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什麼樣的教育,什麼樣的孩子
幾年前,到青島演講,承蒙主辦單位安排,得以造訪青島啤酒廠,看到小麥經由澱粉水解、烘焙、發酵產生糖分後,形成甘醇美味的「液體麵粉」,內心著實有些感觸﹕生活百物,要成為百工所需,其實是必須經歷一番精細、繁瑣的淬煉過程。
最近,在網站發現﹕有些企業,為了推動產業轉型,也開始將製造過程配合產業DIY,發展產業觀光。例如﹕巧克力工廠、汽水工廠、陶瓷廠、皮雕場、煉乳場等,都開放民眾購券入廠或動手試做,或分享學習。企業界的「與時俱進」也說明﹕生活智慧的取得,除了書本之外,也可以更多元、更豐富、更趣味。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美國教育學者杜威「教育即生活」「生活即經驗」的教育主張,「做中學」的教育方法,不止風靡美國,也影響全世界。其中,「做中學」的精神,即「行以求知」的代名,真諦即強調教育應以孩子為主體,幫助他們從觀察、體驗、實驗、操作中,培養生活知能,獲得生活經驗。杜威的教育思想,很早就影響台灣教育,並使校園學習、親子教育觀念發生變化,比如學校的課程規劃、活動設計、教具研發等,都不忘注入「行以求知」的理念,而家長給孩子的學習安排,「動手做」也成了熱門的教育選項。
多年前,本社曾出版「幼兒閱讀列車•動手做」五冊,深獲家長好評。此次,引進「生活DIY」故事繪本﹕《肯特的新禮物》、《美味的冰淇淋》、《爸爸的橡皮擦》、《媽媽的小香包》四冊,希冀透過有趣的故事、生動的插畫、知識加油站、學習即時通等形式內容,培養孩子觀察、探索、理解、比較等能力,並豐富他們的生活經驗及科學知識。期待愛護孩子的父母、師長,仍能一本過去,繼續支持;畢竟,孩子就像製造陶瓷器的黏土,給予什麼樣的教育,就會形成什麼樣的雛形。
賴慶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