅棗鷄湯、人參羊肉爐、當歸鴨、燒酒雞、桂圓米糕、白木耳蓮子湯、四物湯等,各有溫補、涼補效用。又如三杯雞、三杯中卷,其中所用的「九層塔」,主要作用在舒氣暖胃、助消化;「葱白茶」中的蔥白有助於緩解受寒、流清鼻水症狀,「金銀花茶」中的金銀花為清熱解毒中藥,也很適合於流感期間飲用。如「橘皮飲」適合咳嗽有痰者,「薄荷茶」還能提神醒腦、舒壓,改善情緒等等。希望這類通俗實用常識有助於需要者保健養生治病之參考。
藥膳食療養生最優
其實我早在二十多年前就出版過多本保健養生書,包括由元氣齋出版社印行的《戰勝過敏氣喘》、《自學中醫必讀》及《名醫名方應用》三本,據說讀者與醫藥同道的反應還不錯,都有十刷以上的成績。而今剛從服務了數十年的立法院醫務室主任退休,乃將這段時間在各大媒體發表的「藥膳食療」文稿整理出來,承林社長謬賞,允予出版,這在書店日少、網路鋪天蓋地而來,極度不景氣的現在,實在需要有極大的勇氣。不過我也常跟林社長開玩笑,我們從事的都是跟養生保健、幫人解除痛苦有關的工作,或許就以「做功德」來看待兼自勉吧!
本書雖然已完成多時,然因年紀漸長,疏漏之處恐難避免,還祈方家與讀者多多指教。接下來還有多本中西醫藥保健相關著作,但願有機會接續出版。
中西醫師 蕭偉傑
二〇二〇年七月於台北市同心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