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孫邦華(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育歷史與文化研究院教授)
隨著19世紀歐美新教傳教士、官員梯航東來,既通過傳教、譯書、辦報、辦學等方式把西方基督教、西方科學技術、人文社會科學等西方文明帶入中國,又通過翻譯、書信、著作、講學等方式把以儒學、科舉制度為核心的中國文化介紹到西方世界,理雅各(James Legge)、衛三畏(Samuel Wells Williams)、威妥瑪(Thomas Wade)、丁韙良(W. A. P. Martin)等人正是他們中的典型代表。對於19世紀以傳教士為主體的來華西人的西學傳播活動、成果及其影響,學界已往關注較多,已經發表了相當多的學術論文和著作,相對而言,對於19世紀來華西人所做的以儒學為核心的中國文化教育西傳的活動,學界關注很不夠,研究成果偏少,不少學術問題有待學術新人去進行研究。
英國倫敦宣道會新教傳教士理雅各攜新婚妻子於1839年7月駛往東方,次年1月抵達南洋的麻六甲,開始傳教、辦學(Anglo-Chinese College,英華書院);1843年底,他隨同英華書院一起遷往英國剛剛強租的香港島,直到1873年回到英國。在香港期間,他對中國文化,尤其是對中國傳統經典著迷,並且在中國文人王韜、黃勝等人的幫助下,把中國儒家「十三經」、《道德經》、《竹書紀年》陸續翻譯成英文,合成一套多卷本的傳世譯著《中國經典》(The Chinese Classics)。理雅各回國後,1875年又受聘牛津大學,擔任這所著名大學的首任漢學教授,講授中國文化,1897年病逝為止。因此,理雅各是19世紀把中國文化介紹到西方世界最重要的人物。
理雅各的傳世譯著《中國經典》近些年來很受學界重視,以之為研究對象的著作、論文等成果甚豐。這是因為《中國經典》是19至20世紀西方人士學習、瞭解中國儒家文化的標準讀本,影響久遠,而且作為文本的原始文獻在不少圖書館都有收藏,較易利用。由於原始檔案的利用不易,對理雅各在牛津大學漢學教育的研究則少有人問津。陳谷鋆在北京師範大學攻讀教育學博士學位期間,以理雅各的中國文化教育西傳活動為選題,把理雅各的中國儒學經典翻譯文本、有關孔孟學說著作與漢學教育等合為一體進行研究。陳谷鋆專程赴牛津大學查閱和複製了理雅各漢學教育的第一手珍貴檔案,從而為完成博士學位論文的研究提供了堅實的文獻基礎。
經過七個春秋的艱辛研讀,陳谷鋆終於完成了博士學位論文的撰寫。三位外評匿名專家對論文的評審結論都給予「優秀」的成績,博士學位論文答辯會也獲得「優秀」的評價。陳谷鋆的博士學位論文突出的優點主要有四點:史料翔實、問題意見較強、突出重點、分析具體。基於此,我作為陳谷鋆的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樂於向各位讀者鄭重推薦。